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发展社会经济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2.魏晋以来,寒门子弟多担任“浊吏”等中低级官吏,士族、门阀几乎独占中高层“清官”;隋唐以后,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清官”的主要选拔对象以及卿相等高层文官的最主要来源。该材料主要说明科举制(  )
A.彻底颠覆选拔标准 B.选拔过程客观公正
C.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D.打破士族门阀垄断
3.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其中考古重点发掘的160号粮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粒。这反映了隋朝(  )
A.商业相当发达 B.社会环境安定
C.皇帝奢侈腐化 D.社会经济繁荣
4.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杜佑说“自是天下利于传输”“运漕商旅,往来不绝”;中唐后,韩愈说“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辟(  )
A.满足了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客观要求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是隋朝完成统一的政治需要
5.有学者认为,在久乱承平之后,社会秩序的重建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应渐进地实行。隋却急于收到其成效,一味依靠政治强力推进,最终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该学者强调隋末政治动荡是由于(  )
A.滥用酷吏 B.操之过急的施政
C.修建运河 D.三征辽东的行动
6.唐代《贞观政要》载:“比至(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能够直接印证这一说法的证据是(  )
A.运河贯通南北 B.含嘉仓遗址发现
C.科举制度创立 D.开元盛世景象
7.唐朝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带去了医药、建筑等知识。这反映了唐朝(  )
A.对外战争频繁 B.文学艺术繁荣
C.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D.民族政策开明
8.唐宪宗亲自出面礼佛,引发朝廷内外信佛的狂潮。韩愈历数古代史实,力陈“佛不足信”“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的结论,还提出应把佛骨烧掉,由此得罪皇帝也不后悔。这反映了他(  )
A.对平淡生活的喜爱 B.文学知识的渊博
C.对外来事物的仇视 D.忧国忧民的赤诚
9.某同学利用如图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加强边疆管理 B.重视科举考试
C.强化中央集权 D.完善地方官制
10.“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以上谚语和民谣应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1.据《宋史》记载,宋代有27人获得科技奖励,或树碑立传,或加官进爵;还将一些民间科技研究者列入“赐处士号”的序列,给予一定的国家补贴。由此可见,宋朝(  )
A.科技发展领先世界 B.中外科技交流频繁
C.政府重视科技创新 D.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12.熙宁六年(1073),宰相王安石在与神宗议论时政时,说:“户口之盛,无如今日。本朝太平百年,生民未尝见兵革,……见户口之众,数倍前日此”。这反映出北宋(  )
A.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B.政局稳定促进宋朝人口增长
C.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D.改革增强了宋朝的经济实力
13.1269年,忽必烈下令创制能“译写一切文字”的蒙古新字。八思巴综合藏文字母、蒙古语和汉语语音创制出41个字母,被称为八思巴文,通行全国。八思巴文是(  )
A.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B.统一蒙古草原时创制
C.人类初次尝试“书同文”
D.唯一通行全球的文字
14.考古资料显示,在西夏遗址、城址等出土的钱币中大概97—98%是宋钱,宋钱是西夏境内流通的主要货币。宋仁宗得知元昊自立为国后,“即诏陕西、河东绝其互市”,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仁宗时期名相庞籍讲:“夏人仰吾和市,如婴儿之望乳。”由此可见(  )
A.西夏缺乏自己铸造货币的能力
B.北宋控制了西夏政治经济命脉
C.北宋与西夏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D.西夏对宋朝经济的依赖程度高
15.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所示货币样式,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朝廷注重发展海外贸易
B.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崇文抑武方针普遍施行
D.各民族政权交流互鉴
16.南宋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办理手续应该去的机构是(  )
A.枢密院 B.宣政院 C.尚书省 D.市舶司
17.“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由此可见武将掌权后出现的现象是(  )
A.藩镇守将劫掠财物,滥杀无辜
B.北方战事不断发生,政局动荡
C.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人南迁
D.各地经济联系密切,交往加强
18.清朝统治者通过机构调整很巧妙地把大臣的权力给稀释了,而自己则完全掌握了一切军国大事的决策权,所以清朝成为历朝历代政体最为稳定的一个朝代。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锦衣卫
C.设立军机处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9.小史同学在学习某一朝代的统治时做了如表笔记。这个朝代是(  )
措施:1.废除丞相制度2.设立三丝,互不统属3.设立锦衣卫
A.西汉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20.“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最早开通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B.到达了亚洲和欧洲的多个国家
C.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D.属于民间自发的远洋航海活动
21.从乾隆二十二年起,政府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清政府还严格限制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等。这些政策(  )
A.杜绝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B.保护本国资本主义萌芽
C.出于抵抗列强侵略目的
D.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2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水乳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面年代尺反映出的我国古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是(  )
