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主客观一体综合题-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4:主客观一体综合题-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专练04:主客观一体综合题
第一部分:主客观一体综合题通用审题方法与解题技巧
区分主客观题型:主客观一体综合题通常包含客观填空、选择等基础题型,以及主观论述、分析等题型。审题时要快速辨别各小题类型,例如看到 “以下选项中,属于明朝加强皇权措施的是()”,这就是客观选择题;而 “结合材料与所学,评价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则为主观论述题。明确题型才能对应不同解题策略。
锁定关键信息:仔细阅读题干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词,如 “北宋时期,东京城内商业发展的表现”,“北宋”“东京” 是关键时间与地点;同时关注问题中的指令词,像 “列举”“概括”“分析”“比较” 等,不同指令词决定答题的方向和详略程度。
把握材料与问题的关联:若题目提供材料,要分析材料与问题的关系。材料可能是客观题答案的提示,也可能是主观题论述的依据。例如材料给出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图”,相关问题可能要求客观填写途经地点,也可能主观分析其历史意义,需紧密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作答。
客观题部分:
直接回忆法:对于熟悉的知识点,如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直接回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选出正确答案。
排除法:遇到不确定的选项,排除明显错误的答案。如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若对选项存疑,可排除符合科举制史实的选项,提高正确率。
主观题部分:
材料分析法:认真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例如材料描述 “康熙时期,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相关内容”,回答 “分析该条约签订的意义” 时,从材料中提炼边界划定、维护和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
多角度论述法:回答主观问题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如评价 “王安石变法”,需从变法在经济上增加财政收入、军事上增强军队战斗力,以及变法触动保守派利益引发争议等多方面进行论述,使答案更全面。
史论结合法:提出观点后,用具体史实作为论据。如论述 “唐朝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观点是 “统治者的开明政策推动盛世形成”,论据可列举唐太宗的 “贞观之治” 措施,如轻徭薄赋、虚心纳谏等,做到观点与史实紧密结合。
第二部分:主客观一体综合题(20题)实战演练
1.(24-25七年级下·四川广安·阶段练习)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北到B,南至C。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材料三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写出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及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2.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 ①三省六部制 ②分封制 ③转运使
(1)从材料一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唐朝 西周
制度或措施 () ()
【人才选拔】
材料二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安邦之策】
材料三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3.(2025·辽宁葫芦岛·一模)某班同学布置“古代中国”主题学习展板,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典籍篇】
A《红楼梦》B《资治通鉴》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
【工程篇】
【盛世篇】
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请按照示例,将“典籍篇”中的书目进行归类,放入相应板块中。
示例:板块一“文学名著”A
板块二“医学典籍”板块三“科技巨著”板块四“史学经典”
(2)根据所学知识,在“工程篇”中任意选择一个,写出列入展板的理由。(要求:写出工程的名称、主要相关人物、建成之后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盛世篇”中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盛世局面。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24-25七年级下·山西太原·阶段练习)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它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空间性,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时间梳理】
(1)写出A的阶段特征与B事件的影响。
【空间感知】
(2)图片分析:观察图片,指出隋朝时期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归纳唐朝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并分析民族交融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5.(24-25七年级下·山东菏泽·阶段练习)盛唐气象,繁荣开放。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时代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这三幅图反映了唐朝什么样的社会局面?请任选一幅图加以说明其具体表现。
材料二
(2)唐太宗是中国皇帝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图1中A处的政权名称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将嫁给了这一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图2中B处的国家名称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前往此地取经的高僧是。
材料三 图一是唐风洋溢的日本的古建筑;图二至图四的文物出土于唐朝时期的墓葬。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据此你可以得出哪一结论?
材料四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指出唐太宗开创的“唐朝的盛世局面”名称。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请谈一谈“盛世大唐”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
6.(24-25七年级下·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类型 史料
①文献史料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元稹《法曲》
② 《送子天王图》(局部) 《颜氏家庙碑》(局部) 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
(1)设计展馆,选出材料一对应的三个图片分别放在对应的展馆(只写图片序号)
农业馆:手工业馆:对外关系馆:
(2)根据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写出表格中②所呈现的史料类型。归纳材料二反映的主题。
7.(24-25七年级下·河南·课后作业)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参与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
稍夺其权 派①______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任期制,设置②______牵制知州
制其钱谷 加强地方税收控制,取消③______收税的权力
收其精兵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
材料二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针对存在的问题,宋太祖采取了赵普所开出的“药方”,即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2)列举两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依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写出两条即可)
(3)【新风向开放性问题】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写出一条即可)
8.(23-24七年级下·陕西咸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下面图片信息填空。
(1)图一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唐玄宗统治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图二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议和,双方订立。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主持变法。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大腿)以啖(吃)腹,腹饱而身毙。”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够体现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存百姓”的革新措施。
(3)通过以上问题探究,假如你是国家未来领导人,你能从中借鉴哪些治国智慧?
