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西部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卷1.(2025七下·瑞安期中)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8月最高,2月最低。【答案】错误【知识点】世界地形、河湖、气候【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陆地7月气温高,1月气温低。北半球的海洋是8月气温高,2月气温低。因此,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8月最高,2月最低。说法错误。【点评】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比热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一年中,北半球的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最高气温在8月,2月最低.2.(2025七下·瑞安期中)人类可以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答案】正确【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因此,人类可以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说法正确。【点评】 界上的三大人种及分布: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种人;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和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2025七下·瑞安期中)隋朝大运河的贯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答案】正确【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 改善了南北交通,推进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使得各族人群往来和物资交流都钩织成有序的网络,有利于民族交融。由此可知,本题叙述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4.(2025七下·瑞安期中)杜甫的诗作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诗史”之称。【答案】正确【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很多诗都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所以有“诗史”之称。由此可知,本题叙述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杜甫的诗。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文学繁荣的相关史实。5.(2025七下·瑞安期中)北宋时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这一做法有利于控制了军队,但也削弱军队战斗力,完全不可取。【答案】错误【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宋太祖赵匡胤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是重要的一环,有效防止了武将兵变和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未完全削弱军队战斗力。由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军事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宋军事改革的相关史实。(2025七下·瑞安期中)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水槛遗心二首·其一》中有一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写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场景。读古代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图,完成问题。6.有关诗中“此地”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图1古代城市景观图 图2古代乡村景观图A.乡村,房屋密集 B.城镇,房屋高C.乡村,房屋矮 D.城镇,房屋数量少7.若该地聚落由“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景观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有( )A.鱼塘遍布 B.农田增多 C.商户林立 D.道路稀疏【答案】6.C7.C【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解析】【点评】 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6.读图并结合题干可知,“此地,两三家”,规模小,为乡村聚落,主要发展农业,房屋矮且较为稀疏。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7.根据题意,乡村转变为城市后,道路变宽,农田减少,学堂变多,房屋变高,商户林立,街道车水马龙,人口增加;农田增加、鱼塘遍布、道路稀疏主要是乡村景象,不是城市的景象,乡村变为城市不会出现这种变化。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2025七下·瑞安期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时,是人口总量从增加(减少)到减少(增加)的转折点。读图,完成问题。8.图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9.当一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②→③这种变化时,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是( )A.劳动力过剩 B.教育资源紧缺C.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D.环境污染加剧【答案】8.A9.C【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解析】【点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点是人口增长最快的。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①的自然增长率超过1.0%,因此, 图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①。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9.根据题意,由②到③的过程,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出现负增长,所以可能会产生的人口问题是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负担加重等社会问题。其他都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10.(2025七下·瑞安期中)现代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炀帝虽暴,其规摹之弘远,亦不可诬也。”他这样评价,是因为隋炀帝时期( )①开创科举制②完成国家统一③营建东都洛阳④开凿大运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题干“炀帝虽暴,其规摹之弘远,亦不可诬也”可知,材料意为虽然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暴虐无道,但他的规划和抱负也是不容否认的,如隋炀帝时期,开创科举制、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隋朝完成国家统一是隋文帝时期,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炀帝的统治,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11.(2025七下·瑞安期中)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 )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B.减轻人民劳役负担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严格考察官吏政绩【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材料意为“ 做国君的原则,就是必须以百姓的存活为先 ”,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是“存百姓”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完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是政治措施,体现不了“存百姓”思想,排除A项。唐玄宗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与唐太宗无关,排除C项。严格考察官吏政绩是唐太宗的吏治策略,与材料中“存百姓”思想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太宗“存百姓”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2.(2025七下·瑞安期中)以下是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平民出身的人入仕为官的比例。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时期 东晋 隋朝 唐朝前期 北宋 北宋后期比例 10% 17% 26% 46% 58%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文学形式的不断丰富【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古代不同朝代平民出身的人入仕为官的比例”,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盛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凭门第族望,平民入仕比例极低,而隋唐宋朝时期,实施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为平民提供了更多的入仕机会,因此隋唐两宋平民出身的人入仕为官的比例不断增长,故选B项。科举制度促使平民入仕比例上升,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排除A项。