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第④段末尾“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蕴含了怎样的道理。(4分)13.作者为什么要专门选择在枯水季节再临壶口瀑布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著阅读(9分)14.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阅读《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可以了解文字的起源、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等。C.有同学在阅读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时对“周围画着八卦”感到好奇,他可以从《〈周易》第二》中去了解缘由。D.《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记事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震撼人心。15.用一个字点评名著是文学评论中常见的做法。请你参照示例,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用一个字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简述理由,理由依据不少于两条。(6分)示例:我用“奇”字评价《西游记》。理由:“奇”字贯穿全篇。孙悟空的奇异本领,如七十二变,彰显了超凡脱俗的智慧与力量;师徒四人的奇遇历险,如火焰山、女儿国,构筑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卷。这些奇人奇遇使得这部古典名著充满奇思妙想,奇趣横生,堪称中华文化之瑰宝。三、古诗文阅读(31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6-19小题。(17分)【甲】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唐王维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2025年春期八年级期末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为。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①,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②人往,不一③。山中人王维白。【注释】①潮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②黄檗(bò):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和茎内皮可入药。③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16.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A.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B.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C.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故山殊可过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携手赋诗,步仄径C.下见小潭近腊月下D,乃记之而去与山僧饭讫而去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第二段描写了游鱼、阳光、影子等,虽无一个字写到水,但又无处不突出了水的澄澈。B.乙文描绘了辋川的月色、城郭、水波、寒山等景物,动静结合,写出了冬夜的清幽、空灵。C.甲文记叙了到小石潭的经过,第四段着重突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寂,暗含被贬后的孤寂悲凉。D.乙文中,王维在山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表现出一种落寞和孤单,以及对友情的珍视。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1)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足下方温经,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0-21小题。(7分)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①,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注:①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蚕丛”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开国君王。②君平:汉代蜀地的一位占卜者。2025年春期八年级期末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