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开放创新综合题-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2:开放创新综合题-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专练02:开放创新综合题
第一部分:开放创新综合题通用审题方法与解题技巧
明确题目类型:确定是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比较题还是其他类型,不同类型的题目答题思路和方法有所不同。例如,材料分析题重点在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论述题则需要有明确的论点,并进行论证。
抓住关键词:找出题目中的关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等关键词。如“唐朝的民族政策”,关键词就是“唐朝”和“民族政策”,这就限定了答题范围是唐朝时期关于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
理解问题要求:注意题目中的指令词,如“概括”“分析”“说明”“评价”“比较”“阐述”等。“概括”要求简洁归纳要点;“分析”则需要深入剖析原因、影响等;“评价”要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价值判断等。同时,看清问题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亦或是两者兼顾。
材料分析法:如果题目中有材料,先仔细阅读材料,划分层次,提取关键信息。可以用铅笔在材料中圈出重要的词句,然后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例如,材料中提到“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可以联系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文成公主入藏对唐蕃关系的积极影响等知识点。
知识迁移法:将题目中的问题与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比如,问到“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就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等方面回忆宋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如农业上的占城稻推广、手工业中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达、商业中市坊界限的打破以及海外贸易中广州和泉州等大商港的兴起等。
多角度思考法:对于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例如,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时,要从积极和消极、政治和经济、国内和国际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以评价隋炀帝为例,既要看到他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交流的积极一面,也要看到他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导致民怨沸腾,最终亡国的消极一面。
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部分:开放创新综合题(20题)实战演练
1.(24-25七年级下·安徽安庆·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以哪里为中心?
(2)看图填空,请将答案填写在图片的空格内和横线上。(自上而下填写)
(3)结合材料二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体会。
2.(23-24七年级下·安徽宣城·期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小明以核心素养为主旨,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一起完成。
【时空观念】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小明制作了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
【史料实证】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小明收集了以下三则史料。
史料一: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唤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史料二: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也。”
太宗曰:“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贞观政要》
史料三:“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握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贞观政要》
(1)请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的①②处填入朝代。
(2)史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
(3)史料三中太宗所讲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4)通过以上探究,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说说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3.(24-25七年级下·河南三门峡·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玄宗)起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相,针对当时的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玄宗时期革去冗官,并停废了闲散的司、监、署十余所……开元三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征收后送往京师,封主再到京师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举措,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玄宗的统治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唐朝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4.(24-25七年级下·山东滨州·期中)中国古代有多个闻名遐迩的都城,其变化反映了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定都原则
原则 表现
险 主要是看军事条件,要求建都之地要占据有利地形,努力做到固若金汤、易守难攻。既便于制内,又利于御外。
富 看其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富饶之地,以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
便 看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或便于与各地联系的交通线上。
美 主要看地形条件和人文环境,可概括为:秀丽山川,天上人间,人文汇萃,地下宫殿。
——摘编自朱耀廷《定都与迁都——中国七大古都比较研究之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作为六大古都之一的长安(西安),为什么在唐代之后却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在此定都呢?……自安史之乱开始,北方经济遭到长期破坏,而南方经济却得到发展。唐以后,军事冲突中心发生转移,西北地区相对平稳,而东北民族矛盾相对尖锐……在这些原因之中,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关中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严重。
——摘编自徐赐成《古长安城国都地位变化的自然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从“富”“便”“美”中,任选一个定都原则,说明唐朝在西安建都的正确性。
【示例】原则:险。说明:西安临近函谷关等关隘,便于控制交通要道,易守难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以后“古长安城国都地位变化”的原因。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再推荐一个我国的“古都”,并从历史文化角度说明推荐理由。
5.(24-25七年级下·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相乐。”盛唐气象万千,表现在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局面】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执政理念?请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民族交融】
材料二 唐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自《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吐蕃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材料二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以上内容体现了唐朝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的繁荣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6.(2025·湖南·模拟预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派张骞建立与西域的联系后)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汉朝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与贸易,修筑道路,设置驿馆。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由西向东,流入了汉朝。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及意义。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结合两例具体史实说明我国古代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材料三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世界不同文明?
7.(23-24七年级下·山西临汾·期末)不同地区间的交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书信与日记、报刊、碑铭与简牍等。实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与遗迹等。图像史料主要包括绘画、雕刻、图片与古地图等。
序号 史料 简介
① 《送子天王图》 唐代吴道子的作品,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
② 《垂老别》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③ 大食(阿拉伯)人佣 陕西西安出土,人佣为阿拉伯人形象,他弓着背,背着行囊,手握水壶,呈行进姿态。
材料二 隋唐时期水上运输十分发达,造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一系列保护、鼓励政策,但在唐代中叶以前,东西方交通基本上仍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我国政治中心移向东部地区,而我国出口的大宗物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产地也在东南地区,政府坚持开放政策,加上航海技术的提高,促使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摘编自《海上丝路史话》
材料三 “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到元朝时,海上贸易空前活跃,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1)材料一中,属于文献史料的是:属于实物史料的是:;属于图像史料的是: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料是:。(只填序号)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从隋唐到宋元时期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归纳唐宋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
(3)材料三中的“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说明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8.(21-22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看图识史
为加强中央集权,革除“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历史顽疾,宋初统治者从“收权”“收钱”“收兵”入手进行一系列制度改革,最终形成了“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治新格局
唐宋科举情况统计表
开科次数 取士人数 平均每科取士人数
唐 263次 约1万人 约38人
宋 118次 约39711 约336人
——整理自《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相关资料
北宋宰相、副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
人数 科举出身人数 比例
宰相 92人 83人 90%
副宰相 176人 162人 92%
——整理自《宋史·宰辅表》及相关列传
看一看
(1)上述材料体现了北宋政治的哪一特点?
