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市区新浦中学、开发区高级中学等七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市区新浦中学、开发区高级中学等七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市市区新浦中学、开发区中学等七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
A.(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4.文本第二部分多处运用对比或比较的方法展开论说,请找出4处并简要概述。
5.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条梳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恩土豆
董祖斌
老家一带,每家每户、每顿每餐都会吃土豆,做饭都会将土豆与苞谷面、大米混着做“洋芋饭”。因此每户人家做饭之前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标志性劳动,就是刮土豆皮。有苦中作乐的老乡看见乡邻在刮土豆皮,开玩笑道:“又在杀鱼(洋芋)?”高山之上,水塘都少,鱼自然是稀罕之物,村民如此自嘲,瞬间,日子变得烂漫和充满希望,我仿佛在炊烟中,看见无数张笑脸在温暖那时寂寞、清贫的山村。
土豆在乡村每一个主妇的手中变得风味不同,盐多酱少、辣重姜轻,留下各式各样的对家的牵挂与记忆、留恋与思念,无论是打工求学还是工作远在天涯,游子永远记得桌上那一盘母亲炒的土豆片的味道。
我的母亲制作土豆食品也有绝招,炕土豆、炒土豆丝、煽土豆片、四季豆煮土豆、苞谷面与土豆、大米与土豆做成的饭,都堪称一绝。尤其是切土豆丝,她可以一边和客人说着话,一边刀锋不停。切出来的土豆丝泡在清水中,比粉条还细,柔韧如丝,炒出来味道可口,几乎是全家人争箸之物。
而奇怪的是,我们一家人吃土豆却还喜欢刚刚煮熟、呼之为“夹生洋芋”的那种,父亲尤擅此道,估计我们就是受了他的影响。无论是烧土豆还是煮土豆,几乎从夹生开始,只有母亲因为牙齿不好,需要吃煮烂的,可是往往等不到煮烂,我们就已经一卷而空了。无独有偶,后来我工作了,即使是在火锅店吃饭,发现和我一样喜欢吃这种“夹生洋芋”的人也不在少数,那种口感、咀嚼的愉悦等的确有其独特体会。
我小时候放牛,对土豆也心存感恩。牛是喜欢“偷嘴”的动物,田边地头种植的作物可能比杂草味道要好一些,于是,牛总是趁我们不注意就跑进田地“偷嘴”。那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牛嘴一动,捞走的可是那一棵作物的“年成”,田地的主人家会闹,会给大人告状,很多时候遇到较真的人,还得秋后“赔付”,大人生气,自然会对我们放牛的孩子“棍棒加身”。因此,每次放牛在玉米田、稻谷田、小麦田、蔬菜田等位置,我们都得时刻警惕,只有在土豆田边,我们才最省事,因为我们发现,牛居然不吃土豆苗!这算是无形中土豆给我们的一份“帮助”!当然,也因为这个,土豆苗也不能作为猪草,猪也不吃,土豆这种“个性”倒是让它地下的果实更加珍贵!似乎有种倔强在这里面!
大集体年代,粮食有些紧张,多以苞谷面为主,土豆是家家户户的好食品。几个大的哥哥放学后都会跟着父母去队里参加劳动,挣工分。经常听母亲讲一个故事,说三哥某一次参加劳动,蹲在大人队伍里捡拾土豆,看着地里一层金黄的土豆,笑成了一朵花。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却被母亲和一帮干活的姐们看着,也开心高兴。三哥胖乎乎的圆脸对着圆溜溜的土豆,构成一幅劳动,收获、希望、吉祥的最美画面,就像杨柳青的年画。
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还是有很多饥饿的桥段的。记得一个下午,我们姐弟几人放学跑回家里,饥肠辘辘地四处寻找吃的,自然一无所获。却突然发现我们家火炕边周围有一圈烧土豆的皮。后来才得知,当天,社员们吃午饭,没有做饭,每人发一个大土豆,就在我家火塘上烧熟了当作午饭。由于土豆个大,要烧熟必须把表面烧得有些炭化才行。而炭化后,剥开的时候会带着一些熟的土豆下来,大人觉得土豆皮带着烧糊的一部分,于是丢掉了;我们却在火塘边发现这些尚有“内容”的土豆皮,望着里面一层白白的土豆,动了心思。几双小手纷纷开始捡拾那些厚的、大的土豆剥皮,稍微把外面黑色炭化的部分剔掉一些,忙不迭地喂进嘴里。这样居然还觉得比较幸运,算是过了一回“土豆瘾”,又填饱了肚子。那些年,到了腊月份,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会再有土豆吃,所以,那顿土豆皮至今觉得回味悠长。只是,那天晚上被父母一顿训斥,吓得不敢再作声。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城市里谋生奔波又已经二三十年,离开土地似乎有了些时日,土豆虽然还是出现在每餐的饭桌上,可不完全是老家的那个味道了。这些土豆据说有的来自东北,个大得不敢相信,就是不太可口。老家土地里长出的土豆,母亲在柴灶上炒出的味道几乎寻不见了,我们的手也因为不再拿牛粪变得脆弱和苍白。而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一辈居然连土豆苗和大蒜苗也不能一下子分辨出来,内心慢慢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一种对土地、对土豆的淳朴记忆与情感似乎正在城市的水泥钢筋中逐渐被蚕食殆尽。
很多时候,看革命战争片子,看那些革命志士在艰苦卓绝的年代拿着一个土豆啃着,眼睛里的光芒与希望却闪亮不减;现在又看见随着货车四处打工的人群,在矮小的工棚或简陋的栖居地用一口锅炒着土豆,忽然之间就对这种镜头产生莫名的感动。每一个执着的生命,都是一个土豆,平凡而实在,绵延着生命与历史,也续写着文化与一个民族的血脉。长在田野,埋在土里,融在血中。
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炒的土豆片”不仅有着独特的味道,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使得在外游子念念不忘,难以割舍。
B.“我”爱吃“夹生洋芋”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因为早年粮食不足,土豆往往未熟透便被一抢而空。
C.于“我”而言,土豆不仅能满足“我”饮食上的需求,更是“我”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的独特载体。
D.因为现在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城市之中,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难以分辨出土豆苗,“我”对此感到失落与愤怒。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我”的母亲所做的土豆食品,通过食品种类的铺排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厨艺之高超。
B.在描写“牛不吃土豆苗”的情节时,连用多个感叹号来展示“我”对于发现这一现象的激动,情感溢于言表。
C.文章善用对比,将城市与乡村、过去与现在的土豆不断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土豆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D.文章结尾对土豆的感恩中,以小见大,暗示了“我”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批判和担忧。
8.作者在描写“我们姐弟吃土豆”这一情节时,生动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