9.(24-25七年级下·云南昆明·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 ②敦煌莫高窟雨中耕作 ③辽墓壁画饮马图
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⑤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
(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书集、简牍等,实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遗迹等,图像史料主要包括绘画、雕刻、照片等。据此判断材料中的各史料类型(填写序号即可)。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图像史料
(2)请从材料中选择两则合适的史料(写出序号),分别说明其体现的历史信息。
10.(24-25九年级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即位伊始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推行的民族政策,并写出上图反映的相关史实及意义。
材料二 两宋政权与周边政权订立的主要盟约表
政权名称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摘要
北宋与____ 《澶渊之盟》 两国为兄弟之国;宋国每年提供岁币;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北宋与西夏 宋夏和约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南宋与金 宋金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2)填写出表格中“____”对应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两宋“以钱财换和平”这种做法进行评价。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元朝政府对西南、东南地区实施的管辖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唐、宋、元统治者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11.(2025·陕西西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都江堰示意图 图B 明代青花扁壶
材料二 北宋的开封……打破了对“市”的严格位置管理、方向管理和时间管理、出入管理,创造了街区的差异性,城市空间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能够充分尊重和满足城市人群的多样性需求,营造丰富、生动的城市空间……开封城娱乐空间的扩展,不是偶发的,而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
——摘自孙晓飞《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繁盛与衰败》
(1)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图A是由①设计修建的都江堰,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直到②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图B明代青花扁壶色彩艳丽,花纹优美,正是产自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③。封建时期的西欧城市在追求自由与自治的过程中,典型代表便是法兰西的④起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开封城市较前朝繁荣进步的表现。根据所学分析“开封城娱乐空间的扩展”出现的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认识。
12.(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某班布置“古代中国·异彩纷呈”主题展板,并围绕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古代中国·异彩纷呈
考古篇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C.秦始皇陵兵马俑D.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工艺篇
思想篇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1)请按照示例,将“考古篇”中的文物进行归类,放入相应板块。
示例:板块一“原始人类”:A板块二“对外贸易”:
板块三“帝王陵冢”:板块四“原始农耕”:
(2)请你从“工艺篇”中任选一个,说明它能够入选展板的理由。(多选多答只评第一个)
(3)“思想篇”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3.(24-25七年级下·江苏苏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唐宋时期是发达的中华农业文明的繁盛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开放和包容,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宋代经济更为发达,中国许多重大科学发明都出现于宋代,一些西方学者将宋代称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的①是唐朝的都城,②是唐朝高僧玄奘西游到过的地方,当时该地称为。玄奘回国后撰写的《》,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材料二中辽的位置是(填字母),B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开创殿试的皇帝是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什么朝代?以科学技术为例,说明宋代为什么被称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黄金时代”?
14.(23-24七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____A____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B____”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1)请将AB处补充完整。
材料二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宋代的纸币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质货币。……这对货物和服务的买卖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高效的、有利可图的和方便的发明。 ——【德】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2)写出材料中“早稻优良品种”的名称。宋朝商业繁荣发展,四川地区出现哪一新型货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5.(2025·辽宁大连·一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统一之基】
材料一
【民族团结之本】
材料二
孝文帝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不仅推进了北魏国家和拓跋鲜卑等少数民族社会属性的封建化,也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融合。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精神力量之魂】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判断年代尺上史事所在的朝代请列举一项该朝代统治者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不重复年代尺中的史事)
(2)综合材料二的图文信息,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3)请将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任选一位,谈谈从其身上学习到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至少两点)
示例科学大家:②
民族英雄:交往使者:史学名家:
16.(24-25九年级下·四川巴中·阶段练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奋斗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民族融合大大加强。少数民族向往中原的先进技术和发达经济,他们入居内地贸易、通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秦汉的边境官员往往承担着“渐化蛮夷”的职责,通过宣传中原先进文化来缩小边疆地区的民族差异、缓和民族冲突……有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就为少数民族进一步与中原民族合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图片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其中,体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有____和____。写出图片 F 所示内容的历史内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清政府在边疆民族治理方面是如何遵循“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的。(任答两点)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原因。(任答两点)
17.(2025·辽宁大连·一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某班以“大一统”为主题制作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中国“大一统”发展
版块一制度篇 ①郡县制 ②行省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分封制
版块二经济篇 材料一 上(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摘自《汉书》 材料二 朕(康熙帝)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 ——摘自《畿辅通志》
版块三疆域篇 图1 图2
(1)请将版块一中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
示例 西周:④
秦朝:唐朝: 元朝:
(2)版块二中的材料一反映了汉初统治者的哪一政策?在经济方面,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古代统治者的什么思想?
(3)版块三中的图1、图2分别为哪一朝代形势图?图1中A处地域的中央统辖机构是什么?
