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集美区初中毕业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注意:1.全卷共6页,共21题;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一、积累与运用(17分)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芦苇藏思。芦苇茂盛,白露未干,诗人低吟“蒹葭萋萋,_______”。(《诗经》)(2)江天一色。泛舟江上,极目远眺则见“_______,天山共色”的澄澈之景。(吴均《与朱元思书》)(3)流水有声。穿越竹林,动听的水声“_______”,反衬环境的幽邃清寂。(柳宗元《小石潭记》)(4)明月造境。杜牧借月营造“________”的朦胧清冷意境。(杜牧《泊秦淮》)(5)大雁传情。范仲淹笔下“_________”一句,道尽边塞荒凉(《渔家傲·秋思》);王湾笔下“________”一句寄寓游子乡愁(《次北固山下》)。(6)流水不息。“流水”常引发古人对时间流逝或历史沧桑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句你所积累的古诗文。)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时代造就青年,青年也塑造时代。青春力量,正在勃发。90后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田园生活融合的过程中,讲述带着泥土芬芳的中国故事,展示时代青年的自信。新的潮流,正在奔 ① (yǒng)。曾经,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到东南沿海地区就业,令社会忧思。如今,新的号角正在吹响: 【甲】 !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实现人生价值;在新疆、西藏等地,活跃着几十万名青年志愿者。数不胜数的时代儿女,正在广 ② (mào)的大地上,开垦人生的旷野、复兴的航道。(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2)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B. 他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C. 你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3)请在文中【甲】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并与后文构成一组排比句。(不超过10个字。)(4)请缩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只保留句子主干。二、阅读(73分)(一)(7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天门街白居易雪尽终南①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②。千车万马九衢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注]①终南:终南山。②红尘:指繁华的社会。③衢:街道。3. 诗人在何时、何地看到哪些景物?4. 诗歌三四句的多个数词形成对比,这样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1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宁邑①被倭患烈矣,伟丈夫、奇女子勇于义,蹈白刃不顾者,可胜数哉?曰②余湖,御倭城上,手毙一贼,复力战石壁岭,死之。曰彭嘉贞,御敌于天王岭而死。曰左庾,曰陈以绅,曰林钟,并掳于倭,不屈骂贼而死。曰左承宣,被掳,乘夜守者稍疏,杀一倭,逃回。是数人者,宁邑诸儒生也,非有守御之责、强勇之力,而执干戈卫社稷视死如归非深明大义者不及此。虽生死不同,其不为威惧,一也。_______。以余所闻,此数人至今生气凛凛!然欲求其详而不可得,姑依府志③,合而为之传。其女子之不从贼死者,列其传于《列女》。(节选自《宁德县志》,有删减)[注]①宁邑:指今宁德地区。②曰:叫做。后接人名。③府志:指地方志,当地的地理、文史、民俗等基本介绍的总集。5.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你认为需要停顿的标号。而执干A戈B卫社稷C视死如归D非深E明大义者不及此。6. 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释义(填写文字)宁邑被倭患烈矣 查阅词典选择词义 被:①被子。②施加。③遭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被:______并掳于倭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说文解字》) (2)并:______其女子之不从贼死者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 (3)从:______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蹈白刃不顾者,可胜数哉?(2)然欲求其详而不可得,姑依府志,合而为之传。8. 请联系上下文,从下面的句子中选择一句填入文中划线处,并说说理由。甲:儒者,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盾牌)。——《礼记》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三)(2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疯子”华子良①头上的楼板,已经盖好。