想一想
(2)观察两张图表,北宋政治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9.(23-24六年级下·山东泰安·期末)选择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历史的重要途径。方法很多,比如时间记忆法(时间轴、纪年表)、跨学科记忆法、以人带事法、讲故事、思维导图法等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期末复习中采用了如下学习方法。请你参与进来,一块探究学习吧!
【借助纪年表学历史】
图一
【结合地图学历史】
图二
【巧借人物学历史】
图三唐太宗像图四毕昇像
【抓住“导语”学历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1)依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A、B两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和都城。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依据图二某一朝代的疆域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朝代中期涌现出来一位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他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请你概述这位英雄人物最杰出的成就,并用一句话评价他。
(3)请任意写出与上面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措施或成就各1例。
(4)这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设计。请你根据该导语任意写出一个探究问题。
10.(24-25七年级下·江苏盐城·期中)政治制度的调整和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既是一种选官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生徒,因而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考试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扩大了政权统治的基础。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
——摘编自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宋初,宰相没有固定编制,若有两人则分日执掌大印…也出现过三人一道担任宰相的情况…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庞大的官僚集团。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员又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制度确立的朝代,并概括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对这一制度的完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宋初为限制宰相权力采取的措施。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政治制度调整和创新的认识。
11.(24-25七年级下·河南南阳·期中)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曲辕犁 筒车
材料三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南宋纸币铜板拓片 元朝至元宝钞
(1)此河开通目的是什么?□是此河的中心,请写出这个城市名称。并指出此河开通产生的消极影响。
(2)写出曲辕犁和筒车的用途。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左图,反应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发展呈现什么态势?下图这些纸币的产生反映了什么现象?
12.(2025·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
孔子曰:“黄帝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fǔ fú】(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大意是孔子说:“黄帝在阪泉之野与炎帝交战,经过三次战斗才战胜他。之后,黄帝开始制作衣裳,设计礼服。他治理百姓顺应天地的规律,播种百谷,品尝草木,仁爱之心甚至延伸到鸟兽昆虫。”)
——《大戴礼记·五帝德》
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大意是神农氏去世后,社会出现了以强凌弱、以多欺少的混乱局面。因此,黄帝制定了君臣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准则,父子兄弟之间的礼仪规范,以及夫妻之间的婚姻制度。对内使用刑罚来维持秩序,对外则用军队来保卫国家。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
——《商君书·画策》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大意是黄帝治理天下时,注重让百姓保持质朴纯真的心态。在他的治理下,即使有人不为亲人的去世哭泣,其他人也不会因此指责或非议。这表明当时社会风气淳朴,人们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强求一致的行为。)
——《庄子·天运》
材料二: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下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前汉(即西汉)中宗(汉宣帝的庙号)既获金人(黄金制作的佛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图 《张骞出使西域图》(局部)
注: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八幅佛教史迹画之一,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绘画。
材料三:汉唐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到了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宋时期兴盛的原因,学界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一是“陆丝”阻断说;二是技术推动说;三是世界格局变动说。上述看法均有道理,并具有相当史实基础。
——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1)根据材料写出诸子百家下的黄帝形象。(其中一个即可,2分)。结合材料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凿空丝路”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材料信息中的一处史实“错误”,并就“错误”加以说明。
(3)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三种说法的一种说法,列举其史实依据。
13.(2025·山东菏泽·一模)千年纹样,镌刻时光的印记;一笔一画,皆是文明的密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吉金万里,一眼千年】
材料一
图1 尊上饕餮纹(商) 图2 大盂鼎上饕餮纹(西周)
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繁缛华美,其身份趋向神,是商人祖先崇拜的符号;西周初年的饕餮纹样已基本发展出清晰的外轮廓,出现了具有典型动物特征的兽首饕餮,呈现世俗化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饕餮纹样由商朝到周朝的转变,并说明大盂鼎的历史价值。
【丝路溯源,汉纹载史】
材料二 该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中,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接受汉朝统辖。采用白、青、黑、赤、黄五色丝线织成,锦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汉字以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中原文化中的祥瑞纹样,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丝织工艺的顶级水平,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唐宋锦绣,古韵悠长】
材料三 唐朝女性服饰纹样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其中牡丹花纹和宝相花纹风靡一时,具有雍容华贵的美感。宋朝女性服饰多继承古制,与传统汉服相比没有较大革新;服装给人淡薄、清雅、幽静的感觉。服饰纹样虽延续了唐朝牡丹花纹、莲花纹等,但宋人更爱梅、兰、竹、菊。
——摘编自罗云等《唐宋中原女性服饰特征与成因探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女性服饰纹样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
(4)综合材料并联系所学,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历史认识。
14.(24-25九年级下·河南洛阳·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方言的起源可以追湖到三千多年前,先民们使用中州腔调进行交流,代表了先秦时代的通用语言。到了东周时期,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成为全国通用的雅言。洛阳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北宋末年的“衣冠南渡”、明朝初年的“洪洞大棉树移民”等,使各地语言特色融入河南方言……河南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古汉语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承基础,许多古汉语回汇、培法等在河南方言中得以保留。此外,河南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区等地貌,水系及山脉纵横交错,形成天然的语文地理分界线。
材料二 河南方言及释义(部分)
内容 解释
田/地 田地在河南焦作、许昌等地均叫地,只有在信阳个别种植水稻的田地才叫田
吃了有(mao) 意为“吃了没有”,在河南人的日常对话中非常常见,既能传达出河南人的亲切淳朴,也体现了河南人民对粮食的重视
喝茶 指的是喝白开水,受地形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河南很多地方不能种茶,且茶叶价格较贵,于是以水代茶,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老了 指老人去世,人们忌讳“死”字,于是就用另外的字来代替“死”
(1)据材料一,概括河南方言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河南方言为研究河南哪些方面的历史提供了价值。
(3)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确保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又发挥好河南方言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两者和谐共生?