18.(2024·辽宁辽阳·三模)“大一统”思想是影响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
【抵御外辱】
材料: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中字母A、B、C所代表的内容。
(2)结合图三、图四及所学内容,说出明清统治者在政治上分别采取了哪些巩固专制统治的措施?从图一到图四,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3)请你根据材料写出与两位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
19.(2024·安徽宿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图一 《孝文帝出行图》 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北魏鲜卑族在孝文帝的推动下,实行汉化改革。这幅图以孝文帝为中心,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当时民族交融。
图二 《步辇图》
图三 《清明上河图》
图四 《盛世滋生图》
(1)中国古代史绘画史上名人辈出:东晋(人名)擅长人物画,线条活泼优美,人物传神,代表作有《》和《洛神赋图》;唐朝(人名)的画落笔雄健,风格奔放,代表作有《》。
(2)参照图一的示例,在图二、三、四中任选两幅,解读其相关历史信息。(6分。要求: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表述完整。)
(3)谈谈你对绘画作品所蕴含的史料价值的看法。
20.(2025·辽宁铁岭·一模)某校九年级同学以“中华文化瑰宝”为主题制作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成就篇 ①《伤寒杂病论》 ②北京故宫 ③景德镇花瓷器 ④宋词 ⑤京剧
人物篇 图1张仲景像 图2宋应星(邮票)
(1)请将成就篇中的内容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
示例瓷器:③
诗词: 中医: 建筑: 戏曲:
(2)请说明图1人物张仲景入选展板的理由。(要求:从地位或评价方面作答)图2人物宋应星的代表作《天工开物》的地位是什么?
(3)请你设计一条简洁的宣传语,号召大家共同守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参考答案
1.(24-25七年级下·四川广安·阶段练习)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北到B,南至C。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材料三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写出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及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答案】(1)洛阳、涿郡、余杭郡。
(2)作用: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制度:科举制度
标志:设立进士科
意义: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知识点】科举制创立的意义、开通大运河
【解析】(1)填空: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从605年起,隋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所以A是洛阳,B是涿郡,C是余杭郡。
(2)作用:根据材料二“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和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制度:根据材料三“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对后世影响深远。
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根据材料三“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可知,科举制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科举制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根据材料三“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可知,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 ①三省六部制 ②分封制 ③转运使
(1)从材料一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唐朝 西周
制度或措施 () ()
【人才选拔】
材料二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安邦之策】
材料三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答案】(1)①②
(2)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现象:西方国家学习科举制;原因:扩大了人才范围,为西方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
(4)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影响、评价、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西周实行分封制。
(2)根据“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意义:根据所学,可从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方面总结回答。
(3)现象:根据“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得出西方国家学习科举制;原因:可从科举制扩大了人才范围,为西方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等方面分析总结。
(4)综合材料和所学,可从善于改革,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角度分析总结。
3.(2025·辽宁葫芦岛·一模)某班同学布置“古代中国”主题学习展板,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典籍篇】
A《红楼梦》B《资治通鉴》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
【工程篇】
【盛世篇】
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请按照示例,将“典籍篇”中的书目进行归类,放入相应板块中。
示例:板块一“文学名著”A
板块二“医学典籍”板块三“科技巨著”板块四“史学经典”
(2)根据所学知识,在“工程篇”中任意选择一个,写出列入展板的理由。(要求:写出工程的名称、主要相关人物、建成之后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盛世篇”中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盛世局面。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答案】(1) D C B
(2)我选图一,工程名称:都江堰,相关人物:李冰,建成的意义: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任意答出一点即可)。
我选图二,工程名称:大运河,相关人物:隋炀帝,建成的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材料一是文景之治,材料二是贞观之治,材料三是开元盛世。
共同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开明的君主、重用人才、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整顿吏治、几代人的努力等。
【知识点】盛世局面的出现、开通大运河、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水利设施的建设
【解析】(1)归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是史学经典,故B属于板块四“史学经典”;《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等,属于科技类著作,故C属于板块三“科技巨著”;《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所以应归入医学典籍板块,故D属于板块二“医学典籍”。
(2)选择及理由:选图一,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为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成为 “天府之国” ,22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选图二,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为大运河,隋炀帝时期征发大量民夫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等。
(3)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等,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史称 “文景之治”。根据材料二“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能、虚心纳谏、轻徭薄赋、注重民生等,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 “开元盛世” 。共同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政治、社会、经济和统治者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开明的君主、重用人才、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整顿吏治、几代人的努力等。
4.(24-25七年级下·山西太原·阶段练习)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它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空间性,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时间梳理】
(1)写出A的阶段特征与B事件的影响。
【空间感知】
(2)图片分析:观察图片,指出隋朝时期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归纳唐朝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并分析民族交融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答案】(1)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使唐朝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特点:大部分位于运河沿岸;集中于洛阳和大兴附近
原因:位于运河沿岸,便于利用水路将南粮北运: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便于管理:洛阳和大兴人口激多年增,粮食供不应求。
(3)方式:和亲、册封、会盟、设立机构等;影响:民族交融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中央王朝对各族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知识点】盛世局面的出现、文成公主入藏、“贞观之治”、开通大运河
【分析】(1)阶段特征:根据材料时间梳理结构图可知A为唐朝发展到强盛时期,可知唐代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影响:根据材料时间梳理结构图,可知B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即安史之乱,其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使唐朝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特点:根据材料隋朝粮仓分布图,可知隋朝的粮仓大部分位于运河沿岸;根据材料隋朝粮仓分布图,可知隋朝的粮仓集中于洛阳和大兴附近。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交通、政治中心、人口对粮食的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位于运河沿岸,便于利用水路将南粮北运: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便于管理:洛阳和大兴人口激多年增,粮食供不应求。
(3)方式:根据材料分布的少数民族靺鞨、突厥、吐蕃、回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唐朝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如:和亲、册封、会盟、设立机构等;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对边疆和对中央两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如:民族交融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中央王朝对各族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5.(24-25七年级下·山东菏泽·阶段练习)盛唐气象,繁荣开放。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时代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这三幅图反映了唐朝什么样的社会局面?请任选一幅图加以说明其具体表现。
材料二
(2)唐太宗是中国皇帝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图1中A处的政权名称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将嫁给了这一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图2中B处的国家名称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前往此地取经的高僧是。
材料三 图一是唐风洋溢的日本的古建筑;图二至图四的文物出土于唐朝时期的墓葬。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据此你可以得出哪一结论?
