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
一、单选题
1.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点在于它们
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2010年1月5日,农历庚寅年,国家邮政部发行《庚寅年》(虎)特种邮票。其中,“虎”是十二生肖之一,那么中国的十二生肖是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产物 B.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的产物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的产物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的产物
4.2019年6月,福建成功举办第十一届海峡论坛。2000余位两岸宗亲相会在海峡老百姓论坛,唱响《我们都是一家人》,两岸人民“食同味”、“语同音”、“祖同宗”。这一现象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5.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③
6.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
A.封邦建国 B.王权至上 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
7.考古学家在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发现的共12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随葬品有象征军权的玉石钺,而从随葬的钺的数量、材质、体量可明显看出身份等级的差异。大中型墓葬有大量陶器及较多玉器出土。据此可知,岗上遗址属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时期 D.封建社会早期
8.考古发现,后岗三叠层的下层是以红陶和少量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层是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存,上层是以灰陶和绳纹陶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这一发现说明( )
A.石器时代生产发达 B.商代晚期阶级产生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明发展延绵
9.下表梳理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的部分多元文明,从该表中能够得出的认识有
北方地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红山文化 (距今约6000—5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4000年)
①新石器时代我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②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③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别广泛
④早期中华文明朝着多元一体方向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西周统治者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思想基础上加以补充,创造了“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作为国家的立法、司法事务的理论指导。这种“礼”、“刑”共用的法 律模式说明
A.儒学思想影响商周法律制定 B.天人感应学说融入西周法制
C.中国古代法制注重德法并重 D.中国古代社会法制体系完备
11.《诗 商颂 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说明商朝
A.实行分封制维护社会秩序
B.以宗法制维系国家政治统治
C.以武力、德政维护民族关系
D.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
12.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图,由此能得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是
A.由北到南 B.由西到东 C.沿河分布 D.杂乱无章
13.“中丁”以前,凡商王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说明“中丁”以前
A.父死子继是王位继承主要方式 B.未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C.王权继承与宗教活动紧密相关 D.王位世袭制度被严重破坏
14.在西周首次分封的七十—国中,姬姓封国就占五十三个,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 16 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 4 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 6 国。由此可推知,西周的分封
A.强调德才为先 B.淡化地域观念
C.对象较为单一 D.重视宗法原则
15.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这些青铜农具无使用之痕,且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B.青铜农具已被铁器取代
C.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D.全国的经济重心在江西
16.据《礼记·王制》记载,周代分封制下诸侯和臣子的宫室、车骑、礼仪等存在很大差别,这被称为“命数”。“命数”基本上按爵位和职位区分,上公九命,三公为八命,侯伯、王之卿、子男、王之大夫分别为七命、五命和四命。由此可见,周代的“命数”( )
A.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C.削弱了贵族对地方的政治管控
D.彰显了周天子的统治权威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些人名的出现受到什么制度的影响?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核心特点是什么?
(3)上述两种制度是什么关系?
18.观察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相关小题。
材料一 ①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西周王朝②把子弟、同姓和亲戚分封到全国各个战略要地。《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而在周公东征以后,又“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把周王族子弟,诸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等分封在全国各地。据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桓公二年说:“③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诸历史学家对西周宗法制的评论:
范文澜认为“西周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④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
许倬云认为⑤周代封建社会的上层,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
王国维认为“⑥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和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整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D C B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B D A D
1.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最突出的相同点”, 分封制是将王国的土地分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而宗法制则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族权和政权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因此最突出的相同点是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正确;C项从属于B项,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分封制在西周后期削弱了天子的权威,故AC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
2.C
【详解】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表明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代表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故C符合题意。元谋人遗址在云南元谋县,故A 不符合题意;北京人遗址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但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其食物来源主要是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故B不符合题意;河姆渡遗址在浙江省余姚市,考古表明能栽培水稻,是我国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故D不符合题意。
