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21 古代诗歌五首温故知新知识复盘字音字形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怆( )然 涕( )下岱( )宗 青未了( )决眦( ) 自缘( )足鸡豚( ) 叩( ) 门chuànɡtìdàiliǎozìyuántúnkòu词语理解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独怆然而涕下( )(2)造化钟神秀( )(3)会当凌绝顶( )(4)自缘身在最高层( )(5)从今若许闲乘月( )(6)落红不是无情物( )悲伤的样子聚集登上因为趁着月明来闲游落花文化文学常识3.作者简介(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他官至右拾遗,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陈拾遗”。(2)《望岳》的作者是______,字______,自号少陵野老,______(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陈子昂唐代杜甫子美唐代(3)《登飞来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4)《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字务观,号放翁。(5)《己亥杂诗》(其五)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北宋陆游南宋龚自珍清代问题导思1.从《登幽州台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示例]我看到了一个为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深感自己的孤单渺小,陈子昂为此“怆然而涕下”。2.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示例]这两句的诗意为:(我)终将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届时)众山就会显得渺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应该如何理解?[示例] 从自然角度来说,站得越高,就越不会被遮挡视线,视野也就更开阔。从情感角度来说,这两句诗蕴蓄着诗人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决心和伟大抱负。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又一村”蕴含着怎样的理趣?[示例] 不论前路是多么艰险迷茫,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很有可能“绝处逢生”,进入新的天地。5.《己亥杂诗》(其五)写出了诗人的几种心境?[示例]辞官南归的离别之愁。诗人在官场受到排挤,仕途遇到挫折,要离开京城,这时的心情是愁苦郁闷的。同时,还有逃出樊笼的愉悦。更有投身到广阔的天地中,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豪情壮志。21 古代诗歌五首聚焦核心1.《登幽州台歌》(1)思想内容:本诗以悲凉孤寂的基调,抒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时凭今吊古的感慨,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怆。(2)炼字炼词:“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体置于广漠的宇宙中,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诗人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独”字是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感。(3)艺术手法:善用对比,直抒胸臆。全诗没有具体的描写,都是诗人情感的抒发,直抒胸臆是本诗最大的特色,真挚地表达了怀才不遇、惆怅孤寂的情绪。另外,对比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本诗通过“前”和“后”、“古人”和“来者”的对比,表明了时间一去不返的道理。2.《望岳》(1)思想内容:诗歌扣住“望”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巍峨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2)炼字炼词:“会当凌绝顶”中“凌”有“登上”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用词精准,言简义丰。(3)写作特点:构思巧妙,层次分明。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先远望,见泰山全貌,感其雄伟阔大。再近望,见其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又凝望,心胸受到震荡,眼界开阔。最后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的“登泰山绝顶之望”。句句写“望”,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构思巧妙,层次分明。3.《登飞来峰》(1)思想内容:诗歌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志向以及大无畏的精神。(2)写作特点:①即景说理,抒豪迈之情。这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紧扣诗题,描写景物,写飞来山上的塔之高和想象旭日东升的景象;后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议论、抒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从登高望远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抒发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豪情壮志。②虚实相生,绘壮丽美景。如第一、二句,“飞来山”“塔”是实景,“鸡鸣”“日升”是虚景。虚实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风景图。4.《游山西村》(1)思想内容:这首七言律诗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2)艺术特色:①立意新巧,自然成趣。诗歌描绘了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题材比较普通,却立意新巧,运用白描手法,自然成趣。②结构严谨,主线突出。诗歌首联先写诗人出游至农家,渲染出丰收之年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这是诗人出游所见的村外之景;颈联写村中的人物活动,写村中民风古朴;尾联表达愿随时做客游玩的希望。全诗无一“游”字,而又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层次分明。5.《己亥杂诗》(其五)(1)思想内容: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既有离别的忧伤,又有逃出樊笼的愉快,更表现了诗人虽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始终都想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2)艺术特色:借落花自喻,新颖奇特。诗人借落花自喻,一反历代文人对落花流泪、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明了自己虽然离开了官场,但是为国家、社会、民众献身的决心是始终不变的。因此,诗歌格调昂扬向上,历来为人们所传诵。21 古代诗歌五首靶向锤炼基础巩固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A.独怆然而涕下(悲伤的样子) B.齐鲁青未了(指山色)C.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D.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时间)【解析】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闻说/鸡鸣/见日升C.