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东北育才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1. C “但其愁情总会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浩然奇气”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三句可知,李白诗中愁情“显示的是强者之愁”“有一股浩然奇气”。“忧国忧民”之愁是杜甫诗中的愁情,而非二人的愁情。故选C。2. A “对杜甫超出唐诗主流风格的那部分作品却颇有微词”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对杜诗超出唐诗主流风格之外的特质颇有体会”“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进一步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颇有体会”是中性的表达,“变态”指变化的表现,也没有贬低、批评之意。故选A。3. D 材料一第三段观点是“杜甫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备独造之变体”。A.元稹的评价着眼于杜甫的才能,杜甫诗歌能反映时代,给人以亲切之感,没有谈体式之变。B.王安石的评价旨在赞扬杜甫诗歌气度不凡,也未言及体式。C.苏轼的评价着眼于杜甫虽身处落魄,却不忘君王的忠心,与杜诗体式之变无关。D.胡应麟的评价指向了杜甫诗歌与盛唐诗歌的体式格调的变化,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故选D。4. B A.材料二最后一段“盛唐诗人把一己之情融入普遍性的主题之中,这普遍性的主题就是社会政治主题”,可见此项正确。C.材料二最后一段“在原有题材中,找到并表现了新的体验”,可见此项正确。D.材料二最后一段“初唐以精细为美,盛唐以阔大为美”“这些盛唐的佳句都表现了大眼光、大格局,具有雄伟的气魄”,可见此项正确。而B项内容原文并未提及。故选B。5.(6分) ①盛唐诗歌讲求“妙悟”,兴趣高远,具有不事雕琢的意境美。②盛唐诗歌声律完备,体式多变,具有风骨健举的音律美。③盛唐诗歌气象博大,深远超逸,彰显雄浑的时代精神。6. D A.“孤独落寞之情”错误,“我”在河边捡石子,观察自然和生活,体现了“我”对大地的热爱;B.“凸显了自然法则的公正无情”错误,生和死的对比,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大地承载万物的力量;C.“体现了他敏感、不自信的特点”错误,回答的变化体现了男孩对我的情感从陌生变得亲近和信任。故选D。7. C “象征着两人对生活不同理解与选择”错误,捡的石子不同与对生活的理解和选择没有必然的关联,属过度解读。故选C。8. (4分)(1)男孩总在“我”洗衣服的上游洗马,令我不满(生气);(2)男孩不紧不慢仔仔细细地洗马,令“我”对他产生了好奇;我让他帮忙拧衣服,故意调侃他的马是劣质马,表明“我”对他渐渐亲近;(3)“我”关心男孩赛马情况并安慰、鼓励他,表明“我”关心和认可他。(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答全得4分)9. (6分)(1)大地上既有死亡的痕迹,也有生命的活动,可见大地具有包容生死和承载万物的力量;(2)春天到来,大地重新焕发生机,马死腐败后滋养小鸟、虫子、绿草,可见大地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3)江阿古丽美丽、勤劳,男孩爱马、纯真、乐观,可见大地具有孕育美的力量,赋予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美的力量。10.BDF (句意:孙何热衷于名教,经常与士人来往,对有作词才能的后辈,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何乐名教”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何”是主语,“乐”是谓语,“名教”是宾语,所以B处断开;“勤接士类”省略主语“孙何”,“勤接士类”动宾结构完整,“勤接”是动词谓语,“士类”是宾语,所以D处断开;“后进之有词艺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词艺之后进者”,句子较长,可单独成句;“必为称扬”的主语是孙何,其前停顿,所以F处断开。)11.D(D含义相同,都是“招致、导致”的意思。句意:军粮需要等待转运而造成的。/哪里知道竟会招致你的不满。A.极点/准则;B:坚持/加重;C.百姓/希望)12. C(“以东为右、以西为左”错误,应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13. B(B:“都得到真宗的赞赏和采纳”错误,原文说的是“真宗览而嘉之。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意思是孙何的奏疏被皇上赞赏后,不久就担任了户部判官,后来出任京东转运副使,不久又改任两浙转运使,兼任起居舍人,并没有说“都得到真宗的采纳”。)14.(8分)(1)有的依仗勇猛但没有谋略,有的嫉妒他人军功消极抗敌,只顾保全城堡,却不体恤百姓。(“或”,有的;“但”,只;“全”,保全;句意1分)(2)敌人骑兵的往来,十分迅速,(运粮的人)担负着粮食如影随形,运输车辆达到万辆才能出发,等到我军粮食运到,敌人就已经逃走了。(“赢”,担负;“景”,同“影“,像影子一样;“迨”,等到;句意1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父亲孙庸,字鼎臣,显德年间,敬献《赞圣策》九篇,引用唐贞观年间的政事,以魏征自比。得到当面奏对君王的对策机会后,他曾言说:“武力不可滥用,聚敛不可深重,奢侈不可放纵,欲望不可达到极点。孙何十岁就懂得音韵,十五岁时能写文章,专心致志地学习古文典籍,写文章一定根据经义,在同年贡生中很有声名。