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书愤陆游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新课导入“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古往今来,无论是踱步江畔的屈原还是心怀寒士的杜甫,他们都怀揣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热爱的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这个人就是陆游。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陆游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愤》。学习目标壹壹知人论世因积极主张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留下绝笔诗《示儿》,含恨离世。 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也有很多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作者介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张孝祥《六州歌头》时代心声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幸免于难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秦桧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北宋—南宋写作背景贰整体感知朗读诗歌学习任务: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书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句 诵读注意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那知”应重读;“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语速稍快,语调激昂,突显其豪壮。“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积累字词早岁:早年。那:同“哪”。中原北望:指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楼船:有楼的高大战船。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他被拘捕前曾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名世:名显于世。伯仲间:指不相上下。解读题目“书”∶动词,写,抒发。“愤”∶愤懑、悲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整体感知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全诗以“愤”为情感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富于变化:激愤,悲愤、愤慨。前四句回顾过去,重在激愤;后四句结合现实,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叁探究文本探究文本1、所“书”何事?2、所抒何“愤”?3、如何抒“愤”?本诗题为《书愤》,那本诗所“书”的是什么内容呢?作者因何事而“愤”,又是如何将“愤”的情绪抒发出来的呢?探究文本“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1、所“书”何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探究文本思考:陆游所书之“愤”,有哪些方面的内涵?请结合陆游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仔细品味。1.外族入侵、国土沦陷之“愤”。“愤”的内涵侵略者挑起战争,侵略国土,对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掠夺和侵害,他们俘虏了皇室亲族,架空了宋朝统治权力,在掌握政权后,对汉族施行了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这样的局面,让爱国深切的陆游怎能不感到煎熬、痛切和悲愤?探究文本2.朝廷不争、小人当道之“愤”。3.良将不存、无人可用之“愤”。国运危如累卵,朝廷内却党派林立,对立尖锐,激烈的党争对宋朝国力造成严重的自我损耗,爱国者腹背受敌,受尽排挤,忠良之士频遭陷害,小人结党营私,狼狈为奸,人心有如一盘散沙。不合理的财政和用人政策又造成军队积贫积弱,以至危机面前无人可用、无将可使,陆游曾痛心疾呼:“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探究文本4.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愤”。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为数不多的仁人志士却空有一腔报国杀敌之情,终究无用武之地,内心郁结,眼见时光飞逝、年华老去,国运将倾、生灵涂炭,心中充满无奈和愤恨。探究文本“愤”报国无门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收复失地的绊脚石。所“愤”之一:世事艰所“愤”之二:空自许所“愤”之三:鬓先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收复无望2、所抒何“愤”?探究文本愤一愤:“世事艰”朝廷主和,阻挠北伐二愤:“空自许”壮志难酬,请缨无路三愤:“鬓先斑”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四愤:“谁堪伯仲间”苟且偷安,无人领军义愤(国家)悲愤(自身)忧愤(朝政)作者抒发了哪些“愤懑”之情?是如何抒发的?(从诗中找)探究文本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探究文本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共同的情结:相同的际遇:收复中原的大计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时代的悲剧他们所书的都是什么?是什么造成的?探究文本对比①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②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想“塞上长城”与现实“镜中衰鬓”对比。③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3、如何抒“愤”?用了哪些手法?探究文本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手法总结之对比探究文本3、如何抒“愤”?用了哪些手法?虚实相生①首联“中原北望气如山”以虚写实,用有形的“山”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②颈联“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①首联上句写实,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②颈联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着墨,是实写。探究文本3、如何抒“愤”?用了哪些手法?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六个名词的叠加,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展示了声势宏大、勇猛进攻的抗敌场面。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列锦“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探究文本3、如何抒“愤”?用了哪些手法?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寓情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探究文本1.南朝宋名将檀道济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3、如何抒“愤”?用了哪些手法?用典——“塞上长城空自许”探究文本2.诸葛亮坚持北伐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同时,用典还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3、如何抒“愤”?用了哪些手法?用典——“出师一表真名世”探究文本3、如何抒“愤”?用了哪些手法?檀道济早年曾随刘裕平定孙恩、桓玄之乱。一路西进,所向披靡。刘裕代晋建宋后,檀道济升任将军。他对刘宋江山赤胆忠心,屡立战功。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檀道济奉命领军北伐,屡获胜利,一直攻到山东历城(今济南)。没想到此时北魏军队大举反攻,檀道济军粮不继,陷入重围之中。但他没有惊慌失措,而巧妙地稳定了军心。这次北伐,檀道济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以至于北魏惧惮他的威名,竟然画下他的像用来驱鬼,再也不敢轻易南犯。探究文本3、如何抒“愤”?用了哪些手法?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塞上长城出师一表直接抒情列锦用典用典艰,道出辛酸与坎坷,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总结两个典故三段时·间四重愤恨肆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全诗紧紧扣住“愤”字,表达了作者因国土沦陷而愤慨愤懑的情感。诗歌先是概括了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青壮年时期,描写了充满豪情壮志的战斗生活,雄放豪迈,气韵浑厚。颈联的“空”“已”二字,将无法收复失地的无奈、壮士暮年而功业难成的悲愤传达出来。尾联以诸葛亮自比,对朝野上下主降派的不满与个人悲叹之情交织在—起,“愤”这一中心词更为凸显。诗歌主旨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当堂检测1.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2.《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3.《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4.《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伍对比阅读对比阅读[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宋]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艰难,道出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倾力报国,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表达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蜀相】【书愤】“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和“空”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蜀相】【书愤】陆游以长城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颈联【蜀相】【书愤】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表明其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表达了对诸葛亮未成功就身亡的痛惜,以及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蜀相】【书愤】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对其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对比阅读联系社会背景及作者身世,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蜀相》以乐景写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融情于景,抒发感慨,凭吊古人与感慨自身相结合,感情真挚,格调沉雄。《书愤》最突出的手法是用典、对比。先回忆过去,然后写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对比阅读联系社会背景及作者身世,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1)背景经历:动乱年代;晚年之作,壮志难酬(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