15.(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但又具有坚决反抗外敌入侵的传统。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外交流】
材料一
材料二
郑和 哥伦布
首航时间 公元1405年 公元1492年
船只数量 200多艘 3艘
随航人数 27800人 88人
航船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反抗侵略】
材料三
(1)请选取材料一中任意一幅人物图片,围绕他的事迹写一段简单的解说词。
(2)有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被称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指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倭寇”是在什么时候骚扰我国沿海地区?当时在我国东南沿海领导人民抗击倭寇的历史人物是谁?
16.(23-24九年级下·辽宁沈阳·阶段练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其独特性,包容性,延续性等承接历史,影响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艺术品鉴】
领域 作者 作品
书法 王羲之 《兰亭集序》
★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戏剧 汤显祖 《牡丹亭》
【诗歌赏析】
《忆昔》 《题临安邸》
唐·杜甫 南宋·林升
忆昔开元全盛日, 山外青山楼外楼,
小邑犹藏万家室。 西湖歌舞几时休?
稻米流脂粟米白, 暖风熏得游人醉,
公私仓廪俱丰实。 只把杭州作汴州。
【遗迹探寻】
(1)结合所学和表格内容,写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地位。将表格中的★处补充完整。
(2)上面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3)古迹见证历史发展。结合所学,请分别简述上面两处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要求:写出修建时期,并从地位或影响等方面作答)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作为中学生该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7.(2025·河北沧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摘自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
(1)材料指出“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元、清时期中央政权管辖西域而设置的机构。
(3)据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理解。
18.(24-25九年级下·湖南长沙·期中)制度创新是国家管理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制度创新方面进行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使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根本原因在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形容学习态度积极);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
材料三 军机处内部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军机处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军机处有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使外人不能窥视其活动和文件等。即便是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的特旨,也不准出入军机处。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军机处外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在当时具有哪些制度优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政治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这一特点对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的文字和图片,提取信息并加以说明。
19.(2025·河南新乡·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汉朝耧车(模型) 曲辕犁(模型) 秧马示意图及模型
材料二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得到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时期,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
(1)观察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耕工具的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综上所述,谈谈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展现出的智慧。
20.(2025·四川德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力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材料三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历史人物的发明;图2指南针最早用于航海事业的朝代;图3所示发明产生的世界性影响;图4人物所著的科技名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何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答案
1.(24-25七年级下·安徽安庆·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以哪里为中心?
(2)看图填空,请将答案填写在图片的空格内和横线上。(自上而下填写)
(3)结合材料二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1)黄帝:隋炀帝。
中心:洛阳。
(2)填空:涿郡;北京;通济渠;余杭;杭州。
(3)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极具智慧和创造力,开凿出了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最长大运河。
【知识点】开通大运河
【解析】(1)皇帝、中心:根据材料一“大运河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故皇帝:隋炀帝。中心:洛阳。
(2)填空:结合所学大运河的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自北向南依次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组成。故答案为:涿郡;北京;通济渠;余杭;杭州。
(3)体会: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二“在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得出,但大运河的修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可以写出如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极具智慧和创造力,开凿出了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最长大运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23-24七年级下·安徽宣城·期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小明以核心素养为主旨,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一起完成。
【时空观念】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小明制作了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
【史料实证】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小明收集了以下三则史料。
史料一: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唤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史料二: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也。”
太宗曰:“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贞观政要》
史料三:“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握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贞观政要》
(1)请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的①②处填入朝代。
(2)史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
(3)史料三中太宗所讲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4)通过以上探究,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说说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①:隋朝②:唐朝
(2)治国理念:史料一体现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以民为本,立足百姓;史料二体现了唐太宗虚心纳谏,用人唯能唯贤,不考虑出身。
(3)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4)启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古往今来,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统一问题,都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促进国家统一;繁荣的经济、合理的政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
【知识点】“贞观之治”、隋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1)根据图片材料南北朝以后出现了两个高峰,即为发展兴盛的朝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②为唐朝,因为紧随隋的发展高峰之后,且此处兴盛的幅度更高可知此为唐朝。
(2)根据史料一中“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唤腹,腹饱而身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灭亡给了唐朝统治者尤其是唐太宗警示,认为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立足于百姓,故其政策考虑民生,百姓安居乐业,出现贞观之治。根据史料二中“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也。” 太宗曰:“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虚心纳谏,任用贤能,不考虑出身。
(3)根据史料三中“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握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救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处制度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古往今来,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统一问题,都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促进国家统一;繁荣的经济、合理的政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
3.(24-25七年级下·河南三门峡·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玄宗)起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相,针对当时的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玄宗时期革去冗官,并停废了闲散的司、监、署十余所……开元三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征收后送往京师,封主再到京师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举措,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玄宗的统治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唐朝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1)举措:夙夜孜孜、徭役不兴。