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平民入仕为官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度促使平民入仕比例上升,与文学形式不断丰富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3.(2025七下·瑞安期中)七年级(1)班黑板报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图片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图1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图2 唐三彩 图3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A.社会风气开放 B.海外贸易发达C.社会经济繁荣 D.民族文化交融【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朝的农耕情景,体现了农业发展;“唐三彩” 反映了唐朝高超的手工业水平,“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体现了唐朝城市的繁荣。由此说明,材料中的三幅图片描绘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唐朝经济发展,得不出社会风气开放,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唐朝经济发展,未涉及海外贸易发达,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唐朝经济发展,未体现民族文化交融,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经济的繁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盛唐景象的相关史实。14.(2025七下·瑞安期中)观察下列一段中国历史纪年表,属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的是( )图 部分中国历史纪念表A.秦、西晋、隋、元 B.西汉、隋、唐、元C.秦、西晋、唐、元 D.西汉、西晋、隋、元【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题干“属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对峙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元朝结束夏金宋对峙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所以属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的是秦、西晋、隋、元,故选A项。西汉是统一王朝,但与结束分裂局面不符,排除BD项。唐朝是统一王朝,但与结束分裂局面不符,排除C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统一王朝。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相关史实。15.(2025七下·瑞安期中)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归类,有助于加强知识间联系。某同学在学习古代史时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归为同一类,其主要依据是( )A.都是古代民族交融 B.都侧重在经济交流C.都属于古代中外交流 D.都加强东西方的联系【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归为同一类”,结合所学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分别体现了唐朝、东汉时期,中国与海外国家的交往交流,属于古代中外交流的重要历史事件,故选C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属于古代中外交流,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A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属于古代中外交流,未体现经济交流,排除B项。玄奘西行反映中国与南亚交流、鉴真东渡涉及与日本交流,与东西联系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中外交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16.(2025七下·瑞安期中)为下列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一组是( )①安史之乱 ②陈桥兵变 ③黄巢起义 ④王安石变法 ⑤靖康之耻 ⑥澶渊之盟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⑤⑥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①④②⑥⑤【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按时间先后排序下列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①安史之乱,755年爆发;②陈桥兵变,960年;③黄巢起义,878年;④王安石变法,1069年;⑤靖康之耻,1127年;⑥澶渊之盟,1005年。综上可知,下列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一组是①③②④⑥⑤,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重大历史的相关史实。17.(2025七下·瑞安期中)近日,荷兰议会提出多项涉华消极动议,其中包括西藏等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敏感议题。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依据予以反驳。下列史实能证明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的是(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府 B.元朝时设宣慰使司度元帅府C.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D.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辖权,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标志着中央政府驿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选B项。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A项。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汉藏联系,但未实现行政管辖,排除C项。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标志台湾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边疆治理,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18.(2025七下·瑞安期中)气象无常,民生有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25年3月16日,温州市气象台发布大风降温预警,受冷空气影响,温州市区及周边地区将出现6-8级偏北风,阵风可达9级,日最低气温降至5℃,昼夜温差达10℃以上。气象部门提醒市民注意防寒保暖及防风安全。材料二:温州市、杭州市气候资料表材料三: 浙江省政区图(1)材料一中的大风降温预警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说明理由。(2)结合“温州气候数据表”,在答题纸上绘制“温州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简图。(3)结合材料二温州市、杭州市气候资料表和材料三图7浙江政区图,分析两者气候的异同点,并说明原因。【答案】(1)天气;预警描述的是2025年3月16日短时段内的具体大气状况,具有临时性与突发性,符合天气定义。(2)略。(3)相同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不同点:温州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较杭州均匀。原因:海陆位置,温州离海洋更近,受海洋影响更大。【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材料一中的大风降温预警描述的是天气;预警描述的是2025年3月16日短时段内的具体大气状况,具有临时性与突发性,符合天气定义。(2)、结合“温州气候数据表”,在答题纸上绘制“温州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简图。略。(3)、根据题意,结合材料二温州市、杭州市气候资料表和材料三图7浙江政区图,两个城市气候的相同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不同点:温州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较杭州均匀。原因:海陆位置,温州离海洋更近,受海洋影响更大。【点评】天气是某地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变化,人们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具有稳定性。19.(2025七下·瑞安期中)唐宋丝路通衢,革新开放,融汇胡汉,促文明交汇奠多元盛世。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627年 唐太宗推行革新措施。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增强,史称“①”。 717年 阿倍仲麻吕以遣唐留学生身份到达长安。627年 ②,后来他弟子根据口述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754年 鉴真东渡到达日本。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慕中国衣服、仪卫之美”,推动吐蕃效仿唐制;《资治通鉴》提及和亲后“数十年间,吐蕃与唐无大故”。 960年 北宋建立。此后,宋初统治者革除唐末以来积弊,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其目的是③。690年 女皇武则天,她在位时期为唐盛世局面奠基。 1004年 澶州之战,次年宋辽签订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双方约定军队后撤,边界设榷场,相互贸易。712年 唐玄宗即位,实行改革。他在为前期出现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1069年 王安石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和军事等领域,采取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措施。