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波罗登月行动是一场惊天的骗局?转基因农作物是一个巨大阴谋?冠状病毒是生物武器?古希腊的历史是伪造的?虽然许多专业人士对类似的质疑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外行人不值一驳的臆想,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有这些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类似的质疑在社会中广为流传,甚至形成了巨大的舆情。自从移动互联网兴盛以来,中国社会舆论的分裂与极化已是普遍现象。
当前比较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体现了全民上网时代的信息茧房困境。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数字媒体的便利和发达,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但由于算法推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只接受自己偏好的信息,屏蔽自己厌恶的信息,并且不再接触陌生和新鲜的信息。如此循环反复,最终形成了个人信息茧房。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被不断强化,对其他意见的宽容度也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互联网舆论的极化。
信息茧房的说法对于互联网上的舆论对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极化的深层原因并非信息茧房,而是中国社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了,由此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导致了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形态的变化。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情况。乡土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世代定居,流动性差,彼此孤立与隔膜。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往往对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一小片地方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具有非常准确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的,因此流传至今,同时还不断地被当下的生活所验证。乡土社会知识的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之上,“从熟悉里得来的知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电视普及之前,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民,没有电视,不看报纸,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内容简单具体,用信息茧房来形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最合适不过了。但我们很难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看到当前互联网上如此这般的舆情分裂与对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中国人都离开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生活。在这些陌生的新环境中,原来的地方性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在应付现代生活中,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识,要比父母言传身教的许多知识更有用。因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依赖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系统的抽象运作,而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被这些抽象和复杂的事物所影响和牵制。哪怕生活在偏远县城中的普通小市民,他的营生也可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某些人的决策关联在一起。
现代知识的特点是“智性化”“抽象化”和“间接化”。这些以二手经验形式表现出来的抽象知识,需要专门的训练才可以习得。除此之外,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还需要一种更加抽象的知识。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古希腊历史四个例子中的知识,都涉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不能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只有那些经过专门和长期科学训练的人,才清楚这些事例背后隐含的那些专殊和抽象的知识及其原理。德国人类学家盖伦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指出,“抽象概念化的趋势和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特别顽固的习性,而这在科学知识和普通人的常识之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令人不安之处在于,现代生活的整个制度,都以这些抽象的知识为基础建构起来,它们也不断地以技术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支配作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无不渗透着现代科技的因素,无形之中也受到了银行利率、法律程序、权威、阶层、指标考核等各种社会科学技术的引导和规制,但许多人对这些技术背后的那些抽象知识和原理,往往茫然无知。