淳化三年考中进士,中榜又考取甲科,初次任职为将作监丞、陕州通判。曾任右正言,又改任右司谏。真宗初年,孙何进献五条奏议,皇上看后认为很好。咸平二年,列举入阁的旧例,孙何依次序应当担任待制之职。这年冬天,孙何跟随皇上巡视大名,皇上下诏征询对边疆军事的意见。孙何上疏说:“陛下即位以来,训练军队选择将领,雄健威武列为百王之首,兵力强劲要超过前代数倍。然而入侵的外族敌人得利,兵马横行,抢劫焚烧我们郡县,捆绑祸害我国百姓。陛下替天行道,怜悯河朔的老百姓,于是率领军队,亲自到澶州、魏州,一声怒吼,敌人四处逃窜,尽管镇、定两地敌军已退,但德州、棣州仍战祸不断,这可能是或者挑选将帅不当,或者边境上奏的军报被耽搁,相邻的军队不来救援,军粮需要等待转运而造成的。将帅怎么样呢?有的依仗勇猛但没有谋略,有的嫉妒他人军功消极抗敌,只顾保全城堡,却不体恤百姓。边疆上奏军情怎么样?守护边塞的大臣,只为保住官位俸禄,老百姓被敌军或杀或伤,(他们却)假称其他强盗所为。不来救援的情况怎么样?在边疆的州县,就好像辅和车、唇和齿互相卫护,(他们)却推托说兵力少不救援其他军队,或者等待上奏批准以后才能出兵。等待运输军粮的情况怎么样呢?敌人骑兵的往来,十分迅速,(运粮的人)担负着粮食如影随形,运输车辆达到万辆才能出发,等到我军粮食运到,敌人就已经逃走了。这四个问题,都是现在急待解决的。”真宗批览了孙何的奏书并对他加以赞赏。很快授任代理户部判官,离京担任京东转运副使。不久,孙何调任两浙转运使,加官起居舍人。景德初年,任满还京,任职于太常礼院。不久与晁迥、陈尧咨共同被任命为知制诰。孙何在此前已经有病在身,他勉强上任。一天,他在朝中上奏言事,将奏牍掉在地上,弯腰去拾奏牍,又将朝笏掉在地上。有关官员以有失礼仪弹劾孙何,真宗下诏不予追究。孙何感到惭愧,上章请求任闲职养病,真宗没有准许,派医生前去诊断探视。医生劝孙何采用艾灸法治疗,孙何回答说:“死和生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他最终没听劝告。这年冬天去世,终年四十四岁。真宗在澧渊,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怜悯痛惜,选录孙何的儿子孙言任大理评事。孙何热衷于名教,经常与士人来往,对有作词才能的后辈,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但孙何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在浙西任职期间一味严厉苛刻,州郡之人对此很不满。材料二:孙何性情酷爱古文,作为转运使时,他行事颇为苛刻严峻,州县的官吏都对他感到忧虑。于是,他们找了几幅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的古碑拓本,钉在馆舍里。当何转运使到来时,他就去读那些古碑文,忙着辨认上面的文字,常常到了傍晚时分就不再过问审核文案了。15.A B.“都体现对世俗的厌倦”错误。由原文“此心到处悠然”可知,作者并非是宦海沉浮后的麻木,而是历经世事,心境变得悠然,有一种超脱之感。C.“后者暗示及时行乐的消极心态”错误。由原文整体意境及“几曾着眼看侯王”等词句可知,“且插梅花醉洛阳”体现的是一种超脱世俗、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并非暗示及时行乐的消极心态。D.“后者强调对永恒自然的掌控欲望”错误。由原文“天教分付与疏狂”等可知,“累上留云借月章”体现的是作者疏狂的个性以及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并非强调对永恒自然的掌控欲望。16.相同点:均追求精神自由,否定世俗功利。张词“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表明作者历经沉浮后归于平淡,在自然中获得心灵解脱; 朱词“几曾着眼看侯王”直接表达对权贵的不屑,“且插梅花”则以率性姿态展现对自由的珍视。不同点:处世态度:张词“东风吹我过湖船”暗含顺势而为的豁达,朱词“批给雨支风券”则凸显掌控命运的狂傲;生命境界:张词“寒光亭下水如天”体现天人合一的哲思,朱词“诗万首,酒千觞”侧重个体生命的极致体验。(相同点2分,不同点每首词分别2分;处事态度和生命境界答出一方面即可给满分)17.(10分)(1)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2)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3)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4)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5)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18.答案A。 A项甲句中“的”字起到修饰限定作用,使表达更清晰准确;另外,保留“的”与后面句子“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延续”句式保持一致。B项乙处“轮廓规整”是主谓结构,丙处“历史演变”是偏正结构,两者构词方式不同,说法正确;C项对字音和字形的说法正确。D项戊处“定海神针”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将汉字体系比作“定海神针”,强调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稳定作用,说法正确。19. (4分)选②,改为:传承了民族的智慧。选③,改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选⑦,改为:让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字继续闪耀世界。(评分标准:每改对一处2分,答对任意两处即得满分。)【解析】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应将“促进”改为“传承”“凝聚”或“彰显”“体现”;二是语序不当,应将“独特”与“中华文明”调整位置;三是成分残缺,句首应加“让”。