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十五周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 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强调十月革命( )A.推动了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D.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的新纪元2.1921年春,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这一举措( )A.实现了工业化目标B.损害农民利益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造成城市饥荒3.李大钊说:“历史是人间普遍心理表现的记录。……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李大钊意在强调十月革命( )A.推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C.首次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D.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4.1917年11月7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审时度势发动革命,在革命胜利初期就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以及《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解决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和和平问题。布尔什维克党的这些举措( )A.奠定了新制度的良好基础B.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C.粉碎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D.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5.针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列宁指出:“如果我们只把少数工厂租给承租人,而把大部分工厂保留在自己手中,那租让并不可怕;这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当然,如果苏维埃政权把自己的大部分工厂拿去租让,那是十分荒唐的;那就不是租让,而是复辟资本主义。”据此可知,列宁主张苏维埃政权( )A.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应因时制宜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允许发展不会造成威胁的租让制D.要摒弃经济发展中的商品和市场倾向6.沙皇时期,俄国的文盲率高达75%,到1939年,苏联全国识字居民达87%。城市普及了七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倍增长。这一成就( )A.表明苏联把教育放在首位B.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C.提高了苏联政治的民主化D.缩小了苏联城乡收入差距7.1918年5月,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中批评党内部分同志对德国革命形势的误判,强调“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但战争已使俄国陷入特殊条件,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列宁的这一论述旨在( )强调暴力革命的历史必然性B.论证俄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C.推动与德国革命力量的联合 D.批判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倾向8.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政府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调整共同表明( )A.经济模式的适时调整至关重要 B.各国普遍认同市场经济体制C.战后西方国家借鉴了苏俄经验 D.西方国家经济模式更为有效9.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变化说明苏联( )A.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B.意识到了来自德国的威胁C.贯彻了斯大林经济模式 D.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0.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量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同时高薪聘请西方技术专家和熟练工人。这一举措( )A.标志着苏联工业化的完成 B.推动了苏联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 C.主要得益于西方经济危机的爆发 D.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11.列宁说:“我们帮助农民,是因为不和他们结成联盟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政权,就谈不上保持政权。……我们帮助农民,因为这是我们保住政权所绝对必需的。”基于此,苏俄政府( )A.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方针B.探索经济体制改革C.采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 D.继承了马克思主义12.1922年11月,列宁说道:“我国的商业活动已经使我们得到了一些资本。诚然,目前还是很少的,才2000万金卢布多一点。但总算有了一个开端,我们的商业使我们得到了资金,我们可以用来发展重工业。”这说明,苏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商业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确立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效果显现 D.计划体制助推工业化的开展13.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这是因为苏联( )A.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B.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C.新经济政策的成就巨大 D.创建了经济发展新模式14.列宁曾表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下列选项中属于“急剧的转变”的具体措施是( )A.推行粮食税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推行“五年计划”15.毛泽东指出:“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英法实行的绥靖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D.苏联农业集体化16.毛泽东指出:“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英法实行的绥靖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D.苏联农业集体化17.1881~1917年,俄国粮食总产量和出口量持续增加,但人均粮食产量和消费水平逐年下降,农村人口收入锐减,中小地主大量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一战前夕,西部50省破产农民达1010万户,超过75%的农民仅靠份地无法生存;至一战后期,在革命的冲击下,俄国沙皇统治瓦解。该材料旨在强调( )A.一战作为偶发事件直接引发了革命 B.农民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C.沙皇制度崩溃源于外部战争的冲击 D.俄国革命根植于深层的社会经济矛盾18.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86%左右的工业投资投向了重工业。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从无到有,纷纷建立。超过1500家新工厂拔地而起,一座座城市纷纷建立。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苏联发电量由世界第十五位一跃上升至第三位。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苏联( )A.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B.苏维埃政权获得广泛认同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奠定了农业集体化的基础19.十月革命之前,列宁认为工会应该团结和联合工人,反抗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斗争。十月革命后,列宁则认为工会应该在管理国家、教育工人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列宁对工会认识的转变主要是基于( )A.革命实践的总结 B.工会力量的增强 C.政权建设的需要 D.理论创新的推动20.十月革命胜利后,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德国接受了苏俄建议,双方进行缔结和约的谈判。但是,德国人的要求太苛刻,引起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的激烈争论。最终在列宁的坚持下,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和约将俄国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划给德国。年底德国战败后,苏俄宣布废除和约。《布列斯特和约》的签署( )A.导致苏俄丧失了大片肥沃土地 B.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C.为苏俄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D.体现了苏维埃政权的和平诚意21.有学者认为:在几何学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在历史上,最短的前进线路却往往是一条螺旋形或波浪式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只有进攻,没有退却,相反,在特定条件下“退却”本身就是在前进。