而且,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只能依靠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介来获取和学习这些知识,但普通人通常不可能像专家一样,运用专业的技能对这些知识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分析,只能借助各种新闻与深度报道、科普文章甚至是各种广告和游戏等,来吸收和消化各种各样的抽象和复杂的现代知识。现代大众媒介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深度报道、广告和娱乐之间的相互借用与混杂。例如,深度报道往往以娱乐的笔法呈现出来,以增强报道的故事性和吸引力,从而避免被冷落的命运;而广告则往往披上新闻和科普的外衣,借此推销自己。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例如电影、电子游戏等,往往聘请大量的科学家、历史学家等,从而给游戏的场景增添现实感。
围绕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与古希腊历史所形成的舆情事件,与其说是数字媒介时代的信息茧房效应,不如说是现代抽象复杂社会中系统信任的坍塌。这是一件比信息茧房要严重得多的事件。也许针对阿波罗登月行动的质疑永远不会消失,但如果一个社会的科学系统是被广泛信任的,这些质疑就只能在一些小众的言论市场中流转。只有大量的现代人失去了对科学系统的信任时,科学常识才会变成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
当人们对现代功能子系统的诸专殊知识的信任消失,他们就会退回到自己仅有的零散经验和常识的庇护之中。就此而言,在这个短视频泛滥成灾同时又无比抽象的现代社会中,如何直面普通个体对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各种社会功能系统的信任危机,才是任何有识之士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大问题。
(摘编自泮伟江《社会舆论的极化:挑战与回应》,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人们的知识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并由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
B.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应付现代社会的一整套知识,这些知识是间接经验。
C.抽象知识构成整个现代生活制度的基础,并以技术的方式渗进现代生活各方面。
D.大众媒介运用深度报道和广告娱乐的形式,帮助现代人吸收消化各种复杂知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较于乡土社会,全民上网的现代社会信息渠道更多元,信息内容更丰富,却也更容易形成舆情分裂与极化现象。
B.现代社会的系统运作如此抽象而复杂,以致于偏远地区小市民的生活也被千里之外某些人的决策所影响和牵制。
C.上世纪盖伦曾指出“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这导致普通人的常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有很大差距。
D.只有一个社会的科学系统被广泛信任的时候,科学常识才不会被小众的质疑所颠覆,不会被普遍误解为阴谋诡计。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的一项是( )
A.人类早已实现漫步太空的愿望,但即便是航天宇航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能够有机会跑到太空去眼见为实。
B.你随手点开一则手机短视频,也许恰巧看到美国总统竞选的辩论,但你对美国宪法体制运作的知识很可能一无所知。
C.人文学科学者看不懂自然科学的论文,刑法学者看不懂一篇民法教义学的论文,也不会被人看作一件丢脸的事情。
D.哲学教授开玩笑告诉同座乘客他是研究核物理的,车厢内出现了有趣的沉默。大家虽然对该领域充满了好奇,却又无从谈起。
4.文章第二、四两段都提到“信息茧房”,都强调了信息的封闭状态,但又有区别。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圈马谷
了一容
圈马谷的马圈门口站着一群人,正在围观和议论马圈里面的一匹枣骝马。圈马谷的位置有些偏,它是喀纳斯草原腹心一处供牧人栖息、圈马和驯马的场所。此刻的圈马谷,牧人们正聚在这里驯马、遛马,并相互交流马术和畜牧知识。
哈儿十四五岁,是个勇敢的少年,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在草原上找个活计干。但要找到适合他的、称心遂意的活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家看他是个瘦骨嶙峋的小娃娃,便不假思索地打发他赶紧离开。
牧人们的婉言拒绝,让哈儿无法停下向前的步伐。他继续向前走去。向前面走着走着,就走到喀纳斯草原的深处来了。这里就像画一样好看,花草树木仿佛是从云彩中生长出来的,前面的确是一个令人期待和神往的地方啊!哈儿总是谦卑诚恳地向沿途遇上的每一户牧民申请:“给我找个活计吧。”
但人家却苦口婆心地说:“我相信你说的,可不论是铡草的、放牧的,还有砌墙的、脱土坯的,都是满满的了嘛,你再到前面去看看吧!”这次是一位黑胡巴碴的老头儿,他依旧让哈儿到前面去。
哈儿照旧笑一笑,尽管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唤,他仍然坚信只要心中那盏指路的灯火没有熄火,人生的前路就一定可以被照亮。
这当儿,马嘶声从马圈里不断传出来,在草原的上方回荡。哈儿赶紧凑过去,看清楚叫得最烈的是一匹枣骝色的年轻马儿,它领着马群在马圈里跑过来跑过去,不停地发出阵阵嘶鸣,时而尥着蹶子,时而后腿直立起来,前体腾空,两只蹄子在空中愤怒地来回划拉着弧线,显得十分不满。听旁边的人议论说,在这匹枣骝马面前,一个个驯马师都败下阵来,没有人能够降服这匹烈性子的家伙。
驯马师和枣骝马在巨大的马圈里绊着跤。马粪和尘土四散飞扬。驯马师手里扬着套马杆对这匹像老虎一样迅猛的枣骝马紧追不舍。但枣骝马不肯屈服就擒,几次差点儿就腾空飞起,越过一人多高的木头栅栏。驯马师看着马儿左冲右突,如猛兽一般来回窜动和大声咆哮,不禁有些怯场。
另一个作风硬朗的驯马师拉开木头栅栏的圈门,一闪身也钻了进去,嘴里叫唤着:“我是阿勒泰的雄鹰!”他瞅准盯稳,猛然抡起套马杆,侧着身子甩了出去,套索在空中要了个花子,套在了枣骝马的脖子上。可是,由于驯马师进去时圈门没有闩牢,脖子上已经挂着套马索的枣骝马拖着驯马师冲出马圈,在草地上奋力奔跑和挣扎。驯马师仰着身子,拽着套马杆不肯松手,双脚蹬在地上,推土机似的推起草地上厚厚的泥土和草皮。
