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部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潮州市部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潮州市部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的发明对于人类而言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随着农业社会的建立,远古时期的农民需要从事松土、播种、收获等繁重的劳作,比采集渔猎者更辛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田间劳动,生活更乏味;辛苦的劳作还带来身体上的多种疾病;农业生产主要种植一种或几种作物,导致食物结构单调,造成营养不良。使人类体质下降等等。总结上述一系列现象后,有学者提出远古时代的农业革命是一个骗局或者陷阱。
农业的发明的确产生了以上诸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表面的和过程性的,并不是农业革命带来的变化的中心内容,农业的发明的实质和后续结果无疑是有利的。农民虽然劳作更辛苦,但他们的资源开发效率大大提高,是采集渔猎者所不能及的,同样养活一个五口之家,采集渔猎者需要数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区域,而农民只需要几十亩土地;农民虽然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田间劳动,但他们的集中劳作能够积攒出一段较完整的农闲时间,有整段的较长时间可以进行其他活动。反观采集渔猎者,虽然可能一天只需要花费四五个小时,就能收集到满足一天需要的食物,其余时间用于娱乐。但是,这些空闲时间是分散的,每天都要被搜寻食物的工作打破,很难形成专心于某一事务的整段时间。而关于人类体质的变化和相关疾病,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考虑的是,在原来的采集渔猎时期,人们居无定所四处流动,很多体质较弱的人,较早就被不稳定的环境和生活自然淘汰。寿命较长的是原本体质较好的那部分人,他们大概率会呈现出较为强壮的特点,但这并不是采集渔猎生活带给他们的。同时,较短的寿命也使许多由衰老带来的疾病来不及表现出来。但到了农业社会,稳定的食物供应和良好的定居条件,使体质较弱的人摆脱了严酷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自然淘汰,长期生存并参与繁衍。人均寿命增长,由衰老带来的许多疾病才得以表现出来。所以,从表面上看,农业社会人们的体质似乎下降了,而且疾病增多,但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弱者幸存和寿命变长造成的一种假象。
农业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其直观效果很多,最明显的是集约型生产与粮食产量提高。与采集和渔猎相比,农业生产是更集约的生产模式,效率更高。人们可以把精力集中于田间,通过精耕细作,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收获更多的食物。农业的发明,使人类得享资源的丰富性和生活的稳定性,二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放弃原来的采集渔猎生产方式,转化为农业生产者,最终形成全球性的农业化浪潮,进入农业社会,并最终进入文明时代。
(摘编自徐义华《农业的起源及其意义》)
材料二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
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
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
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但是,西方的生态学家们却沉浸在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论之中,企图用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代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也说过,“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是同样愚蠢的”。我们当代所需要的生态哲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当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哲学从根本上堵塞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也使得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失去了存在基础。
(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业起源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农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B.农业的发明使资源丰富、人们生活稳定,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社会。
C.农业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真正的“生产者”并不是农民。
D.工业文明中的“自动化生产”,实际上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体现了自然界对人的客观改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采集渔猎相比较,农业生产大大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率,更容易养活人们。
B.农业社会人们看似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其实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假象。
C.改造自然的观念已经落伍于时代,要努力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D.当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哲学看似回归历史,实际上是脱离了新时代。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项是( )
A.人们开始发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的存在,是整个自然界的主宰者。