在充满霉腐气味的潮湿的瓦砾堆上,成岗靠着一根粗大的石柱坐着。在这从未见过天日的屋架底下,只有留在条石堡坎间的几个气孔,射进几缕微光,隐约照见对面齐晓轩沉思着的瘦脸。②中美合作所①正在策划新的阴谋,美蒋特务准备在溃退之前,炸毁全市工厂、电站、重要桥梁,并且要在山城纵火,把百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一定要把这危险的,敌人的秘密计划通知地下党,否则就无法保全这座西南最大的城市。③“怎样送信出去呢?”④“现在能进出中美合作所的,只有一个人。”⑤“谁?”⑥“华子良。”⑦“他?那个疯子!”成岗很不信任那个疯癫胆怯而又衰迈的可怜虫。“几声枪响,就吓疯了!他能帮我们送信?这个人绝对不可靠!”⑧“我们观察了几年,”齐晓轩谨慎地深思着。“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异常的表现。”⑨“他被捕前是否党员?”⑩“查不出来……”齐晓轩谨慎地深思着。 “华子良被捕已经整整十五年了,然而,大家看到的是,他和谁都没有联系,也从来不想和谁联系。甚至,直到现在,解放军即将向西南进军的前夕,他也并不想和谁联系。” “还有什么根据?” “他一直疯疯癫癫,行动反常。” “你认为他的行为反常?” “当同志们遭枪杀、受毒打,大家非常难过的时候,他仍然那么冷酷,毫无同情心!不,他和我们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毫无共同之处。”成岗断然地说。 “成岗,”齐晓轩摇摇头,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 楼板外面传来一阵诵诗的洪亮声音。成岗脸色一变,他听出,这是同志传递的危险警号。 成岗抓起一块石头,准备着。黑暗的瓦砾堆,亮了一下,楼板被揭开了。一个满头白发的人,突然出现在成岗面前。微光中,看得见他满脸刺猬一样的胡须,一对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华子良!”成岗心里一惊,立刻扑上前去,要除掉这个不该出现的人。 “慢着。”华子良迎着扑上前来的成岗,挥了挥手,疯疯癫癫的神经质,从他身上一扫而光,他露出被拔光了牙齿的牙龈笑了一下,明亮的眼睛转向齐晓轩:“我有事情找你。” “你找老齐?”成岗一把抓住华子良,想卡他的脖子。“等一等。”齐晓轩在旁边轻声招呼。成岗转头一看,正碰上老齐的目光。齐晓轩点了点头,示意成岗松手。“你是什么人?” 迎着老齐的问话,华子良上前一步,不慌不忙地说:“共产党员。” “为什么到这里来?” “党需要我现在发挥作用。” “你找谁?” “特支书记齐晓轩同志。” “谁告诉你的?” “罗世文同志。” “什么时候?” “1946年8月18日。罗世文、车耀先牺牲那天。”华子良冷静地回答着:“被捕前,我是华蓥山根据地党委书记。罗世文同志,是我的上级。可是在敌人面前,我只是个嫌疑分子。在去刑场的路上,罗世文同志指示我伪装疯癫,长期隐蔽。枪声一响,我就变成了疯子。” 成岗紧捏着的手松开了。齐晓轩继续问道:“为什么现在才来联系?” “省委书记给了我特殊任务,非到必要时刻,不准和任何人联系。” “你的任务?” “让敌人确信我神经失常。然后,第一,与地下党建立联系;第二,完成越狱突围任务。” 成岗激动地望着华子良,面前这位多年来伪装疯癫的人,真是深谋远虑,卧薪尝胆,善于长期坚持斗争的老同志。 齐晓轩突然提出新的问题:“你的联络口号?” 华子良应声答道:“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 一听见这个口号,齐晓轩的眼睛突然潮湿了。这口号,正是罗世文同志牺牲前最后传出的。 “同志,你来得太好了!” 华子良紧握着齐晓轩伸给他的手说:“我知道你和老袁,几年来一直注意着我。可是,直到现在,我才有了和地下党建立联系的条件……”(节选自《红岩》)[注]①中美合作所:起初为美国政府的情报机关。抗战胜利后,成为训练国民党特务和关押、刑讯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的场所。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了重庆解放前夕,被囚禁在狱中的中共党员为保护山城而斗争的故事。B. “满脸刺猬一样的胡须”运用比喻,写出胡须的杂乱、坚硬,凸显他的冷酷。C. “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体现革命者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D. 本文以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既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又客观呈现人物的形象。10. 齐晓轩和成岗对待华子良的态度,分别反映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11. 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2. 联系上下文,品味句中加点字。一听见这个口号,齐晓轩的眼睛突然潮湿了。13. 文中华子良从“疯疯癫癫”到“不慌不忙”,范进的喜极而疯,都是情节的突转。请尝试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主题表达等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14. 小说中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让你联想到名著中的哪些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和阅读体验,谈谈这种精神给你的影响。(四)(2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用月壤建“月宫”还遥远吗?