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沙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时量:75 分钟 满分:100 分 得分:第Ⅰ 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 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石昴遗址发现了距今约 4000 年的高等级建筑基址、 玉器和青铜器残片,其中部分玉器的形制与良渚文化玉器高度相似,青铜器冶炼技 术则与四川三星堆文化存在关联。这最能说明A.中原地区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B.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形成统一王朝 C.早期文明存在区域性交流与互动 D.商周文明直接继承西北地区文化2.右图为出土于山西大同北魏墓葬群中的釉陶磨和釉陶执盆俑。陶俑为头戴鲜卑 垂裙帽的妇人,她弓着步,双手执大盆。这组陶器可以用来研究北魏A. 民间制瓷业居主导地位 B. 民族矛盾得到显著缓解C.受到中原农耕文明影响 D.粮食加工技术进步明显3.宋代,“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遂宁(今属四川)很多地 方“山前后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两浙路的严州是重要桑蚕产区,农民 “惟蚕桑是务”。据此可知 ,宋代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农业的专业化加强C.农业经营模式单一 D.粮食危机日益加剧4.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些主张A.借助传统思想规范社会秩序 B.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有助于冲击重农抑商的观念 D.推动明清社会阶层分化5.下表为 1895—1909 年中国土丝内销额、外销额的数据。根据下表数据可得出 的历史结论是, 当时中国A.外贸逆差局面有所缓和 B.国内纺织业得到了发展C. 自然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D.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6.在 1939 年夏到 1940 年初, 日军依托铁路、公路等交通线,在华北地区进行扫荡。 为改变局势,中国军队通过一次大型战斗,在正太路等重要线路和地区打破了敌人 的防线。这场战斗A.打破日军速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战役C.取得防御阶段抗战的最大胜利 D.改变了日军对敌后抗战的看法7.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创办了旨在促进中国商品出口的广交会, 以此突破了西 方经济封锁;改革开放后,该会展升级为综合型国际贸易平台,成为中国对外开放 的重要标志。这一历程集中体现A.计划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推动外贸转型 C.对外开放深化拓展经贸合作维度 D.特区经验在全国范围的成功复制8.2017年 2月 10 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此后又多次被写 入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人权理事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决议中。这说明 A.联合国是当今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组织B.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结盟发挥主导作用C.新时期中国外交理念逐步成为各国的共识D.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增强9.《汉谟拉比法典》宣称,神王恩利勒将最高权力授予了巴比伦城的保护神马尔杜 克,使巴比伦城成为天下万邦的中心。从此,原本只是两河流域神话里普通神明的 马尔杜克,逐渐成了众神之首。这表明该法典A.推动了两河流域的渐趋统一 B.延续了当地传统的宗教文化 C.强化了王朝的政治文化认同 D.改变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10.阅读下表“玛雅文明的主要神灵”。据此可知A.玛雅人面临水资源缺乏的挑战 B 玛雅的各级政权都与神权紧密结合C.玛雅人有精准的天文历法体系 D.玛雅人信仰神灵主要为了气象研究11.下表所示为 7 世纪日本天武天皇在位时期的若干统治政策。这些统治政策的 共同点是A.扩大了皇室私人领地 B.体现了集权统治的倾向C.重构了社会等级秩序 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12.12 世纪以来,伴随着欧洲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货币地租的普遍使用,部分富裕 的商人从有意获得更多货币的大贵族手里大量购买土地,然后出租以营利。例如, 1265 年,一个克吕尼的商人就以 800 里弗尔从勃艮第公爵处买走了一块土地。这 一现象A.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近代转型 B.提升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西欧财富观念的转变 D.不利于城市商业资本的扩张13.1492 年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消息传到威尼斯的里奥尔托—中世纪的华尔街时,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恐慌。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下跌了 40%~50%。没过多久, 当了 解到哥伦布并没有找到通往中国的道路时,威尼斯商人才松了一口气。