B.人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主体,喊出“为自然立法”的口号。
C.确立自然不可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依赖于主体(人)的哲学。
D.人类自觉帮助生态系统进行自我修复,努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4.材料一驳斥“农业的发明对于人类而言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一观点,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材料二中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励志演讲
俞敏洪
每一位同学在大学的时候,要做四件事情:第一就是要学到很必要的知识,第二要学会交到很好的朋友,第三如果可能的话,体验一下爱情,第四要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特别多,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不管怎么样,你都得先工作,哪怕先打扫卫生都可以,毕竟你开始工作了。开始工作了,你就有了开始往前走的基础。
我每年都要面试几百个本科生,坦率地说,大部分人都是眼高手低,恨不得上来就当总经理,上来就给他一份全世界工资最高的工作。
我刚开始办新东方的时候很难为情,为什么呢?穿着破军大衣,到北大校园去贴广告,那是一副什么悲惨样儿?而我自己,原来我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走进教室给北大学生上课的。但是,我要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关口,我就没有创业的心态,我就不会把北大老师的面子拿掉。
你不能忍受的事情,但是你不得不忍受,而不忍受就不能成功,我们未来生活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叫作忍辱负重的能力。当我们自己的生命要想为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的时候,你必须排除你生命中一切琐碎的干扰。你设想一个场景,假如你在路上被一辆自行车轧了一下,你奋起反击,结果一不小心,你的鼻梁骨被打断了,最后在医院躺了一个月,你的生命就被医院消灭了一个月。但是如果倒过来说,这是小事,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呢,你就告诉他,对不起,把路给你挡了,对方再蛮横无理,他还能揍你吗?还能打你吗?他马上就会说是我不好,对不起。于是生命中的一件小事就化解掉了。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你只有忍辱负重才能发展,你得为自己争取时间,争取未来,而争取时间空间未来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你有理想,在此基础上你要敢于忍受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对你的不公平或者是一切你认为受不了的事情。
我们现在这一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面临找不到工作的考验的时候,心里会有很多失落感,我想告诉大家几个要点,第一个就是苦难让人成就自己,第二个就是得失,你失去某个东西的同时,另外一件事情一定在得到。
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我有一个比喻,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冲过去还是绕过去,只要我们能过去就行,我希望大家能使自己的生命向梦想流过去,像长江黄河一样,能流到自己梦想的尽头,进入宽阔的海洋,使自己的事业变得开阔,但是并不是说你想流就能流过去的,其实这里面要具备一种精神,这就是水的精神。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尽管你也跟着水一样往前流,但是由于你个性的缺陷,面对困难的时候退步或者胆怯,你可能慢慢地就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上面的泥沙会不断地把你压住,最后你会暗无天日,所以我会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哪怕被污染了也能洗净自己,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摘编自俞敏洪《人生观与大学生活》)
6.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敏洪认为在大学时,要学到很必要的知识和交到很好的朋友。
B.俞敏洪每年都要面试几百个本科生,他们全都是眼高手低的。
C.俞敏洪刚创办新东方时,曾穿着破军大衣,到北大校园去贴广告。
D.俞敏洪认为大学生如果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最后会暗无天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写法,既以“我”的视角向大学生提出建议,又结合“你”的角度进行分析。
B.本文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具体可信,形象生动,引人思考,使论述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C.本文针对性强,既结合听众基本情况又考虑听众反应;互动性强,有效地回答了听众的关注问题。
D.本文演讲内容逐层深入,语言平实饱含情感,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汲取精神力量。
8.阅读材料,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俞敏洪对毕业后要找工作的大学生提出了哪些建议。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今始苏耳。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节选自蒲松龄《促织》)
材料二:
长山杨令,性奇贪。康熙乙亥间,西塞用兵,市民间骡马运粮。杨假此搜括,地方头畜一空。有山西二商,迎门号诉。诉有健骡四头,俱被抢掠,道远失业,不能归,哀求诸公为缓颊①也。三公怜其情,遂共诣杨。众言来意,杨不听。忽一少年傲岸而入,笑曰:“酒且勿饮。闻诸公雅令,愿献刍荛②。”众请之,少年曰:“天上有玉帝,地下有皇帝有一古人洪武朱皇帝手执三尺剑道是‘贪官剥皮’。”众大笑。杨恚骂曰:“何处狂生敢尔!”命隶执之。少年跃登几上,化为鸮,冲帘飞出,集庭树间,回顾室中,作笑声。主人击之,且飞且笑而去。
异史氏曰:“市马之役,诸大令③健畜盈庭者十之七,而千百为群,作骡马贾者,长山外不数数见也。圣明天子爱惜民力,取一物必偿其值,焉知奉行者流毒若此哉!鸮所至,人最厌其笑,儿女共唾之,以为不祥。此一笑,则何异于凤鸣哉!