目前,中国正联合多国共同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其中最具创新性的设想是“就地取材”,利用月壤制造建筑材料,并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工艺建造房子。传承千年的榫卯技艺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智慧,能为科研团队所青睐?②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卯眼)。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这样的连接方式,也使榫卯结构具有动态适应性,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只用木头,不用金属钉子、胶水,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灵活组装。用“榫卯撬”(一种钝头木楔)和木槌通过精准敲击构件特定部位,即可拆卸,拆卸下来的构件还可以重复利用。别看榫卯结构简单,却能扛住千年风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活证据:67米高的纯木塔,历经几十次地震却纹丝不动,全靠榫卯的“弹性缓冲”。(摘选自网络)材料二:为什么要把“月壤砖”设计成榫卯结构呢?首先,月球表面重力仅为地球的六分之一,且没有大气层保护,容易受到宇宙辐射和微陨石的冲击。其次,月球拥有超高真空环境,并且早晚存在三四百摄氏度的大温变,传统土木建造方式几乎无法实施,结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此外,地月运输成本极高,将一瓶矿泉水重量的材料运送至月球,就要花费20万美元。因此,在月球上实施建造,对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要求极高。尽管面临困难不少,但是人类探月的脚步从未停歇。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月球基地的穹顶之下,孩子们将通过全息窗遥望地球升起。(摘自《人民日报》)材料三:文明的榫卯: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生长①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枝干在AR技术中舒展,敦煌飞天的飘带在数字水墨动画中流淌,战国编钟的韵律在AI算法中回响。当古老文明遭遇现代技术,不是冰与火的碰撞,而是榫卯的契合——传统的基因在创新中获得新生,现代的表达在传承中找到根基。这种文明的榫卯智慧,正是中华文明跨越五千年的密码。②守护传统,让文明基因在时光中保鲜。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用0.01毫米的画笔修补千年裂痕,这种“如临深渊”的敬畏之心,是文明传承的根基。2025年启动的“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工程,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让法国吉美博物馆藏的《敦煌药师经变》在数字藏经洞中重获新生。这种修复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壁画中的矿物颜料在数字时代延续呼吸。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所言:“我们修复的不是颜料,而是古人对美的信仰。”③创新表达,让文明密码在当代焕发新生。故宫文创团队将《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转化为“千里江山”系列彩妆,用矿物质颜料打造出“螺子黛”眉笔、“石青”眼影,让千年色彩走进现代梳妆台。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挪用,而是将《营造法式》中的“随类赋彩”理论与现代美妆科技结合,实现“传统美学的当代转译”。④融合共生,构建文明传承的生态系统。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设计者贝聿铭在保留传统粉墙黛瓦的同时,用钢结构和玻璃幕墙重构空间,让光线在“片石假山”间流动。这种“中体西用”的智慧,打破了“传统=保守”的认知误区,证明文明的进步需要兼容并蓄。⑤站在时间的长河畔回望,从甲骨文的刀刻到数字水墨的笔触,从青铜器的铸造到3D打印的重构,中华文明始终在守正创新中生长。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以开放之态拥抱创新,那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基因,终将在当代社会的土壤中绽放新的花朵,向世界传达东方的审美与智慧。这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对未来的创造——在传统与现代的榫卯契合中,我们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新章。(摘自网络)材料四:①班级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馆中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复活的《清明上河图》最让同学们感到震撼,由此引发了热烈讨论。②小语:快看!全息技术还原了画中74家店铺的招牌文字,连沿街叫卖的商贩五官和服饰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③小文:以前看画总觉得很远、很模糊,现在不仅能看见人们活动的场景,还能听到商贩的叫卖声,突然就理解了什么是“梦回繁华”。