(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③相应的内容。(2)结合表格中划线部分内容,说明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3)选择材料中多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答案】(1)①贞观之治②玄奘西行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2)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之间的民族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友好关系。(3)例: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很多,如和亲、盟约等方式,不论何种方式,都有力地促进社会进步。观点明确、价值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之间的民族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友好关系。宋辽澶渊之盟,双方约定停止战争,军队后撤,引来持久的和平。双方在榷场进行贸易,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综上所述,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1)①:据材料“唐太宗推行革新措施。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增强……”,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②:据材料“……后来他弟子根据口述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高僧玄奘西行至天竺取经,回归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③:据材料“宋初统治者革除唐末以来积弊,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实行崇文抑武方针,以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2)影响:据材料“松赞干布“慕中国衣服、仪卫之美”,推动吐蕃效仿唐制;《资治通鉴》提及和亲后“数十年间,吐蕃与唐无大故””,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之间的民族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友好关系。(3)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并非唯一。据题意,提取“文成公主入藏”“宋辽澶渊之盟”两个事件,都涉及了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提取观点为“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以此观点为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成公主入藏”“宋辽澶渊之盟”两个基本史实展开分析阐述,论证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即可。最后总结升华主题,强调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国家社会发展进步。故答案为:(1)①贞观之治②玄奘西行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2)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之间的民族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友好关系。(3)例: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很多,如和亲、盟约等方式,不论何种方式,都有力地促进社会进步。观点明确、价值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之间的民族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友好关系。宋辽澶渊之盟,双方约定停止战争,军队后撤,引来持久的和平。双方在榷场进行贸易,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综上所述,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点评】本题以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0.(2025七下·瑞安期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感悟唐诗宋词中的历史。诗词 作者、出处 反映的现象或情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①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 揭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生活,以及这种生活背后政治腐败现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它表达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于奉献的精神。这种情感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高度社会责任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岳飞《满江红》 ②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表达了诗人忧愤深沉的爱国之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怒谴责。(1)读诗学史。请仿照表格中的反映的现象或情感一栏,完成①②空白的内容。(2)学史启智。从以上杜甫、杜牧的两首诗歌中看到唐朝的兴衰,由此你获得哪些启示?(3)学史崇德。任选一个所学的历史人物(上述材料中人物除外),结合人物的事迹谈谈你打算如何崇尚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求:事迹描述生动、论述得当)【答案】(1)①反映了唐开元年间,人口众多、粮食充足、社会稳定、农业发达。②反映出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势和收复河山的宏伟壮志。(2)统治者应坚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生产;反对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主张勤俭节约(3)选择如文天祥。他作为南宋大臣,一心为国,抗击元朝大军。虽被俘,敌人威逼利诱,仍不屈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他的事迹,激励我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当国家危难之际,仍要保持赤子之心,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并把这个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1)①: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杜甫《忆昔》描写了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反映了唐开元年间,人口众多、粮食充足、社会稳定、农业发达。②:据材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结合所学可知,宋·岳飞《满江红》反映出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势和收复河山的宏伟壮志。(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杜甫的《忆昔》描绘了盛唐的繁荣,而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则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由此说明统治者应坚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生产;反对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主张勤俭节约。(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并非唯一。依据题意任选一个所学的历史人物,结合人物的事迹谈谈你打算如何崇尚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求史实正确,描述生动、论述得当即可。如选择如文天祥。他作为南宋大臣,一心为国,抗击元朝大军。虽被俘,敌人威逼利诱,仍不屈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他的事迹,激励我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当国家危难之际,仍要保持赤子之心,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并把这个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故答案为:(1)①反映了唐开元年间,人口众多、粮食充足、社会稳定、农业发达。②反映出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势和收复河山的宏伟壮志。(2)统治者应坚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生产;反对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主张勤俭节约。(3)选择如文天祥。他作为南宋大臣,一心为国,抗击元朝大军。虽被俘,敌人威逼利诱,仍不屈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他的事迹,激励我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当国家危难之际,仍要保持赤子之心,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并把这个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诗宋词中的历史。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1 / 1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西部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卷1.(2025七下·瑞安期中)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8月最高,2月最低。