威尼斯商 人主要顾忌的是A.价格革命导致物价上涨 B.商贸中心从意大利转移C.封建地主阶级借机壮大 D.商品的流通量成倍增长14.下表为 17—18 世纪法国不同群体对启蒙思想的态度。据此可知, 当时法国A.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B.封建统治危机加深C.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阶级矛盾趋于缓和15.右图是 1882 年美国《顽童》杂志刊登的漫画,画中持保龄球者为当时的铁路大 亨杰伊·古尔德,保龄球上写着“欺诈”"虚假报表”“成立私人出版社”和“不道德”,保 龄球瓶上写着“中介”“银行家”和“无经验的投资者”等,画面前方的牌子上写着由 古尔德掌控的铁路路线。该漫画A. 描绘了工业革命对政治氛围的影响 B.意在指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失误 C.刻画了经济危机对商业伦理的冲击 D. 旨在揭露垄断资本积累的掠夺本质 16. 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中描述了公社的组织形式。公社是绝对自治的,各地公社“以契约方式”联合,建立统一的法兰西共和国。中央政府代表各地公 社的联合,负责全国行政。巴黎公社之下为区,区政府代表公社权力, 由各区选出的 公社委员会负责本区行政工作。由此可以得出A.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政权 B.政权建立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C.公社在探索政权组织方式 D.公社采用三权分立的施政原则17.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列强在西非广修铁路。到 1913 年,英属西非铁路总长 1405 英里,法属西非铁路总长 1545 英里。当时西非所有的铁路均是从沿海向内地 辐射,有着特殊的用途,往往被称为“可可线”“棉花线”“铁矿线”等。由此可知A.非洲经济依附性较强 B.世界殖民体系形成C.列强致力于交通建设 D.全球贸易秩序优化18.1914 年,奥匈帝国在其皇储被刺后寻求盟友德国支持,德皇威廉二世在回复中 指出:第一,德国支持奥匈严惩塞尔维亚;第二,不惧俄国干涉,为此德国已准备多年; 第三,俄国一定会三思而后行,不会大打出手。威廉二世的这一回复A.反映出同盟国内部的矛盾 B 具有挑起大战的主观意图C.准确判断了国际形势发展 D.体现了德国实行绥靖政策19.1923 年,苏联成立了“扫盲”协会,兴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扫盲运动。到 1927 年, 实现了全民脱盲,并建立了七年义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制度。这些做法旨 在A.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B.繁荣苏维埃文化建设C.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D.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20.下表所示为 1940—1944 年美国失业率。表中变化主要得益于A.新兴科技革命的推动 B.美元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C.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D.市场对军用物资需求扩大21.1956 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美国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冻结英国特别提款 权﹐ 并抛售价值 8.6 亿美元的英镑外汇,导致英镑汇率暴跌 37%。英国首相艾登哀 叹:“我们被美元枷锁扼住了咽喉。”最终英法撤军,埃及收回运河主权。这反映出A. 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走向瓦解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C.冷战格局下大国利益优先原则 D.美元占据世界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 22.下图是 1954—1963 年苏联玉米面枳和产重统订。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农业发展模式发生根本转变 B 农业改革取得全面成功C.农业改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D.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23.1975 年,苏联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与古巴军队联合,对抗美国支持的安 哥拉民族解放阵线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 1988 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 第 626 号决议,呼吁外国军队撤出安哥拉,但美苏仍持续通过军事援助干预局势。 这表明A. 美苏直接军事对抗导致战争长期化 B.核威慑成为制约战争的核心因素C.超级大国通过代理人争夺势力范围 D.美苏争霸争夺的重心转向了非洲24.20 世纪末,一些经济飞速发展的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 得益于―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于 1996 年对 欧洲政府首脑宣称:“亚洲的价值是普遍的价值,欧洲的价值是欧洲价值。”对“亚洲 价值观”的推崇A.推动了亚洲经济一体化 B.有利于塑造区域身份认同C.阻断了南北合作的实现 D.