先前那个有些退缩和松劲儿的驯马师被同伴的职业精神感染了,随之狼奔到枣骝马跟前,也甩出套马索套在了马项上。现在,两个驯马师一左一右拽着套马杆,被枣骝马拖着跑,他们跟枣骝马之间像拔河比赛似的,驯马师拼了老命地用脚蹬住地面,箍住气,想把枣骝马拽回来抓住,给它戴上笼头。当然,枣骝马哪里肯任他们摆布,双蹄猛揽,想把他们甩脱拖倒。两个驯马师几乎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也无济于事,最终支撑不住,一前一后丢开了还挂在马项上的套马杆。
哈儿血管里的血液也被这荡气回肠的场面点燃了,浑身血脉喷张,他顾不得许多,丢下身上的行囊,也飞奔过去拦截发疯似的枣骝马。说时迟那时快,哈儿瞅准时机,从草坎子上猛然一跃而起,扑上去一把抱住了枣骝马的脖子,并揪住了长长的马鬃。枣骝马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了一跳,狠劲儿一甩头,但是无论它怎么甩动头颅和脖子,乃至于上蹿下跳,哈儿都像电影中哪吒抱着龙身子似的紧紧抱住马脖子不肯松手。马儿见乱跳不能奏效,开始拖着哈儿疯狂地驰骋,它要拖死这个怪异的不要命的肉球球。
枣骝马在草原上狂飙着。哈儿听见耳旁呼呼的风声、连续敲击和震荡着大地的马蹄声还有马儿呼哧呼哧的喘息声汇集在一起,跟一曲草原上的和弦似的。草棵和各种荆棘密集地抽打在哈儿的身上,他的两臂始终拼死抱紧马脖子。后来,哈儿吊得实在太累了,他索性将双腿够上去夹在马脖子上,他的衣服被那些杂草、荆棘和黑刺撕扯成了布索索,身上是一道道深浅不一的血绺子,一粒粒血滴洒落在茂密的草丛深处。
枣骝马几乎使出了自己全部的招术,都没能将哈儿从身上丢掉,马儿感觉这个人就跟焊在它的脖子上似的,快要成为它身体的一部分了。枣骝马有些疲惫和沮丧,但依旧跑呀跑,它跑累了、跑乏了,筋疲力尽,全身被汗水洗过,鼻孔张得像簸箕似的,冒着热气,开始不停地打着呼噜,速度一点一点慢了下来,最后不得不停下来歇息。
这时候,哈儿睁开眼睛,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地狱里走了一遭。他看到枣骝马不跑了,他也感到自己保持的这个姿势实在太难受了,于是就像上树那样,一翻身骑在了马身上,完成了来到草原上的一个牧人的过渡。然而,马儿故伎重演,又要猛然低下头颅,妄想把他弄下来,但是每次当马儿低头想摔他时,哈儿就把身子往后仰,双手挽紧鬃毛撑住,双脚别在马前腿下面的两个腋窝里。马儿见无计可施,最后只好乖乖地认命,觉得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一个伴儿。枣骝马就这样驮着哈儿,在草原上走走停停、走走停停。
当哈儿驾驭着枣骝马回到马圈门前的草坡上时,人们欢呼雀跃。
圈马谷的壮辣辣①牛虎走到骑在枣骝马上的哈儿跟前,笑着说:“哎,巴郎子,你勺②的呢吗?”
“我是想寻一份活计来的!”哈儿腼腆地鼓起勇气说。
“活计有呢,看得出你很在行啊,给我放马行吗?”
“行。”
当哈儿忍着浑身剧烈的疼痛,一瘸一拐地跟着牛虎家的丫头去板棚吃饭时,趁这丫头不注意,他悄悄揩掉了因全身疼痛而禁不住流下的眼泪。他想,啊,活计、活计,活计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寻得的!此刻,他看见那两个驯马师正懊恼地躺在马圈旁边的草地上,脸上显出一丝惭愧。然而,整个圈马谷却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里。
(选自《人民文学》2024年第5期,有删改)
【注】①壮辣辣:辣辣,一种野菜,壮辣辣意即大人物。②勺:疯,傻,方言。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喀纳斯草原”“阿勒泰的雄鹰”“牧民”“巴郎子”等词语弥漫着草原气息,赋予小说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
B.“只要心中那盏指路的灯火没有熄灭,人生的前路就一定可以被照亮”,写出了哈儿坚定的信念,也预示着他的成功。
C.“推土机似的推起草地上厚厚的泥土和草皮”,富有画面感的描写表现出了驯马师在枣骝马大力牵拉下的妥协。
D.“快要成为它身体的一部分了”“觉得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一个伴儿”,人与马的关系投射出人与自然万物的相亲相依。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写圈马谷地理位置“偏”,突出了它处于喀纳斯草原深处的特点。
B.小说欲扬先抑,少年哈儿起初找不到活计,降服马儿后得到赞许,对比更鲜明。
C.小说在叙事中采用了少年与动物的双重视角,张扬了生命的血色与强悍的意志。
D.小说用典雅精丽的语言来写粗犷激情的故事,呈现独特的豪放风格和美学印记。
7.“突发事件”往往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动力,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突发事件”,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范增从项羽时,劝羽图沛公。鸿门之会,举玦者三,而羽不从。又要项庄入舞剑,意在沛公,终不可得。后愤恨辞去,疽发背,道死。说者谓羽之失计,在不杀沛公,故增死,宜也。吾谓增之死,不在羽不杀沛公之日,而在从羽之日也。何也?羽不可以有天下者也,淮阴匹夫妇人之言,虽或近怼,然不可谓非确识也。
或曰:增,功名士也,年七十,已老。见天下强莫如羽,羽又能下己,遂从之,而不暇有所审也。曰缪矣。太公①蕴帝王之略,居渭滨,年八十而始为文王出。诸葛武侯躬耕南阳,密迩刘表。其时之强,孰过曹操?以常情论之,不远归操,必近依表,而武侯不然,若独拳拳于先主者。盖惟文王而后能用太公,惟先主而后能用武侯也。使其不遇文王、先主,则终其身不出,而不肯他有所从。向令增不从羽能坚忍以待沛公沛公听增必过羽。功名所就,岂在向所称数公下哉?观其告项庄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属必且为虏。”又曰:“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其审天下之势,岂不甚明?及天下既定,沛公数羽过,亦不及他,惟曰:“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然则增之用不用,则系刘、项之兴废者,沛公已知之,而无如羽之不知,何也?故吾怜增之材甚高,而不能审所从违,足惜也,故论之。
(节选自方孝标《范增论》)
材料二:
彼范增者,项氏骨鲠之臣也!其劝羽杀沛公,羽不听,则羽之过也;其立义帝②,则可谓不明于天下之势者也!汉王与郦食其谋挠楚权,食其请复立六国后世,张子房以为不可。由此观之,夫有所立以自辅且不可,乃欲有所立以自制?夫岂明于势而熟于计者哉?
