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迷娘(之一)》任务式课(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 《迷娘(之一)》任务式课(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迷娘(之一)》
作者简介
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作品背景
《迷娘》创作于1783(清朝乾隆年间)之前,后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你可知道那地方?/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冈?/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危崖欲坠,瀑布奔忙,/你可知道那座山冈?/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朗读,圈画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的基本特征。诗人会精心选择一组意象按情感逻辑、想象逻辑巧妙地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意境,来表现主观情感。探究这首诗的意象、意境、情感并完成下表。
意象 意境 情感
第 一 节
第 二 节
第 三 节
学习任务二:读诗寻“象”
《迷娘》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四世纪殉教的罗马圣女圣维维亚纳之花。
柠檬的花语是青涩、忠诚的爱情,
另一个花语是新鲜。
寓意是初恋般酸酸甜甜的爱情。
在西方文化中,桃金娘在人们心中有重要的地位。古希腊人将桃金娘献给爱情和美丽的女神阿佛洛狄忒,桃金娘是爱情的象征,有“爱神木”的别称。在西方,很多新娘结婚都会头戴桃金娘花冠。
月桂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树,象征着光明和美好。月桂的拉丁字源Laudis意为“赞美”,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胜的人,都会受赠一顶月桂编成的头环。
意象 意境 情感
第 一 节
第 二 节
第 三 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象征爱情的阴性名词)、月桂(象征光明的阳性名词)
以色彩、明暗、动静构成充满生机的画卷,宁静、美好
对故国浓郁的思念之情
成行的圆柱(古罗马建筑标志)、辉煌的厅堂(曾经生活的贵族家园)、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特征,
雄伟、壮美
对故园无限的眷念之情
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
被诱拐时也是归国时沿途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坚定的返乡之情
《迷娘 (之一)》三个诗节描写的意象众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点,那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都与故乡有着密切的联系,都表现出故乡的美好和魅力。
首节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第三节则以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阿尔卑斯山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如何理解诗中的三个称呼“爱人”“恩人”“父亲”?
①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进行的。倾诉人是迷娘,倾诉的对象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迈斯特。迷娘深深地爱着他,可迷娘认为这种爱情无法实现,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为“父亲”。
②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从感情上形成递进关系,男女爱情被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后面又和乡思扭结在一起,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分析《迷娘(之一)》诗歌的写作特色?
①采用正歌和副歌的形式。
②重章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③对话产生了显著的审美效果。
分析《迷娘(之一)》诗歌的写作特色?
①采用正歌和副歌的形式。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这条路既是她当初的离乡之路,也是她将来的归乡之路。)
②重章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这首诗的三节最后三句都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表达了前往的急迫心情,同时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分析《迷娘(之一)》诗歌的写作特色?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你可知道那地方?/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冈?/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危崖欲坠,瀑布奔忙,/你可知道那座山冈?/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复沓叠唱
重章叠句
复沓叠唱:又叫复沓、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能够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深化诗歌的抒情主题,凸显了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复沓叠唱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民歌中使用最普遍,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例如《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运用“重章叠句,复沓而歌”的写作手法,把士兵那种共同抗敌、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强烈、更动人,更有一种音乐和谐之美。
③对话产生了显著的审美效果。
以“你可知道……”的询问起,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深情。
以迷娘应答结,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不可抗拒的向往渴求。歌声中充满了恳求、催促、渴望、憧憬,如此三段重复,情绪一段比一段更强烈。
分析《迷娘(之一)》诗歌的写作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