9.文章最后一段说:“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综观全文,土豆在文中具有什么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节选)
(乙)
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广者制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夫事碎,难治也;法烦,难行也;求多,难澹也。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铣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秤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故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无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故功不厌约,事不厌省,求不厌寡。功约,易成也;事省,易治也;求寡,易澹也。众易之,于以任人,易矣!孔子曰:“小辩破言,小利破义,小艺破道,小见不达,必简。”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夫彻于一事,察于一辞,审于一技,可以曲说,而未可广应也。故张瑟者,小弦急而大弦缓;立事者,贱者劳而贵者逸。舜为天子,弹五运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周公肴臑①不收於前,钟鼓不解于悬,而四夷服。赵政②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复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
《淮南子·泰族训》(节选)
注释①臑:nào,肉类食品。②秦始皇是嬴姓起氏,所以秦始皇也叫赵政
10.给文中划波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故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无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
B.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故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无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
C.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故/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无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
D.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故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无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众”,这里的意思是百姓众多,与现代汉语中,“民众”就是人民大众的意思不同。
B.澹,这里的意思是满足,与《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澹”的意思不同。
C.治,是安定之意,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的“治”的理解相同。
D.远,“流得远”之意,其用法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远”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用一连串的排比,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一乐一苦的不同状态。
B.甲文点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是秦灭亡的重要原因,同时亦有讽谏之意,告诫后人,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C.乙文中舜与周公的理政方式相似,有“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之意,与嬴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甲乙两文的语言都着力于铺陈、排比,辞采华美,将叙述、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形成强大的说服力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故张瑟者,小弦急而大弦缓;立事者,贱者劳而贵者逸。
14.甲乙两文都指出要从秦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请指出两文观点的主要差异。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相》首联一问一答,从一开始就营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寻”字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追慕先贤的执着之情。“森森”形容柏树,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B.《蜀相》颔联描绘了武侯祠内盎然的春意,“自”与“空”互文,表现了环境的清幽,也流露出作者对如此美妙的景色却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C.《书愤》颔联“楼船”两句由六个名词构成,通过意象组合,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将自己力图恢复中原之志具体化。
D.《书愤》颈联中作者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他对收复失地的信心之大,但一个“空”字又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无心救国使自己的企盼一再落空的愤慨之情。
16.这两首诗都提到了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但所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 ”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
(2)《扬州慢》中,“ , ”两句,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者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3)古诗词中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杜甫《蜀相》“ ,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①种子是农业之母,②关乎到国家的粮食安全,③乃至国家的兴盛。④保护好种质资源,⑤就是更好地促进人类的未来。
“⑥冷藏舱内整齐地码放着几十万个密封管,⑦这些管子收藏了地球上几十万份植物种子,⑧‘方舟号’准备将这个种子库带到遥远的移民星球上去。”⑨科幻小说《微纪元》提到了“种子”和“种子库”,专业术语为“种质资源”和“种质库”。
那么种质资源与我们日常所说的种子有何异同?
