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5 七律·长征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者:毛泽东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七律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懋(mào)功会师过草地激战腊子口大会师延安瑞金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 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 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 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平常,不算一回事。等闲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全称中国工农红军。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红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代朱熹《春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代于谦《石灰吟》注释关于“等闲”的诗句问:从“等闲”看出了什么?答:从“等闲”可以看出红军的乐观、坚定的心态,以及他们视艰难险阻为前进道路上的常态。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水千山虚词,特指翻过很多山,涉过很多水。写出长征之难。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380余次战斗700多座县城14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二万五千里难问: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五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逶迤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细浪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乌蒙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泥丸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其中,“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但即便如此,五岭和乌蒙山在红军面前也只是“腾细浪”和“走泥丸”,这是通过夸张和对比来表现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同时,这句诗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五岭对乌蒙,逶迤对磅礴,腾细浪对走泥丸,使得诗句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五岭逶迤腾细浪红军长征过五岭的故事始于长征初期,红军在物资匮乏、地图不足的情况下,凭着本能向五岭。五岭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它们横亘在湖南、两广、江西之间,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湘赣两省和“岭南”两广行政区域划分的依据。红军在五岭中左冲右突,迂回转战了两个月,最终成功穿越这片破碎的山地。了解长征故事了解长征故事1936年,位于滇黔交界的乌蒙山区环境恶劣,红军面临国民党军近120个团的紧追与合围。面对险境,红军避敌锋芒、灵活用兵,展开乌蒙山回旋战。3月8日则河战斗获胜,后又在得章坝伏击敌军,但敌人越聚越多,红军被困。此后十几天,红军三进奎香,声东击西。21日,萧克率主力进入云南宣威。3月28日,红二、红六军团主力成功出乌蒙山,摆脱敌军,化险为夷。乌蒙磅礴走泥丸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金沙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云崖暖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大渡桥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铁索通过对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描写,表达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水汽蒸腾,情势险恶,但诗人却以“暖”字藐视形容它;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这两句一冷一暖对仗形容,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红军那种不怕艰难险阻的英勇精神和战胜敌人后喜悦心情的赞美。了解长征故事金沙水拍云崖暖1935年4月,中央红军面临蒋介石围堵,逐渐逼近金沙江。为渡此江,红军主力在龙街渡口佯装渡河,吸引敌军。5月3日,军委干部团领命抢夺皎平渡,他们日夜兼程180里,当晚到江边,找到两条船渡江突袭,控制渡口,后又寻得五条船。同时红九军团在树节渡找到破船修补渡江。从5月3--9日,红军主力靠7只小船渡江,待敌军追来,红军已毁船封江,成功摆脱围追堵截。大渡桥横铁索寒1935年5月,中央红军为渡过大渡河、摆脱国民党围追堵截,必须夺取泸定桥。红四团一昼夜奔袭120公里,于5月29日凌晨到达西岸。此时桥上木板多被抽掉,只剩铁链,且有重兵把守。22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冲锋。后续部队紧跟,穿过大火与敌人激战两小时,最终夺下泸定桥,打开北上通道。了解长征故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问: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答: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释义: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喜岷山千里雪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岷山这一巍峨山脉。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敌军围追堵截是巨大挑战。岷山山脉险峻,可红军战士怀揣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一步步顽强攀爬。他们还在山壁写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激昂标语。在翻越过程中,红军与当地百姓建立深厚感情,军民携手共度难关。最终,红军成功翻越岷山,继续长征。了解长征故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颔联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岷山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三军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尽开颜“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了解古诗背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