(节选自蒲松龄《鸮鸟》)
【注】①缓颊:代说人情。②献刍荛:进献刍荛之言,对己言的谦词。③大令:指县令。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地下A有皇帝B有一古人C洪武朱皇帝D手执三尺剑E道是F“贪官G剥皮”。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径造庐访成(造:到) B.翼日进宰(翼日:次日。“翼”同“翌”)
C.杨假此搜括(假:借) D.长山外不数数见也(数数:计算数日)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抚军,即巡抚,总管一省民政和军政的高级官员,与文中的“抚臣”官职不同。
B.蝴蝶,蟋蟀品种,文中所列“蟹壳青”“螳螂”等都是上品蟋蟀的名称。
C.异史氏,蒲松龄自称,《聊斋志异》记怪异事,不同正史,故称异史。
D.康熙,清朝皇帝玄烨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写促织的善斗,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少年从“笑”到“骇”是从侧面作烘托。
B.材料一写成名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既点明了促织的来历,也加深了故事的喜剧性。
C.材料二前面写贪官借国家有事发国难财,后面加入志怪的情节,鞭挞了长山杨令的贪婪无耻。
D.两则材料都写了人化为物的故事,幻想与现实相交融,想象既匪夷所思,又引人入胜。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2)鸮所至,人最厌其笑,儿女共唾之,以为不祥。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林子敬倅武昌①
刘克庄
阃②外于今有虎臣,孰云立国靠江神。
后车鸡塞勒铭客,前席龙山落帽人③。
此去青油烦檄笔,向来赤壁要纶巾。
遥知崔颢题诗处,暇日登楼与拂尘。
[注]①倅武昌,到武昌任通判一职。②阃,指京城或朝中。③龙山落帽人,指才思敏捷之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虎臣”称友人,认为对国家而言,友人这样的贤才比神灵更加可靠。
B.颔联写友人身边聚集了一批富有雅趣的文人学士,他们能辅佐友人实现抱负。
C.颈联借周瑜在赤壁之战时的儒将形象,夸赞友人此去武昌必将一展文才武略。
D.本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用典自然,风格豪迈,展现了诗人慷慨的家国情怀。
16.本诗以遥想友人暇日登楼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诗人仰望明月,忧思不绝,想起宾客曾“ ”,屈驾前来看望自己,大家“ ”,重温往日的情谊。
(2)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也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 , ”。
(3)舟行水上,你心情愉悦,情不自禁吟诵古人描写此类场景的句子“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吃美食的时候,究竟在吃什么?要义第一,我们吃的是经典。经典美食是大浪淘沙, A ,经受漫长岁月吃客的百般挑剔,不断改善,日臻完美,当它 B 之时,美食经典就此成型,经典模板就此镌刻。从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悉心维护经典,谨遵模板招式,代代传承它的美食基因。①尽管热干面只是一碗面,②却非常讲究,③从制面、面粉、掸面、下面,④到佐料部分的芝麻酱、小磨香油、油炒干红尖椒碎、酿造酱油、小香葱葱花、泡萝卜碎,⑤处处都有规矩和要求。包括热干面的搭档,也是锦上添花的必选:米酒。这米酒也不是随便什么米酒,一定得是上好糯米掺少量粳米——此处有规则:得是晚稻粳,不是早稻粳!得用天然酒曲子发酵!就在米粒被酵透的那个时段,挖一勺,搁碗里,沸水一冲,其酸酸甜甜益生菌的健康气息足以让味蕾翩翩起舞。此处当然也有规则:这勺米酒,绝对不可以下锅煮的!同样是沸水,煮沸与冲泡,味道出来,那就是天壤。
要义第二:我们吃的是饥饿。适当的饥饿,让我们体内的消化酶充沛又活跃,正是它的积极分泌,无限提升了美食的滋味。不然,就是假高潮。就是演与装,想要的只是友圈晒和炫,再写点时髦美食小作文,圈粉博量赚钱。事实上,( 甲 )。那些看上去丰富多彩的食品,随时随地投喂着我们,其中的化学科技狠活儿,让我们消化系统与解毒器官负担太重。我们消化不良、解毒乏力。我们脑满肠肥。我们很多都患了脂肪代谢障碍症,我们体型长成了桶状、棒槌状、腹部膨胀—脑门油光状。在吃饱了撑得慌的时候,( 乙 )?那也是想多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第一段用“翩翩起舞”描写味蕾,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依据文意,围绕第二段中的“消化酶”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拟人贴切,表达流畅;不少于30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吃的是饥饿”,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单一的衡量向度使人们很难构筑自己生活的意义。
人衡量当下的生活有三个向度:肯定,认可、模仿当下的生活;否定;超越,自我寻求、整合进步。
人以什么向度为主来衡量、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未来发展。
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广东省潮州市部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2.C 3.D 4.①对比论证法:作者通过对比农业社会与采集渔猎社会的生活方式,指出尽管农业社会的劳动更为辛苦,但其资源开发效率高,所需土地面积小,有利于人口密集和社区的形成。指出农业社会虽劳作时间长,但能积攒出农闲时间,便于进行其他活动,而采集渔猎者的空闲时间分散,难以形成连续的空闲时段。通过对比渔猎时期和农业社会中人类寿命长短相关疾病的情况,说明关于人类体质的变化和相关疾病,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农业生产方式。