材料四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指出唐太宗开创的“唐朝的盛世局面”名称。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请谈一谈“盛世大唐”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
【答案】(1)社会局面:农业发展、手工发达、商业繁荣的盛世局面。
具体表现:《雨中耕作图》中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体现了农业的繁荣。
(2)吐蕃文成公主天竺玄奘
(3)史实:中外交往
结论: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双向交流。
(4)名称:贞观之治
共同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注重农业发展,采取正确的改革措施,发展经济。
(5)启示: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制定合理的民族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鉴真东渡、盛世局面的出现、农业的发展
【解析】(1)社会局面:根据材料一《雨中耕作图》,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和唐长安城平面图可知,分别体现了唐朝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长安城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三者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角度体现来唐朝的盛世局面。
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一《雨中耕作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改进的曲辕犁,更加灵巧轻便,易于耕作,提高了效率,促进唐朝农业发展。
(2)内容:①: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是今天的西藏地区,唐代称为吐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③: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处为今天的印度,唐代称为天竺;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前往天竺取经的高僧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史实:根据材料三“图一是唐风洋溢的日本的古建筑;图二至图四的文物出土于唐朝时期的墓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风洋溢奈良城主要是由于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而出土于大唐时期的墓葬中有大食人、黑人俑和东罗马金币,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
结论:从“日本古建筑”“大食人”“黑人俑”“东罗马金币”等内容可知,唐朝时期与外国交往频繁,交往国家多,并且交流具有双向性。
(4)盛世: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共同原因:依据材料四“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唐太宗和唐玄宗作为统治者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注重农业发展,采取正确的改革措施,发展经济。
(5)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玄奘西行求法启示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启示我们要制定合理的民族政策,唐代采取很多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启示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等。
6.(24-25七年级下·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类型 史料
①文献史料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元稹《法曲》
② 《送子天王图》(局部) 《颜氏家庙碑》(局部) 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
(1)设计展馆,选出材料一对应的三个图片分别放在对应的展馆(只写图片序号)
农业馆:手工业馆:对外关系馆:
(2)根据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写出表格中②所呈现的史料类型。归纳材料二反映的主题。
【答案】(1)图四图三图二
(2)特点:繁荣与开放。
(3)类型:实物史料。主题:唐朝的文学艺术。
【知识点】鉴真东渡、隋唐绘画、敦煌莫高窟、农业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图四曲辕犁在唐朝时得以发明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①答案为图四;图三骑驼乐舞三彩俑,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反映了唐朝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故②答案为图三;图二鉴真是唐朝高僧,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故③答案为图二。
(2)特点: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李白,被称为“诗仙”,反映了唐朝诗歌的繁荣;图二鉴真是唐朝高僧,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反映了唐朝的对外开放;图三骑驼乐舞三彩俑,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反映了唐朝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图四曲辕犁在唐朝时得以发明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图五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唐蕃友好关系和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图六唐朝繁华的长安,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所以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是繁荣与开放。
(3)类型:根据材料二表格中②“《送子天王图》(局部)”“《颜氏家庙碑》(局部)”“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等信息可知,绘画、碑刻、雕塑等具有形象直观性,是历史的直接见证,属于实物史料。主题:根据材料二表格①“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知反映了唐朝创作的诗歌,根据材料二表格②中的信息可知,分别反映了绘画、书法、石窟艺术的发展,所以材料二反映的主题是唐朝的文学艺术。
7.(24-25七年级下·河南·课后作业)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参与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
稍夺其权 派①______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任期制,设置②______牵制知州
制其钱谷 加强地方税收控制,取消③______收税的权力
收其精兵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
材料二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针对存在的问题,宋太祖采取了赵普所开出的“药方”,即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2)列举两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依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写出两条即可)
(3)【新风向开放性问题】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①文官;②通判;③节度使。
(2)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
影响:一定程度改善了北宋积贫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急于求成,实际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导致内部分裂,加速北宋灭亡;强兵效果并不明显,没有改善北宋积弱的局面。
(3)要注重改革与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重视人才、要发展经济等。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宋太祖对地方统治的加强
【解析】(1)补充:①:根据表格信息“稍夺其权”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吸取五代武将控制地方的教训,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所以①是文官。
②:根据表格信息“牵制知州”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宋太祖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所以②是通判。
③:根据表格信息“制其钱谷”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所以③是节度使。
(2)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如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一定程度改善了北宋积贫的局面,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变法也有急于求成的问题,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贫苦人民的负担,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加速北宋灭亡;王安石变法对于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没有改善北宋积弱的局面。
(3)经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治国政策要及时创新、统治者要重视人才等角度作答,如:要注重改革与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重视人才、要发展经济等。
8.(23-24七年级下·陕西咸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下面图片信息填空。
(1)图一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唐玄宗统治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图二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议和,双方订立。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主持变法。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大腿)以啖(吃)腹,腹饱而身毙。”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够体现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存百姓”的革新措施。
(3)通过以上问题探究,假如你是国家未来领导人,你能从中借鉴哪些治国智慧?