2.(2025七下·瑞安期中)人类可以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3.(2025七下·瑞安期中)隋朝大运河的贯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4.(2025七下·瑞安期中)杜甫的诗作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诗史”之称。5.(2025七下·瑞安期中)北宋时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这一做法有利于控制了军队,但也削弱军队战斗力,完全不可取。(2025七下·瑞安期中)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水槛遗心二首·其一》中有一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写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场景。读古代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图,完成问题。6.有关诗中“此地”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图1古代城市景观图 图2古代乡村景观图A.乡村,房屋密集 B.城镇,房屋高C.乡村,房屋矮 D.城镇,房屋数量少7.若该地聚落由“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景观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有( )A.鱼塘遍布 B.农田增多 C.商户林立 D.道路稀疏(2025七下·瑞安期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时,是人口总量从增加(减少)到减少(增加)的转折点。读图,完成问题。8.图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9.当一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②→③这种变化时,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是( )A.劳动力过剩 B.教育资源紧缺C.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D.环境污染加剧10.(2025七下·瑞安期中)现代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炀帝虽暴,其规摹之弘远,亦不可诬也。”他这样评价,是因为隋炀帝时期( )①开创科举制②完成国家统一③营建东都洛阳④开凿大运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1.(2025七下·瑞安期中)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 )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B.减轻人民劳役负担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严格考察官吏政绩12.(2025七下·瑞安期中)以下是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平民出身的人入仕为官的比例。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时期 东晋 隋朝 唐朝前期 北宋 北宋后期比例 10% 17% 26% 46% 58%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文学形式的不断丰富13.(2025七下·瑞安期中)七年级(1)班黑板报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图片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图1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图2 唐三彩 图3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A.社会风气开放 B.海外贸易发达C.社会经济繁荣 D.民族文化交融14.(2025七下·瑞安期中)观察下列一段中国历史纪年表,属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的是( )图 部分中国历史纪念表A.秦、西晋、隋、元 B.西汉、隋、唐、元C.秦、西晋、唐、元 D.西汉、西晋、隋、元15.(2025七下·瑞安期中)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归类,有助于加强知识间联系。某同学在学习古代史时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归为同一类,其主要依据是( )A.都是古代民族交融 B.都侧重在经济交流C.都属于古代中外交流 D.都加强东西方的联系16.(2025七下·瑞安期中)为下列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一组是( )①安史之乱 ②陈桥兵变 ③黄巢起义 ④王安石变法 ⑤靖康之耻 ⑥澶渊之盟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⑤⑥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①④②⑥⑤17.(2025七下·瑞安期中)近日,荷兰议会提出多项涉华消极动议,其中包括西藏等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敏感议题。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依据予以反驳。下列史实能证明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的是(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府 B.元朝时设宣慰使司度元帅府C.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D.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18.(2025七下·瑞安期中)气象无常,民生有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25年3月16日,温州市气象台发布大风降温预警,受冷空气影响,温州市区及周边地区将出现6-8级偏北风,阵风可达9级,日最低气温降至5℃,昼夜温差达10℃以上。气象部门提醒市民注意防寒保暖及防风安全。材料二:温州市、杭州市气候资料表材料三: 浙江省政区图(1)材料一中的大风降温预警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说明理由。(2)结合“温州气候数据表”,在答题纸上绘制“温州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简图。(3)结合材料二温州市、杭州市气候资料表和材料三图7浙江政区图,分析两者气候的异同点,并说明原因。19.(2025七下·瑞安期中)唐宋丝路通衢,革新开放,融汇胡汉,促文明交汇奠多元盛世。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627年 唐太宗推行革新措施。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增强,史称“①”。 717年 阿倍仲麻吕以遣唐留学生身份到达长安。627年 ②,后来他弟子根据口述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754年 鉴真东渡到达日本。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慕中国衣服、仪卫之美”,推动吐蕃效仿唐制;《资治通鉴》提及和亲后“数十年间,吐蕃与唐无大故”。 960年 北宋建立。此后,宋初统治者革除唐末以来积弊,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其目的是③。690年 女皇武则天,她在位时期为唐盛世局面奠基。 1004年 澶州之战,次年宋辽签订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双方约定军队后撤,边界设榷场,相互贸易。712年 唐玄宗即位,实行改革。他在为前期出现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1069年 王安石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和军事等领域,采取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措施。(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③相应的内容。(2)结合表格中划线部分内容,说明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3)选择材料中多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20.(2025七下·瑞安期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感悟唐诗宋词中的历史。诗词 作者、出处 反映的现象或情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①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 揭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生活,以及这种生活背后政治腐败现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它表达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于奉献的精神。这种情感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高度社会责任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岳飞《满江红》 ②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表达了诗人忧愤深沉的爱国之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怒谴责。(1)读诗学史。请仿照表格中的反映的现象或情感一栏,完成①②空白的内容。(2)学史启智。从以上杜甫、杜牧的两首诗歌中看到唐朝的兴衰,由此你获得哪些启示?(3)学史崇德。任选一个所学的历史人物(上述材料中人物除外),结合人物的事迹谈谈你打算如何崇尚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求:事迹描述生动、论述得当)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错误【知识点】世界地形、河湖、气候【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陆地7月气温高,1月气温低。北半球的海洋是8月气温高,2月气温低。