根植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第Ⅱ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5 题 18 分,26 题 16 分,27 题 18 分,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材料一 天下观, 是中国古代形成的独特世界观体系﹐ 其核心以 “ 协和万邦 ” 为 基本理念, 强调通过文化认同而非武力扩张构建秩序。商朝以 “ 天命玄鸟 ” 神化王权, 通过占卜沟通神意, 形成“ 王权即天命 ” 的统治逻辑。周代进一步提出“ 以 德配天” , 将道德纳入政治体系, 并通过宗法制与分封制实现“ 天下共主 ” 的治理 模式。《尚书 · 禹贡》记载的五服制度, 以王畿为中心向外延伸, 将蛮夷戎狄纳入 “ 天下 ” 范畴。周人强调“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 但实际治理中采取“ 因俗而治” , 允许诸侯国保留部分自治权。——摘编自王震中《夏商周复合制国家结构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隋唐时期继承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以 “ 大一统 ” 为核心理念。唐太宗提 出“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 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通过和亲、册 封、羁縻府州等方式将突厥、吐蕃等纳入帝国体系。对外交往上, 日本遣唐使、 新罗留学生全面向唐朝学习, 形成以长安为中心的 “ 东亚文化圈 ”。——摘编自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周时期天下观的主要内容。(6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天下观相较于夏商周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 历史影响。(12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材料一 公元 1世纪至 3世纪, 罗马帝国通过红海港口与印度西海岸建立了稳定 的海上贸易网络。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 罗马商人每年夏季利用季风航 行至印度﹐ 用金银、玻璃器皿和葡萄酒换取印度的胡椒、宝石、棉布和象牙。印 度商人也向罗马输出佛教典籍和天文学手稿。考古学家在印度南部的阿里卡梅杜 遗址发现了大量罗马钱币、陶器和葡萄酒罐残片, 而罗马庞贝古城的壁画中描绘 了穿着印度棉布的贵族形象。此外, 希腊医学家盖伦的著作经阿拉伯学者翻译后 传入印度, 印度数学家发明的“ 十进制数字 ” 则通过阿拉伯商队传入西亚, 最终被 欧洲接纳。——摘编自阿里卡梅杜考古报告《印度与罗马的海洋贸易》 材料二 8至 10世纪, 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设立 “ 智慧宫” , 系统翻译古希腊、 波斯和印度的科学、哲学著作。据历史学家伊本 · 赫勒敦记载, 哈里发马蒙雇佣基督教、犹太教和袄教学者, 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印度数学 家婆罗摩笈多的《婆罗门历算书》译为阿拉伯语。阿拉伯学者在此基础上改进, 如花拉子密结合印度数字与希腊几何学创立代数学。波斯医学家拉齐的《医学集 成》融合了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与印度阿育吠陀疗法, 成为欧洲医学院的教 材。同时, 阿拉伯商人将中国的造纸术(经中亚传入)、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 西亚, 并将波斯地毯、叙利亚玻璃销往欧洲。——摘编自伊本 · 赫勒敦《历史绪论》乔治 · 萨里巴《智慧宫与阿拉伯科学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同手 段。(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帝国跨区域交流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世 界文明的意义。(10 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材料 在 1920年 9月的国大党特别会议上, 甘地提出了包括抵制立法会议和 官办学校等措施的不合作计划。随后, 在其他国大党人的建议下, 又将司瓦拉吉 (注: 自治)明确地列为运动的目标, 把抵制外货列为不合作措施。甘地的策略得到 了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下层人民的广泛拥护, 印度人民纷纷以各种形式采取 了对殖民当局的不合作斗争。殖民当局对不合作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 这使得印度民众的暴力抵抗事件频 发。为了防止不合作运动转向暴力斗争, 1922年2月, 甘地以 “ 在印度对非暴力 行动还没有足够的准备 ” 为由, 决定停止不合作运动, 代之以实行包括提倡手纺、 印穆团结、消除贱民制等内容的建设性纲领。国大党主要领导人此时大多在狱中, 对甘地的决定感到愕然,纷纷加以谴责, 认为甘地匆忙结束是不妥当的。在国大党的主要领导人陆续出狱后, 国大党逐渐形成了不变派与主变派两派。 不变派坚持甘地的主张, 即暂停政治斗争, 全力实施建设性纲领。主变派以尼赫鲁 为首, 主张重新参加选举, 争取更多国大党人进入立法会议, 把不合作斗争转移到 立法会议内部。在与不变派辩论中, 他们强调, 他们并没有放弃不合作原则, 只是 在低潮时期为了保持群众影响而进行的变动。1925年, 甘地出狱后, 作出了妥协。在 1925年 9月召开的巴特那会议上, 国 大党统一意见, 决定不再把自己的活动局限于实现建设性纲领, 而应把政治工作, 包括在立法机构中的工作, 当作主要任务。由此,不变派与主变派的论争才告一 段落。——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不合作运动的影响。(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大党的不变派与主变派的争论。