【答案】(1)长安开元盛世澶渊之盟王安石
(2)“为君之道”:以民为本(或心存百姓)。
革新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治国智慧:关注民生,重视百姓利益;重视改革创新;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如君臣关系、民族关系等)。(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辽与北宋的和战、“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
【解析】(1)填空:根据材料“图一:唐朝前期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①长安;唐玄宗统治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②开元盛世;根据材料“图二:北宋时期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议和,双方订立③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④王安石主持变法。
(2)“为君之道”: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认识到君民相互依存的关系,十分重视人民,因此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措施: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存百姓”的革新措施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治国智慧: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材料反映的治国措施谈治国智慧,言之成理即可。如关注民生,重视百姓利益;重视改革创新;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如君臣关系、民族关系等)。
9.(24-25七年级下·云南昆明·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 ②敦煌莫高窟雨中耕作 ③辽墓壁画饮马图
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⑤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
(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书集、简牍等,实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遗迹等,图像史料主要包括绘画、雕刻、照片等。据此判断材料中的各史料类型(填写序号即可)。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图像史料
(2)请从材料中选择两则合适的史料(写出序号),分别说明其体现的历史信息。
【答案】(1)文献史料:④⑥
实物史料:①⑤
图像史料:②③
(2)史料:①《千金方》、⑤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历史信息:《千金方》和三彩釉陶载乐骆驼体现了唐代中原王朝的强大与开放,以及其在文化、医学等领域对边疆民族的深远影响。
【知识点】孙思邈与《千金方》、李白的诗、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解析】(1)文献史料:根据材料“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书集、简牍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⑥属于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根据材料“实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遗迹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⑤属于实物史料。
图像史料:根据材料“图像史料主要包括绘画、雕刻、照片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③属于图像史料。
(2)史料:选定史料①《千金方》、⑤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千金方》作为医学典籍,反映了唐代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及其对边疆地区的影响。三彩釉陶载乐骆驼,作为艺术珍品,展现了唐代中原与边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二者均体现了唐代中原王朝的强大与开放,以及其在文化、医学等领域对边疆民族的深远影响。
10.(24-25九年级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即位伊始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推行的民族政策,并写出上图反映的相关史实及意义。
材料二 两宋政权与周边政权订立的主要盟约表
政权名称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摘要
北宋与____ 《澶渊之盟》 两国为兄弟之国;宋国每年提供岁币;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北宋与西夏 宋夏和约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南宋与金 宋金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2)填写出表格中“____”对应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两宋“以钱财换和平”这种做法进行评价。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元朝政府对西南、东南地区实施的管辖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唐、宋、元统治者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或“为汉藏密切交往奠定了基础”)
(2)政权名称:辽。积极:维持了宋与周边政权的和平局面,促进边境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如榷场贸易)。消极:加重了宋朝的财政负担,长期依赖岁币削弱了军事进取心,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边疆威胁。
(3)边疆措施:西南: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方设宣慰司)。东南: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方式:和亲(联姻)、册封、边境贸易、设置机构管理等。(任意两点)
【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辽与北宋的和战、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1)政策:据题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唐太宗强调“四海如一家”“爱之如一”,体现了对各族平等的态度,故其政策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意义: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图,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时期的典型史实,推动了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和文化融合;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汉藏密切交往奠定了基础。
(2)名称:据图表信息《澶渊之盟》和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签订的盟约,表格里应填“辽”。
评价: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需辩证分析,需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分析。积极:两宋通过岁币换取和平,维持了宋与周边政权的和平局面,促进边境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如榷场贸易)。消极:两宋通过岁币换取和平,虽短期稳定了局势,但长期看暴露了宋朝军事弱势和外交妥协性。加重了宋朝的财政负担,长期依赖岁币削弱了军事进取心,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边疆威胁。
(3)措施: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统治。西南: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在地方,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东南: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方式:据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有多种,唐朝:和亲、册封、开明的民族政策。宋朝:互市贸易、盟约维持和平。元朝:设立行省、加强行政管辖、促进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
