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2025-2026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2025-2026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兴起和占据主导地位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明中期以后 B.春秋战国、唐朝
C.秦汉时期、明中期以后 D.隋唐时期、清朝
2.下列论述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①敬鬼神而远之
②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③为无为,则无不治
④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⑤天法道,道法自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
C.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4.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5.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 )
A.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B.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使教育得到了普及
6.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其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7.《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反映的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德治
B.主张统治者要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8.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9.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这些科学理论成就,表现在一大批生产工具、军事武器、机械用具的改良和制造上。这反映了墨家
A.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社会属性 B.是精于研究的科技精英群体
C.与时代的主流意识基本一致 D.是综合多家学派精华的产物
10.商鞅变法时规定:“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同时规定各级政府均设专司法律的官员,他们负责对法律的解释和推广,如有失误或不耐心解答就治罪。可见,商鞅强调
A.以法治国 B.以民为本 C.官民平等 D.等级秩序
11.周王朝分封出去的夏遗族非姬姓诸侯国称作“诸夏”,商遗族非姬姓诸侯国及其内附东夷等方国、部落称作“诸华”。殷商不是夏。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就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这说明当时( )
A.文化领先于周边各族 B.华夷有别理念初显
C.形成了早期民族国家 D.民族认同观念发展
12.下图为战国时期各国金属货币分布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百家争鸣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B.各国经济有一定独立性
C.东方六国经济水平比秦国高 D.反映了各国的冶铁水平
13.下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14.孔子的学生子贡,“好废举(物贵而卖,物贱而买),与时转货赀”,“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范蠡“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这表明,春秋时期
A.儒家学派鼓励士人经商致富 B.许多大商人获得了干预政治的权力
C.各诸侯国致力于“以商富国” D.出现了有利于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15.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桓王中箭”(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和“楚王问鼎”(楚庄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的故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B.分封制遭到破坏
C.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D.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16.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A 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 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
B 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世俗生活的享受和乐趣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理论指导
C 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D 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导致当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四 儒学经典《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请回答:
(1)四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论语》中的五句话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理念?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狂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分别是西方和东方历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的教育家、思想家,两人都被誉为“人类的导师”。孔子还曾被称为“圣人”。
孔子讲学的方式也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孔子与人的对话如诗篇一样,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内蕴丰厚,有很多的话就是人生格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语言的锤炼,是与他对人的修养要求分不开的。
孔子,他以诗、礼、乐等形式,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
(2)概述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3)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D B C C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D B A
1.A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古代手工业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在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在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结合选项不难得出是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阶段特征
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突出表现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包含了辩证法的思想,②④正确;“敬鬼神而远之”是孔子的思想;“为无为,则无不治”是老子的政治思想;“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的思想,①③⑤错误。故答案选B。
3.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中央集权,依靠法治,用严刑峻法维护统治,故选择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4.D
【详解】试题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田开阡陌封疆”打破了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动摇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故选D。A项是说的文化层面;B项说的是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C项是地方体制的改革。ABC三项都未从经济的角度呢进行分析,因而是错误的。
5.B
【详解】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要求选择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联系所学,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教育是被官府垄断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而孔子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这主要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其兴办私学没有达到使教育得到了普及这样的巨大作用,A、C两项和题干也没有直接联系,答案为B。
考点: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点评:此题主要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孔子兴办私学的作用,注意选项和题干要密切结合在一起,对其作用客观评价,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6.C
【详解】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关于分封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包括孔子认可的一些“尊者、亲者、贤者”也都可能存在着部分缺点,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制约诸侯争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7.C
【详解】根据材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可见题干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保持节俭作风,减少征伐税赋,从而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德治思想,排除A项;题干未倡导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相互依存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
8.C
