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十六周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十六周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十六周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3—1938年,德国重工业在GDP的比重不断攀升,重工业基地鲁尔区失业率从30%降至1%。与此同时,日本某军工基地造船厂雇员从1.2万增至4.8万,从美国进口的军事物资占70%。这反映出当时( )
A.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B.国际分工体系畸形化C.德日工业实力差异悬殊 D.法西斯国家疯狂备战
2.1933—1938年,德国重工业在GDP的比重不断攀升,重工业基地鲁尔区失业率从30%降至1%。与此同时,日本某军工基地造船厂雇员从1.2万增至4.8万,从美国进口的军事物资占70%。这反映出当时( )
A.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B.国际分工体系畸形化C.德日工业实力差异悬殊 D.法西斯国家疯狂备战
3.20世纪上半叶,以毒气战和坦克集群突击改变战争形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以闪电战和集中营暴行震惊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均在国际关系、社会思潮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引发强烈震动。这是因为二者都( )
彻底重塑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B.推动了军事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C.暴露了现代战争的残酷与危害D.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崩溃
4.从1937年底开始,德国通过奥地利的纳粹党制造事端。1938年3月13日,德国政府和其扶植的奥地利代理人赛斯—英夸特同时公布了奥地利并入德国的文件。然而,英法对此予以默认,仅象征性地表示了反对。这说明( )
A.凡尔赛体系遭到严重破坏B.慕尼黑阴谋得以得逞C.绥靖政策出台的条件具备 D.德意志统一最终实现
5.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20至34岁的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只略高于法国。1910年德法 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比例达到1.6:1,1939年已扩大到2:1。戴高乐曾感叹,每有一 个法国男子达到兵役年龄,就有两个德国人如此。材料描述的状况( )
A.显示法国人口持续减少B.促使法国放弃军备竞赛C.加剧法国绥靖主义倾向 D.使法国加快与苏联结盟
6.1940年7月,丘吉尔在全民广播中呼吁:“这不是部落酋长、王子、封建王朝或国家实现其野心的战争;这是一场关系国家事业的、人民的战争。在英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将有无数人为这场战争尽忠尽责……所有人都不能丧失信念或职责。”丘吉尔的呼吁说明( )
A.民众丧失了获胜的信心B.绥靖政策仍然具有影响力C.英国对德抗战十分艰巨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形成
7.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标志着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的事件是( )
A.德国闪击波兰 B.美国对日宣战 C.德国入侵苏联 D.苏联出兵东北
8.“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未能调和新兴国家与传统强国的结构性矛盾,冲突持续积累最终引发规模空前的二战。这场战争历时8年,波及84个国家(地区)和20多亿人口,造成1亿多人伤亡,直接军费消耗1.3万亿美元,经济损失高达4万多亿美元。”据此可知,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在于( )
A.应对经济大萧条带来的社会危机 B.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全球性蔓延
C.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倒逼秩序重构 D.构建永久和平的全球治理新体系
9.1937年,美国经济再次陷入困境,新的经济危机汹涌来袭,之前罗斯福新政所取得的成果瞬间付诸东流。在此情形下,美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毅然放弃了原本的信用限制政策,转而恢复赤字开支模式。与此同时,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继续大力扩大与军火相关的美日贸易往来。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当时的美国( )
A.依旧坚守自由主义经济政策B已彻底摒弃中立主义原则C全力践行 “美国优先”方针D充分贯彻了实用主义理念
10.1941年5月,斯大林在红军军事学院发表讲话:英法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相对缺乏准备,被德军击败;曾经为反对《凡尔赛和约》而战的德国现在成了“掠夺者”,为“统治欧洲”而战;苏联要建设一支组织有力、装备现代化和深受人民爱戴的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这一讲话表明,斯大林( )
为苏德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B.强调了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性
C.防范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心态D.认识到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必要性
1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与其一同卷入战争,共出动了约500万人的军队投入战斗。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当地民族意识增长B.瓦解了英国殖民体系C.迟滞了殖民地的独立斗争 D.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12.1931年,西方国家纷纷采用限制政策和禁止政策等保护手段。法国规定煤、木炭、糖、肉等货物必须得到特许才能进口。波罗的海的国家对于谷类贸易都加以限制,加拿大宣布禁止几种俄国生产物进口,澳大利亚则禁止糖类进口五年。这些做法旨在( )
A.推动国际间贸易增长B.强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 D.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
13.1945年雅尔塔会议期间,美苏英三国就战后安排达成多项秘密协议:苏联获得在波兰问题上的主导权,美英承认苏联在远东的领土要求;作为交换,苏联默认西方在意大利和希腊的影响力。这反映出,雅尔塔会议( )