②举例论证法:列举农民和渔猎者不同的生活方式,说明农业的发明的实质和后续结果是有利的。列举渔猎时期和农业社会中人类体质的变化和相关疾病的情况,指出农业社会的稳定食物来源和居住条件允许体质较弱的人生存并繁衍,延长了平均寿命,使衰老相关的疾病得以显现。 5.①在农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为中心。进入工业文明,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人类成为了自然的主宰,忽略了自然界的限制和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这是对农业文明自然中心主义的否定。
②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人类开始意识到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不可持续,转而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这一阶段既否定了工业文明中对自然的过度剥削,又吸收了农业文明中对自然的尊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体现了自然界对人的客观改造”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以及对“自动化生产”可知,工业文明中的“自动化生产”是人的劳动的结果的分析可知,“自动化生产”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选项颠倒对象。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改造自然的观念已经落伍于时代”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现在,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可知,材料是强调在当代生态文明中,人们既要认识到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要认识到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稳定与平衡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改造自然的观念已经落伍于时代的内容,选项主观臆断。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D.“努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错误,材料二第三段说明在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强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而不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另外,“人类自觉帮助生态系统进行自我修复”也不恰当,原文没有“自觉”的相关内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对比论证法: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对农民和渔猎者劳动的对比可知,作者通过对比农业社会与采集渔猎社会的生活方式,指出农业社会的优势,尽管农业社会的劳动更为辛苦,但其资源开发效率高,所需土地面积小,有利于人口密集和社区的形成。指出农业社会虽劳作时间长,但能积攒出农闲时间,便于进行其他活动,而采集渔猎者的空闲时间分散,难以形成连续的空闲时段。根据第二段“较短的寿命也使许多由衰老带来的疾病来不及表现出来。但到了农业社会……人均寿命增长,由衰老带来的许多疾病才得以表现出来”可知,通过对比渔猎时期许多由衰老带来的疾病来不及表现和农业社会中人类寿命长短相关疾病的情况,说明农业社会人们的体质下降,疾病增多,是一种假象。
②举例论证法:第二段通过列举农民能够积攒出一段较完整的农闲时间,渔猎者很难形成专心于某一事务的整段时间的事实,说明农业的发明的实质和后续结果有利的。第二段通过列举渔猎时期很多体质较弱的人很早被淘汰,列举农业社会中人均寿命增长,由衰老带来的许多疾病才得以表现出来的情况,指出农业社会的稳定食物来源和居住条件允许体质较弱的人生存并繁衍,延长了平均寿命,使衰老相关的疾病得以显现。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理解“否定之否定”中的两个“否定”,指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首先经历一个肯定阶段,随后这一肯定状态被否定,而在否定之后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包含了前两个阶段的合理要素,但又超越了它们,形成了更高层次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
材料二中第二段首先指出,在农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为中心。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和水,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顺从自然,通过耕种和畜牧来获取生活所需,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依赖。作者对其持肯定态度。第三段指出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通过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生产,人类成为了自然的主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略了自然界的限制和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这是对农业文明自然中心主义的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是第一个否定。