呜呼!势有可行,有不可行。视乎所遭之变,所遇之时,而势出乎其间。吾独惜夫后之举事者,有可以用增之计而不能用,而自取灭亡,为天下笑。而增用之楚,而项王又以失其天下。呜呼!苟非明者,乌能视势之所在而图之,以定天下之大计也哉?
(节选自戴名世《范增论》)
【注】①太公:姜子牙,辅助周王夺取天下。②义帝:楚怀王(熊心),也称后楚怀王,是前楚怀王(熊槐)之孙。项羽尊其为义帝。
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令A增不从B羽C能坚忍D以待沛公E沛公听F增G必过羽。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然”意思相同。
B.“沛公数羽过”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
C.“怜”与《陈涉世家》中“项燕为楚将……楚人怜之”的“怜”意思相同。
D.“以自辅且不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句式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阴侯韩信评价项羽“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处事优柔,缺少智谋;方孝标认为这个评价很恰当。
B.方孝标举姜子牙、诸葛亮的例子说明贤臣应选择明主,有力驳斥了范增没有仔细考察就投靠项羽这一观点。
C.沛公说项羽有范增这样的人却不能重用,既有对范增才能的赞美,又有对项羽不能重用范增的叹惜。
D.戴名世认为,范增是忠心正直的臣子,有智谋,但因劝项羽谋杀沛公,私立义帝,终致败亡,沦为笑柄。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天下强莫如羽,羽又能下己,遂从之,而不暇有所审也。
(2)苟非明者,乌能视势之所在而图之,以定天下之大计也哉?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桂州同僚饯别①)
张孝祥
窗户青红②尚湿,主人已作归期。坐中宾客尽邹枚③,盛事它年应记。
别酒深深但劝,离歌缓缓休催。扁舟明日转清溪,好月相望千里。
【注】①此词作于张孝祥即将离开桂州之际。②青红:此处指油漆。③邹枚:汉代名士邹阳和枚乘。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篇“尚”“已”二字,既有任职时间短暂的感慨,又流露出不舍分别之情。
B.词人盛赞在座的宾客都是才学出众之名士,并与他们一同回忆过往的美好盛事。
C.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仍然描写饯别宴会上的情景,离歌缓缓,主客频频举杯劝酒。
D.这首词虽与《念奴娇 过洞庭》题材不同,但也展现词人清旷风雅的艺术风格。
13.有人认为本词下片结尾两句表达的离别之情过于洒脱,不能体现出与同僚分别的深沉哀伤。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为政者只有善待百姓,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 ”,则秦可能江山永固: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动用刑罚“ ”,方能让百姓心悦诚服。
(2)苏洵在《六国论》中“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两句,是针对上文中齐国“ ”和燕国“ ”做法的总结。
(3)“山”与“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经典的意境组合,承载着文人的丰富情感,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鸟声声,啼走了黑夜,迎来了黎明,也唤出了更多的鸟鸣。凌晨四五点钟,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未散去,已有几种鸟欢快地加入了这晨鸟的奏鸣曲。这是一场 ① 的交响乐演奏。一开始的前奏,夜鸟还是主角,仍然带着夜里的苍凉,几种叫不上名字的鸟,鸣叫声明亮而婉转,仿佛几束纤细而又锐利的光穿过大树和楼宇向夜的深处射去,明灭自然,长短有序,卷舒自由。
天越来越亮,窗外更加热闹,乐曲的调子也逐渐欢快起来。那些夜眠的鸟睡了一夜,养足了精神,大声吵闹着穿过幕布走向前台,占据了主导。夜鸟的声音还在,但已被十几种其他鸟的声音淹没了。这是一场由大自然按排好了的校园黎明曲,没有指挥,没有作曲,没有导演,大自然就是一切,她将自然灵性植入每一只鸟的天性中,每只鸟都自然而然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自觉蹲守着自然的规则和自发的秩序。你听,谁先叫,谁后叫,叫几声,声音有多大,频次有多快,都像不同的乐手按照乐谱演奏一样 ② ,令人惊叹。单只鸟叫时,高吭嘹亮,群鸟俱寂,你不会觉得单调和空况;很多鸟齐鸣时,你也不会觉得嘈杂和混烂。
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通感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17.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古代,①,如同生命共同体。古埃及人高度依赖尼罗河,他们仰仗尼罗河洪水带来的肥沃土壤,辛勤耕种农作物。同时,他们也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尼罗河中的各种生物,视它们为宝贵的财富。与之类似,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卓绝的生态智慧和深厚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传统。从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历代的生态保护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在古人看来,人类社会只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 ② ,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