A.设置管理机构 B.开放边境贸易
C.册封宗教领袖 D.平定民族叛乱
23.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考场。明朝时期的考生若想要高中,应该如何复习准备(  )
A.阅读并背熟百家的经典著作
B.以“四书”“五经”为复习资料
C.答题时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D.游历山川,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4.如表内容是中国古代一本科技著作的目录节选,由此判断这本著作可能是(  )
上篇: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中篇: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下篇: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其二》
(1)写出材料一A、B、C代表的地点。(2分)
(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材料二中“隋亡为此河”和“共禹论功不较多”的原因?(1分)
材料三: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须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救舟。
——(唐)吴兢《贞观政委》
材料四: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写出唐朝盛世局面名称及其统治者?(2分)
材料五:“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
(4)材料五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民族交往的方式?(2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1分)
26.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6分)
材料二:(贞观初期,洛阳东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宁,道路萧条。……(经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成熟),流散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抱着,怀着)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此河”是指哪条河?“此河”开通于哪位帝王在位时期?(2分)
(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出现的哪一治世局面?当时,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2分)
(3)材料二中“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诗中称他的统治为“全盛日”,你认为取得全盛的原因是什么?(2分)
27.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6分)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示意图。
(1)请写出材料中建立①政权的是什么民族?材料中②代表的政权名称是什么?(2分)
(2)材料中北宋的建立者是谁?元灭南宋,完成全国的统一是在哪一年?(2分)
(3)元朝地方实行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什么?(1分)
(4)结合图示中从两宋与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的统一谈谈你对统一的认识?(1分)
28.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皇权巩固,经济繁荣,科技成就突出。然而,由于种种社会矛盾,它最终走向灭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的格局。明朝还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在中央官制的设置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在地方官制中做了怎样的改动?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二: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快的发展。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
(2)根据材料二,明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农业上引进了原产于哪里的新品种?并列举一项明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2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图一巨著的作者是谁?(1分)
(4)学习历史就是汲取历史智慧服务现在,明朝的兴衰历史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借鉴之处?(1分)
参考答案
1-10 DDDCB BCDCC
11-20 CBADD DACDC
21-24 DABB
25.(1)A:涿郡;B:洛阳;C:余杭。
(2)原因:大运河的开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名称、统治者: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
(4)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战争、册封、设置机构。
(5)时代特征:繁荣和开放。
26.(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2)贞观之治。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
(3)唐玄宗。原因: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奠定的基础;唐玄宗本人的才能;唐玄宗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措施;人民的辛勤劳动。
27.(1)民族:契丹族。政权:金。
(2)建立者:赵匡胤。时间:1279年。
(3)制度:行省制度。
(4)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
28.(1)中央官制变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地方官制改动: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锦衣卫和东厂设置说明: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或皇权高度集中、特务统治强化等)。
(2)经济繁荣原因:明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形成较安定政治局面。
农业新品种原产地:美洲。
手工业发展表现:如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等(任举一项)。
(3)图一《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4)借鉴之处:要重视政治清明,防止腐败;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重视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