3.D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中国的十二生肖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在文化领域的反映,D项正确;古代传说神话不是十二生肖产生的根源,排除A项;原始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中只有个别生肖,而非十二生肖,排除BC项。故选D项。
4.A
【详解】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一种制度。讲究“同根同源”,材料中的现象明显与宗法制有关,故A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选贤任能制度,没有按照血缘关系继承,排除B;郡县制是按照地域划分的制度,排除C;察举制是按照品德进行的选官制度,排除D。故选A。
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l图中45岁的儿子是嫡长子,故D正确。
6.C
【详解】根据“共传14代”“共传17代”可得出这与王位世袭制有关,在一家一姓中承袭,故C项正确;ABD项不能体现,排除。
7.B
【详解】根据材料“有象征军权的玉石钺,而从随葬的钺的数量、材质、体量可明显看出身份等级的差异。大中型墓葬中有大量陶器及较多玉器出土”“其年代距今6000年至4000年左右”等信息可知,等级墓葬和玉器的出土,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岗上遗址存在等级差异,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排除A项;奴隶社会时期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结束,排除C项;中国封建社会是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后岗三叠层的下层是仰韶文化遗存,中层是龙山文化遗存,上层是商代晚期文化遗存,这是说明中华文明发展延绵,D项正确;石器时代生产不发达,排除A项;夏朝已进入阶级社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表格看不出新石器时代我国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表格也看不出原始农业的发展,看不出“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故排除①②。从表格可知,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区域均有石器时代文明分布,表明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从多种文明的发展得出多元性,再从我国文明发展的方向可知,最终朝着多元一体方向发展,故③④正确。故选C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西周发展夏商神权思想,创立“以德配法”、德刑并用的法律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中国古代法制活动具有注重德法并用,礼法结合的特点,C选项正确。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才创立的,天人感应学说则是西汉时期才有的思想体系,AB两项错误。“礼”、“刑”共用的法律模式不能说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在西周时已经完备,D选项错误。
11.D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商朝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定期朝觐,故D正确。分封制,属于周代,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宗法制维系国家政治统治,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以武力、德政维护民族关系,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2.C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丁村、大荔、蓝田和西侯度等遗址均分布在黄河沿岸,而元谋和长阳等遗址分布在长江沿岸。由此可以得出中国早期人类多沿河分布的特点,故C正确。AB两项说法没有抓住图片内容主旨,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故选C。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故A项错误。
13.B
【详解】由材料“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可知,当时的王位继承制遵循的是兄终弟及的原则,还未确立稳定的嫡长子继承制,这说明王位继承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兄终弟及是王位继承主要方式,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在王位继承遵循兄终弟及原则,无法体现王位世袭制度被严重破坏,排除D。
【点睛】
14.D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同姓封国较多和姬姓之国中文王、武王、周公的子孙封国较多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的分封制重视宗法原则,强调父系血缘关系在分封中的重要性,故答案为D项;西周的分封没有强调德才,排除A项;西周的分封没有涉及地域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分封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没有表现出单一的特点,排除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朝时期。根据材料“这些青铜农具无使用之痕,且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及所学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青铜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此时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排除C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材料中提到,周代的“命数”主要指接受周王分封的诸侯和臣子使用的宫室、车骑、礼仪等的差别,由此可见,其彰显了周天子的统治权威,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西周分封制下官爵分为九个等级,而分封制先于儒家思想产生,排除B项;周代的“命数”规定相对于商代,加强了贵族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宗法制。因为这些人名带有明显的家族血缘色彩。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详解】(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的“祖”“宗”“先”等词可知,这些词语都与家族有关,由此回答该制度是宗法制。第二小问,依据从血缘关系来说明。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盖惧夫名之可籍,而争之易生,其弊并不可胜穷”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二“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回答。
(3)结合所学,从宗法制与分封制两个制度的相互相关来说明。
18.特征:分布广泛,以中原为核心,多元一体
【详解】从材料中的早期人类分布可知,呈现的特征是分布广泛,以中原为核心,多元一体。
19.(1)特点:以王族为主要分封对象,等级森严,与血缘宗法相依存。实质:维护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二者互为表里,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延伸。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子弟、同姓和亲戚分封到全国各个战略要地”说明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他们肩负着守护全国战略要地的责任;材料“天子建国……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体现出分封制具有森严的等级性,而且与血缘宗法相依存。第二小问,宗法制的目的是要维护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巩固统治。
(2)从材料“西周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结合所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原则和理论基础,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而实行,是其政治表现。分封制使政治生活等级化,宗法制使家庭生活政治化,以此构成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0.西周疆域辽阔,交通、通讯等技术条件落后;通过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维护统治。
【详解】依据材料“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可以归纳出疆域广阔。由“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归纳出技术因素。依据“封藩建卫”“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可以归纳出维护统治等。
【点睛】解读材料首先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回答。本题的解读可以从材料涉及的重要信息如“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归纳出疆域广阔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