古人在劳动生产中进行了许多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观点相契合的绿色实践。《吕氏春秋》就有关于古人根据“天时”来安排生产等活动,比如,春天禁止猎杀幼兽和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以免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苏洵在《几策·审势》中有言:“彼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这句话强调了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性。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B 3.A 4.①前者在于数字媒体时代,受算法推送、个人偏好的影响,网民不再接触陌生和新鲜信息。
②后者在于乡土社会里信息流动性差、媒介不丰富,村民们的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内容简单。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极化的深层原因,指出信息茧房并非根本问题,而是现代社会抽象化、复杂化导致的知识生产机制变化。作者对比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知识形态,强调现代知识的抽象性、专殊性使普通人难以理解,只能依赖大众媒介获取二手经验。同时,现代媒介的娱乐化倾向加剧了知识传播的混杂性,导致系统信任危机。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乡土社会人们的知识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错误,根据文中第四段“这些知识是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的,因此流传至今,同时还不断地被当下的生活所验证”可知,乡土社会知识“从熟悉里得来”,包含祖辈经验与当下生活验证,并非“都来自父母言传身教”。
B.“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应付现代社会的一整套知识”错误,文中第五段的表述是“在应付现代生活中,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识,要比父母言传身教的许多知识更有用”,并不是只有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该项说法过于绝对。
D.“帮助现代人吸收消化各种复杂知识 ”错误,根据文中倒数第三段“但普通人通常不可能像专家一样……只能借助各种新闻与深度报道、科普文章甚至是各种广告和游戏等,来吸收和消化各种各样的抽象和复杂的现代知识”可知,原文的主语是普通人如何吸收和消化各种各样的抽象和复杂的现代知识,不是大众媒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B.“以致于偏远地区小市民的生活也被千里之外某些人的决策所影响和牵制”错误,根据文中第五段“哪怕生活在偏远县城中的普通小市民,他的营生也可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某些人的决策关联在一起”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用的是“可能”,而选项用的是“被……所影响和牵制 ”,语气更强。原文语段强调的是现代人对国家政治等抽象系统的依赖,所以会受到这个系统的影响,而不是系统本身的特性。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意味着现代知识具有抽象性,且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习得,不同领域的知识具有专业性和独特性。
A.航天宇航专业毕业生虽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但很少有机会到太空眼见为实,这主要体现的是实践机会的限制,而不是知识的抽象性和专殊性。
B.人们通过短视频看到美国总统竞选辩论,却对美国宪法体制运作知识一无所知,体现了现代政治知识的抽象性以及普通人对专业政治知识的缺乏,符合“现代知识是抽象的、专殊的”。
C.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相互看不懂对方的论文,体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专殊性,即专业性强,需要专门研究才能理解。
D.哲学教授冒充核物理研究者,乘客对核物理领域充满好奇却无从谈起,说明核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专殊性,普通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第二段“信息茧房”:文本指出“数字媒体的便利和发达,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这是大的时代背景。根据第二段“由于算法推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只接受自己偏好的信息,屏蔽自己厌恶的信息,并且不再接触陌生和新鲜的信息”可知,数字媒体时代,算法推送按个人偏好提供信息,网民主动选择偏好内容,屏蔽厌恶信息,不再接触陌生新鲜信息,因技术与个人选择形成信息封闭,针对的是网民群体。
第四段“信息茧房”:根据第四段“乡土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世代定居,流动性差,彼此孤立与隔膜”可知,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与外界的交流有限。由第四段“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民,没有电视,不看报纸,信息来源单一”可知,乡土社会世代定居、流动性差、彼此孤立,媒介不丰富,村民信息来源单一,内容简单,因社会结构和媒介限制导致信息封闭,针对的是乡土村民群体。
5.C 6.D 7.突发事件:
一匹难以驯服的枣骝马在草地上狂奔。
作用:
①增加情节的波澜:枣骝马的狂奔摄人心魄,使情节跌宕起伏,更具趣味性。
②凸显主人公形象:枣骝马的桀骜不驯更能凸显哈儿的勇敢与机智。