种质和种子虽只一字之差,却不能混为一谈。就农作物而言,种质是指特定作物品种的遗传物质,凡带有整套遗传物质且具有利用价值的资源统称种质资源。种子是最常见的种质资源,但 A 。一些具有可再生能力的离体植物组织也属于种质资源,比如马铃薯的茎尖。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像马铃薯、甘薯这些没有种子的作物,保存的是它们的试管苗。
如果将育种比作绘画,那么 B 。颜料种类单一无法画出色彩绚丽的画作,种质资源匮乏则难以培育出形形色色的优良品种。一个国家掌握的种质资源越丰富多样,在育种领域所能取得的成就越高。
18.文中前两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不论纵观,还是横览,大运河都是积淀极为深厚、成就伟大辉煌的存在。
纵观,大运河历经2500年沧桑洗礼。其①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大运河承载了太多厚重历史,留下了无数文化遗迹,②是流动的文化,活着的遗产,也是正在书写的历史,连结着过往,承继于当下,开创着未来。
横览,大运河③绵延3600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④是调节和平衡中国东西南北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大动脉。它“确保古老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断裂”,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基本因子和战略资源,构成人类多元化的中国文化景观,成为一条⑤承载家国兴衰的“命运之河”。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鲜活文化符号。翻开中国地图,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版图上雄健坚强的一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
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交融的纽带,更以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为依归,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大运河文化带联结起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欧亚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⑥贯通古今,连结南北的大运河,又再焕发崭新时代活力,承先启后,⑦汇通东西,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互鉴。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肇始”和③处“绵延”使用恰当。
B.②④两处的“是”字的用法完全一样。
C.⑤处“承载”突出了肩负的使命重大。
D.⑥处“贯通”和⑦处“汇通”使用贴切。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22.11月13日,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开幕式在京举办,请根据上文,结合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文化节拟一则宣传标语。(20字以内)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当代青年需具备“批判意识”,质疑、否定,冲破藩篱,打破陈规是青年人的符号。“批判意识”有助于个人理性提升,促进社会进步。
有人认为,当代青年应培养“建设心态”,青年作为新锐力量,能够不回避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方案,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改善。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连云港市市区新浦中学、开发区中学等七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B 3.A 4.①将屈原与孔子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②将屈原、孔子性格的不同和屈原、孟子性格气质的相同做对比。③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屈原、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较。④将荀子、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与屈原的影响相比较。⑤将世人的醉生梦死、昏天黑地与屈原的独清、独醒做对比。(任意4点即可) 5.①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时代精神的孕育。②思想界共有的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③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6.D 7.D 8.①采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饥饿时争抢土豆皮的情景;②巧妙地穿插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使得情节更加生动有趣;③对土豆的颜色等细节进行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土豆的吸引力。 9.①(土豆)是“我”与家庭,故乡的情感纽带;②代表着乡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在城市中生活的“我”通过对土豆的怀念表达了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③也表达了土豆对“我”品性和生命的滋养作用;④传递了对朴素、简单生活的珍视。
10.A 11.D 12.D 13.(1)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皇帝。
(2)所以,弹奏瑟的人,小弦急促而大弦舒缓;处理事务的人,低贱的人劳累而尊贵的人安闲。 14.甲文主要强调统治者要爱惜百姓,否则就会导致国家灭亡,后人应以此为鉴。
乙文则侧重于论述治理国家要遵循大道,不能事无巨细、法令繁琐,要简约、抓重点,否则会事与愿违,越治理越混乱。
参考译文:
(甲)