11.(2025·陕西西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都江堰示意图 图B 明代青花扁壶
材料二 北宋的开封……打破了对“市”的严格位置管理、方向管理和时间管理、出入管理,创造了街区的差异性,城市空间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能够充分尊重和满足城市人群的多样性需求,营造丰富、生动的城市空间……开封城娱乐空间的扩展,不是偶发的,而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
——摘自孙晓飞《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繁盛与衰败》
(1)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图A是由①设计修建的都江堰,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直到②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图B明代青花扁壶色彩艳丽,花纹优美,正是产自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③。封建时期的西欧城市在追求自由与自治的过程中,典型代表便是法兰西的④起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开封城市较前朝繁荣进步的表现。根据所学分析“开封城娱乐空间的扩展”出现的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认识。
【答案】(1)①李冰②南宋③景德镇④琅城
(2)表现:①宋代商业贸易繁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②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突破时间限制)。
③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突破空间限制)。
原因:①经济的发展;②社会安定;③政府的支持;④文化的发展等。
(3)启示:①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精心管理、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昌盛等;②城市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知识点】水利设施的建设、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制瓷业的发展
【解析】(1)填空:根据材料一“图A都江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由李冰主持设计修建的,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故①填李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直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②填南宋;根据材料一“图B明代青花扁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青花扁壶色彩艳丽,花纹优美,产自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故③填景德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琅城是法国北部城市,市民为了争取城市自治权,与封建主进行了长期斗争,琅城起义是中世纪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斗争的典型事例,故④填琅城。
(2)表现:根据材料二“开封……打破了对“市”的严格位置管理、方向管理和时间管理、出入管理,创造了街区的差异性,城市空间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能够充分尊重和满足城市人群的多样性需求,营造丰富、生动的城市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贸易繁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突破时间限制);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突破空间限制)。
原因:根据材料二“开封城娱乐空间的扩展,不是偶发的,而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封城娱乐空间的扩展”出现的原因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安定;政府的支持;文化的发展等。
(3)认识:开放性题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统治者的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精心管理、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昌盛等;城市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12.(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某班布置“古代中国·异彩纷呈”主题展板,并围绕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古代中国·异彩纷呈
考古篇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C.秦始皇陵兵马俑D.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工艺篇
思想篇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1)请按照示例,将“考古篇”中的文物进行归类,放入相应板块。
示例:板块一“原始人类”:A板块二“对外贸易”:
板块三“帝王陵冢”:板块四“原始农耕”:
(2)请你从“工艺篇”中任选一个,说明它能够入选展板的理由。(多选多答只评第一个)
(3)“思想篇”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1)板块二:D 板块三:C 板块四:B
(2)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表明半坡原始居民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造纸工艺流程图:造纸术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创新精神。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反映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
(3)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仰韶文化、繁荣的海外贸易、衣食住行与精神风貌、造纸术的发明
【解析】(1)归类:据所学可知,宋代海船是出海贸易的,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因此①对应D;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帝王陵冢”,②对应的是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原始农耕工具,③对应的是B。
(2)理由: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一个说明其价值,言之有理即可。若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其理由是:人面鱼纹彩陶盆表明半坡原始居民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若选造纸工艺流程图,其理由是: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创新精神。或选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其理由是:这反映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
(3)对待: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批判继承等方面进行叙述,如: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13.(24-25七年级下·江苏苏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唐宋时期是发达的中华农业文明的繁盛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开放和包容,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宋代经济更为发达,中国许多重大科学发明都出现于宋代,一些西方学者将宋代称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的①是唐朝的都城,②是唐朝高僧玄奘西游到过的地方,当时该地称为。玄奘回国后撰写的《》,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材料二中辽的位置是(填字母),B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开创殿试的皇帝是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什么朝代?以科学技术为例,说明宋代为什么被称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黄金时代”?