因此,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8月最高,2月最低。说法错误。【点评】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比热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一年中,北半球的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最高气温在8月,2月最低.2.【答案】正确【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因此,人类可以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说法正确。【点评】 界上的三大人种及分布: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种人;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和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答案】正确【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 改善了南北交通,推进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使得各族人群往来和物资交流都钩织成有序的网络,有利于民族交融。由此可知,本题叙述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4.【答案】正确【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很多诗都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所以有“诗史”之称。由此可知,本题叙述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杜甫的诗。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文学繁荣的相关史实。5.【答案】错误【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宋太祖赵匡胤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是重要的一环,有效防止了武将兵变和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未完全削弱军队战斗力。由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军事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宋军事改革的相关史实。【答案】6.C7.C【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解析】【点评】 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6.读图并结合题干可知,“此地,两三家”,规模小,为乡村聚落,主要发展农业,房屋矮且较为稀疏。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7.根据题意,乡村转变为城市后,道路变宽,农田减少,学堂变多,房屋变高,商户林立,街道车水马龙,人口增加;农田增加、鱼塘遍布、道路稀疏主要是乡村景象,不是城市的景象,乡村变为城市不会出现这种变化。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答案】8.A9.C【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解析】【点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点是人口增长最快的。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①的自然增长率超过1.0%,因此, 图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①。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9.根据题意,由②到③的过程,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出现负增长,所以可能会产生的人口问题是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负担加重等社会问题。其他都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10.【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题干“炀帝虽暴,其规摹之弘远,亦不可诬也”可知,材料意为虽然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暴虐无道,但他的规划和抱负也是不容否认的,如隋炀帝时期,开创科举制、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隋朝完成国家统一是隋文帝时期,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炀帝的统治,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11.【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材料意为“ 做国君的原则,就是必须以百姓的存活为先 ”,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是“存百姓”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完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是政治措施,体现不了“存百姓”思想,排除A项。唐玄宗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与唐太宗无关,排除C项。严格考察官吏政绩是唐太宗的吏治策略,与材料中“存百姓”思想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太宗“存百姓”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2.【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古代不同朝代平民出身的人入仕为官的比例”,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盛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凭门第族望,平民入仕比例极低,而隋唐宋朝时期,实施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为平民提供了更多的入仕机会,因此隋唐两宋平民出身的人入仕为官的比例不断增长,故选B项。科举制度促使平民入仕比例上升,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排除A项。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平民入仕为官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度促使平民入仕比例上升,与文学形式不断丰富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3.【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朝的农耕情景,体现了农业发展;“唐三彩” 反映了唐朝高超的手工业水平,“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体现了唐朝城市的繁荣。由此说明,材料中的三幅图片描绘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唐朝经济发展,得不出社会风气开放,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唐朝经济发展,未涉及海外贸易发达,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唐朝经济发展,未体现民族文化交融,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经济的繁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盛唐景象的相关史实。14.【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题干“属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对峙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元朝结束夏金宋对峙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所以属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的是秦、西晋、隋、元,故选A项。西汉是统一王朝,但与结束分裂局面不符,排除BD项。唐朝是统一王朝,但与结束分裂局面不符,排除C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统一王朝。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相关史实。15.【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归为同一类”,结合所学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分别体现了唐朝、东汉时期,中国与海外国家的交往交流,属于古代中外交流的重要历史事件,故选C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属于古代中外交流,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A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属于古代中外交流,未体现经济交流,排除B项。玄奘西行反映中国与南亚交流、鉴真东渡涉及与日本交流,与东西联系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中外交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16.【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按时间先后排序下列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①安史之乱,755年爆发;②陈桥兵变,960年;③黄巢起义,878年;④王安石变法,1069年;⑤靖康之耻,1127年;⑥澶渊之盟,1005年。综上可知,下列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一组是①③②④⑥⑤,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重大历史的相关史实。17.【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辖权,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标志着中央政府驿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选B项。