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背诵诗词补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背诵诗词补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课前准备:
语文课本、积累本、双色笔
拍案而起!!!
我宣誓:
在整个文学史上,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词人,也是将领;他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却因为时运不济,而终身落寞,将滚滚热血写入词中。于是,战场上少了一个大将,词史中多了一位英豪。
他就是——辛弃疾。
导(3分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学习目标:
1.登“郁孤台”,字斟句酌析望之景。
2.知人论世,探情之深、感愁闷之气。
3.赏析本词的精妙结构及艺术手法。
导(3分钟)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
前五分钟
阅读知识链接、诗词,完成导学提纲基础感知。
后八分钟
再次阅读诗词,完成导学提纲深入学习。
思(13分钟)
议(5分钟)
小组讨论解决学案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要求:
积极投入,规范答案,以待展示。
1.口头展:声音洪亮,用语规范。
我提问 我回答 我质疑
我纠错 我补充
2.书面展:板面整洁,书写工整,
答题规范,无错别字。
展(8分钟)
基础感知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基础感知1:
1.请找出本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2.“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结合相关背景及词句分析,诗人在“愁”些什么?又是如何表现愁情的?
基础感知3:
——词眼
展(8分钟)
深入学习
深入学习1:上阙运用了什么手法开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开篇运用了比喻、比兴的手法。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概括了当年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表达了作者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以及对金兵猖獗、国耻未雪、朝廷无能的满腔悲愤。
展(8分钟)
思考: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呢?
资料补充: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
【译文:我虽然比不上王子牟(古代一位以思念朝廷为贤的隐士),但心里思念魏阙(古代宫门外的建筑,是发布政令的地方,后用作朝廷的代称。)的情感却是一样的。】
“隆阜”指高大的土丘。“郁然”既形容植被茂盛,也暗含山势错落层叠的视觉效果。 “孤起”强调山丘在平坦地势中突兀独立的地理特征。
“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辛弃疾以地貌暗喻时局:
地理特征 → 国家命运。
山势孤立 → 抗金志士的孤独处境。
这种将自然景观与家国情怀相融合的写法,被梁启超称为“前无古人”。
思考:你从“多少”“行人泪”等词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史实背景:宋高宗建炎三年至四年,金兵南侵,分两路渡江。其中一路追隆佑太后(哲宗皇后,高宗伯母),隆佑从南昌仓促南逃,至造口,金兵虽未追上,可是他们沿赣江南下,一路上抢掠杀戮,惨不忍睹。
“多少”说明什么?
“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
展(8分钟)
“行人”包括哪些人?
“行人”包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事的爱国志士,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
“行人泪”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种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百姓遭遇的深切同情,也蕴含了像作者一样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展(8分钟)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预设展
资料补充:辛弃疾的“西北望”三字,来源于李勉的“北望”;而“望长安”,则是跟李勉一样望阙、望都城、望朝廷。辛弃疾是从临安来赣州任江西提刑平定茶商赖文政之乱的。他期待能以平叛之功回到朝廷受重用,不料新的任命却是让他到襄阳任京西路转运判官,又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心中不免失落怅惘。所以,“西北望长安”一句,是巧妙运用李勉盼望回归朝廷、忧念朝廷的典故,其中又有含蓄的对比:李勉北望的是江山大一统时的唐朝帝国都城,而作者此时北望的却是沦陷的故都,同样的北望,时代背景却不一样,人的心情更不一样,此情此景,怎会不令人愤慨!
而“可怜无数山”则是表现辛弃疾回临安而不可得的失落怅惘,有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但辛弃疾的失落情绪更深藏不露。知道了郁孤台曾经改名望阙台,则“西北望长安”句中隐含的词人盼望回归朝廷得到重用之意,就豁然明白。这与北宋诗人杨亿所说的“子牟江海心应在,频上高楼望帝京”意思差不多。同时,辛弃疾又跟范仲淹一样,有“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意。
预设展
“望”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望”是遥望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对沦陷的国土的深情怀念,故都难以收复的忠愤。表达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之情,及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无数山”指什么?
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和对它的失去的惋惜。
预设展
上阕: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
预设展
深入学习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常被后人引用,成为千古名句。说说你对此名句的理解。
此处“青山”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青山”,比喻阻挠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或“外族入侵者”。
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表达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
展(8分钟)
“东流”有何深刻含义?“遮不住”“东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东流”:运用比喻的修辞,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
“遮不住”“东流去”:含蓄地传达了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收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展(8分钟)
深入学习3: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仍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思考一下作者的“愁”是什么,结尾两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展(8分钟)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愁情?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用“江边日晚之景”“深山鹧鸪之声”来体现愁绪。
手法: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视听结合。
词人以鹧鸪凄鸣作结,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氛围,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
作者借鹧鸪声声凄鸣表达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愁苦。
展(8分钟)
作用:
情感:
补充:了解“鹧鸪”意象内涵
鹧鸪:是一种中国南方地区的留鸟,因叫声凄切婉转,听起来很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古人常借它的叫声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①甜蜜爱情、闺怨相思、孤独落寞。
②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③羁旅思乡、伤春惜春、亲友送别。
预设展
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
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
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
故都难回的忠愤;
壮志难酬的郁闷愁苦;
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

结合全词,思考一下作者的“愁”是什么?
忧国忧民
痛心惆怅
愤恨愁闷
下阕: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预设展
明晰主旨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结(3分钟)
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以水喻志、以山喻阻的象征方式
1.【2020·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 ”;而北望故都,又“ ”,视线常被遮断。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的词句是:“ , ”!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的词句是:“ , ”
检(3分钟)
中间多少行人泪
可怜无数山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的词句是:“ , ”。
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直接表露词人心迹的句子(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 , ”。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是:“ , ”。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渲染了黄昏江边让人惆怅的氛围,表现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 , ”。
8.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 , ”两句,以鸟鸣为主要描写对象,抒写了诗人暮色中沉郁苦闷的心情。
9.《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现出作者伤怀自己南归遭遇的词句是:“ , ”。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下节课提示
预习《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