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世界文明时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这些材料最能说明( )
A.文字出现推动文明产生 B.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发展特征
C.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互鉴 D.古代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2.在整理教材时,某学生做了如下笔记(下表),由此得出的主旨是( )
单元标题 单元概要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存在不同程度发展与联系。
三、走向整体的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 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A.人类文明联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战争是人类文明联系的必要手段
C.地理环境限制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经济因素决定了整体世界的发展
3.中世纪初期,法兰克王国自由小农受租税、劳役和自然灾害的压力,以“委身”的方式投托于教俗大封建主门下,并从其手中领得“恩地”耕种,承担地租和劳役,不得离开土地。这表明当时法兰克王国( )
A.封建庄园经济迅速瓦解 B.自由小农成为社会主导 C.土地的私有制开始出现 D.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
4.阿拉伯人伊本·西那的《医典》在12~17世纪一直是西方大学的医学教科书;花拉子密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曾长期是欧洲大学的教科书;白塔尼的《萨比天文历表》多次被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征引。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
A.兼收并蓄领先于世界 B.推动了欧洲科学的发展
C.开启了近代科学大门 D.搭建了东西方交流桥梁
5.下表为古代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美洲( )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地理环境 谷地多湖 高原山脉众多
农业生产情况 发明奇南帕农业——以木料和泥土于湖中建造漂浮的地皮,然后在上面种植作物 通过修建梯田将生产区域扩大到海拔4000米的高峰
A.农业生产重视创新 B.经济结构的多元性 C.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D.土地资源较为富足
6.有学者指出,15世纪中期,威尼斯垄断了东地中海贸易后,热那亚商人联合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转向大西洋探索。这一行动打破了意大利城邦对东方贸易的绝对控制,并促成通往美洲和亚洲的新航路开辟。该学者强调,新航路开辟的深层动力是( )
A.奥斯曼帝国威胁传统商路 B.西方对贵金属的迫切需求
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的精神 D.西欧打破贸易垄断的博弈
7.但丁在《神曲》中既歌颂理想中的基督教及其教士,又批判现实中教会及教士的罪恶;既赞美理想中的王权、贵族,又批判现实中王权、贵族的罪恶;既歌颂基督教文化,又赞美世俗文化;既宣扬禁欲出世思想,又肯定人对世俗爱情、荣誉、功业的追求。这反映出( )
A.但丁思想具有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B.弘扬人文主义必须借助宗教思想
C.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信仰态度矛盾 D.欧洲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动力不足
8.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则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启蒙思想家的分歧在于( )
A.构建社会的方案 B.是否反对君主专制
C.要不要追求理性 D.阶级立场的不同
9.法国《人权宣言》第一条称:“人生来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但1791年宪法将公民按财产分为“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这一矛盾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 B.理性主义未被民众接受
C.法国废除等级制度失败 D.宪法旨在维护贵族特权
10.英国《王位继承法》确立了法官终身制。1760年,英国议会通过《法官任期法案》,明确规定除议会弹劾外,任何机构不得解除法官职务。这表明此时英国( )
A.内阁的中心地位确立 B.开创“王权有限”的传统
C.贯彻三权分立的原则 D.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
11.19世纪初英国工厂主抱怨:“蒸汽机故障导致整条生产线停工,维修需高价聘请博尔顿一瓦特公司的技师。”这一现象说明工业革命( )
A.催生了专业技术服务行业 B.加剧了对传统工匠的依赖
C.暴露了机器生产的脆弱性 D.阻碍了大工厂制度的普及
12.巴黎公社期间,马克思曾致信友人称赞巴黎工人具有“何等的历史主动性”,指出公社的普选制、随时可罢免公职人员等举措体现了“真正民主”的雏形。这反映了马克思( )
A.指出公社失败的原因 B.认为公社具备社会主义性质
C.直接领导了公社革命 D.肯定巴黎公社的历史进步性
13.下表内容节选自1929年3月6日,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给即将就职的美国总统胡佛写的一封公开信。这些内容( )
华尔街的银行家依仗手里的美元……强迫尼加拉瓜接受我们所不需要的贷款……一些堕落的尼加拉瓜人是他们亲手扶植的工具,目的就在于要签订能够给他们以合法外衣的协定和条约,从而把尼加拉瓜“合法”地据为己有。
A.掀开拉美国家独立的序幕 B.揭露美国“金元外交”的实质
C.沉重打击了美国殖民统治 D.表明美国对当地进行武力干涉
14.下面是《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关于各自决议形成的相关规定对比。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条约 内容
《国际联盟盟约》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联合国宪章》 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的决定应由九个理事国(原先为七个)的可决票作出,关于一切其他事项的决定则由九个理事国的可决票表决之,其中包括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作出
A.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更具可操作性 B.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展遭遇阻碍
C.二者均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强权色彩 D.冲击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合法权益
15.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让原先由国家统管的众多小企业重新回归社会,让其实行“私人资本主义”,同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反映出,当时苏俄( )
A.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探索建设道路 B.推行余粮收集应对内战局面
C.放松集体农庄的管理实现市场化 D.利用市场机制恢复国民经济
16.以下两幅画作是20世纪50年的美苏美术作品。这两幅作品表明( )
A.美苏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B.美苏注重文化侵略
C.冷战思维渗透舆论宣传 D.两国军事冲突不断
17.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某班同学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作为开展美国史研究性学习时的辅助材料,据此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A.反抗种族歧视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掀起
B.争取享有与男子权利平等的妇女运动兴起
C.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学生运动爆发
D.战后美国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18.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私人副业税收负担,有限制地鼓励发展私人副业,给农庄、农场以较大的自主权。这些举措( )
A.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C.利于农业落后局面的改观 D.使国民经济比例达到协调