20.D A项,“是”表示指代;B项,“是”表示判断;C项,“是”表示存在;D项,“是”表示强调,与原文意义和用法相同。21.(3分)(示例一)“缘木求鱼”出自《齐桓晋文之事》。原是指爬到树上去找鱼。后来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示例二)“目无全牛”出自《庖丁解牛》。原是指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后来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示例三)“朝闻夕死”出自《<论语>十二章》。原是指如果早上明白了道理,哪怕当晚就死去也是值得的。后来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22.(4分)①用词精当。如“丢”“蹦”“倒”等词生动贴切,刻画入微。②兼具视觉和听觉,具有现场感、画面感。“通红的”“砰的一声”“裂了壳的”,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⑧多用短句。“一会儿”表示时间短,“砰的一声”突显声响之有力;用短句串起一系列的动作,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④典雅用语和口语相结合。“生火盆”“使冷”“入口”“无比”用词典雅,与“抓”“倒”等口语词相结合,增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答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23. (60分)【审题】材料核心语句“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来自梁启超先生《敬业与乐业》,该文曾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承载着深厚的人生智慧。材料语句强调了将某种劳作做到极致的重要性,以及这种极致追求背后所体现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重点在于强调个人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劳作,并全力以赴将其做到极致。“自己的才能”突出了要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或事业方向。“境地”则涵盖了所处的环境、社会背景、个人境遇等因素,意味着我们要立足当下现实,从实际出发去选择和从事劳作。“做到圆满”是关键的要求,它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满足于平庸,而是力求在自己的领域中达到最佳状态,展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考生在立意时,需要对“才能、境地”与“做到圆满”进行深入思考,思辨分析,建构自己的行文思路。【参考立意】1.择一事终一生 不为繁华易匠心;2.以匠心致敬平凡,以劳作铸就伟大;3.燃才能之火,适境地之光,铸圆满之功;4.以劳作铸圆满,成天地第一等;等等东北育才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严羽《沧浪诗话》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严羽论诗推崇“盛唐”,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诗坛。此后学者言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特别是对于开元以前的陈子昂,天宝以后活跃的韦应物、刘长卿等,以及杜甫在天宝末年至大历时期的创作等,有所争议。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元明以降学者则带入辨体的细腻视角,为我们勾画出其时诗体大备、时人各有专擅的盛唐风貌。与此同时,历来论者都认可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又对杜诗超出唐诗主流风格之外的特质颇有体会,于是产生了对于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严羽已经注意到“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进一步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说:“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可见,杜甫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备独造之变体。盛唐诗学型范的基本内涵,包含了风骨健举、气象浑厚、风神超越、兴象玲珑等美学范畴,也包含了古体、近体发展新变所形成的体制风貌。对盛唐诗歌艺术典范的阐发,可以溯及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这一经典论断。其后,宋元明清学者一直重视对盛唐诗风特质的揭示,盛唐型范主要由他们心目中典型的审美范畴、体式风格和作家经典来共同诠释。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提出盛唐诗的独到之处在于“兴趣”和“妙悟”,他认为盛唐诗并不依恃学理思力,而是具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特点。杨士弘《唐音》选诗特别重视盛唐诗雄浑的“音律”,可能受到了殷璠“声律”论的影响。明代学者的最大创见则在于,他们更加注重在诗体的专门辨析中,更加明确地阐发出盛唐诗的特质,提出了一些影响至今的经典美学范畴。直至清代王士祯“神韵”说又发展了前人的“兴象风神”观,可见古人对盛唐诗的批评观念得以不断充实完善。