③深化小说的主题:歌颂了少年在而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坚持,这些品质终会促成个人的成长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导语】文章以喀纳斯草原为背景,围绕少年哈儿驯服烈马的故事,展现其勇敢坚韧的成长历程。情节因驯马突发事件掀起高潮,通过哈儿与驯马师的对比,凸显少年突破困境的勇气。语言生动,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以马喻困境,诠释人在挑战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表现出了驯马师在枣骝马大力牵拉下的妥协”理解错误,此句表现的是驯马师在驯马过程中的艰难。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D.“典雅精丽的语言”错。本文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作者写枣骝马性情的暴烈和两个驯马师以及哈儿驯服枣骝马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刚毅雄健、粗犷豪放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并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的主角是“一匹枣骝马”,事件就是“两个驯马师一左一右拽着套马杆,被枣骝马拖着跑”,即“拖着两个驯马师在草地上狂奔”。
作用:
①增加情节的波澜:此前情节围绕哈儿“找活计被拒”展开,节奏平缓;枣骝马狂奔这一突发事件打破僵局,将叙事推向“人驯马”的高潮,形成“求职失败→意外驯马→获得工作” 的情节链。马“尥蹶子”“后腿直立”“腾空划拉蹄子”的野性描写,与哈儿“抱住马脖子”“双腿夹马颈 的惊险动作形成强烈冲突,通过“马蹄声、风声、喘息声”的感官渲染(原文“跟一曲草原和弦似的”),使情节跌宕起伏,抓住读者注意力。
②凸显主人公形象:面对如此激烈危险的情况,“哈儿血管里的血液也被这荡气回肠的场面点燃了”,且在两个驯马师都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哈儿满身是伤也不放弃,他并非蛮力驯服,而是通过“瞅准时机扑抱”“将双腿夹在马脖子上”“身子往后仰撑住”等动作(原文 “像哪吒抱龙身”“跟焊在马脖子上似的”),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冷静与技巧,凸显“勇敢+智慧”的成长型人格。最终驯服了烈马,并得到马场头领的认可。所以枣蹓马的桀骜不驯更能凸显哈儿的勇敢与机智。
③深化小说的主题:枣骝马的“桀骜不驯”象征哈儿求职路上的阻碍(“人家看他是小娃娃便打发他”),驯服烈马的过程即他突破外界偏见、证明自我价值的过程,呼应其“活计不是容易寻得的”感慨。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少年以勇敢和坚持最终驯服了烈马,并展现了自己才华,得到了马场头领的认可,实现了自己找伙计的目的。小说借此歌颂了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坚持,这些品质终会促成个人的成长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8.CEG 9.C 10.D 11.(1)看到天下没有谁比项羽更强,而项羽又能礼贤下士对待自己,便追随他,没有空闲仔细考察。
(2)如果不是明智的人,又怎么能看清大势所在并谋划,来确定天下的大计呢?
【导语】这两篇《范增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范增的历史悲剧。方孝标侧重批判范增择主不慎,认为其败亡根源在于追随项羽这一错误选择,并以姜尚、诸葛亮为例,强调贤臣需遇明主方能施展才华。戴名世则更强调时势与明察的重要性,指出范增虽有谋略却未能准确把握天下大势,导致计策失败。两文均通过范增个案,深刻揭示了人才与机遇、个人抉择与历史潮流间的复杂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辩证思维。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范增没有跟随项羽,而是坚忍等待刘邦,刘邦听从范增,必然超过项羽。
“向令”表假设,不能与后面内容断开;“增”作主语,“不从”作谓语,“羽”作宾语,故在C处断开。
“以”目的连词,连接“坚忍”和“待”两个词语,“沛公”作“待”的宾语,中间都不断开,故在E处断开。
“沛公”作主语,“听”作谓语,“增”作宾语,故在G处断开。
故选CEG。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连词,表转折”。句意:却在于他追随项羽的那一天。/然而自己也没有料到先进入函谷关打败秦国。
B.正确。指责/天数、命运。句意:刘邦多次指责项羽的过失。/那么胜负的命运。
C.“意思相同”错误。惋惜/爱戴。句意:所以我怜惜范增的才能非常高。/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楚国百姓都很爱戴他。。
D.正确。宾语前置,辅自/宾语前置,有何厌。句意:想要通过立义帝来辅助自我尚且不可。/有什么满足呢。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因劝项羽谋杀沛公,私立义帝,终致败亡,沦为笑柄”错误。原文是“其劝羽杀沛公,羽不听,则羽之过也”, 戴名世提到了范增的两个计谋,认为“劝羽杀沛公”是合理的,而“立义帝”是错误的。前者并不是致使楚败亡的原因。“沦为笑柄”(为天下笑)的也并不是范增。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莫”,没有谁;“下”,降低身份,屈尊降贵;“从”,跟随;“审”,仔细考虑。
(2)“苟非”,如果不是;“乌”,怎么;“图”,谋划;“定”,“决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范增跟随项羽时,劝项羽谋取沛公(刘邦)。在鸿门宴上,范增三次举起玉玦示意项羽杀刘邦,但项羽没有听从。范增又让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但最终未能成功。后来范增因愤恨而离开,最终因背疽发作,在路上去世了。评论的人认为项羽的失策,在于没有杀刘邦,因此范增的死是理所当然的。但我认为范增的死,不在于项羽没有杀刘邦的那一天,而在于他跟随项羽的那一天。为什么呢?项羽是不可能拥有天下的,韩信(淮阴侯)曾评价项羽“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虽然这话有些冒犯,但不能说不是准确的判断。
