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9课《牧场之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牧场之国》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一人文主题,选编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金字塔》,以及《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语文园地》等内容,集中展现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城市风光,描写了荷兰牧场的宁静祥和,介绍了古老的埃及金字塔,体现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世界多元文化的兴趣。《牧场之国》语句优美舒缓,富有节奏,描写了荷兰美丽、幽静的牧场风光。课文的结构十分严谨:第一自然段提出荷兰的三大美誉,即水之国、花之国和牧场之国,明确将本文笔触定格于荷兰广袤的牧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则细致地描写了牧场的主人牛、马、羊等动物自由自在生活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悠然自得,宁静祥和;第五自然段写了人正在傍晚挤奶、运奶,牲畜入夜沉睡的宁静之美,体现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境。文中反复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用一咏三叹的方式表达对荷兰牧场宁静、安详、悠闲、和谐的赞美。【学情分析】聚焦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中对于五六学段的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乐于表达,与人交流尊重和理解对方;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思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本次我们将教学重点聚焦在了阅读文本,领略世界风情,为城市代言;搜集资料,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争做小小讲解员;有条理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以文本的形式打开世界之窗,拓展其视野与见识,对他们来说是很有益处的,也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初读课文,梳理画面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对于景物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同学们在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解,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修辞手法体会景物的宁静之美,体会句子的别有一番情趣。【教学目标】1.归类学习本课“毡、眺”等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极目远眺、公爵”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牛、马、羊等动物的语句中的情趣,想象画面并摘抄积累。3.体会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理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4.体会静态描写所表现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体会以静衬静、以动衬静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理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教学难点】借助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动静结合所表现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教学视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引课题,初步了解荷兰1.上节课我们跟随着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穿梭在水城威尼斯,乘坐了独具特色的小艇。今天我们继续借助文字的力量移步换景,走进牧场之国。(相机板书课题:牧场之国)2.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牧场之国在哪儿吗?播放视频介绍荷兰,深化学生认识。3.荷兰的美景数不清也道不完。相机出示课文句子:“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体会“也是”的精妙表达。)让我们一起去领略牧场风光吧。设计意图:以书本为媒介,给学生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搭建一扇世界之窗,视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创设情境,梳理画面1.分类出示词语,检测预习效果。牛犊 极目远眺 毛毡 仪态端庄 无比威严骏马 膘肥体壮 辽阔无垠 公爵绵羊 悠然自得 呼噜牲畜 铃铛 叫喊吆喝 哞哞声2.布置课堂主线任务:完成荷兰旅行手账。(1)任务一:选择旅行手帐主色调活动一: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文中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遇到长难句,慢一点,耐心读。如果要为我们的旅行手账选择一个底色,你会选用什么颜色?为什么?生谈原因,师总结:触目所及,我看到的是满眼绿色:(出示课件)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深深的野草遮掩着运河辽阔无垠的原野绿色的草原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所以,我会选择绿色作为我的旅行手账的主色调。(2)任务二:扩充旅行手帐内容学习活动一:给手账添加“打卡照片”默读课文,勾画关键句,课文描写了荷兰牧场的哪几幅画面?提示从地点、景物角度使照片充盈,共同提炼关键画面信息:绿色低地牛吃草。(相机板书)辽阔原野马飞驰 草地动物自悠然 傍晚挤奶牛羊歇学习活动二:给旅行手账添加感受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还未长大,却有了端庄的仪态。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聚焦重点句子: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还未长大,却有了端庄的仪态。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①引导想象:牛群吃草时为什么非常专注?评价: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同伴的争食,只有四周绿色的丝绒般的草原,所以牛群吃草时十分专注。②端庄的仪态和无比威严是什么样子?你能比一比这样的动作吗?生活中你见过谁有这样的状态?(指导阅读方法:想象)为什么小牛会仪态端庄呢?自由说说你的感受,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3)板书出示旅行手账:在“打卡图片”旁边加上你的旅行感受,这样的旅行手帐独特而又有意义。学习活动三:仿照“绿色低地牛吃草”的手账整理,完成马、羊猪鸡的旅行手帐批注。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画关键词,想象画面,写下你的手账纪录。生分享展示自己的手账。(相机指导朗读课文3、4段)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旅行手帐,让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交流,在选主色调、添加画面、记录旅行感受的过程中深化对荷兰的认知,有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三、深入探究,解析“真正的荷兰”1.总结牧场之国:辽阔无垠的绿色低地都是属于动物的,这广阔的天地都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王国真正的主人。2.出示茅盾关于景物的思考:自然是伟大的。引入后半句: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3.师生合作读第5段,人们在什么时候出现?他们在干什么?(挤奶、运奶)这样的牧场之国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宁静静谧)4.继续完善自己的旅游手帐打卡和感受。5.探究写法: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关注位置:这些句子有的出现在句首,有的出现在句尾,还有最后一段。结合课文与你的旅行手账,同桌探究,四字概括:“ 是真正的荷兰”。设计意图:针对语境特点,以读促讲,引导学生提炼、归纳景物特点,通过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提升,进一步深入体会荷兰的特点与作者的喜爱之情。四、结合写作背景,再悟“真正的荷兰”1.勾连资料:这是作者卡雷尔·恰佩克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荷兰旅行,沿途看到了秀美的风光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而创作的文章。作为一个目击者,他看到了那时的祖国捷克是这样的(出示图片),意大利是这样的(出示图片),英国是这样的(出示图片),但当他来到荷兰,看到的却是这样的荷兰(出示课文插图)。配乐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现在,相信你对荷兰有了更深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荷兰?相信已经在你们的心中有了答案。在旅行手帐的最后,把你游览牧场之国后的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下来。3.出示卡雷尔.恰佩克的句子总结:写景只是手段,传情才是目的。设计意图:学有所思,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与自我表达能力,通过资料扩充,了解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深化理解。【板书设计】第二课时(简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内容1.出示四幅图画再次回顾“什么是真正的荷兰”。2.分享你印象最深的画面,说说给你的感受。二、合作探究,体会动静之美1.出示第五段的句子,理清傍晚和夜晚两个场景。2.结合文末的泡泡提示,找出表现环境安静的词语和句子。梳理关键词:严肃沉默、偶尔、不叫喊吆喝、默默无言、舒缓平稳、沉睡、无声。漆黑、微弱的光、又是一片寂静、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作者选择了很多静的事物,以静的事物来写静。板书:以静写静3.在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些动景,汽笛声、船只舒缓平稳行驶,这些动景又给你什么感受?这里面其实有的事物是静的,有的事物是动的。但是看了这些动的,比如说船只是动的吧,这个动却让人感觉到很安静,这叫以动衬静。板书:以动衬静古诗中的以动写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4.对比《威尼斯的小艇》最后一段,赏析动静结合之美。三、理清主线,反复品读解荷兰1.在白天的牧场是否也有这样的宁静之美呢?聚焦2-4段,体会动静结合的宁静、悠闲。梳理关键词:专注、端庄、站立不动、飞驰、悠然自得、赞许、安闲欣赏思考:去掉其中的一个词还能感受到这种宁静吗?2.强化情感:此刻,你想用哪句话来赞美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3.指导朗读: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吧!(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四、对比阅读,迁移表达1.对比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兰》,体会荷兰不一样的特点。2.勾连语文园地,初步练写动静之美。从放学后的校园、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练写动静描写,生分享展示。【板书设计】19 牧场之国以静写静 以动衬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