原因: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
(2)统治政策:政治上,任用贤能;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漕运,改革税制。
影响:使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了盛世局面。
(3)做法: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选贤任能,精简高效;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知识点】盛世局面的出现、“贞观之治”
【解析】(1)举措:据材料一“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可知,唐太宗的治国举措是夙夜孜孜、徭役不兴。
原因:据材料一“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可知,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
(2)统治政策:据材料二“(唐玄宗)起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相”可知,任用贤能;据材料二“玄宗时期革去冗官,并停废了闲散的司、监、署十余所”可知,政治上,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据材料二“开元三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征收后送往京师,封主再到京师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可知,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漕运,改革税制。
影响:据所学唐玄宗的统治政策的影响可知,使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了盛世局面。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应立足材料主旨,结合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智慧与当代治理实践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据上述材料统治者的政策可知,要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选贤任能,精简高效;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4.(24-25七年级下·山东滨州·期中)中国古代有多个闻名遐迩的都城,其变化反映了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定都原则
原则 表现
险 主要是看军事条件,要求建都之地要占据有利地形,努力做到固若金汤、易守难攻。既便于制内,又利于御外。
富 看其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富饶之地,以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
便 看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或便于与各地联系的交通线上。
美 主要看地形条件和人文环境,可概括为:秀丽山川,天上人间,人文汇萃,地下宫殿。
——摘编自朱耀廷《定都与迁都——中国七大古都比较研究之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作为六大古都之一的长安(西安),为什么在唐代之后却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在此定都呢?……自安史之乱开始,北方经济遭到长期破坏,而南方经济却得到发展。唐以后,军事冲突中心发生转移,西北地区相对平稳,而东北民族矛盾相对尖锐……在这些原因之中,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关中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严重。
——摘编自徐赐成《古长安城国都地位变化的自然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从“富”“便”“美”中,任选一个定都原则,说明唐朝在西安建都的正确性。
【示例】原则:险。说明:西安临近函谷关等关隘,便于控制交通要道,易守难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以后“古长安城国都地位变化”的原因。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再推荐一个我国的“古都”,并从历史文化角度说明推荐理由。
【答案】(1)【示例一】原则:富
说明: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土壤肥沃,且位于渭河畔,水源充足,适宜农业的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示例二】原则:便
说明:西安邻近渭河,交通便利;地处唐朝的中心位置,便于与各地联系。(任选一个原则回答即可)
(2)北方经济长期遭到破坏,而南方经济却得到发展;军事冲突中心的转移;关中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严重。(任答两点即可)
(3)【示例】“古都”:洛阳
推荐理由: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东汉、西晋、北魏、隋、唐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隋朝修建大运河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知识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唐朝的建立、安史之乱
【解析】(1)原则:富
说明:材料一中 “富” 的原则是看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富饶之地,以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从材料二的 “关中平原示意图” 可知,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关中平原土壤肥沃,渭河贯穿其中,水源充足,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农业发达就能产出丰富物资,满足都城庞大人口的生活需求,所以唐朝在西安建都符合 “富” 的原则。
原则:便
说明:“便” 的原则是看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或便于与各地联系的交通线上。从 “西安城址演变图” 和 “关中平原示意图” 能看出,西安临近渭河,水运便利;且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处于唐朝疆域相对中心的位置,能够方便地与各地进行联系和沟通,有利于对全国的统治和管理,因此唐朝在西安建都符合 “便” 的原则。
(2)原因:据材料“ 自安史之乱开始,北方经济遭到长期破坏,而南方经济却得到发展”可知,安史之乱后,北方成为战乱的主要发生地,社会动荡不安,经济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据材料“唐以后,军事冲突中心发生转移,西北地区相对平稳,而东北民族矛盾相对尖锐”可知,唐以后,军事冲突中心发生变化,西北地区相对平稳,东北民族矛盾相对尖锐;据材料“关中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严重”可知,长期的开发和过度利用,加上战争等因素影响,关中地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
(3)“古都”:洛阳
推荐理由:据所学知识可知,洛阳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这奠定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东汉、西晋、北魏、隋、唐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使其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在这些朝代统治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北魏孝文帝在洛阳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隋朝以洛阳为中心修建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洛阳在经济上也有着重要地位,作为多个朝代都城,汇聚了大量人口和资源,商业繁荣。在文化方面,洛阳孕育了众多文化成果,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从历史文化角度看,洛阳是极具代表性的古都。
5.(24-25七年级下·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相乐。”盛唐气象万千,表现在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局面】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执政理念?请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民族交融】
材料二 唐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自《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吐蕃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材料二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以上内容体现了唐朝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的繁荣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答案】(1)理念:广纳贤才。说明: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形式:和亲,会盟。民族政策:开明平等。
(3)启示:只有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国家才能安定、发展;国家政策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开放的胸襟、广阔的视野等。
【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贞观之治”
【解析】(1)理念:根据材料一“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可得出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广纳贤才。说明:根据所学贞观之治相关知识,从唐太宗时期众多著名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中间任选一例进行说明即可,如: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影响:根据所学文成公主入藏相关知识,从促进发展、增进关系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唐蕃和亲的影响即可,如: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形式:根据材料二图片“和亲”“文成公主入藏”“841年正式会盟”等信息可知,材料二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二“ 唐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和材料二图片“文成公主入藏”等信息可知,唐蕃能够进行和亲,而且对吐蕃一视同仁,体现了唐朝实行的是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3)启示: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材料二反映了唐蕃和亲,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国家政策调整、人才建设、文化传承、对外开放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唐朝的繁荣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的启示,如:只有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国家才能安定、发展;国家政策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开放的胸襟、广阔的视野等。
6.(2025·湖南·模拟预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派张骞建立与西域的联系后)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汉朝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与贸易,修筑道路,设置驿馆。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由西向东,流入了汉朝。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及意义。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结合两例具体史实说明我国古代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材料三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世界不同文明?