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A项。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汉藏联系,但未实现行政管辖,排除C项。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标志台湾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边疆治理,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18.【答案】(1)天气;预警描述的是2025年3月16日短时段内的具体大气状况,具有临时性与突发性,符合天气定义。(2)略。(3)相同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不同点:温州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较杭州均匀。原因:海陆位置,温州离海洋更近,受海洋影响更大。【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材料一中的大风降温预警描述的是天气;预警描述的是2025年3月16日短时段内的具体大气状况,具有临时性与突发性,符合天气定义。(2)、结合“温州气候数据表”,在答题纸上绘制“温州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简图。略。(3)、根据题意,结合材料二温州市、杭州市气候资料表和材料三图7浙江政区图,两个城市气候的相同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不同点:温州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较杭州均匀。原因:海陆位置,温州离海洋更近,受海洋影响更大。【点评】天气是某地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变化,人们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具有稳定性。19.【答案】(1)①贞观之治②玄奘西行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2)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之间的民族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友好关系。(3)例: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很多,如和亲、盟约等方式,不论何种方式,都有力地促进社会进步。观点明确、价值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之间的民族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友好关系。宋辽澶渊之盟,双方约定停止战争,军队后撤,引来持久的和平。双方在榷场进行贸易,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综上所述,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1)①:据材料“唐太宗推行革新措施。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增强……”,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②:据材料“……后来他弟子根据口述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高僧玄奘西行至天竺取经,回归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③:据材料“宋初统治者革除唐末以来积弊,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实行崇文抑武方针,以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2)影响:据材料“松赞干布“慕中国衣服、仪卫之美”,推动吐蕃效仿唐制;《资治通鉴》提及和亲后“数十年间,吐蕃与唐无大故””,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之间的民族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友好关系。(3)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并非唯一。据题意,提取“文成公主入藏”“宋辽澶渊之盟”两个事件,都涉及了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提取观点为“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以此观点为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成公主入藏”“宋辽澶渊之盟”两个基本史实展开分析阐述,论证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即可。最后总结升华主题,强调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国家社会发展进步。故答案为:(1)①贞观之治②玄奘西行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2)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之间的民族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友好关系。(3)例: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很多,如和亲、盟约等方式,不论何种方式,都有力地促进社会进步。观点明确、价值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之间的民族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友好关系。宋辽澶渊之盟,双方约定停止战争,军队后撤,引来持久的和平。双方在榷场进行贸易,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综上所述,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点评】本题以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0.【答案】(1)①反映了唐开元年间,人口众多、粮食充足、社会稳定、农业发达。②反映出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势和收复河山的宏伟壮志。(2)统治者应坚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生产;反对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主张勤俭节约(3)选择如文天祥。他作为南宋大臣,一心为国,抗击元朝大军。虽被俘,敌人威逼利诱,仍不屈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他的事迹,激励我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当国家危难之际,仍要保持赤子之心,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并把这个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1)①: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杜甫《忆昔》描写了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反映了唐开元年间,人口众多、粮食充足、社会稳定、农业发达。②:据材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结合所学可知,宋·岳飞《满江红》反映出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势和收复河山的宏伟壮志。(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杜甫的《忆昔》描绘了盛唐的繁荣,而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则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由此说明统治者应坚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生产;反对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主张勤俭节约。(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并非唯一。依据题意任选一个所学的历史人物,结合人物的事迹谈谈你打算如何崇尚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求史实正确,描述生动、论述得当即可。如选择如文天祥。他作为南宋大臣,一心为国,抗击元朝大军。虽被俘,敌人威逼利诱,仍不屈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他的事迹,激励我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当国家危难之际,仍要保持赤子之心,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并把这个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故答案为:(1)①反映了唐开元年间,人口众多、粮食充足、社会稳定、农业发达。②反映出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势和收复河山的宏伟壮志。(2)统治者应坚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生产;反对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主张勤俭节约。(3)选择如文天祥。他作为南宋大臣,一心为国,抗击元朝大军。虽被俘,敌人威逼利诱,仍不屈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他的事迹,激励我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当国家危难之际,仍要保持赤子之心,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并把这个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诗宋词中的历史。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西部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西部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