这些经典的论断和表述,既代表了古人对盛唐诗歌艺术型范的理解,也凝结成为他们自身鲜明的诗学理想,他们对盛唐之“盛”的解释和推崇,实际正是对盛唐的诗史价值的认定。(摘编自黄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材料二: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受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盛唐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当政,这时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例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的问题。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李白六十一岁时还请求加入李光弼的军队,去讨伐安史叛军。杜甫虽然忧国忧民,但不是悲观主义者。他在《洗兵马》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正是在安史之乱那些最阴霾的日子里,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盛唐和前代相比有一些新的趋势。初唐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从宫廷御用的路线转向个人抒情的路线。盛唐诗人把一己之情融入普遍性的主题之中,这普遍性的主题就是社会政治主题,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创造出长治久安的局面。李白抱着宏伟的理想,欲“济苍生”“安社稷”;杜甫虽然一生未达,却始终以天下为己任。盛唐诗人在题材上并未做出新的开拓,而是在原有题材中,找到并表现了新的体验。例如边塞诗早在汉魏就有,可是许多人写边塞诗未必到过边塞,而盛唐的边塞诗多出自诗人亲身的生活体验,他们那些真切的诗句在以前是少见的。初唐以精细为美,盛唐以阔大为美。李白说:“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也可以说他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这是一种全新的眼光和格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些盛唐的佳句都表现了大眼光、大格局,具有雄伟的气魄。(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者对盛唐分期起止时间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大体都认同开元、天宝属于盛唐主体时段这一观点。B.盛唐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受到后代学者高度关注,相关研究众多,批评观念得以不断充实完善。C.李、杜诗歌虽然也会言及愁情,但其愁情总会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浩然奇气,这是中晚唐诗人不具备的。D.盛唐气象既是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表征,也表现为盛唐诗人对社会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意识。2.依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代论者都认可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对杜甫超出唐诗主流风格的那部分作品却颇有微词。B.宋元明清学者重视对盛唐诗风特质的研究,其中明代学者更加注重在诗体上做专门辨析。C.材料二第二段列举杜甫的例子,论证了盛唐后期盛唐气象的主要表现,论证极有说服力。D.材料二多处采用纵向的比较论证法,突出了盛唐诗歌的精神内涵、风格特征与变化趋势。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唐代元稹: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B.宋代王安石:吾观少陵诗,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C.宋代苏轼: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D.明代胡应麟:杜(甫)精粗、巨细、巧拙、险易,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4.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所述的盛唐诗歌创作的新变化趋势的一项是(3分)A.由注重个人抒情转向将一己之情融入社会政治主题。B.盛唐诗歌兴趣高远,体式多变。C.在原有题材中表现出新的生活体验。D.将初唐的精细之美转变为大眼光、大格局的阔大之美。5.刘明同学在学习了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诗歌后,计划写一篇关于“盛唐诗歌的美学特质”的小论文,请结合两则材料相关信息,给论文列出提纲。(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河边空旷的土地李娟有一匹马在过河的时候死了,倒在河中央的冰面上。后来一场一场的雪把它重重盖住。再后来,雪化了,冰悄悄薄了,裂了。那马又重新在雪地中露出身子,并渐渐地有了异样的味道。有人把它拖上河岸,斜搁在河岸边的卵石滩上。一阵风过来,浓重的腐败味笔直尖锐地冲进鼻子,无法躲藏。又一阵风过来,刹那间天地间又灌注满了干净鲜美的空气。任你怎么努力地抽动鼻子,也闻不到刚才那股强烈的腐味了。