【答案】(1)条件:张骞建立与西域的联系;统治者的支持;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史实及说明: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鉴真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玄奘西行: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对待: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陆上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解析】(1)条件:据材料一“汉武帝派张骞建立与西域的联系后”可知,张骞建立与西域的联系;统治者的支持;据材料一“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汉朝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与贸易,修筑道路,设置驿馆”可知,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
意义:据材料一“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流入了汉朝。”并所学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史实及说明:据材料二“图一鉴真塑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鉴真东渡;结合所学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鉴真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据材料二“图二玄奘西行与回程路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玄奘西行;结合所学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可知,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对待:据材料三“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可知,对待世界不同文明的态度是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7.(23-24七年级下·山西临汾·期末)不同地区间的交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书信与日记、报刊、碑铭与简牍等。实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与遗迹等。图像史料主要包括绘画、雕刻、图片与古地图等。
序号 史料 简介
① 《送子天王图》 唐代吴道子的作品,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
② 《垂老别》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③ 大食(阿拉伯)人佣 陕西西安出土,人佣为阿拉伯人形象,他弓着背,背着行囊,手握水壶,呈行进姿态。
材料二 隋唐时期水上运输十分发达,造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一系列保护、鼓励政策,但在唐代中叶以前,东西方交通基本上仍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我国政治中心移向东部地区,而我国出口的大宗物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产地也在东南地区,政府坚持开放政策,加上航海技术的提高,促使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摘编自《海上丝路史话》
材料三 “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到元朝时,海上贸易空前活跃,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1)材料一中,属于文献史料的是:属于实物史料的是:;属于图像史料的是: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料是:。(只填序号)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从隋唐到宋元时期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归纳唐宋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
(3)材料三中的“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说明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答案】(1)②③①③
(2)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造船和航海技术不断提高;政府重视和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3)事件:郑和下西洋;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繁荣的海外贸易、隋唐绘画、杜甫、王维和白居易的诗
【解析】(1)分类:根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②《垂老别》是唐代杜甫的诗作,属于文献史料;③大食(阿拉伯)人佣是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①《送子天王图》是绘画作品,属于图像史料。③大食(阿拉伯帝国)人俑反映了中外交往情况,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2)变化: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水上运输十分发达,造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一系列保护、鼓励政策,但在唐代中叶以前,东西方交通基本上仍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可知,从隋唐到宋元时期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是: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根据材料二“造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一系列保护、鼓励政策”“政府坚持开放政策,加上航海技术的提高”可知,唐宋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不断提高;政府重视和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3)事件:根据材料三“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8.(21-22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看图识史
为加强中央集权,革除“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历史顽疾,宋初统治者从“收权”“收钱”“收兵”入手进行一系列制度改革,最终形成了“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治新格局
唐宋科举情况统计表
开科次数 取士人数 平均每科取士人数
唐 263次 约1万人 约38人
宋 118次 约39711 约336人
——整理自《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相关资料
北宋宰相、副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
人数 科举出身人数 比例
宰相 92人 83人 90%
副宰相 176人 162人 92%
——整理自《宋史·宰辅表》及相关列传
看一看
(1)上述材料体现了北宋政治的哪一特点?
想一想
(2)观察两张图表,北宋政治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特点:重文轻武。
(2)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知识点】北宋的政治
【解析】(1)根据“唐宋科举情况统计表”可知宋朝的科举取士名额增加,“北宋宰相、副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可知宋朝管管大部分来自科举。“宋朝文官形象”可知宋代文官地位高。综上所述,这些材料体现了北宋政治的特点:重文轻武。
(2)根据图一“北宋文官形象”图二“宋朝科举考试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重文轻武的原因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9.(23-24六年级下·山东泰安·期末)选择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历史的重要途径。方法很多,比如时间记忆法(时间轴、纪年表)、跨学科记忆法、以人带事法、讲故事、思维导图法等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期末复习中采用了如下学习方法。请你参与进来,一块探究学习吧!
【借助纪年表学历史】
图一
【结合地图学历史】
图二
【巧借人物学历史】
图三唐太宗像图四毕昇像
【抓住“导语”学历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1)依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A、B两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和都城。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依据图二某一朝代的疆域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朝代中期涌现出来一位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他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请你概述这位英雄人物最杰出的成就,并用一句话评价他。
(3)请任意写出与上面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措施或成就各1例。
(4)这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设计。请你根据该导语任意写出一个探究问题。
【答案】(1)皇帝、都城:A宋高宗或赵构,临安;B元昊兴庆府。
特征:民族政权并立。
(2)成就:戚继光抗击倭寇侵略,取得了抗倭胜利。
一句话评价:戚继光反抗外来侵略,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措施或成就:唐太宗: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等;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4)问题:明初为了强化皇权实行了哪些具体措施?(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加强君权的措施(明)、岳飞抗金和南宋偏安、“贞观之治”
【解析】(1)皇帝、都城:依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1227年亡于蒙古政权。可知A开国皇帝是赵构,都城临安;A开国皇帝是元昊,都城兴庆府。
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西夏、辽与重文轻武的北宋并立。女真族建立金朝,灭辽和北宋之后与南宋形成对峙。可知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2)成就、评价:依据图二,由“应天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可知这是明朝的疆域图。这一朝代中期涌现出来一位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他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可知这位英雄人物是戚继光。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因此这位英雄人物最杰出的成就是戚继光抗击倭寇侵略,取得了抗倭胜利。一句话评价:戚继光反抗外来侵略,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措施或成就:根据图片信息“图三唐太宗像”,“图四毕昇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因此可知唐太宗: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等;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4)问题: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可提出:明初为了强化皇权实行了哪些具体措施?
