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制作儿童类应用程序“皇帝的一天”,带领儿童了解清代宫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携手百度启动“百度AI秦始皇兵马俑复原工程”,游客通过手机百度AR功能扫描相关触发物就可以“唤醒”素始皇帝陵下沉睡的秦兵马俑军团。这说明( )
A.博物馆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 B.人工智能改变了生产方式
C.信息技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D.博物馆担负文化传播使命
2.1855年10月,在厦门的街道上到处粘贴着绅商所写的揭帖,揭露了外国殖民者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雇佣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使用各种手段,诱骗老实的人民,然后通过海运把这些受骗的人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的事情。这反映出( )
A.清政府意识到觉醒民众的重要性 B.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
C.劳务输出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途径 D.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列强掠夺的方式
3.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埃及进行改革,那些能够教授希腊语文的教师、希腊传统竞技体育教练、狄奥尼索斯(希腊诸神之一)节日演员等享有一定特权,其中有能者包括埃及人、犹太人等甚至跃升为国家重臣。这表明改革( )
A.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 B.消除了帝国民族隔阂
C.拓展了人才选拔途径 D.推动了“希腊化”进程
4.下表是古希腊历史著作中的“命运观”。据表可得出合理的结论是( )
著作 作者 时间 对“命运”的态度
《荷马史诗》 荷马 约公元前8世纪 洋溢着对于命运的敬畏和信赖,凡是“命定”之事,都难以撼动
《历史》 希罗多德 约公元前430年 “命运”渐渐褪去了神明的色彩,而趋于人事。人事中的种种巧合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乃至走向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 公元前411年 决定命运的因素大多体现为“审慎”“头脑清醒”“利益”等,理智比“美德”更重要
A.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萌发 B.民主政治影响古典史学创作
C.宗教思想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D.西方古典史学蕴含理性精神
5.《尚书》是夏、商、周三朝的历史记事。据统计,在先秦诸子的《论语》《孟子》《墨子》《礼记》《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九部著作中,引用《尚书》多达168条。这说明( )
A.百家学说既独立又互相依存 B.儒家成为思想争鸣的引领者
C.诸子思想植根于久远的文化 D.百家争鸣是史学的学术争鸣
6.目前就大连出土的古代文物而言,汉代文物是大宗。除了主要用于宫廷赏赐的马蹄金外,大连还出土过带有明显中原特征的金质“十龙带扣”、“临秽丞印”、“千秋万岁”瓦当以及大量精美的陶器和不计其数的汉墓花纹砖。这反映出汉代时( )
A.大连开始成为中原与东北连接的枢纽 B.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频繁
C.各地区文化发展各自成章又有所交融 D.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十分广泛
7.西班牙文化传统中有很强的尚武精神,伊比利亚半岛人(即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经过700年的“收复失地”战争才把阿拉伯人赶出半岛,因而军人在社会中据有很高的声望与地位。对美洲的征服又加强了这种传统。独立战争刚刚开始时,玻利瓦尔说:“我们的同胞不具备我们北美兄弟所著称的那种能力与政治品德,完全的民众制度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而只会把我们推向倒台。”“秘鲁护国公”圣马丁留给这个国家的最后一个忠告是:“一位幸运的军人……执政,对重新建立的国家是可怕的。”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阿拉伯帝国衰落推动民族国家发展
B.拉丁美洲文化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
C.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取得了胜利
D.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有其根源
8.1894-1897年,居住在湖北的西方人设立了宜昌书信馆,开通邮政业务并发行邮票。下图是当时发行的一枚邮票,图案中间为宜昌城区地图。据此可知( )
①标志近代中国邮政业兴起 ②中国主权受到西方列强侵犯
③西方人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④客观上促进中国邮政业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袭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 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
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 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
10.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天空中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组,用以观测天体运行,以下为其中三组。从以中能得出的信息有( )
北斗七星因象带柄的勺子(斗)而得名。斗柄的指向四季不同。 “箕宿”四星因象农民用来簸扬谷物的簸箕而得名。 “毕宿”八星因为象捕猎小兽的带柄的毕网而得名。
①古人重视对于天象的观测 ②天文观测关系到生产和生活
③天象观测与历法季节相关 ④古人通过天象预示人间吉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图所示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日用陶器。这些陶器可用来说明二里头文化( )
A.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B.形成了多元发展格局
C.对外辐射能力加强 D.汇聚了多元文化要素
12.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加强
C.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
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集中
13.下图所示为商代王位世系图(局部),由此可知商代( )
A.形成相对稳定的王位继承制 B.已出现宗法分封制的雏形
C.国家政治制度逐渐得以完善 D.奴隶主统治阶层斗争激烈
14.西周初年,周王朝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镇抚殷遗民;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开国元勋太公望于齐,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镇;封成王之弟唐叔于晋,与居于附近的戎狄部落周旋。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B.具有移民驻防的作用
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形成森严的等级结构
15.周代统治者称颂尧舜禹的统治,启用出身微贱者,提倡国人议政,保留地方自治的乡治、众议的乡校。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 )
A.推崇儒家民本思想 B.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
C.突破宗法血缘束缚 D.以复古作为政治目标
16.西周时期,“友”是指亲兄弟或族兄弟;春秋战国时期,“友”用于指无血缘关系但交往密切、志趣相投的人,同时形成了以“信”为核心的交友之道,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社会流动的日益频繁 B.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诸侯国之间平等交往
17.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并蜀,秦在蜀推行郡、侯并行制,既保留了蜀守一职,又将蜀侯通国封于蜀。这一做法( )
A.降低了蜀人反抗情绪 B.使秦国完全控制蜀地
C.尊重了蜀人文化信仰 D.加速了统一六国进程
18.《管子·立政》提出“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荀子·富国》提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吕氏春秋·任地》提出“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和“五耕五耨(除草),必审以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行 B.诸侯国之间竞争异常激烈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家庭式劳作方式得到推广
19.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20.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改革的相关举措。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
诸侯国 举措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
