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年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选择性必修3)
班别: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古代西亚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这表明()
A.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B.文字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C.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D.古代亚非文明领先世界
2.亚历山大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
A.亚历山大东征给埃及人民带来巨大灾难B.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
C.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D.希腊文化比埃及文化更先进
3.日本遣唐使来华后,在都城奈良建造了许多仿唐建筑。其中,东大寺的建筑风格与唐朝长安的寺院极为相似。这体现了()
A.日本文化对唐朝文化的影响B.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C.中日文化相互影响D.日本建筑技术超越唐朝
4.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他们通过斗争,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这一现象()
A.瓦解了封建制度B.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C.削弱了教会势力D.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农作物的传播()
A.丰富了世界各地的食物种类B.导致了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
C.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D.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6.近代中国,西餐、西式服装、西式婚礼等逐渐传入。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中国传统习俗被完全抛弃B.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全面影响
C.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快D.中西文化的融合
7.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这一举措()
A.使日本实现了工业化B.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D.导致日本传统文化的消失
8.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之间界限森严。这一制度()
A.有利于社会的稳定B.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C.阻碍了社会的发展D.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9.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推动B.新航路的开辟
C.殖民扩张的加剧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0.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是()
A.造纸术和印刷术B.火药和指南针
C.造纸术和火药D.印刷术和指南针
11.阿拉伯人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
A.创造了阿拉伯文化B.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C.把基督教传播到亚洲D.使欧洲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
12.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中国的儒家思想、园林艺术、瓷器等受到欧洲人的广泛关注和喜爱。这表明()
A.中国文化具有独特魅力B.欧洲文化缺乏创新
C.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潮流D.中欧文化没有差异
13.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主要原因有()
①全球化的发展②文化霸权主义的存在③一些国家对本土文化的忽视④不同文化之
间的冲突加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19世纪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将中国儒家经典翻译成英文,在西方传播。这一行为()
A.是文化侵略的表现B.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C.使儒家思想成为西方主流思想D.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
15.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
A.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B.发明了独特的文字
C.掌握了先进的灌溉技术D.创造了辉煌的建筑
16.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融合的是()
A.道教的兴起B.唐诗的繁荣
C.理学的形成D.京剧的诞生
17.17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思想,他认为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伏尔泰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中国文化B.促进中法友好
C.反对封建专制D.推动启蒙运动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文化交流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主要得益于()
A.互联网技术的发展B.电视的普及
C.电影的出现D.报刊的进步
19.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正确的做法是()
A.全面保护,禁止任何开发B.充分开发,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C.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D.以开发为主,保护为辅
20.对待世界不同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是()
A.尊重差异,平等交流B.以我为主,排斥其他
C.全面吸收,全盘西化D.保持独特,拒绝交流
2024-2025 年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选择性必修3)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贸易通道,它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还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同时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等商品也传入中国。此外,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开始大规模地对外扩张和贸易。他们在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将这些地区纳入了世界市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文化、科技和生活方式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物产也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文化传播的方式。(4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在全球化浪潮下,好莱坞电影风靡世界,凭借精彩剧情、先进特效技术与成熟商业运作,在全球收获大量观众,传播了美国文化价值观,如个人英雄主义、自由平等观念等。同时,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文化在全球广泛扩张,改变很多国家民众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材料二:许多国家积极保护和推广本国传统文化。法国为保护法语地位,限制外来语尤其是英语过度使用,对本国电影产业给予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促进法国电影在全球艺术电影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展现法式浪漫、人文主义等文化内涵。日本动漫产业发达,通过动漫作品传播日本传统文化元素,如武士道精神、茶道文化等,在全球吸引大量粉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文化在全球传播的途径及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日保护和传播本国文化的措施及意义。(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应如何处理文化交流与文化保护的关系。(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传入后,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在思想方面,佛教的因果轮回、慈悲为怀等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等思想相互影响,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在建筑艺术上,中国佛塔从印度窣堵坡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楼阁建筑风格,形成独特造型。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交流中传播到周边国家。以汉字文化圈为例,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在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们引入汉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借鉴中国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教育科举制度等,促进了本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1)根据材料一,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作用。(4分)
高二历史月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10ABBBADCCDA
11-20BADBDCCACA
21(12分)
(1)作用:促进东西方商品交换;推动宗教传播;促进不同文化交流融合。(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2)方式:对外扩张;建立殖民地;贸易往来。(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3)认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文化交流受政治、经济影响。(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22、美国文化传播途径及内容:
(1)途径:好莱坞电影全球发行;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品牌全球扩张。
内容:电影传播个人英雄主义、自由平等观念等美国文化价值观;快餐文化改变他国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2)法、日保护和传播本国文化的措施及意义:
措施:法国限制外来语,补贴本国电影产业;日本发展动漫产业。
意义:保护本国语言和文化特色;展示本国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
(3)处理文化交流与文化保护关系:①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吸收他国优秀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内涵。②重视本国文化保护,避免文化特色在交流中被弱化。③利用交流机会,传播本国优秀文化,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④秉持平等、包容态度,尊重不同文化差异,推动多元文化共同繁荣。
23.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化及原因:
(1)变化:
思想融合:与儒道思想相互影响,形成特色宗派如禅宗。
建筑风格演变:结合中国楼阁风格,形成独特佛塔造型。
念诵音律改变:受中国人性格和音律文化习惯影响,念诵经文音律变化。原因: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环境;满足信众精神需求;中国本土文化强大包容性。
(2)中国传统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方面:
文字:引入汉字并创造本国文字。
制度:借鉴政治制度、礼仪规范、教育科举制度。
(3)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作用:
促进文化融合创新,丰富文化内涵,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传播优秀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地位。
增进不同文化间理解包容,推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