(要求:史实准 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2 分)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一202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来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CBCBDCDCABD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BD CABADDCCB1.C【解析】石峁遗址部分玉器与良诸文化玉器高度相似、青钢器冶炼技术与三星堆文化存在关联,这清晰显示不同区域早期文明间存在交流互动,故选C项;题干仅提及石峁遗址考古发现,未表明中原地区已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A项;约4000年前未形成统一王朝,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是公元前221年赢政建立的秦朝,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石峁与三星堆的技术关联,未涉及商周与西北的直接联系,排除D项。2.C【解析】鲜卑族原为游牧民族,而磨和盆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典型工具,用于粮食加工,陶俑场景反映鲜卑人采用农耕生活方式,直接体现中原文化的影响,符合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故选C项;题目中仅提及随葬的釉陶器,无法据此推断制瓷业的整体结构或民间制瓷业是否占据主导地位,制瓷业的地位需结合窑址分布、生产规模等证据,排除A项;陶俑虽体现鲜卑人形象与中原工具的融合,但民族矛盾是否缓解需通过政策、社会事件等综合判断,单一器物不足以直接说明矛盾缓解,排除B项;磨的存在仅说明粮食加工的存在,但技术进步需对比不同时期工具的改进,题目未提供此类证据,器物更多反映文化影响而非技术进步,排除D项。3.B【解析】材料中川蜀地区大量种植茶叶、遂宁广泛种植甘蔗并制糖、严州专注于桑蚕业,体现了不同地区根据自然条件集中生产特定农产品,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需综合人口、赋税等指标,材料仅反映局部产业分布,排除A项;专业化生产恰是经营模式多元化的表现,与“单一”矛盾,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粮食产量或危机,且经济作物推广未必导致粮食危机(如占城稻普及缓解压力),排除D项。4.C【解析】丘濬肯定人对利的追求,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李贽认可对财势的需求,这些主张有助于冲击传统重农抑商观念,促进商业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重商等观念,重商观念不是传统思想,并非借助传统思想规范社会秩序,排除A项;明清时期儒学仍占据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思想家主张主要围绕商业地位、对利益的态度,没有提及推动社会阶层分化,且材料中思想家对利的态度,有利于财富积累,实现阶层跨越,排除D项。5.B【解析】1900一1909年相比1895一1899年,土丝内销额上升、占比从43.68%变为53.02%,这说明国内市场对土丝需求增大,侧面反映出国内纺织业得到发展,故选B项;外贸逆差涉及进出口总额对比,材料仅体现土丝内外销比例变化,无法反映整体的贸易差额情况,不能据此得出外贸逆差有所缓和的结论,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大量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1895年《马关条约》鉴订后列强扩大了对华资本输出,加剧了对华经济侵略,排除D项。6.D【解析】题千所述战役为1940年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日军在相持阶段推行“强化治安”和“囚笼政策”,百团大战主动出击破坏正太铁路等重要交通线,重创日军华北交通网,客观上改变了日军轻视敌后战场的态度故选D项;漱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计划,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是国共协同作战,但百团大战由八路军独立发动,未体现国共合作典型特征,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是防御阶段的最大胜利,而百团大战爆发于相持阶段,且属于进攻性质,排除C项。7.C【解析】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广交会从突破西方封锁到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其功能不断拓展,体现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在经贸合作雏度上不断拓展,故选C项;广交会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到改革开放后,且改革开放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所以其发展并不能体现计划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排除A项;题干未明确提及体制转型对外贸的具体作用,且广交会升级涵盖改苹开放初期,上述历程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排除B项;广交会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而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且材料未涉及特区经验复制的内容,排除D项。历史参考答聚(一中版)一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图片版).pdf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