楚国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秦国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韩国 循功劳,视次第
A.提升国家实力 B.选拔实用人才 C.促进阶层流动 D.废除贵族政治
21.学者费双应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 )
A.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B.产生了强有力的向心力
C.制度建设还不够成熟 D.笼络了地方诸侯王
22.秦及汉初官府规定了禾穗、原粮与成品粮之间的折合比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谷物形态与种类,创制出“四大一小”谷物计量体系。其中,“四大”为专用大量,包括禾量、粟量、稻量、麦量;“一小”为标准量器或通用量器,即米量。该谷物计量体系的确立( )
A.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B.加剧了田租征收复杂程度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反映了粮食管理能力提升
23.据秦简记载,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代( )
A.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B.官僚体系效率低下
C.基层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运作趋于规范
24.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
C.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 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
2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很快发展至数万人。不少六国贵族乘机而起,企图“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加入陈胜、吴广队伍的张耳、陈余反对陈胜称王,要他拥立六国的后裔。陈胜失败后,楚国贵族景驹和楚怀王之孙熊心先后被立为王。以上现象说明( )
A.六国势力影响仍然深刻 B.秦统治者与农民矛盾激化
C.六国贵族推动土地兼并 D.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不力
26.汉初,贾谊一再指陈当时“本末舛逆”的局势。后来,董仲舒通过阐释《春秋》之义,肯定“强干弱枝,大本小末”的观点。这反映了他们( )
A.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意图修正郡国并行体制
C.推崇重农抑商的政策 D.尊奉黄老无为而治思想
27.汉中后期,随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影响力的扩大,毁伤遗体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处罚。此后,中国医学解剖传统趋于消歇。材料反映出( )
A.医疗技术的发展定型 B.国家主流意识的扩散
C.法律规范了医学发展 D.伦理观冲击法律观念
28.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于是计划造谣朝廷将强制各地家产在五十万以上的群体迁徙到新拓的朔方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当时( )
A.民间存在安土重迁心理 B.西域地区直接归朝廷管辖
C.国家强力打击门阀士族 D.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激化
29.汉武帝元光元年,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成为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察举制度的推行( )
A.终结了官位世袭的世官制度
B.加剧了郡国与中央矛盾
C.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D.扩大了儒学思想的影响
30.《九章算术》记载了不少基层官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包括“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等。这反映汉代( )
A.基层官员的日常公务繁重 B.注重数学教育
C.科技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D.主地兼并严重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大批欧洲和非洲人口涌入美洲,使美洲单一的蒙古人种的印第安人居住区成为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根据官方统计,1509—1550年,15480人离开西班牙前往美洲。到17世纪末,达到40万~50万。最初移居到美洲的西班牙人中,妇女很少,所以,西班牙男性和印第安妇女的同居和通婚现象十分常见。“在1514年,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684名西班牙人中,就有64名娶了印第安妇女为妻”。在庞巴尔时期(1750—1777年),为了尽快同化印第安人,他颁布了法令,“规定任何与印第安人结婚的葡萄牙人将获得优先的晋升机会”。结果,在美洲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种——梅斯蒂佐人。
——摘编自王学玢《浅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的增长极为迅速。1965年,全球国际移民只有750万人,1990年增至1.54亿,2000年增至1.75亿,2005年增至1.95亿,2010年增至2.14亿。数据显示,2013年,按地区发展水平划分,近59%的移民居住在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的国际移民占世界移民总数的41%。2013年,居住在北方①的1.36亿国际移民中,8200万(6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5400万(40%)出生于北方。
(注:①是指出于统计需要被划分为“发达”类别的国家或地区。)
——摘编自张秀明、密素敏《国际移民的最新发展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向美洲移民对美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移民的特点及原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
33.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奠基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长期发展而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社会中农业有过三次明显的扩张与发展过程,第一次主要发生在战国秦汉时期,主要特征是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的确立;第二次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长江流域的扩张;第三次是明清时期传统农业的深化。
——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阶段,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准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A C B D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B B A A C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D C A B B A D C
31.(1)影响:改变了美洲的人种分布;促进了美洲新人种的形成;推动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促进了美洲的开发;给美洲土著居民带来灾难(或挤压印第安人生存空间)。
(2)特点:移民数量增长迅速;国际移民主要流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移民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分工扩大的影响;现代交通提供了便利;发达国家移民政策的影响。
32.(1)措施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②思想上,尊崇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③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业者征税。
(2)积极影响①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②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③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33.示例:观点:战国秦汉时期是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的确立时期。
论证:战国时期,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地主阶级势力壮大,各诸侯国先后展开了变法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逐渐形成并确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封建国家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秦以后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综上所述,战国秦汉时期中国以农立国的发展理念,农业技术、耕作方式以及小农经济形态的初步稳定,为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