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2.T-34坦克曾是苏联的主战坦克,其总设计师科什金力主采用倾斜式前装甲板,使得防护性能大为提高。1940年2月,他带病与团队将样车开到莫斯科参加测试,坦克获批量产。他却因坚持工作导致病情加重而去世。由此可知,科什金的研发活动( )A.得益于国家灵活的管理体制 B.彰显了苏联世界第一的国力C.体现了科技人员的奉献精神 D.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整体走向23.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我们主要的敌人是小资产阶级,是它的风尚、习惯和经济地位”,要“摧毁一切旧东西,无情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不久后,列宁又提出苏俄需要“渐进的、然而是坚定不移的步骤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列宁观点的变化( )A.基于对苏俄基本国情的认识 B.依据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构想C.导致最终形成了苏联模式 D.改变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24.俄国《关于1917年10月上半月军队状况的军情报告节选》写道:“士兵们对战争持有越来越否定的态度,一致希望和平。这解释了为什么布尔什维克的思想和口号会在他们中间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结合史实,材料能够说明( )A.“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B.“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施行有其必然性 D.布尔什维主义在全俄成为共识25.1921年苏俄政府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某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表明苏俄政府正在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非选择题:本随共3小题,共25分26.十月革命后,苏俄(联)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 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列宁全集》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斯大林选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并分析其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两者不同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因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规定:“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改革要求“农民支付比实际地价高出两三倍的赎金”。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指出:“富裕农民通过租种土地、购置改良农具和雇用劳动力,形成农村资产阶级”,挤压了小农的生存空间。改革导致“大量农民沦为农村无产阶级”,非黑土省份地主“提高代役租,迫使农民离乡受雇于手工工场”。1861—1863年共记录1847次农民骚动,梁赞省农民因土地不足多次起义。1905年大饥荒期间,农民要求土地平均分配。随着进城务工,传统村社纽带瓦解,部分农民开始质疑“好沙皇”意识形态。——摘编自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等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小农经济是“分散、落后且必然消亡的形态”。他提出:“小农不管怎样勤奋,也无法弥补其与大生产相比的天然劣势。”1930—1932年,约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52.5万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中农也被大量错划为富农。苏联强制实行住宅、牲畜、农具的公有化。至1932年,集体农庄占比从7.6%暴增至93%,1930年1月甚至提出“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摘编自吕卉《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农民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时期改造小农经济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采取上述举措的合理性。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政治家托玛斯·卡莱尔由此认为,政府的“自由放任”成为了“财富主义的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直到20世纪初,国家作为一种超社会力量对分配加以调节,才使贫困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摘编自刘金源《财富与贫困的悖论——论英国工业化的失误及其原因》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工业基础薄弱。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力量走向社会主义。1928—1937年,苏联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明确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1937年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人民总消费水平提高了一倍。30年代苏联第一次消除了失业,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理解和实践上的一些失误,使共同富裕一时成了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辟了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到20世纪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逐步建立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据张雪梅《新中国成立后的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进程中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提高国民收入的举措,并简要评价举措实施的效果。(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外两个视角分析新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意义。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D A A B B A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D A B B D A C C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B C A B B26.(1)政策:“强攻”对应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围攻”对应的是新经济政策。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措施: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2)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从轻工业开始 ;苏联则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因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27.(1)农民获得形式上的人身解放,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受到赎买制度的严重剥削;农村阶级分化,部分农民成为农村资产阶级,小农贫困化,成为雇佣工人;农民暴动增加,农村阶级矛盾激化;削弱了农民对沙皇的传统忠诚,加速了社会思想变革。(2)举措:强制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消灭富农阶级;生产资料公有化。合理性:俄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弊端;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资金积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对农业的全面控制,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28.(1)原因: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凸显;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贫困等问题不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分配不公)。(2)举措: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计划经济与五年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险、保障制度。简评:提高了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缓解了失业问题;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3)意义国内: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稳定性(社会)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思想)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实践基础,推动制度创新和完善。(制度)(任选)国际:为其他国家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新选择;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彰显大国担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任选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