有人说:范增是个追求功名的人,年已七十,已经老了。看到天下没有谁比项羽更强,而项羽又能礼贤下士对待自己,便追随他,没有空闲仔细考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姜子牙(太公)怀有帝王之才,隐居在渭水之滨,直到八十岁才为周文王出山。诸葛亮(武侯)在南阳躬耕,离刘表很近。当时最强的莫过于曹操。按常理来说,诸葛亮如果不归顺曹操,就应该依附刘表,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专心追随刘备。大概是因为只有像周文王那样的圣君才能使用姜太公,只有像先主刘备那样的英明君主才能使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臣。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周文王和刘备,他们终其一生也不会出山,也不会去依附其他人。如果范增没有跟随项羽,而是坚忍等待刘邦,刘邦听从范增,必然超过项羽。范增的功名成就,难道会在刚才所说的姜子牙、诸葛亮等人之下吗?看范增曾对项庄说:“项羽心肠太软,你们这些人必定会成为俘虏。”又说:“夺取项羽天下的,必定是刘邦。”他对天下大势的洞察,难道不是很清楚吗?等到天下已定,刘邦指责项羽的过失,也没有提到其他,只是说:“有一个范增却不能重用。”那么范增的用与不用,关系到刘邦和项羽的兴衰,刘邦已经知道了,而项羽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所以我很同情范增有很高的才能,却不能明辨择主的正确与否,这实在是值得惋惜啊,因此我写文章论述这件事。
材料二:
那范增是项羽的忠直之臣!他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这是项羽的过错;他立义帝(楚怀王),却可以说是对天下大势不明。汉王刘邦与郦食其商量如何削弱楚国的权力,郦食其请求重新册封六国后代,张良认为这是不可行的。由此看来,想要树立一个东西来辅助自己都不可能,却想树立一个东西来自制?这难道是明白时势并且深思熟虑的人会做的吗?
唉!大势有可行的,也有不可行的。取决于所遭遇的变化和所处的时代,大势就在其中显现。我唯独惋惜后来举事的人,有可以用范增的计谋却不能用,最终自取灭亡,被天下耻笑。而范增在楚国被用,项羽却因此失去了天下。唉!如果不是明智的人,又怎么能看清大势所在并谋划,来确定天下的大计呢?
12.B 13.观点一:同意。①“扁舟”“清溪”“好月”等意象勾勒出宁静优美之景,氛围超脱闲适,无哀伤之感。
②“好月相望千里”体现豁达心境,寄情明月维系情谊,未展现离别时的痛苦不舍,洒脱有余,难见与同僚分别的深沉哀伤。
观点二:不同意。①洒脱表象实掩离别愁绪。“扁舟明日转清溪”暗示独行漂泊,藏有淡淡哀愁。
②“好月相望千里”虽显豁达,却透露出难相见的无奈,是以含蓄之法表达内心深处的哀伤。
【导语】此词写桂州同僚饯别场景。开篇以“窗户青红尚湿”暗点饯别仓促,“邹枚”之喻赞宾客才俊,凸显饯别之盛。下阕劝酒、缓歌,尽显惜别深情。结句“扁舟”“好月”,想象别后情境,以千里共月寄托思念,词风清疏,情韵悠长。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并与他们一同回忆过往的美好盛事”错误。“盛事它年应记”应是多年后我们还应该记得这次饯别盛事。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同意。
①从意象和氛围来看,“扁舟”“清溪”“好月”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的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在这样的情境下,氛围是超脱闲适的,很难让人感受到那种离别的哀伤情绪。比如“扁舟”在“清溪”上,给人一种悠然自在之感,与离别的悲伤氛围不相符。
②“好月相望千里”这句诗,词人借助明月来寄托情谊,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通常在离别的时候,人们会有痛苦不舍的情绪,但这里词人更强调的是豁达,没有突出与同僚分别时那种深沉的哀伤,洒脱的意味更浓。
观点二:不同意。
①表面上的洒脱掩盖了内心的离别愁绪。“扁舟明日转清溪”,“扁舟”意味着词人即将独自踏上行程,“转”字也暗示着漂泊之感,在这看似悠然的情境下,其实隐藏着淡淡的哀愁,只是没有直接表达出来。
②“好月相望千里”虽然展现出豁达的一面,但实际上,千里相隔只能靠明月相望,也透露出一种相见难的无奈。这种无奈背后,正是内心深处对离别的哀伤,只是用了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表达。
14.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滥、嬴、荆卿、澄、簇。
15.①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别出心裁)
②井然有序(井井有条、有条不紊) 16.①句子把听到的鸟的“鸣叫声”与看到的“光”联系起来,将听觉转化为视觉,鸟的“鸣叫声”仿佛几束光向夜的深处射去,并且有明灭、长短、卷舒的变化。
②运用通感手法使描写更生动、形象,通过写夜里“光”的“明亮”来突出鸟的“鸣叫声”的清脆、明亮;通过写“光”的明灭、长短、卷舒的变化来写鸟的“鸣叫声”的“婉转”。 17.①将“按排”中的“按”改为“安”;
②将“蹲守”中的“蹲”改为“遵”;
③将“高吭”中的“吭”改为“亢”;
④将“空况”中的“况”改为“旷”;
⑤将“混烂”中的“烂”改为“乱”。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原文“这是一场……的交响乐演奏”和后文描述这场鸟的奏鸣“没有指挥,没有作曲,没有导演,大自然就是一切”可知,这里展现出与常规演奏不同、独特新颖的特点。因此可填“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别具一格:强调具有独特的风格。别出心裁:突出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②处,根据原文“谁先叫,谁后叫,叫几声,声音有多大,频次有多快,都像不同的乐手按照乐谱演奏一样”可知,这说明鸟的鸣叫有着清晰、规则的顺序,不混乱。因此可填“井然有序/井井有条/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形容整齐而有秩序。井井有条:表示条理分明。有条不紊:指做事、说话有条有理。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把原本听到的鸟的“鸣叫声”,用看到的“光”来描述,将听觉感受转化为了视觉感受,这构成通了感手法。鸟的“鸣叫声”如同“光”向夜的深处射去,并且赋予“光”明灭、长短、卷舒等变化,与鸟叫的特征相联系。