一丝一毫也没有,哪怕离那匹死马仅几步之遥。春天的风,浩荡,有力,从东方来,长长地呼啸。与它有着同样力量的是这眼下的大地。大地一日日冰雪消融,一层层泛绿。河边的旷野上,东一堆西一堆,全是没能熬过冬天的牛羊的尸体。活下来的牛,在尸体周围的土地上缓缓移动。它们轻轻地,仔细地,啃食着刚扎了寸把深的草尖。这一带地势开阔。河对岸的芦苇滩那边全是麦田,远远看去,漆黑而湿润。而河这边却是荒草野地,分布着几个古老的石圈墓。雪化完后,河岸上的卵石滩全露了出来。我在河滩上总会时不时发现花纹美丽或奇形怪状的卵石。我在河水里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再并排着晾在草地上,然后继续往前走。走到野地尽头再慢慢折回来,这些卵石就晾干了。用裙子一兜,满足地回家。我将捡的石头一直留着。五色晶莹地盛了好几只玻璃瓶。瓶子里注满水,说不出的明亮美丽。住在河对岸的江阿古丽,也喜欢在河边捡石头。她家我去过好几次,房间收拾得整齐明亮。地面用红砖铺成“人”字形的花纹,细细地洒了水。炕上整齐地摞着层层花哨的被褥。窗台又宽又明亮,养着几盆热闹的花。和我一样,江阿古丽捡的石头也泡在水里。但是她只捡那种豌豆大小的,光滑明亮的小石子,斑斓精致地浸在一个白色搪瓷盆里,放在窗台上,迎着阳光。我想她一定精心收集了很多年才攒了这么大半盆子吧。湿漉漉地抓一把在手心,像抓着一把宝石似的。江阿古丽一定是敏感的。攥着这样一把宝石,遥想从不曾为自己所知的那些过去的事情……当江阿古丽还是个小女孩子的时候,她发现了故乡的美,从此珍爱着自己平凡孤独的生活,并深深地满意,深深地感激……江阿古丽和我一样大。她的名字意为“初绽的花朵”。天气更暖和一点的时候,我会端着盆子去河边洗衣服。有时候总会有人在河里洗马。他把马牵到河中央,往马身上泼水,再用鬃毛刷细致地上下刷。我很生气,因为他在我的上游。我就冲他大喊,但他理都不理我。我端起盆子越过他往上游走一截,换个地方再洗。谁知没过一会儿,这小孩也慢吞吞把马牵过来,还是牵到我的上游仔仔细细上上下下地继续洗他的马。我就搬块大石头扔过去,砸到他脚下,溅他一身水。谁知他也不甘示弱,也搬来一块更大的石头砸过来,弄得我从头湿到脚,辫子梢都在流水。我把衣服和盆子往岸上一扔,跑开玩去了。半天回来后,谁知他还在那儿不紧不慢地磨蹭。我说:“喂——要不要我帮你洗啊?”他什么也不说,笑着把马慢慢牵开了。草地中央钉着一根尺把高的木桩子,他把马牵过去,系上缰绳。又回来,坐在不远处。我洗完衣服和床单后,就把他叫过来帮忙拧。他劲儿很大,拧过的衣服我再也弄不出一滴水来。他兀自喜滋滋地说:“今年乡上的弹唱会,我要去赛马!我的马好得很。”我往马那边扫了一眼:“那么矮……”“矮才好呢,矮的马才好!”他急了,“你看它腿上多有劲!”“白的马好看,红的也好看,黑的也好看,黄的也好……——但你的马是花的!”“花的马才好!你不知道,你不行!”我一看,真的要生气了,便笑嘻嘻闭了嘴。他还在那儿着急:“我的马是最好的,我的马鞍子也是最好的,你什么也不知道!”我站在水里继续朝他皱眉头,撇嘴巴,并且很夸张地叹气:“唉,矮马呀……”他猛地跳起来,搬起块超级大石头砸过来!……我立刻又湿透了……等第二次再看到这个小孩时,我们和好如初。还是在河边,我还是在洗衣服,他还是牵着马没完没了地洗。我还是要求他给我拧衣服。我一边看着他拧,一边教育他,唠唠叨叨说了半天。他也不理我,只是轻轻地笑。最后我问他:“你赛马赢了第几名呀?”“还早呢,弹唱会还没开始。”衣服全晾好后,我坐在高高的岸上看他用心洗马。一阵阵滚烫的风吹过来,世界明亮,大地深远。对岸的芦苇滩起伏不已。盛夏已经来临,那匹死马的尸体被鸟和虫子啄食得只剩一副整齐的、雪白耀眼的骨骸,寂静地横置在不远处阳光下碧绿的草地上。“你的马真的行吗?”“我也不知道。”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有点难过。不由自主地说:“没事,你的马不是腿上的劲很大吗?”“是呀!”他高兴起来了,“我的马鞍子也是最好的!”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江阿古丽嫁人了。我特想知道,她嫁走后,她家那半盆子美丽的小石子还要不要了。要是送给我该多好……我仍然会每天都去河边走走,寻找漂亮石头,并不知不觉也开始寻找那种豌豆大小的石子。天气转凉了,河边风很大。我在河床下的卵石滩上久久地弯着腰,耐心地寻找。河水的“哗哗”声是另外一种安静,让人不受侵扰。从我站着的这个角度看去,大地的广阔是一种充满了力量的广阔,微微地倾斜着。(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以“我”的视角描写河边的风景和生活,展现四季变化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生活在空旷的土地上的孤独落寞之情。B.活下来的牛在牛羊的尸体旁吃草,河对岸是麦田而这边是荒野、墓地,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自然法则的公正无情。C.面对“我”对马的质疑,男孩的回应从原来的不容置疑变为后来的“我也不知道”,体现了他敏感、不自信的特点。D.死去的马成为鸟和虫子的食物,变成雪白的骨架,作者以盛夏的阳光和碧绿的草地来衬托骨架,寄寓着对生命的思考。7.关于文中江阿古丽及捡石子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江阿古丽家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江阿古丽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的形象特点。B.“江阿古丽”意为“初绽的花朵”,对名字的释意引人遐想,丰富了她美丽、青春的形象。C.“我”和江阿古丽捡的石子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观,象征着两人对生活不同的理解与选择。D.“我”寻找豌豆大小的石子,表明“我”受到江阿古丽影响,也隐含着“我”对她的思念。8.“我”对男孩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9.