④博物馆解说员:其实张择端原作本就是“动态叙事”。你们看这队骆驼穿城而过,茶肆客人转头张望——全息不过是让画中暗藏的时空逻辑显性化了,就像给静态画作“按下播放键”。⑤小语:我在网络上看到,“活”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在海外社交平台的播放数据也很惊人,很多外国网友都在问画作的内容和技术细节。⑥博物馆解说员:还有小学生看完就回家查“为什么北宋会有阿拉伯商人”,好的创新表达就该是这样——用震撼开场,以思考延续。15. 根据材料一判断,图可与以下哪一构件组合成榫卯结构( )A. B. C. D.16. 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榫卯是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以精准咬合、无钉无胶为特点。B. 尽管在月球上建房面临重重困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破,这将渐成现实。C. 材料三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观点,生动且富有说服力。D. 传统文化重焕新生,启示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以开放之态拥抱创新。17. 中国科研团队拟用“月壤”为建筑材料,并采用“榫卯工艺”在月球上建房子。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其合理性。18. 材料三标题《文明的榫卯: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生长》中的“榫卯”有何含义?19. 材料一画线句能否作为材料三第③段的论据?请说明理由。20. 请结合材料三、四,简要分析用全息投影技术复活《清明上河图》的意义。三、作文(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志气是破浪之舟的航向,底气是深水静流的托举。前者赋予前行以信念之光,后者沉淀为破壁之力。无志气则底气易陷平庸,无底气则志气终成空谈。唯有以志气激活潜能,以底气反哺理想,方能将精神海拔化为现实高度,在知行合一中抵达远方。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请以《志气与底气》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2025年集美区初中毕业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注意:1.全卷共6页,共21题;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一、积累与运用(17分)【1题答案】【答案】 ①. 白露未晞 ②. 风烟俱净 ③. 如鸣珮环 ④. 烟笼寒水月笼沙 ⑤.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⑥. 归雁洛阳边 ⑦. 逝者如斯夫 ⑧. 不舍昼夜/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课标外: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②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若学生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也给分) 苏轼《浣溪沙》③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司马相如《上林赋》④相思俱老大,浮世如流水 白居易《感逝寄远》⑤逝川与流光,飘忽不想待 李白《古风》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⑦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梦刘天姥吟留别》【2题答案】【答案】(1)①涌 ②袤 (2)B(3)示例一:到西部去;示例二:到边疆去;示例三:到西北去;示例四: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4)李子柒讲述中国故事,展示自信。二、阅读(73分)(一)(7分)【3~4题答案】【答案】3. 示例:冬末春初,诗人天门街,看到终南山翠色喜人、街道繁华喧嚷。4. “千车万马”“九衢”描绘出天门街无数人追名逐利的景象,“无一人”强调的是热爱自然、登山赏景的人几乎没有。强烈的对比表达出诗人超凡脱俗的志趣,以及对追名逐利者的讽刺。(二)(16分)【5~8题答案】【答案】5. B C D6. ①. 遭受 ②. 一起;一并 ③. 顺从,依从7. (1)脚踩刀刃也在所不惜的人,难道能数得清吗?(2)然而想要了解他们的详细情况却做不到了,姑且根据地方志,将他们合在一起写一篇传记。8. 答案示例:选甲。这句话是说儒者,把忠信作为甲胄,把礼义作为盾牌。文中几位儒生虽无武艺在身,却能拼死与倭寇对抗,这正体现了儒家对忠信礼义的坚守。选乙。这句话强调保家卫国是每位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文中几位儒生虽然没有守城之职责,却能拼死与倭寇对抗,这正体现了他们承担保家卫国之责的自觉。选丙。这句话强调人一定要有志气。文中的儒生面对以强力入侵的倭寇,不妥协、不退让、反抗到底,这正是有志气的体现。(三)(26分)【9~14题答案】【答案】9. B 10. 示例:①成岗对华子良的态度从不信任到敬佩,都只是根据表象做出判断,没有任何质疑,体现他性格直率,行事武断,缺乏斗争经验;②齐晓轩在判断及确认华子良身份时始终保持冷静,先是暗中长期观察,在华子良表明身份后又不断追问具体细节,体现他性格沉稳,处事谨慎,富有斗争经验。11. 