10.(24-25七年级下·江苏盐城·期中)政治制度的调整和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既是一种选官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生徒,因而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考试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扩大了政权统治的基础。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
——摘编自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宋初,宰相没有固定编制,若有两人则分日执掌大印…也出现过三人一道担任宰相的情况…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庞大的官僚集团。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员又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制度确立的朝代,并概括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对这一制度的完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宋初为限制宰相权力采取的措施。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政治制度调整和创新的认识。
【答案】(1)朝代:隋朝;
影响: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答到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措施: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名次由皇帝掌握;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2)措施:增加宰相人数,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任答2点);
评价:积极方面: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巩固了统治;消极方面:机构重叠,互相推诿,降低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风气,增加了财政开支。
(3)制度:行省制;
影响: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政治制度要因时因势进行调整创新;政治制度调整要立足实际;中国古代制度变革以巩固统治为根本目的。(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行省制度、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宋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科举制度的改革
【解析】(1)朝代:据材料一“它既是一种选官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生徒,因而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唐朝进一步完善。
影响:据材料一“考试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扩大了政权统治的基础。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可知,科举制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
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名次由皇帝掌握;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2)措施:据材料二“宋初,宰相没有固定编制,若有两人则分日执掌大印…也出现过三人一道担任宰相的情况…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初为限制宰相的权力增加了宰相人数,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还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又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评价:据材料二“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员又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和所学知识可知,在积极方面,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巩固了统治;在消极方面,导致机构重叠,官员互相推诿,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风气,增加了财政开支。
(3)制度:据材料三“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打破自然疆界”“犬牙交错”直接指向元朝行省制度的设计特点。
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打破自然地理界限,避免地方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则材料从制度调整的动因、效果、局限性及历史意义等角度总结。强调政治制度需根据时代需求灵活调整,因时因势进行调整创新;政治制度调整要根据国情立足实际;中国古代制度变革都是以巩固统治为根本目的。
11.(24-25七年级下·河南南阳·期中)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曲辕犁 筒车
材料三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南宋纸币铜板拓片 元朝至元宝钞
(1)此河开通目的是什么?□是此河的中心,请写出这个城市名称。并指出此河开通产生的消极影响。
(2)写出曲辕犁和筒车的用途。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左图,反应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发展呈现什么态势?下图这些纸币的产生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案】(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洛阳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曲辕犁—耕作 筒车—灌溉 促进农业发展,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
(3)经济重心南移 商品经济繁荣
【知识点】农业的发展、纸币的出现及作用、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开通大运河
【解析】(1)目的:根据图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大运河的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中心:根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2)用途:根据材料图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和图三“筒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用于耕作)和筒车(用于灌溉),故用途:曲辕犁——耕作;筒车——灌溉。
共同作用:唐朝时期曲辕犁更加轻巧便捷,提高农业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唐朝时期的灌溉工具筒车,省时省力,因此,两者的共同作用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态势:根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材料体现了苏州和湖州等地成为了国家的粮食基地,农业发展迅速,国家的财政赋税也主要依靠东南地区,共同说明了宋朝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态势。
现象:根据材料“北宋纸币铜板拓片”“南宋纸币铜板拓片”“元朝至元宝钞”可知,这些共同体现了纸币的发展,由于商品经济繁荣的发展,交易规模扩大,纸币应运而生。
12.(2025·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
孔子曰:“黄帝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fǔ fú】(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大意是孔子说:“黄帝在阪泉之野与炎帝交战,经过三次战斗才战胜他。之后,黄帝开始制作衣裳,设计礼服。他治理百姓顺应天地的规律,播种百谷,品尝草木,仁爱之心甚至延伸到鸟兽昆虫。”)
——《大戴礼记·五帝德》
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大意是神农氏去世后,社会出现了以强凌弱、以多欺少的混乱局面。因此,黄帝制定了君臣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准则,父子兄弟之间的礼仪规范,以及夫妻之间的婚姻制度。对内使用刑罚来维持秩序,对外则用军队来保卫国家。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
——《商君书·画策》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大意是黄帝治理天下时,注重让百姓保持质朴纯真的心态。在他的治理下,即使有人不为亲人的去世哭泣,其他人也不会因此指责或非议。这表明当时社会风气淳朴,人们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强求一致的行为。)
——《庄子·天运》