【详解】根据材料“……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可得出,荀子认为秦国的强盛,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秦国顺应时代潮流,采取了正确政策(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故C项正确;荀子认为秦国强盛主要是形势使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军事问题,故B项错误;封建经济发展是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9.A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家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他们的成就与小生产者的生产实践有关,其成就来源于社会实践,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墨家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是科技精英群体,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属于显学,但其并未被统治者重用,与主流意识(法家思想)并不一致,排除C项;虽然墨家对其他学派的主张有所借鉴,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商鞅变法时强制人民记住法令,并要求各级政府设立和监督官员准确、耐心地向民众解释和推广法律,反映了商鞅强调“以法治国”,A项正确;“以民为本”没有揭示材料核心内容,B项错误;“官民平等”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等级秩序”,D项错误。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分封出去的夏遗族非姬姓诸侯国称作‘诸夏’”“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就开始将‘华’与 ‘夏’连用,合称‘华夏’族”等信息可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及春秋争霸战争的加剧,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加强,对于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增强,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对比,排除A项;华夷有别理念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统一国家意识形成是在战国晚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不同,说明各国经济有一定的独立性,B项正确;货币形制差异不是百家争鸣在经济上的体现,排除A项;通过货币形制无法看出东方六国比秦国的经济水平高,排除C项;大部分货币是青铜铸造,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回答本题要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诸侯争霸频繁,而秦国相对落后,所以秦孝公关心的应该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故D正确。商鞅出身法家思想,AB是儒家思想,C是道家思想,排除ABC三项。
14.D
【详解】材料意思是子贡利用卖贵买贱的方法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范蠡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这表明春秋时期社会环境有利于商业发展,D符合题意,故选D。题干没有体现儒家学派的鼓励和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AB;题干也没有体现各诸侯国的经济政策,排除C。
1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郑国和楚国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郑国竟然与周天子刀兵相见,还让手下箭射周王;楚庄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意欲夺取天下。这都反映了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实质上是分封制遭到了破坏,B正确;A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周天子依然存在,旧的秩序被冲击,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建立,排除C;D属于表象,排除。
1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所以A正确;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世俗生活的享受和乐趣,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而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理论指导,所以B错误;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它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不能直接推断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所以C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导致当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所以D错误。
17.(1)分封制。诸侯争霸。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新兴地主阶级。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铁犁牛耕的使用和百家争鸣相关知识。制度: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从图中的镐京、鲁、齐、燕等诸侯国拱卫天子之城等可知,其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分封制。现象:根据图二的城濮之战和众多战争路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反映的当时社会出现的诸侯争霸。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春秋争霸的历史影响: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另一方面,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新现象:依据材料二中图三提供的众多“铁农具”和图四“带鼻环”从事农业生产的牛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犁牛耕。新兴阶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这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上产生了新的阶级,即新兴地主阶级。
【点睛】
18.(1)民本、人文思想。
(2)关键:取信于民。统治者应为政以民,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孔子将百姓置于第一位,体现了民本和人文思想。
(2)关键:根据材料“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取信于民。做法: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因此统治者应为政以民,关心爱护百姓。
(3)观点: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材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做法:根据所学可知,孟子主张仁政思想,因此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理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体现了团结友爱的人文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的理念。
19.(1)内容: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民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充分肯定。认为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统一天下,影响深远。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
看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奠定了基础。对许多变法内容影响深远。
【分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涉及到商鞅变法中的连坐、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建立县制、废井田等内容,所以内容按上述要点展开叙述即可。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主要回答出经济方面的措施,例如,奖励耕织、废井田等内容。
(2)材料二中的“秦人遂无敌于天下”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二对商鞅变法是充分肯定的,而材料三中的“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这种看法是从个人的人品看待问题是片面不客观的,在谈自己的看法时要突出商鞅变法的积极之处。
两者采取的策略的不同要结合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对两个改革在限制特权、维护社会公正方面进行归纳,其策略的不同主要从希腊是民主政治而中国是君主专制所以二者采取的策略而必然的不同。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详解】
20.(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
(2)政治:核心思想是“仁”(仁爱),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哲学:“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人性:“性善论”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孔子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详解】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显示孔子的儒家思想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2)孔子的思想主张可以从材料二中直接归纳出来,但要注意分类整理;(3)找出儒家思想对现今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即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考点: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点评:本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这在一定的层面上也是在考查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大力倡导复兴国学的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儒家学说成为我们不可不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