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省中考语文真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陕西省中考语文真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12分)
15.(4分)(1)擅长,善于(2)位居第一(3)做(冠军)侯(4)逃跑,逃亡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4分。
16.(2分)D(A.第一句中的“与”是连词,意思是“和”“同”:第二句中的“与”同“欤”
语气词。B.第一句中的“以”是介词,相当于“把”:第二句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可译作“来”。C.第一句中的“其”是代词,意思是“这”:第二句中的“其”是副词,表示加强
诘问语气。D.两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意思是“的”。)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7.(4分)天子听到这个消息,于是担心他们用诈降的手段偷袭边境,就派骠骑将军率军
前去接应他(李息)。
评分标准:大意对,得1分。关键词“边”“将”“迎”翻译正确,各得1分。共4分。
18.(2分)[示例一]霍去病率八百轻骑奔袭数百里,杀敌二千零二十八人。
[示例二]霍去病阻止了降军叛逃。
[示例三]霍去病威服十万匈奴,稳定了边疆。
评分标准:答出一例,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3页(共4页)》
12.(6分)[示例]①危急时刻,老班长用身体保护小战士;负伤后,老班长仍坚持战斗到
最后一刻。他勇于牺牲。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老班长带领小战士与敌人周旋:牺牲前
还不忘叮嘱小战士与敌人殊死战斗。这表现了他的顽强。③老班长给小战士说明了敌我双方
力量的现状以及未来形势的变化,表达了必胜的信念,体现了他的乐观。④老班长睿智,有
见地,看到小战士先后两次要扔掉枪,用“鬼子来了”警示他:战士要保存自己只有靠手中的
枪。⑤老班长沉稳冷静,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临危不乱,指挥有方,他准确判断出敌人夺取
水源的目的,带领小战士占领有利地势,消灭敌人;在小战士思想波动时,老班长能根据形势
变化,及时提醒引导。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3.(5分)①出人意料,故事套故事的形式,不仅丰富了小说内容,还增加了小说结构的
层次。②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增强小说内容的真实性。③巧妙地交待小战士后来的身份,
让老班长与小战士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④巧妙地引入战士群体这一形象,使肩负使命、居安
思危的主题得到深化和延伸。⑤拓展故事的时空,由历史到现实,揭示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14.(6分)①制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老班长喊“鬼子来了”,造成了老班长与小战士
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强化了他们和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鬼子来了”
促使小战士放弃丢枪的消极、懈怠念头,拼命奔跑起来。其间偶遇水源,为下文写与鬼子遭遇
发生激烈战斗埋下伏笔。消灭敌人后,反复出现在小战士耳边的“鬼子来了”又鞭策着小战士
顽强地走出沙漠。②展示人物思想,刻画人物形象。老班长反复提醒小战士“鬼子来了”,
体现了他警惕性高和对小战士的爱护。在“鬼子来了”的警示下,小战士由被动地跑,到直面
敌人,战胜敌人,实现了成长和蜕变。③揭示小说主题,引发读者思考。“鬼子来了”揭示了小
说主题,即时刻保持警惕。文末的“鬼子来了”,又起到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作用,提醒我们要
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材料三】“中国旅游”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2024年,中国全面
放宽优化免签政策,推出一系列外国人来华政策举措,“中国游”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
优先选择。本年度,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6.1亿人次,同比上升43.9%,
其中外国人6488.2万人次,同比上升82.9%。“说走就走”的“中国游”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
的新窗口、新通道,向全球展现了真实、多元和活力满满的中国形象。
“中国给了我们太多惊喜”“高铁出行,难以置信,太快了”“移动支付,太便捷了”“多种
语言路线图,太贴心了”“每个人都很友善”…一时间,“打卡中国”风靡社交媒体。外国游客
来到中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中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中国,形成并分
享关于中国的真实新鲜认知,让更多外国朋友看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眼前的中国
与“一些西方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想象中的中国”截然不同,是许多外国游客的共同感受。
事实表明,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用心感知中国,才能更好认识中国。
(摘编自《免签效益持续显现“中国游”更加火热》,2025.1.16《人民日报》)
语文试卷
第3页(共8页)
【材料二】2024年是“两弹一星"功助科学家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60周年。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仅仅2年8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这一年邓稼先43岁,周光召38岁,于敏41岁…这些春秋鼎盛的栋梁之材,当初
投身核工业时都不过30岁出头,他们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
忠诚,不负人民”的常高意义。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学业突出,导师推荐他去英国深造。然而,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那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是650斤小米,约合68元人民币。如果
邓稼先留在欧美国家做研究员,收入将是他在国内的57倍。1958年8月的一天,邓稼先被选为
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理论设计的主攻手。从此,邓稼先深入戈壁开始了隐姓埋名、呕心沥血
兢兢业业的国防工作,直到1986年7月在北京301医院去世。邓稼先艰苦创业的28年,是他对
祖国、对同志坚守诺言、失志不渝的28年。在邓稼先病重住院期间,远在美国的杨振宁专门
赶回来看望他。杨振宁问邓稼先,为国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得了多少奖励。许鹿希当时说,
给了10元。邓稼先补充了一句,是20元一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这种不计名利的家国
之爱,早已深深熔铸在邓稼先的血液中。
邓稼先曾说过,这项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两弹一星”的辉煌绝非个体
的成功,而是凝聚了一代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用实际行动共同筑牢了国家安全的基石。
(摘编自《许身国威壮河山》,2024.12.14《光明日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