环境描写,描写了牢狱环境的恶劣,营造出压抑阴森的氛围,为后续革命者的秘密会谈奠定了紧张基调或突显革命者在恶劣环境中斗争的坚定信念。12. “潮湿”在此处指泪水湿了眼眶,生动表现出齐晓轩确认华子良身份后内心的激动,也包含着对牺牲战友罗世文等人的感伤、怀念。13. ①情节的突转,解决了前文传递情报的难题,让地下党传递情报有了可能。(或疯子与党员身份的巨大转变,让情节富有戏剧性和冲击力。)②华子良成功的伪装,突出其忠诚与智慧。③揭示文章讴歌地下党默默无闻、隐忍牺牲这一主题。14. 示例一:我联想到保尔。他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后,仍以笔为武器坚持创作。读到他在病榻上反复修改书稿时,我感受到他钢铁般的意志。每当我遇到挫折,想到他就会重燃起希望之火,与困难作斗争。示例二:我联想到简·爱。简·爱自幼父母双亡,饱受欺凌,但她始终以顽强意志反抗压迫。她在逆境中捍卫自尊、追求平等,令我震撼。每当我生活中遭遇不公时,我便会鼓足勇气,追求平等。(四)(24分)【15~20题答案】【答案】15. B 16. C17. ①月球表面容易受到宇宙辐射和微陨石的冲击,榫卯的连接方式能使月壤砖紧密结合,更加稳固,减少损坏风险。(或月壤砖抗压强度是普通红砖、混凝土砖的三倍以上,更加稳固,可以减少损坏风险。)②月球表面地形复杂,环境特殊,采用榫卯结构可以灵活组装和拆卸(或榫卯结构具有动态适应性)。③地月运输成本高,利用“月壤”为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可节约成本。(或榫卯构件可以重复利用,可节约生产成本)18. “榫卯”隐喻传统与现代互补共生关系,突出中华文明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得以延续发展的观点。19. 示例:合适,材料三第③段的观点是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让其焕发新生。划线句讲到我国将采用传统的榫卯工艺在月球上建造房子,正是让传统建筑创新地助力科技突破,续写着新的中国故事,能够论证该段的观点。20. ①让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数字时代延续呼吸。(或可以让历史名画活起来)②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北宋汴京的繁华,加深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知。③利用技术语言向世界传达东方的审美与智慧。④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三、作文(60分)【21题答案】【答案】例文:志气与底气志气是破浪之舟的航向,引领我们穿越茫茫大海;底气是深水静流的托举,给予我们破壁前行的力量。志气与底气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人生的辉煌。志气,是心中燃烧的火焰,是追求梦想的坚定信念。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凭借着志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周恩来总理年少时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这一志气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道路。在革命的征程中,他历经艰难险阻,却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始终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懈努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志气,他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找准方向,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志气,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守初心,勇往直前。然而,仅有志气是不够的,底气是我们实现志向的坚实基础。底气源于自身的实力、知识和经验,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的有力武器。华为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其拥有强大的技术底气。多年来,华为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正是凭借着这份底气,华为才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依然保持创新活力,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尊重。底气,让我们在追求志向的过程中,有足够的实力去应对各种挑战,将志气转化为实际的成果。志气与底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无志气则底气易陷平庸,若一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即使拥有一定的能力,也可能在安逸的生活中逐渐消磨斗志,变得碌碌无为。无底气则志气终成空谈,倘若只有志向,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和实力作为支撑,那么志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以志气为帆,以底气为桨,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