文章两次提及大地的力量,大地具有怎样的力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父庸,字鼎臣,显德中,献《赞圣策》九篇, 引唐贞观所行事, 以魏玄成自况。得对,言曰:“武不可黩,敛不可厚,奢不可放,欲不可极。”后世宗奇其言,补开封兵曹掾。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甚有声,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陕州。历右正言,改右司谏。真宗初,何献五议,上览而善之。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待制。是冬,从幸大名,诏访边事。何疏曰:“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然腥膻得计,蛇豕肆行,焚劫我郡县,系累我黎庶。陛下摅人神之忿怒,悯河朔之生灵,爰御六师,亲幸澶、魏,天声一振,敌骑四逃,虽镇、定道路已通,而德、棣烽尘未息。此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阙,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将帅者何?或恃勇无谋,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边奏者何?护塞之臣,固禄守位,老幼杀伤,托言他盗。不救援者何?缘边州县,如唇齿之相依,托称兵少不出,或待奏可乃行。俟转输者何?敌骑往来倏忽,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此四者,当今急务。”真宗览而嘉之。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还判太常礼院,俄与晁迥、陈尧咨并命知制诰。何先已被疾,勉强亲职。一日,奏事上前,坠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有司劾以失仪,诏释之。何惭,上章求养疾。上不许,遣医诊视。医勉其然艾,何答曰:“死生有命。”卒不听。是冬卒,年四十四。上在澶渊,闻之悯惜,录其子言为大理评事。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然性褊急,不能容物。在浙右专务峻刻,州郡病焉。(节选自《宋史·孙何传》)材料二:何性酷好古文,为转运使颇尚苛峻,州县吏患之。乃求古碑字磨灭者纸本数联,钉于馆中。何至则读其碑,辨识文字,往往至暮,不复省录文案。(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何乐A名教B勤接士C类D后进之有E词艺者F必为G称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极,极度、极点。与《氓》中“士也罔极”的“极”含义不同。B.笃,坚持。与《陈情表》中“则刘病日笃”的“笃”含义不同。C.庶,平民、百姓。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的“庶”含义不同。D.致,招致、导致。与《孔雀东南飞》“何意致不厚”的“致”含义不同。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夸奖、赞许。与柳永在《望海潮》中所提及到的“重湖叠 清嘉”的“嘉”含义不同。B.悯,怜悯、怜惜。与《陈情表》中“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的“愍”含义基本一致。C.浙右,指浙江东部。中国古代地理素来以东为右、以西为左,如《扬州慢》中“淮左名都”。D.病,不满、怨恨。与材料二“酷好古文,为转运使颇尚苛峻,州县吏患之”的“患”意思相近。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何年少多才。他十岁即懂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专心治学,好读古书,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在当时很有名气。B.孙何敢于进言。真宗初年他向皇上进献五条奏议,咸平二年冬又上疏分析边境弊病,都得到真宗的赞赏和采纳。C.孙何看淡生死。他被任命为知制诰时,已疾病缠身,仍勉强上任;医生劝他保养身体,他淡然面对,认为生死命中注定。D.孙何性格急躁。他担任两浙转运使时,办事峻急严苛,他手下的官吏被迫想出利用他爱好古文的特点转移其注意力的办法。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或恃勇无谋,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4分)(2)敌骑往来倏忽,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张孝祥(南宋)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南宋)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15.下列对两首词思想情感的比较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张词“寒光亭下水如天”与朱词“玉楼金阙慵归去”均通过空间意象表达对官场的疏离,但前者侧重自然净化后的澄明心境,后者凸显主动拒绝的傲岸姿态。B.张词“世路如今已惯”与朱词“几曾着眼看侯王”都体现对世俗的厌倦,前者源于宦海沉浮后的麻木,后者出于天生狂放的性格基因。C.张词“飞起沙鸥一片”与朱词“且插梅花醉洛阳”都以动态意象收束全词,前者象征自由无拘的理想人格,后者暗示及时行乐的消极心态。D.张词“重来又是三年”与朱词“累上留云借月章”均隐含时间维度,但前者表达故地重游的沧桑感,后者强调对永恒自然的掌控欲望。16.