【答案】(1)长安天竺大唐西域记
(2) A 元昊
(3)武则天。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四百年;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宋朝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等。(答对一条即可)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玄奘西行、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火药发明与使用
【解析】(1)①:据所学可知,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②:据所学可知,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③:据所学可知,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位置:据材料二“辽、北宋、西夏形势”“上京”并结合所学可知,辽的位置是A。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都城在上京,后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B处:据材料二“兴庆”并结合所学可知,1038 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皇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朝代: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至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原因:结合所学宋朝科学技术成就回答即可,如: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四百年;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宋朝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等。
14.(23-24七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____A____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B____”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1)请将AB处补充完整。
材料二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宋代的纸币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质货币。……这对货物和服务的买卖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高效的、有利可图的和方便的发明。 ——【德】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2)写出材料中“早稻优良品种”的名称。宋朝商业繁荣发展,四川地区出现哪一新型货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补充:筒车、开元盛世。
(2)品种:占城稻;
货币:交子;
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作物:甘薯、马铃薯、玉米、花生、向日葵等;
因素:根据实际制定恰当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新品种;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重视;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等。
【知识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纸币的出现及作用、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经济的繁荣
【解析】(1)补充:根据材料一“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还有筒车。根据材料一“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品种:根据材料二“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结合所学可知,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货币: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3)作物: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马铃薯、玉米、花生、向日葵等高产作物。
因素: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实际制定恰当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新品种;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重视;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等。
15.(2025·辽宁大连·一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统一之基】
材料一
【民族团结之本】
材料二
孝文帝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不仅推进了北魏国家和拓跋鲜卑等少数民族社会属性的封建化,也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融合。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精神力量之魂】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判断年代尺上史事所在的朝代请列举一项该朝代统治者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不重复年代尺中的史事)
(2)综合材料二的图文信息,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3)请将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任选一位,谈谈从其身上学习到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至少两点)
示例科学大家:②
民族英雄:交往使者:史学名家:
【答案】(1)朝代及措施:秦朝;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2)特征:民族交融。
(3)归类:民族英雄:④;交往使者:③;史学名家:①。
优秀精神品质:
学习司马迁勤奋好学、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
学习祖冲之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
学习鉴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学习戚继光爱国爱民、保家卫国的精神品质。
【知识点】司马迁和《史记》、戚继光抗倭、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秦灭六国
【解析】(1)朝代及措施:根据材料一年代尺“嬴政统一全国”“蒙恬北击匈奴”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凿灵渠,并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所以年代尺上史事所在的朝代是秦朝;再结合所学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相关知识,直接选取一项列举出即可,如: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2)特征:根据材料二图片“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牛耕’和‘吃烧烤’场景”信息和“也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融合”和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魏晋时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可得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
(3)归类:民族英雄:根据材料三图片信息以及题干示例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④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将军,组织领导“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消除倭患,是民族英雄。交往使者:③鉴真是唐代高僧,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和中国文化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史学名家:①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著有《史记》。优秀精神品质:根据材料三图片信息,从④③①图片中任选一位,结合所学人物相关史实,分析概括出从其身上学习到的,至少两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如:
学习司马迁勤奋好学、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
学习祖冲之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
学习鉴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学习戚继光爱国爱民、保家卫国的精神品质。
16.(24-25九年级下·四川巴中·阶段练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奋斗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民族融合大大加强。少数民族向往中原的先进技术和发达经济,他们入居内地贸易、通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秦汉的边境官员往往承担着“渐化蛮夷”的职责,通过宣传中原先进文化来缩小边疆地区的民族差异、缓和民族冲突……有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就为少数民族进一步与中原民族合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图片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其中,体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有____和____。写出图片 F 所示内容的历史内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清政府在边疆民族治理方面是如何遵循“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的。(任答两点)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原因。(任答两点)
【答案】(1)原因:少数民族入居内地与汉族贸易、通婚;秦汉边境官员宣传中原文化缩小民族差异,缓和民族冲突;中央政府的支持。
(2)填空:A、E;
内涵:F是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关系的见证。
(3)如何: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形成金瓶掣签制度。
(4)原因:“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等。
【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辽与北宋的和战、设置驻藏大臣、达赖与班禅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他们入居内地贸易、通婚”可得出,原因是少数民族入居内地与汉族贸易、通婚;根据材料—“通过宣传中原先进文化来缩小边疆地区的民族差异、缓和民族冲突”可得出,秦汉边境官员宣传中原文化缩小民族差异,缓和民族冲突;根据材料—“有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可得出,中央政府的支持。
(2)填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仿照宋朝货币创制了西夏货币,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仿照宋朝文字,创制了契丹文字,故图A和E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体现。
内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描绘了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象征,这一事件不仅加强了唐蕃关系,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吐蕃文化的交流,故《步辇图》是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关系的见证。
(3)如何:根据材料“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因地制宜治理边疆地区,如顺治和康熙分别册封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册封;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乾隆时期形成了金瓶掣签制度等等。
(4)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原因有: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大一统”是古代发展的主流趋势;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强;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都促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
17.(2025·辽宁大连·一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某班以“大一统”为主题制作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中国“大一统”发展
版块一制度篇 ①郡县制 ②行省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分封制
版块二经济篇 材料一 上(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摘自《汉书》 材料二 朕(康熙帝)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 ——摘自《畿辅通志》
版块三疆域篇 图1 图2
(1)请将版块一中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
示例 西周:④
秦朝:唐朝: 元朝:
(2)版块二中的材料一反映了汉初统治者的哪一政策?在经济方面,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古代统治者的什么思想?
(3)版块三中的图1、图2分别为哪一朝代形势图?图1中A处地域的中央统辖机构是什么?