材料二: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下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前汉(即西汉)中宗(汉宣帝的庙号)既获金人(黄金制作的佛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图 《张骞出使西域图》(局部)
注: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八幅佛教史迹画之一,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绘画。
材料三:汉唐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到了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宋时期兴盛的原因,学界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一是“陆丝”阻断说;二是技术推动说;三是世界格局变动说。上述看法均有道理,并具有相当史实基础。
——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1)根据材料写出诸子百家下的黄帝形象。(其中一个即可,2分)。结合材料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凿空丝路”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材料信息中的一处史实“错误”,并就“错误”加以说明。
(3)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三种说法的一种说法,列举其史实依据。
【答案】(1)示例:孔子笔下的黄帝是战胜炎帝,制作衣裳、礼服,治理百姓顺应天地规律,仁爱及于鸟兽昆虫的君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学派希望从黄帝传说中寻找治理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依据,借助黄帝的权威来宣扬自己的主张。
(2)影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错误:“前汉(即西汉)中宗(汉宣帝的庙号)既获金人(黄金制作的佛像),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说明:张骞出使西域在汉武帝时期,并非汉宣帝时期。
(3)示例:选择“陆丝阻断说”,史实依据: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如辽、西夏、金等,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使得对外贸易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海上通道。
【知识点】炎帝与黄帝、张骞通西域、春秋变局的影响、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
【解析】(1)形象:根据材料“黄帝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fǔ fú】(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翻译可得出孔子笔下的黄帝是战胜炎帝,制作衣裳、礼服,治理百姓顺应天地规律,仁爱及于鸟兽昆虫的君主。也可以选择其他学派口中的黄帝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
原因:根据材料“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诸侯混战,礼崩乐坏,各学派希望从黄帝传说中寻找治理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依据,借助黄帝的权威来宣扬自己的主张。
(2)影响:根据材料“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虽然路途中遇到众多困难,但他最终回到故土,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这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错误、说明:根据材料“前汉(即西汉)中宗(汉宣帝的庙号)既获金人(黄金制作的佛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这时期是汉武帝统治时期,而不是汉宣帝统治时期。
(3)本小题属于较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就材料中三种说法的一种说法,列举其史实依据。可以选择第一种说法“一是‘陆丝’阻断说”;史实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如辽、西夏、金等,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使得对外贸易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海上通道。可以选择第二种说法“二是技术推动说”;史实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如指南针的应用等。也可以选择第三种说法“三是世界格局变动说”;史实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动,客观上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如新航路的开辟等。
13.(2025·山东菏泽·一模)千年纹样,镌刻时光的印记;一笔一画,皆是文明的密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吉金万里,一眼千年】
材料一
图1 尊上饕餮纹(商) 图2 大盂鼎上饕餮纹(西周)
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繁缛华美,其身份趋向神,是商人祖先崇拜的符号;西周初年的饕餮纹样已基本发展出清晰的外轮廓,出现了具有典型动物特征的兽首饕餮,呈现世俗化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饕餮纹样由商朝到周朝的转变,并说明大盂鼎的历史价值。
【丝路溯源,汉纹载史】
材料二 该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中,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接受汉朝统辖。采用白、青、黑、赤、黄五色丝线织成,锦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汉字以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中原文化中的祥瑞纹样,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丝织工艺的顶级水平,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唐宋锦绣,古韵悠长】
材料三 唐朝女性服饰纹样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其中牡丹花纹和宝相花纹风靡一时,具有雍容华贵的美感。宋朝女性服饰多继承古制,与传统汉服相比没有较大革新;服装给人淡薄、清雅、幽静的感觉。服饰纹样虽延续了唐朝牡丹花纹、莲花纹等,但宋人更爱梅、兰、竹、菊。
——摘编自罗云等《唐宋中原女性服饰特征与成因探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女性服饰纹样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
(4)综合材料并联系所学,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历史认识。
【答案】(1)转变:由繁缛华美到清晰的外轮廓,呈现世俗化特征。
历史价值:大盂鼎是西周初年的重要青铜器,其上的铭文记载了周王对盂的赏赐和训诫,反映了西周早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历史信息:文化交流: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工艺水平:采用五色丝线织成,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丝织工艺的顶级水平。政治认同:锦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汉字及中原文化中的祥瑞纹样,反映了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天文观念:“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可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天文观念和占星术。
(3)特征:纹样:延续了唐朝的牡丹花纹、莲花纹等,但更爱梅、兰、竹、菊。风格:淡薄、清雅、幽静。
原因:宋朝文人文化盛行,梅、兰、竹、菊被视为“四君子”,象征高洁品格,影响了服饰纹样的选择。宋朝社会风气趋于内敛和含蓄,服饰风格也随之变得淡雅。宋朝审美观念偏向自然和简约,服饰纹样也体现了这一审美倾向。
(4)认识: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同历史时期的纹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观念和审美倾向。中国传统纹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中国传统纹样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许多纹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饕餮纹样代表祖先崇拜,梅兰竹菊象征高洁品格,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知识点】程朱理学的影响与意义、陆上丝绸之路、青铜器
【解析】(1)转变:据材料一“商代饕餮纹样繁缛华美,身份趋向神,是商人祖先崇拜的符号。”、“西周初年饕餮纹样发展出清晰的外轮廓,出现具有典型动物特征的兽首饕餮,呈现世俗化特征。”可知,由繁缛华美到清晰的外轮廓,呈现世俗化特征。