19.下表是新加坡1959年以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 )
时期 1959—1965年 1966— 1975年 1970— 1985年 1980— 1997年 1998年至今
措施 进口 替代 出口 导向 技术密集型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现代服务业
A.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健全政府对金融贸易体系的监管
C.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D.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20.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美国拉拢盟国在技术上搞“小院高墙”式封锁,以“供应链安全”为借口推行经济“脱钩断链”,使全球化遭遇几十年来未曾遇到的逆流。这表明( )
A.各国的相互联系日益加强 B.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失灵
C.全球化的发展与退步并存 D.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维米尔的帽子·全球化时代的黎明
《维米尔的帽子》是著名学者卜正民的著作,他通过对画家维米尔多幅油画的解读,介绍了17世纪荷兰普通市民的生活,探寻当时的世界变化。下表为该著作的目录及简介:
目录 简介
台夫特一景 港口与商船折射出台夫特从地方小城蜕变为世界贸易枢纽。
维米尔的帽子 海狸皮帽揭示欧洲如何将北美原住民卷入跨大西洋贸易网络。
一盘水果 异国果蔬与瓷器见证荷兰商船将亚、美、欧的物产熔于一盘。
地理课 地球仪与航海图展示了人类突破地域局限、构建全球认知的进程。
吸烟学校 以烟草和烟斗为符号,剖析欧洲对美洲作物的依赖。
秤量白银 称量银币的场景揭露白银从美洲矿山到中国市场的全球流通。
旅程 商人、士兵与传教士跨国流动编织出个体与全球联结的证据。
结语:人非孤岛 宣告人类终将告别封闭,在贸易、暴力与欲望中踏上不可逆的全球化征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17世纪全球化时代的黎明”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其构成要素都包括人、时间和空间,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以下为20世纪若干关键词:
一战、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际联盟、新经济政策、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九一八事变、苏联模式、七七事变、闪击波兰、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联合国、新中国
根据时空的联系,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三、综合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印度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殖民者不仅把印度作为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地,更把它作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输入印度的英国棉布从1824年的90万码增至1835年的5100万码,同期印度向英国输出的棉布从126万匹减少到30万匹。英国的毛纺织品、铜器、玻璃、陶器等其他工业品也不断地输入印度市场。随着大量英国工业品涌入印度市场,曾经发达的印度手工业受到严重打击。
19世纪以后,英国在印度进行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一方面控制了印度的经济命脉,使印度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畸形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市场的交易费用进一步降低,印度的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到1875~1876年,印度棉纺织厂已增至47家,拥有9100台织机和110万枚纱锭,到1900年印度已有近300家工厂,其中棉纺织厂193家,雇用工人约20万;麻纺厂30家,雇用工人11.4万;煤炭产量也达到600万吨以上。
——摘编自李仲升《世界人口经济史》
材料二 1905~1908年,印度民族革命运动高潮是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伊朗、土耳其以及菲律宾等地的革命运动相互呼应,充分展现了亚洲民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坚定意志,开启了亚洲近代化进程中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崭新阶段。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英国的殖民统治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亚洲“民族民主革命的崭新阶段”的理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B A D A A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A D C D C D C
21.论题:17世纪全球化时代的黎明
阐述:17世纪,全球化的黎明在贸易扩张、认知突破与殖民阴影的交织中缓缓开启。荷兰台夫特港凭借商船崛起为世界贸易枢纽,异国果蔬跨洲汇聚、白银从美洲矿山流向中国市场,见证物产与资本的全球循环;地球仪与航海图的普及,标志人类突破地域局限、构建全球认知。海狸皮帽贸易将北美原住民强行卷入跨大西洋网络,暴露出殖民扩张的掠夺性与强制性。商人、士兵与传教士的跨国流动,既编织起个体与世界的联结,也暗含权力与利益的博弈。
总之,17世纪的全球化黎明,以贸易和认知突破书写交流新篇,又以殖民暴力勾勒冲突底色,深刻揭示早期全球化“交流与掠夺共生”的复杂轨迹,为近代世界格局埋下深远伏笔 。
22.示例一:历史信息: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论题:改革是解决社会危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阐述: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自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等。这些措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重创美国经济,1933年初,罗斯福新政出台。新政是美国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稳定了美国民主制度。罗斯福新政也给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借鉴模式。
综上所述,改革成功化解了当时社会和经济危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历史信息:九一八事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论题:反法西斯侵略是二战时期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
阐述:从20世纪20年代起,法西斯组织势力在意大利、德国、日本相继取得统治权,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其进一步活跃并积极对外扩张。日本侵略者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意大利于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1939年9月入侵波兰,整个世界处于战争笼罩下。随着战争推进,特别是1940年6月苏德战争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争蔓延至全球范围。反击法西斯成为世界共同任务,合作成为共识。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于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世界各国在反法西斯同盟旗帜下通力合作,以日本1945年9月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为标志,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综上所述,法西斯20世纪30、40年代成为世界的主要威胁,世界各国经过合作最终战胜法西斯势力,维护了世界和平,推动社会进步。
23.(1)影响: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印度的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印度经济命脉被英国控制,经济发展畸形;印度民族工业得到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2)理解: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结合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背景、史实、影响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