两首词都体现了作者的人生哲思,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思想的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1)杜甫在《蜀相》中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概括为“ ,”,其中也隐含着对理想君臣关系的羡慕之情。(2)《望海潮》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钱塘江浪涛汹涌、辽阔壮观的景象两句是“ , ”。(3)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姜夔《扬州慢》中“ , ”两句相似,都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4)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来形容自己的孤独无依:身边没有可以依靠之人,唯有影子和自己相伴。(5)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不仅写出朝中官员对作者的重视,还体现了当时沿用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察举制。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从甲骨文的刻画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的演变不仅是一种书写形式的变迁(甲),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延续。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一种智慧的凝结。汉字基本笔画如横、竖、撇等,组合时遵循规律与比例,让每个汉字内部空间利用合理,笔画疏密得当,呈现出美观和谐的视觉效果,其外形轮廓规整(乙),大多近似方形或矩形,边界清晰。“回”字,轮廓是规整万块,笔画均匀分布;“田”字四边等长,棱角分明,尽显方正之美。这种规整性提升了汉字书写和认读的辨识度与美感;能在有限空间精准传递信息。对称平衡造型带来稳定性,这也是汉字方正特性的审美体现。“国”字外框似城墙,威严庄重,象征国家稳定;“森”字由三个“木”组成,结构方正,排列有序,展现繁茂与秩序。这种稳定性让汉字在历史演变(丙)中保持基本结构,传承中华文化。超然客公众号汉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含(丁),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戊)。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汉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①它记录了历史的变迁,②促进了民族的智慧,③展现了独特的中华文明魅力。④在信息化时代,汉字的数字化与国际化进一步彰显了其生命力。⑤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珍视汉字,⑥传承汉字文化,⑦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字继续闪耀世界。18.关于文中划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句中应当删掉两个“的”,这样会使语言表达简明。B.乙处“轮廓规整”和丙处“历史演变”构词方式不同。C.丁处“蕴藏”读为yùn cáng,“内含”应改为“内涵”。D.戊处“定海神针”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19.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任意两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作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是不好去的。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只想风干栗子吃,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代。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20.下列句子中的“是”与文中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可忍,孰不可忍。B.《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C.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D.这首诗是有意境,你真该好好品味一下。21.育才高中邀请你给学生讲解出自高中语文课文的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对“火中取栗”的讲解,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3分)示例:“火中取栗”出自西方寓言《猴子和猫》。原是指猴子骗猫取火中的栗子,结果取出后被猴子吃了,猫却因此被烧掉了脚上的毛。后用“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吃了苦头,却没有得到好处。备选成语:缘木求鱼 目无全牛 朝闻夕死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四、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东北育才高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docx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