历史价值:结合所学知识,从青铜器的功能作答。大盂鼎是西周初年的重要青铜器,其上的铭文记载了周王对盂的赏赐和训诫,反映了西周早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历史信息:文化交流:据材料二“该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中,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可知,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工艺水平:据材料二“采用白、青、黑、赤、黄五色丝线织成……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丝织工艺的顶级水平”可知,采用五色丝线织成,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丝织工艺的顶级水平。政治认同:据材料二“锦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汉字以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中原文化中的祥瑞纹样……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可知,锦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汉字及中原文化中的祥瑞纹样,反映了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天文观念:据材料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可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可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天文观念和占星术。
(3)特征:据材料三“服装给人淡薄、清雅、幽静的感觉。服饰纹样虽延续了唐朝牡丹花纹、莲花纹等,但宋人更爱梅、兰、竹、菊。”可知,风格淡薄、清雅、幽静。纹样延续了唐朝的牡丹花纹、莲花纹等,但更爱梅、兰、竹、菊。
原因:据所学宋朝理学知识可知,宋朝文人文化盛行,梅、兰、竹、菊被视为“四君子”,象征高洁品格,影响了服饰纹样的选择。宋朝社会风气趋于内敛和含蓄,服饰风格也随之变得淡雅。宋朝审美观念偏向自然和简约,服饰纹样也体现了这一审美倾向。
(4)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从文化传承、时代特征、艺术价值、文化交流、象征意义角度回答,如: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同历史时期的纹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观念和审美倾向。中国传统纹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中国传统纹样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许多纹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饕餮纹样代表祖先崇拜,梅兰竹菊象征高洁品格,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14.(24-25九年级下·河南洛阳·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方言的起源可以追湖到三千多年前,先民们使用中州腔调进行交流,代表了先秦时代的通用语言。到了东周时期,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成为全国通用的雅言。洛阳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北宋末年的“衣冠南渡”、明朝初年的“洪洞大棉树移民”等,使各地语言特色融入河南方言……河南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古汉语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承基础,许多古汉语回汇、培法等在河南方言中得以保留。此外,河南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区等地貌,水系及山脉纵横交错,形成天然的语文地理分界线。
材料二 河南方言及释义(部分)
内容 解释
田/地 田地在河南焦作、许昌等地均叫地,只有在信阳个别种植水稻的田地才叫田
吃了有(mao) 意为“吃了没有”,在河南人的日常对话中非常常见,既能传达出河南人的亲切淳朴,也体现了河南人民对粮食的重视
喝茶 指的是喝白开水,受地形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河南很多地方不能种茶,且茶叶价格较贵,于是以水代茶,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老了 指老人去世,人们忌讳“死”字,于是就用另外的字来代替“死”
(1)据材料一,概括河南方言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河南方言为研究河南哪些方面的历史提供了价值。
(3)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确保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又发挥好河南方言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两者和谐共生?
【答案】(1)原因:历史传承悠久,源于先秦通用语言;政治中心长期影响,以洛阳雅言为语言标准;人口迁徙促进语言融合;地理环境多样,形成方言差异。
(2)价值:农业生产差异;饮食文化与社会观念;地理气候特征;社会习俗与语言避讳传统。
(3)如何实现:教育融合、媒体传播、政策支持、社会参与等。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明朝的建立、地方历史、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河南方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先民们使用中州腔调进行交流”可得出历史悠久,源于先秦通用语言;“洛阳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可得出政治中心地位促进语言传播;“北宋末年的‘衣冠南渡’、明朝初年的‘洪洞大槐树移民’等,使各地语言特色融入河南方言”可得出移民活动带来语言融合;“河南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区等地貌,水系及山脉纵横交错,形成天然的语言地理分界线”可得出复杂地理环境导致方言多样性。
(2)价值:根据材料二“田地在河南焦作、许昌等地均叫地,只有在信阳个别种植水稻的田地才叫田”可得出农业生产差异;“‘吃了有’体现了河南人民对粮食的重视”可得出饮食文化与社会观念;“‘喝茶’指喝白开水,反映受地形和气候限制”可得出地理气候特征;“‘老了’代替‘死’字,体现忌讳习俗”可得出社会习俗与语言避讳传统。
(3)如何实现:可从政策引导、教育融合、媒体传播、社区实践等方面分析回答,如政策引导,根据材料一“河南方言是古汉语的重要载体”,结合国家语言政策,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需将方言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如建立方言语音数据库;教育融合,根据材料二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可在中小学课程中增设方言文化选修课,讲解方言与历史文化的关联;媒体传播,利用新媒体制作方言节目,既传承方言特色,又增强公众对方言价值的认同;社区实践,在方言使用频繁的农村地区,鼓励节庆活动中使用方言,维系其生活场景中的生命力。
15.(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但又具有坚决反抗外敌入侵的传统。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外交流】
材料一
材料二
郑和 哥伦布
首航时间 公元1405年 公元1492年
船只数量 200多艘 3艘
随航人数 27800人 88人
航船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反抗侵略】
材料三
(1)请选取材料一中任意一幅人物图片,围绕他的事迹写一段简单的解说词。
(2)有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被称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指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倭寇”是在什么时候骚扰我国沿海地区?当时在我国东南沿海领导人民抗击倭寇的历史人物是谁?
【答案】(1)解说词:鉴真: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多次东渡日本,前五次均以失败告终。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僧人,为了学习佛法,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理由:时间早、规模大。
(3)时间:元末明初;
人物:戚继光。
【知识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
【解析】(1)解说词:任意选择一位人物,简要说明其主要事迹,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鉴真是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多次东渡日本,前五次均以失败告终。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僧人,为了学习佛法,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理由:根据材料二“首行时间”“船只数量”“随航人数”“航船大小”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早于哥伦布;郑和下西洋的规模远远大于哥伦布。故理由:时间早、规模大。
(3)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元末明初,日本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走私和抢劫,称为倭寇。
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