第四段指出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人类开始意识到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不可持续,转而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这一阶段既否定了工业文明中对自然的过度剥削,又吸收了农业文明中对自然的尊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这是对前两个阶段的超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阶段,即否定之否定。
6.B 7.C 8.①本句为转折复句和假设复句,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②强调“难为情”经历的重要性,表明不需要过度看重面子,应有创业心态。 9.①应先工作,先工作了,才有开始往前走的基础。②别难为情,应有忍辱负重的能力(或:忍受生活中出现的不公平或你认为受不了的事情),要有理想,要为自己争取时间、空间和未来。③面临找不到工作时要能正确看待。④要有水的精神,要像水一样积蓄力量,积累厚度。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全都”错,依据文本第二段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眼高手低”可知是大部分人,选项犯了以偏概全。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C.“互动性强”错,本文并没有俞敏洪和在场大学生互动的内容。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句中“但是”表转折,使该句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的复句,强调刚开始办新东方的时候很难为情的经历对创业的重要性,“要……就……就……”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通过假设的方式,说明经历了难为情让自己拿掉了面子,有了创业的心态。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原文“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特别多,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不管怎么样,你都得先工作,哪怕先打扫卫生都可以,毕竟你开始工作了。开始工作了,你就有了开始往前走的基础”,可知俞敏洪结合社会现状,建议先工作,开始工作了,就有了开始往前走的基础。
根据原文“我们未来生活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叫作忍辱负重的能力”“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你只有忍辱负重才能发展,你得为自己争取时间,争取未来,而争取时间空间未来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你有理想,在此基础上你要敢于忍受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对你的不公平或者是一切你认为受不了的事情”,可知要忍辱负重,要有理想,要敢于忍受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对你的不公平或者是一切你认为受不了的事情。
根据原文“面临找不到工作的考验的时候,心里会有很多失落感,我想告诉大家几个要点,第一个就是苦难让人成就自己,第二个就是得失,你失去某个东西的同时,另外一件事情一定在得到”,可知要用积极的态度,正确看待找不到工作的现实。
根据原文“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 所以我会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哪怕被污染了也能洗净自己,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可知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
10.BDE 11.D 12.A 13.B 14.(1)不久,县官也凭借才能优异而被上报给朝廷。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2)猫头鹰(鸮鸟)所到的地方,人们最厌恶它的笑声,连孩子都唾弃它,认为它的笑不吉利。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地下有皇帝,有一古人洪武朱皇帝(即朱元璋),手执三尺剑,说“贪官剥皮”。
“地下有皇帝”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B处断开;
“有一古人洪武朱皇帝”是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开;
“手执三尺剑”是动宾结构,其后E处断开。
故选BDE。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他直接到成名家来找成名。
B.正确。句意: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令。
C.正确。句意:杨某就借这个机会搜刮百姓
D.错误。数数:多次,屡次,常常。句意:长山县外却不多见了。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与文中的‘抚臣’官职不同”错误,抚军也称抚臣。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加深了故事的喜剧性”错误,是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何”,不久;“宰”,县官;“卓异”,才能优异。