【答案】(1)①③②
(2)政策:修养生息政策
思想:重视农业生产
(3)朝代:元朝、清朝
机构:宣政院
【知识点】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尼布楚条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行省制度
【解析】(1)秦朝:据所学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因此,①郡县制属于秦朝。
唐朝:据所学可知,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度,唐朝继续完善三省六部制,因此③属于唐朝。
元朝:据所学可知,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10 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因此,②属于元朝。
(2)政策:据材料一“上(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并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实行修养生息,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想:据材料一“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据材料二“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并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
(3)朝代:据图1“大都”“察合台汗国”可知,这是元朝,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据图2“京师”“乌里雅苏台”“《尼布楚条约》”可知,这是清朝形势图。
统辖机构:据图1A处可知,这是元朝统辖下的西藏,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18.(2024·辽宁辽阳·三模)“大一统”思想是影响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
【抵御外辱】
材料: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中字母A、B、C所代表的内容。
(2)结合图三、图四及所学内容,说出明清统治者在政治上分别采取了哪些巩固专制统治的措施?从图一到图四,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3)请你根据材料写出与两位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
【答案】(1)A:丞相; B:中书省; C:门下省。
(2)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四幅图片反映的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军机处的设立、加强君权的措施(明)、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
【解析】(1)A:根据材料“秦朝中央机构”和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C:根据材料“唐朝中央机构”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置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2)措施:根据材料“明朝中央机构”和所学可知,明朝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四幅图片反映的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戚继光像”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根据材料“郑成功像”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
19.(2024·安徽宿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图一 《孝文帝出行图》 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北魏鲜卑族在孝文帝的推动下,实行汉化改革。这幅图以孝文帝为中心,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当时民族交融。
图二 《步辇图》
图三 《清明上河图》
图四 《盛世滋生图》
(1)中国古代史绘画史上名人辈出:东晋(人名)擅长人物画,线条活泼优美,人物传神,代表作有《》和《洛神赋图》;唐朝(人名)的画落笔雄健,风格奔放,代表作有《》。
(2)参照图一的示例,在图二、三、四中任选两幅,解读其相关历史信息。(6分。要求: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表述完整。)
(3)谈谈你对绘画作品所蕴含的史料价值的看法。
【答案】(1)顾恺之《女史箴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2)解读:图二《步辇图》:唐太宗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接受吐蕃的和亲,唐蕃和同为一家。这幅绘画描绘了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的场景,反映了唐朝开明、和谐的民族关系。
图三《清明上河图》:宋朝商业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较自由,商业空前繁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和汴河两岸店铺林立的商业繁荣情景。
图四《盛世滋生图》:清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进一繁荣,除工商业市镇外,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盛世滋生图》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城繁华的市井风情,见证了清朝城市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3)看法:绘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形象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同时,它是对史实、人物和社会现象等的艺术加工,须用其他史料印证等。
【知识点】绘画艺术、文成公主入藏、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人物画。他的画作以线条流畅、活泼优美而著称,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捕捉到人物的神韵,使得画作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中,《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代表作,这两幅画都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因此,①顾恺之,②《女史箴图》。
唐朝吴道子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画作风格独特,落笔雄健,线条奔放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他的代表作《送子天王图》正是他这一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因此,③吴道子,④《送子天王图》。
(2)解读:根据图二《步辇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绘画描绘了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的场景,反映了唐朝开明、和谐的民族关系,体现了唐太宗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接受吐蕃的和亲,唐蕃和同为一家。根据图三《清明上河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和汴河两岸店铺林立的商业繁荣情景,体现宋朝商业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较自由,商业空前繁荣。根据图四《盛世滋生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世滋生图》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城繁华的市井风情,见证了清朝城市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体现了清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进一繁荣,除工商业市镇外,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3)看法: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绘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形象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同时,它是对史实、人物和社会现象等的艺术加工,须用其他史料印证等。
20.(2025·辽宁铁岭·一模)某校九年级同学以“中华文化瑰宝”为主题制作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成就篇 ①《伤寒杂病论》 ②北京故宫 ③景德镇花瓷器 ④宋词 ⑤京剧
人物篇 图1张仲景像 图2宋应星(邮票)
(1)请将成就篇中的内容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
示例瓷器:③
诗词: 中医: 建筑: 戏曲:
(2)请说明图1人物张仲景入选展板的理由。(要求:从地位或评价方面作答)图2人物宋应星的代表作《天工开物》的地位是什么?
(3)请你设计一条简洁的宣传语,号召大家共同守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答案】(1)④①②⑤
(2)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参考示例:守护文化瑰宝,传承千年美好。
留住中国记忆,传承文化薪火。
感受中华千年韵味,传承民族瑰宝之魂。
【知识点】宋应星与《天工开物》、京剧、北京城、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解析】(1)成就归类:诗词:④宋词。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所以诗词类应填④。
中医:①《伤寒杂病论》。据所学知识可知,它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 “六经分类” 的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属于中医领域,故填①。
建筑:②北京故宫。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属于建筑类别,因此填②。
戏曲:⑤京剧。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所以戏曲类填⑤。
(2)张仲景入选理由:地位方面: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 “医圣” 。他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开拓者。评价方面: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经典之作,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工开物》的地位: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所著,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在当时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对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和生产具有极高的价值。
(3)宣传语: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宣传语旨在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视,强调守护、传承和弘扬的责任。“守护文化瑰宝” 突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传承文化薪火” 强调延续文化脉络,传递文化基因;“弘扬民族瑰宝之魂” 则是要将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所以给出 “守护文化瑰宝,传承千年美好。留住中国记忆,传承文化薪火。感受中华千年韵味,传承民族瑰宝之魂” 这样的宣传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