②从表达效果来看,运用通感能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光”具有明亮的特点,用“明亮”的“光”来形容鸟的“鸣叫声”,突出了鸟叫的清脆、明亮;“光”有明灭、长短、卷舒的变化,以此来表现鸟叫的“婉转”,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鸟叫的美妙和丰富变化。
1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①“按排”改为“安排”,“安排”是指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安”有安置、处理之意,而“按”一般表示依照、抑制等意思,所以这里应该用“安”。
②“蹲守”改为“遵守”,“遵守”意为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强调遵循规则。“蹲守”通常指隐蔽守候,与语境不符,文中说鸟“自觉……自然的规则和自发的秩序”,用“遵守”更合适。
③“高吭”改为“高亢”,“高亢”形容声音高而洪亮,“亢”有高的意思;“吭”一般指喉咙、嗓子,所以这里应是“高亢”。
④“空况”改为“空旷”,“空旷”指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旷”有广阔之意,“况”主要表示情形、状况等,用“空旷”才能准确表达单只鸟叫时环境给人的感觉。
⑤“混烂”改为“混乱”,“混乱”指没条理;没秩序,“乱”体现无序的状态,“烂”一般表示破碎、腐烂等意思,所以用“混乱”更符合语境。
18.①人类与自然联系紧密
②人类只有顺应自然 19.《吕氏春秋》就有关于古人根据“天时”来安排生产等活动的记载,比如,春天禁止猎杀幼兽和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以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由“在古代,__________,如同生命共同体”可知,横线处需填入能体现“人类”与“自然”关系且与“生命共同体”形成类比的表述。后文以古埃及人依赖尼罗河、保护河中生物为例,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接着提到我国“天人合一”思想及生态保护传统,进一步说明人类与自然的紧密关联。因此,可以填“人类与自然联系紧密”。
②处:由前文“在古人看来,人类社会只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可知,此处需承接“自然力量无穷”的结论,引出“实现长久发展”的条件。后文举例《吕氏春秋》中古人顺应“天时”安排生产、保护生态的实践,表明古人认为人类活动需遵循自然规律。由此可填“人类只有顺应自然”。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成分残缺。介词“关于”后缺少宾语,在“活动”后补充“的记载”。
第二处:不合逻辑。原句“以免不影响”否定不当,删除“不”,“以免影响”明确表达禁止相关行为的目的是避免破坏自然规律。
20.例文:
审时度势的智慧
苏洵在《几策·审势》中道:“彼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这句话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所谓审势,就是洞察时代潮流,把握发展脉搏;就是读懂历史进程,找准自身定位。它不是随波逐流的盲从,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主动调适。明势者智,顺势者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历史长河中,那些能够成就伟业的人,多是明察秋毫的审势者。北宋名臣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正是看到了官僚体系的积弊和百姓的疾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敏锐捕捉到技术革新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他们之所以能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正是因为先读懂了时代的需求,再据此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向。相反,那些故步自封、闭目塞听者,终将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过。
审势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南辕北辙的努力。一个不了解市场需求的企业家,投入再多资金也难逃失败的命运;一位不研究学术前沿的科学家,付出再多心血也难以取得突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这是审势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理念,正是基于对人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才使得齐国迅速强盛。
要做到审势,需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开放的思维。唐代诗人白居易每作诗必求老妪能解,这种接地气的创作态度,让他成为特别受欢迎的诗人;清代商人胡雪岩善于从市井百态中捕捉商机,最终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保持对现实的密切观察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审势不是高高在上的俯瞰,而是深入实际的体察。
当代社会变化之快前所未有,审势的能力显得尤为珍贵。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从传统经济到数字经济,每一次重大转型都淘汰了一批不能与时俱进者,也成就了一批把握先机的弄潮儿。那些成功的企业和个人,无不是先看清了变革的方向,再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路径。
审时度势的智慧,不是消极的等待观望,而是积极的准备应对;不是被动的随波逐流,而是主动的驭势而行。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有那些能够明察大势、顺应潮流的人,才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变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