(2)“所至”,到的地方;“唾”,唾弃;“以为”,认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村中有一个好事的少年驯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天天和伙伴角斗比赛,没有不赢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他直接到成名家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收藏的蟋蟀,轻蔑地嗤笑。接着取出他的蟋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身形庞大修长,自己越发惭愧,不敢比试。少年坚持要比。成名转念想,留着低劣的蟋蟀终究没什么用,不如斗一斗博得一笑,于是把两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中。成名的小蟋蟀趴着不动,呆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着用猪鬣毛撩拨小蟋蟀的触须,仍然不动。少年又笑。多次撩拨,小蟋蟀暴怒,径直前冲,于是两只蟋蟀跳跃相攻,振作有声。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巴,伸开触须,直接咬住对手的脖子。少年大惊,把它们分开,让它们停止搏击。成名的小蟋蟀鼓起翅膀得意地叫,好像是在向主人报捷。成名非常高兴。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令,县令见蟋蟀身形短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蟋蟀的奇特本领,且令不相信。试着和其他蟋蟀斗,所有的蟋蟀都被打败。又试着与鸡斗,果然像成名说的那样。于是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高兴,用金笼子装着献给了皇帝。蟋蟀既已入宫,用全国所进贡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等所有奇异的蟋蟀与成名所进贡的蟋蟀比斗,没有一只能胜过它的。每当听到琴瑟的声音,就应和着音乐节拍跳舞,更加以为奇异。皇帝大为高兴,下诏赐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恩赐的由来,没多久,县令也以才能优异而被上报,县令高兴,免除了成名的差役。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说他自己化成了蟋蟀,现在才苏醒过来。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就忘记了;然而奉命行事的人就定为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不可忽视啊。”
材料二:
长山有个姓杨的县令,生性出奇的贪婪。康熙乙亥年间,正值西北用兵,朝廷向民间收购骡马去运送军粮军饷。杨某就借这个机会搜刮百姓,将地方上老百姓的牲畜抢了个干净。有两个山西商人在门外大声喊冤。原来,两位商人有四头健壮的骡子,被杨县令抢了,出门在外,又远离家乡,丢失了财产,没法回家,恳求各位老爷给讲讲情。三位县令觉得他们可怜,便一块去拜访杨县令。三人说明来意,杨县令不听。忽然,一个少年从门外昂然进来,笑着说:“酒先别喝。听见各位大人正行酒令,我也凑上一个。”众人请他讲来。少年道:“天上有玉帝,地下有皇帝,有一古人洪武朱皇帝(即朱元璋),手执三尺剑,说‘贪官剥皮’。”众人大笑。杨某怒骂道:“哪里来的狂生竟敢如此!”就命衙役把少年拿下。少年纵身跃起,登上桌子,化作一只鸮鸟,冲帘飞出,落在院子里的树上,回头环顾室内,发出笑声。杨某追出来打,鸮鸟就一边笑一边飞走了。
异史氏说:“通过买马的差使,家里壮健牲畜充满庭院的县令,十个县令里就有七个,而赶着千百成群的骡马做生意的商人,长山县外却不多见了。圣明的天子爱惜民力,征取一样东西一定补偿它的价值,哪里知道执行的人流布祸患到如此地步呢!猫头鹰所到的地方,人们最厌恶它的笑声,连孩子都唾弃它,认为它的笑不吉利。而这一笑与凤凰鸣叫有什么不同呢!”
15.B 16.①黄鹤楼是武昌的标志性建筑,以遥想友人登楼作结,扣合题意。②公事之暇璧抒怀,表现了友人功成业就后的从容自得之态。③这既是对友人功业有成的良好祝愿,也委婉表达了多加保重的劝慰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聚集了一批富有雅趣的文人学士”错,友人身边聚集了一批能与之共建功业的智勇之士。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遥知崔颢题诗处,暇日登楼与拂尘”意思是,黄鹤楼是崔颢曾经题诗之处,如今友人前往武昌,闲暇之日也能登楼揽胜。
①送友人林子敬前往武昌任职,尾联中写到遥想友人登楼,而黄鹤楼是武昌的标志性建筑,这样以登楼作结,扣合题意。
②作为为官一方之人,“暇日登楼”强调公事之暇登楼揽胜抒怀,表现了友人功成业就后的从容自得之态。
③作为一首送别诗,“暇日登楼与拂尘”是作者对友人的生活的想象,也是一种美好祝愿,祝愿友人功业有成,也劝慰友人多加保重,生活从容自得。
17. 越陌度阡 契阔谈讌 浴乎沂 风乎舞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讌”“雩”“匏”“鉴”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A.披沙沥金 B.登峰造极 19.①热干面尽管只是一碗面 ③从面粉、制面、掸面、下面 20.甲:现在我们不饿 乙:还能够鉴赏美食吗 21.消化酶在食物的海洋中忙碌地穿梭,它勤奋努力地工作着,让我们感受到食物的美味。 22.可以使用。“吃的是饥饿”并不是说将饥饿吃掉,而是可以将“饥饿”理解为省略介词的介词结构,在饥饿时,“吃的是饥饿”强调在饥饿的时候吃,会提升美食的滋味。
不合逻辑。“饥饿”不能被吃掉,与“吃”搭配不当,应该是“吃的是美食”。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本空的语境是经典美食经过了“百般挑剔”,经受了“大浪淘沙”的选择,留下了最经典的食物精华,可填“披沙沥金”。披沙沥金:指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取精华。