A.完善了集体安全机制B.具有大国妥协的特点C.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 D.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14.两次世界大战之际,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如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塞俄比亚反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墨西哥卡德纳斯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等。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均以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为斗争目标 B.因意识形态差异呈现分裂对抗态势
C.以西方模式为蓝本构建现代化道路 D.在反殖民反侵略中彰显民族自主性
15.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说:“甘地第一次踏进国民大会党组织,就把它变得民主化,并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组织……现在农民大量涌进来了,国民大会党开始像一个掺杂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成分的庞大农民组织。”他意在强调甘地( )
A.倡导无产阶级领导革命B.扩大了国大党的群众基础C.动员农民参与政权建设 D.推动国大党向民主化转型
16.一战前,列宁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均提出民族自决的思想主张,并逐渐被英、法等国接受。1919年,印度国大党领袖援引民族自决原则批判英国殖民统治违背民主原则,要求印度人自主决定政治未来。据此可知,当时印度( )
A.国大党的斗争目标转变B.民族主义受到国际思潮影响C.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 D.反殖民主义诉求日益激进化
17.1926年,瞿秋白曾发文主张“爪哇的暴动是东方被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义的信号,是太平洋上被压迫者联合战线的开始。中国革命民众应当用一切方法援助他们”。这说明(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在形成B.中共对印尼的斗争深表同情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掀起高潮D.印尼的独立离不开中国帮助
1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印度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等为代表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这些运动都( )
A.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B.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C.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D.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
19.有学者认为卡德纳斯的石油国有化政策“被看作是反对外国权力的一次重大胜利,可与1876年反对欧洲干预的伟大胜利相媲美。它不是国家对私人公司的占有,而是一项直接反对凌驾于墨西哥国家之上的外国公司的民族主义经济政策”。由此可见,墨西哥的石油国有化( )
A.巩固了民主革命的成果B.发展了垄断资本主义C.具有社会主义革命色彩 D.消除了门罗主义影响
20.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地区出现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党护宪运动、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等民族民主运动。这些运动( )
A.冲击殖民体系 B.改变世界格局 C.阻碍社会发展 D.实现国家独立
21.在卡德纳斯担任总统期间,将近100万户农民无偿地获得了1800万公顷的土地。1935年创办了村社信贷银行,对村社和中小农户提供生产贷款。同时政府还“重建10650个村社”,村社实行集体生产、按劳分配。这些措施( )
A.壮大了种植园经济B.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C.打击了宗主国经济 D.巩固了民主革命成果
2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扎格鲁尔等人在1918年底制定《民族要求宪章》,旨在“尽可能通过合法的和平方式,谋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同时面对大规模的反英武装起义,发出号召:“工人回到工厂去,农民回到田中去,学生回到学校去”,这反映出埃及民族解放运动( )
A.受到了甘地思想的影响B.缺乏武装斗争作为支撑C.存在斗争策略上的分歧 D.和平方式导致运动失败
2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 )
A.帝国主义、殖民主义B.殖民主义、霸权主义C.霸权主义、宗派主义 D.宗派主义、独裁主义
24.在20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印度的斗争别具特色。圣雄甘地提出以精神力量对抗殖民统治,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这一策略具体表现为( )
A.避免与殖民者接触 B.武装斗争以求解放 C.自力更生回归传统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5.1917年,墨西哥宪法规定石油和所有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直接所有权归属国家。1921~1925年,墨西哥石油平均年产量达二千七百一十万吨,但墨西哥自己需要石油,要向外国公司购买,其价格也比国际市场高二倍。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民主革命不够彻底B.国家石油储备总量不足C.石油国有归属名存实亡 D.经济结构体系过于单一
非选择题:本随共3小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伴随着殖民统治的加深以及殖民地的抵制反抗,殖民统治者迫切需要一种柔性的统治方式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构建与殖民地之间文化桥梁的任务变得日益迫切。举办体育赛事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其主要目的有两条:首先,吸引一定数量的当地统治者采取“英式生活”,以便与他们维持良好的关系。然而,英文化圈的扩大也带来了隐患,那就是,对殖民地的控制也越来越困难,导致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战略上,英国必须对抗殖民地周边的竞争对手。一战过后,德国殖民地又被移交给了英国,使得英国政府更加不堪重负,于是他们不得不急切地与当地统治阶层联合,一起参加体育运动无疑可以促进彼此的“友谊”。在殖民者同化政策之下,殖民地人们切实感受到现代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强健和道德培养的积极效益。在促进殖民地对宗主国运动文化的接纳与崇拜,维持宗主国与殖民地的联结,加深“帝国”统一感中,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运动竞赛毫无疑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开展运动竞赛的前提则是促进殖民地有组织性和建制化运动俱乐部的形成。
