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2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2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荡气回肠 贯穿古今
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三部曲”
学习目标
1. 通读诗词,有感情诵读诗词,把握诗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 品读语言,感受诗词意境,体会作者苏轼在词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诗词,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我国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那么,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呢?
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文学成就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
北宋时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担任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传说黄州附近的赤鼻矶就是当年周瑜大败曹兵的战场。胸怀大志而又年近半百的苏轼,多次来到江边。面对滚滚奔流的江水,遥想起周瑜的功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
于是,苏轼文思泉涌,大笔一挥,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续录》
说明了东坡词的什么特点?
充分说明了苏词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特点。
文本鉴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的上片是在写些什么呢?
写景
抒情
字义积累
风流:
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千古风流人物。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风流才子/风流倜傥。
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风流案件/风流韵事。
④轻浮放荡:风流女人。
那上片是如何写景的呢?
本词一开头就为我们勾画了奔腾不息、浩荡东流的长江雄姿,是全词的起兴之笔,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从时间和空间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把读者带到了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古往今来风流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最终也为周瑜的出场造声势。
作者笔下的赤壁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长江波涛汹涌,波浪打在满是疮孔的岩石上,发出惊人的巨响,层层浪花在皓月的映照下,犹如堆堆白雪。
“穿”——寓动于静,写出了乱石高耸入云的动势。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形状、动静)
“拍”——动态感极强,水石相搏,仿佛能听到一阵一阵浪花击打岸边的声音,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声音、视听)
“卷”——动感十足。雪:突出浪花的颜色。卷起千堆雪,表现出惊涛拍岸、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给人展现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象。(颜色、夸张、比喻)
所以这三句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赤壁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从而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片作者是如何描写周瑜的呢?
在称谓上——公瑾(称字)则对周瑜的尊敬;
婚姻状况上——小乔出嫁了,体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美女配英雄;
在相貌打扮上——“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体现了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
在作战能力上——“谈笑间,樯橹灰风烟灭”体现了周瑜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却能如此淡定,指挥若定,潇洒从容,更能彰显英雄本色。
都衬托(正衬)出周瑜的英雄人物形象
那作者为什么只缅怀周瑜?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周瑜在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胜利,成为一时英雄,而作者已年将半百,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产生仰慕之情,作者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与自己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对比反差强烈,既显示出周瑜的年轻有为,又显示自己功业未成,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周瑜 苏轼
年龄:3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功业: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根据历史记载,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已经34岁,而周瑜是24岁娶小乔的,作者为何这样写?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反衬)
古人云:升官发财娶老婆。周瑜在短时间内不断完成人生大事,可谓顺利无比。人生道路也是一片坦途。
在这个时候,作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此坎坷,一乐一悲之下,苏轼内心的忧伤抑郁更加明显,对周瑜的钦佩、对自身的惆怅,对时代的无奈展露无遗。
抒发的是词人年岁将老、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既然现实中无法实现理想,对我诸多磨难,那我只能投向虚幻,神游故国,神往其境。
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脱。既然摸不着得不到,心中想一想,徜徉一下,也是满足的。这也是另外一方面的豪放的东坡。
根据刚才的解读,最终苏东坡感慨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难点讨论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是消极还是积极的呢?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
其一,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其二,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 在千古英雄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词人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表达了词人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作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希望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僧人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释、道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使自己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的壮丽江河、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急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这首词整体上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总结
咏史怀古诗“三部曲”:
①眼前景(品读意象意境)
②古人事(弄清史实,找到联系)
③心中情(品悟情感)(分析手法)
这是一首怀古词,作者通过对赤壁壮美景象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华发已生却壮志难酬,未能建功立业的无限感慨。
《蜀相》杜甫
①眼前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②古人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③心中情: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业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本首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