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秦始皇喜爱繁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锱铢必较,挥霍起来却如同泥沙一样呢?使得支承屋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多;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多;纵横交错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嘈杂的音乐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这使得天下的人民,嘴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独夫秦始皇的心,却一天比一天更加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破;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阿房宫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唉!如果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如果秦也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亡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为他们悲哀;后人哀悼他们却不引以为鉴,也就使更后的人又来为后人悲哀了。
(乙)
治理大的事物,原则不能狭隘;地域广阔,制度不能狭窄;地位尊贵,事务不能繁杂;百姓众多,教化不能苛刻。事情琐碎,就难以治理;法令繁琐,就难以施行;要求过多,就难以满足。一寸一寸地去度量,到了一丈一定会有差错;一铢一铢地去称量,到了一石一定会有偏差;用石和秤去丈量,直接去做失误就少;一根丝一根丝地去数,一粒米一粒米地去量,繁琐却难以明察。所以把握大的方面容易表现出智慧,在琐碎的争辩上难以体现聪慧。所以对治理没有益处却增加烦扰的事,圣人不会去做;对实用没有益处却增加耗费的事,智者不会去施行。所以功业不厌恶简约,事务不厌恶减省,需求不厌恶少。功业简约,容易成功;事务减省,容易治理;需求少,容易满足。大家都觉得容易,这样来用人,也就容易了!孔子说:“小小的巧辩会破坏言论,小小的私利会破坏大义,小小的技艺会破坏大道,小小的见识不通达,就一定要简约。”河流因为蜿蜒曲折,所以能够流得远;山因为山势平缓绵延,所以能够高大;道因为从容自在,所以能够感化万物。在一件事上明白,在一句话上明察,在一种技艺上精通,可以婉转地解说,但不能广泛地应对。所以弹奏瑟的人,小弦急促而大弦舒缓;处理事务的人,低贱的人劳累而尊贵的人安闲。舜当天子,弹奏五弦琴,唱着《南风》诗,天下就得到了治理。周公面前饭菜中的肉还没收拾,钟鼓还没从架子上解下来,四方的夷族就归服了。秦始皇赵政白天判决案件,夜晚处理文书,御史的车盖在郡县之间接连不断,又反复考察、催促,派军队戍守五岭来防备越人,修筑长城来防守胡人,然而奸邪还是不断产生,盗贼成群聚居,事情越繁杂混乱就越多。
15.C 16.同:杜甫和陆游都通过颂诸葛亮表达强烈的仰慕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异:杜甫还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陆游还表达了对朝廷不满的愤激之情。
17.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18.②删去“到”;⑤“促进”改为“保护”;⑨“了”改为“的”。 19.A.种质资源不仅仅局限于种子 B.种质资源就是颜料
20.B 21.画线句使用了类比、比喻和对比手法:
①用长城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性来类比运河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意义。
②用“一捺”来形象比喻大运河的中国版图上的绵延的外形特点。
③而“雄健坚强”和“灵动通达”的对比,形象勾勒了长城和大运河分别在防卫疆域和经济流通方面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辉煌。 22.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
南呼北应,共同书写运河文化新篇章
推进运河文化建设,促进南北协同发展
守护运河根脉,赓续文化繁荣
传承运河文化,书写新时代精神
发掘运河文化内涵,共创当代美好生活
23.例文:
让批判与建设同行
哥白尼批判“地心说”,构建“日心说”;费尔巴哈批判“唯心论”,贡献“唯物论”,他们是优秀的批判者,更是成功的建设者。批判是建设的基础,建设是批判的目的,两者不是彼此背离,而是相伴同行。
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这一辈的肩上,批判和建设如同这副担子的两端,分量都很重,而不可偏废一方,以致失衡。《人民日报》曾就此发文,倡议每个人“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有此,个人能够更快成长,时代之轮得以滚滚向前。
鲁迅先生无疑是最伟大的批判者,但你可知他炽热的建设心态?为了救治像父亲一样被庸医所误的病人,青年鲁迅选择了东渡学医;为了疗治麻木的国民的灵魂,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是什么让鲁迅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面旗帜”?是在一次次的批判否定自我和批判社会中,执着地找寻新的出路;是在一次次的振作自我与努力构建中,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是批判与建设同行,让鲁迅由一个笃志学医的普通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位以笔代戈的战士。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批判与建设同行的历史。在屈辱的近现代,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雄鸡一唱天下白”。毛泽东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原本是新中国发展的方向。文革十年,历史倒退,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大胆批判过去并勇于否定这段历史,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建设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发展之路……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2020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凶险而漫长,一场疫情,考验着你我他。我们也曾犯错,也曾自省,而现在的我们又在庆幸:“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试想,如果没有批判中的反省,我们如何能勇敢地封城,果断地撤换官员?如果没有建设者的襟怀,两座神山如何能拔地而起,方舱医院如何能快速创建?如果批判与建设不是并肩前行,如何能有后来的复工复学,复苏经济
我们都是时代的普通一员,或许我们的所做,不是在揭开星球的奥秘,也没上升到“主义”的高度,但须记得:斩断了荆棘,也种下绿草,痛斥了黑夜,也点起蜡烛,推倒了高墙,也搭起长桥,拥有了“批判精神”,也秉持着“建设心态”。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把创造的权利让给他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我完全可以种下花草,留下芬芳,栽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要做一名批判者,更要做一位建设者,请相信,每个人的一小步最终都将成为时代的一大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