——摘编自徐浩铭《体育视角下的英帝国的殖民扩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在印度举办体育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英国在印度实施的体育运动。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宗主国西班牙国内政治动荡不堪,无法满足殖民地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因此,拉美殖民地不断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并将其用于经济和生产领域。在教育的世俗化改革中,拉美地区逐渐废除了教学中的经院哲学内容,许多大学课程中增添了科学和哲学的内容。并且还建立了一批为矿业主、冶金家、工程师、农场主、药剂师、艺术家等和其他技工提供教育的专业学校。此外,这一时期,伊比利亚美洲创办了大量科学性报刊以及印刷厂,建立起一个具有共同科学观念的读者市场,使科学在殖民地社会中扮演了一个首要角色。18世纪末19世纪初,殖民地各个角落都兴起了追求科学和“有用技艺”的进步运动,成立了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团体和与科学有关的组织和机构,在殖民地形成了一种浓烈的科学氛围。拉美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启蒙运动”和伊比利亚美洲科学,其范式体现出不同于欧洲的新特征。这不仅表现在科学发展领域,还影响到独立后拉丁美洲的政治建构和发展道路。
——摘编自宋霞《启蒙运动、科学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浅论》
材料二 20世纪初至1930年,属于拉美的早期现代化时期,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着该地区的历史面貌。这一时期,拉美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但在经济上仍奉行初级产品出口模式。政治上,虽然寡头威权主义取代了考迪罗主义统治,但专制主义的本质并未改变多少。同时,由于1870年以来初级产品出口繁荣的带动,拉美主要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新变化,首先是中间阶层大量涌现,包括专业人员(律师、医生、公务员等)及中小企业家等。其次,到19世纪末,拉美无产阶级总人数已有约150万~200万。在此背景下,1910~1917年墨西哥发生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同一时期,南美国家还出现了早期民众主义政权,试图与民众阶层联合起来反对传统的寡头体制。此外,此阶段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取代了英国在拉美的主宰地位,在拉美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一方面,美国的侵略扩张令拉美人担忧,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但另一方面,拉美人也逐渐被美国的工业化、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所吸引。
——摘编自韩琦《20世纪拉丁美洲的变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促进拉丁美洲科学发展的因素,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至1930年拉丁美洲的历史面貌。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德国人毛瑟兄弟开始建立公司生产枪支。两年后德国政府开始与他们合作,用其发明的直动式单发步枪装备军队。毛瑟兄弟后来对步枪进行了改进。1888年,他们研制出发射无烟火药子弹的弹仓式步枪,并在枪管外加装套筒,弹头初速和射程都有增加。1898年,又研制了新的弹仓式步枪,各种性能都有较大提高。德国生产的毛瑟枪除满足国内扩军备战的需要外,还大量出口。
——摘编自【美】罗伯特·L.奥康奈尔《兵器史》等
材料二 1928—1937年,苏联军事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总额的63%。1941年战争爆发后,苏联紧急将1523家工厂(包括1500万人口)从西部迁至乌拉尔、西伯利亚等地。1942年初东迁工厂已全面复产,部分工厂甚至在搬迁后立即输出装备支援前线。这一时期,苏联工人日均工作14小时,工业产能85%服务于军工。苏联放弃了民用消费品生产,还几乎停止汽车等次要装备的生产,将资源集中于坦克、火炮和飞机。尽管德制武器(如虎式坦克)性能更优,但苏联通过高产量弥补差距。例如,1944年苏德坦克战损比为2∶1,但苏联年产量达3万辆,而德国仅6900辆。
——摘编自【苏】克拉夫钦科《苏联的军事经济(1941—1945年)》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瑟枪在研制技术上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瑟枪研制和推广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1945年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A C C B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D B B B D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A D A
26.(1)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印度民族民主独立意识的增强;英帝国对殖民地控制的衰落。
(2)英帝国在印度举办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侵略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完成了构建与殖民地之间文化桥梁的任务,也有利于巩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客观上提高了印度殖民地人们的身体、道德素养;促进了印度体育活动的近代化。
27.(1)因素:宗主国统治的弱化;殖民地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的世俗化改革;科学组织与科学氛围的逐渐形成;启蒙运动的影响。(答出任意三点)影响:推动拉美地区的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拉美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建构;推动拉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答出任意一点)
(2)历史面貌:延续依附性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实行寡头威权主义统治;兴起革命与改革浪潮;受到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渗透;中间阶层崛起,无产阶级壮大;对美国文化的吸纳与反抗情绪并存。(答出任意三点)
28.(1)创新之处:改进枪械结构(发明直动式单发步枪、使用弹仓、使用套筒);发明无烟火药子弹。
影响:推动武器的发展,增加战争的残酷性;促进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满足德国扩军备战、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等。(任意答出2点即可)
(2)变化:调整工业布局(或将工业基地与重要投资转移至安全地区);实行高强度的生产模式;以数量弥补质量的不足(或产量巨大/产能提高)等。(任答2点)
原因:苏德战争爆发后(或二战时期),苏联西部地区工业基地的沦陷(保存工业生产力的需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战前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或五年计划奠定工业发展基础)等。(任意答出2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