第二空,本空的语境是食物在不断地提高、改善中“日臻完美”,达到最好的状态,就可以成就“美食经典”,可填“登峰造极”。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点。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语序不当,①②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故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语要放在主语的后面,故将“尽管热干面只是一碗面” 改为“热干面尽管只是一碗面”;
第二处:语序不当,③“制面、面粉”不符合逻辑顺序,应先有“面粉”,再“制面”,故改为“从面粉、制面、掸面、下面”。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上文写“适当的饥饿”能够“无限提升了美食的滋味”。“事实上”,表示转折, 即本空的内容与上文“适当的饥饿”形成对照;同时,根据下文“我们消化系统与解毒器官负担太重”“我们脑满肠肥”,本空的内容应为我们并不饥饿,故填“现在我们不饿”。
乙处:根据上文“适当的饥饿”能够“无限提升了美食的滋味”,而现在我们处于“吃饱了撑得慌的时候”,两相对比,即在此时不能很好的品尝美食,故填“还能够鉴赏美食吗”。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首先注意拟人手法的要求——将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写的时候要将“消化酶”赋予人的动作情感。
其次,注意文中对消化酶描写的语句,“我们体内的消化酶充沛又活跃,正是它的积极分泌,无限提升了美食的滋味”,突出的是消化酶“活跃”“积极”的特点,写作时要围绕这一特点进行。
故答案为:消化酶在食物的海洋中忙碌地穿梭,它勤奋努力地工作着,让我们感受到食物的美味。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可以使用。可以从语法和内容上进行分析。从语法上,“吃的是饥饿”使用了词语的活用,将名词“饥饿”,活用为状语“在饥饿时”;从内容上,用“在饥饿时”来修饰“吃”的状态,突出在饥饿的状态下吃饭,更能够对美食有敏感性,感受到美味诱惑。
不合逻辑。从语法上,搭配不当,“饥饿”不能做“吃”的宾语,“吃饥饿”语法上说不通,应该是“吃美食”才能搭配。
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如果人们仅使用单一的衡量向度来评估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们很难构筑出生活的真正意义。然后列举了衡量生活的三个主要向度:肯定与认可、否定与批判、超越与自我寻求。肯定、认可与模仿的向度强调了对当前生活的接受和认同。人们可能会因为满足于现状、对现状感到满意,或者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值得被他人效仿,而采取这种向度来衡量生活。然而,过度的肯定与模仿也可能导致缺乏创新和自我提升的动力。否定与批判的向度则强调了对当前生活的不满和批评。人们可能会因为对现状感到不满,或者希望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而采取这种向度来衡量生活。否定与批判可以激发人们寻求改变和进步的动力,但过度的否定也可能导致悲观和沮丧。超越与自我寻求的向度关注的是个人对未来的追求和自我提升。人们可能会不断地寻求新的目标、挑战自我、整合过去的经验来推动自己的进步。这种向度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潜能,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材料最后指出,人们以什么向度为主来衡量、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未来发展。这是因为不同的衡量向度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方式,从而影响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的方向。例如,以否定与批判为主的人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寻求改变和进步;而以肯定与模仿为主的人则可能会满足于现状,缺乏前进的动力。
综上所述,这段材料强调了衡量生活向度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不同衡量向度对生活状态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评估自己的生活时,应该采取多个向度进行综合考虑,以构建出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
写作时,引述材料,明确观点:人以肯定、否定、超越的向度来衡量、审视生活,分别影响着不同的生活状态,也导向不同的未来,构筑了不同的生活意义。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如“以肯定的向度来衡量、审视生活,只是认可、模仿生活;以否定的向度来衡量、审视生活,明白生活是有残缺的,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生活;以超越的向度来衡量、审视生活,开始超越生活”。最后总结,在审视自己的生活时,需要采用多维度的视角,包括肯定、认可和模仿,以及否定和批判,更重要的是超越与自我寻求。这样的多维度审视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生活状态,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立意:
1.跳脱出“单一衡量向度”这个局限,才能更好地构筑属于自己的独特且富有意义的生活篇章。
2.多个向度的衡量才能描绘出人生的全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