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陆游1.初读诗歌,理解诗意2.赏读诗歌,体会情感3.比较阅读,提升能力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1.知人论世 知识铺垫2.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是南宋当局者偏安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知识铺垫书愤所“书”何事?为何而“愤”?如何抒“愤”?动词,写,抒发。愤懑、悲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3.题目解读 知识铺垫书 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读准音奏补充:情感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含其中。 活动一:初读诗歌,理解诗意朗读指导:读出诗歌的“愤”诗句 诵读注意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那知”应重读;“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语速稍快,语调激昂,突显其豪壮。“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2.读懂诗意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年轻时候不知道世事艰难,北望沦陷的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记得曾在瓜洲渡痛击金兵,车船在雪夜里飞奔。秋风中骑着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如今只可叹镜中两鬓白发早生,盼望收复故土的愿望已成空谈。《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能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所“书”的事:小结 活动二:赏读诗歌,体会情感知识回顾:赏析句子的角度:1.修辞2.炼字3.感官4.表达方式5.表现手法......请同学们任选角度赏析本诗的诗句。 活动二:赏读诗歌,体会情感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运用列锦,回忆两次对敌作战取得胜利,有实力对抗。极富画面感,表达对自己国家充满信心、自豪以及对朝廷的不满。赏析诗歌三步法:1.明方法2.略阐释3.析作用请同学们任选角度赏析本诗的诗句。示例:列锦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第一、使诗词的意境更鲜明列锦语句中每个名词代表一种事物,体现一幅画面。列锦的句子,就如把一幅幅单一的小画组成一幅综合性的大画,因而内容丰富,艺术境界色彩鲜明。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知识链接第二、使诗词的叙事更简远。如:《书愤》作者这是回顾当年的戎马生涯,只抓住其中几个基本的要素:主体——楼船、铁马;时间——夜雪、秋风;地点——瓜州渡、大散关。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 活动二:赏读诗歌,体会情感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运用列锦,回忆两次对敌作战取得胜利,有实力对抗。极富画面感,表达对自己国家充满信心、自豪以及对朝廷的不满。赏析诗歌三步法:1.明方法2.略阐释3.析作用请同学们任选角度赏析本诗的诗句。示例: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颔联:运用用典、对比的手法,诗人自嘲曾经自诩是像檀道济一样守边御敌的将领,如今照镜,衰鬓已斑。含蓄而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年华空老、壮志难酬之悲。尾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运用用典的手法。写《出师表》真正名显于世,千年以来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含蓄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对北伐无将、收复无望的忧愤。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回忆早年自己不知世事艰难,北望中原,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气如山,更加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早年自己天真的悲愤。“愤”报国无门“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收复无望“愤”的原因:国家(义愤)国土沦陷自身(悲愤)年老体衰朝政(忧愤)奸臣当道小结:所“愤”之一:世事艰所“愤”之二:空自许所“愤”之三:鬓先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诗人“愤”的根源是什么?“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活动二:赏读诗歌,体会情感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诗人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批评了南宋王朝苟且偷安,不图恢复大业的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请同学们分析下面两首诗歌的异同点。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活动三:比较阅读,提升能力年少优游: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与李白相遇多次仕途不顺:35至44岁,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透赠,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战乱流离:44至48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作品“三吏”“三别”西南漂泊期,江舟长逝:48至58岁,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朋友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杜甫一生历程知识链接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创作背景请同学们分析下面两首诗歌的异同点。篇目 相同点 不同点《书愤》《蜀相》1.背景经历:两者都处于动乱的年代,两人都是人到晚年,壮志难酬。2.艺术手法:都借用了诸葛亮的事迹(用典)来表达自己的情感。3.思想情感: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运用列锦、对比等手法,先回忆过去,再写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笔力雄健。以反衬、乐景写哀情等手法,将情感融于景色之中,抒发自己的感慨,凭吊古人与自身相结合,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长久的情感。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学习其中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因此,我们要在优秀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1)陆游的《书愤》中,在今昔对比中强烈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的诗句是“ , ”。(2)陆游的《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是“ , ”。(3)《书愤》中诗人追述宋人抗金的英雄事迹,使用列锦的修辞绘成一幅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的句子是“ , ”。(4)《书愤》中慨叹自己早年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 , ”。(5)同是歌咏诸葛亮,“ , ”(杜甫《蜀相》)注重他的丰功伟绩;“ , ”(陆游《书愤》)则注重他的精神品格。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检测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书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