箫鼓/追随/春社近 D.浩荡离愁/白/日斜【解析】应为:浩荡/离愁/白日斜。3.按要求默写填空。(1)《登幽州台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时间的悠长、空间的浩渺来写诗人孤独、愁闷的情绪。(2)《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有远大抱负、敢于不畏艰险攀登高峰。(3)《登飞来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怀、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自信从容的态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化作春泥更护花(4)《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希望可能就在峰回路转处。(5)《己亥杂诗》(其五)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虽已辞官,但仍愿为国效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红不是无情物能力提升(一)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诗中的“古人”指燕昭王那样的明君和他招纳的贤士良臣,也泛指前人。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辽阔衬托自己的孤寂之感。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因此有感而发。【解析】诗人“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天地如此之大,而个人抱负却无从施展,形成了无法排遣的巨大忧愤、郁闷。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谈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宇宙的广阔与个人的渺小,以及将个人的孤独感与对宇宙、历史的深刻思考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宏大又细腻、既悲壮又苍凉的意境。(二)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飞来山上千寻塔”,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诗人用“千寻”写峰上古塔之高峻。B.“闻说鸡鸣见日升”写因为塔高,因此鸡鸣时便可见旭日东升,体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担忧。C.“不畏浮云遮望眼”以“浮云”借代奸邪小人,诗句表达了诗人变法革新的决心。D.这首诗歌开端极富奇趣,灵动峭拔,而后气势一句再胜一句,到诗歌结尾,诗人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跃然纸上。B:“诗人对前途充满担忧”有误,应是“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B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生活还是学习,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认清前进道路上的假象,排除障碍,更好地前进。(三)游山西村[宋]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困苦,暗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B.颔联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迷路后,偶然发现新村庄的惊喜心情,同时也寓意着人生旅途中的困境与希望。C.颈联主要描绘了诗人参加春社活动的热闹场景,以及村民们穿着华丽服饰的盛况。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悲观态度,暗示了他可能因仕途不顺而隐居山林。【解析】A.首联表现的是农家生活的热情与丰饶。C.“衣冠简朴”并非华丽服饰。D.尾联并未表现悲观态度,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期待。【答案】B9.诗歌首联中的“足”字极为传神,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足”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是丰裕的意思,用“足”写出了丰年里农家人款待客人的菜肴极为丰盛,表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以及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美。(四)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0.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A.“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浩荡”一词说明了愁绪之浓。B.“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天涯”表明离都城遥远。C.“不是无情物”表明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不忘报国之志。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开都城的无限愁绪,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悲观失望。【解析】诗歌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也没有对国家命运的悲观失望。11.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具体意象,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落红”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诗人用落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落花虽然凋零,但化作春泥,依然能滋养新的花朵,象征着诗人愿意为国家的未来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综合拓展【甲】望 岳[唐]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江 村【注释】[唐]杜 甫清江 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要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释】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1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岳》全篇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泰山而望。距离自远而近,时间从朝至暮,并由望泰山遥想将来登泰山。B.诗人写作两首诗时的年龄阶段相近,都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歌风格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C.《江村》颔联写景物之幽:燕子自由来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D.两首诗都写出了秀丽的风光,《望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江村》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的情态。B:《望岳》写于杜甫青年时期,诗歌风格豪迈奔放。B13.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乙】诗表达了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定的栖身之所的满足和欣然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