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6月单元过关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是生产分工与阶级分化。下列某遗址出土的器物组合中,最能反映这一特征的是()A.石斧、石凿、砺石 B.玉料、玉芯、石钻C.陶纺轮、骨针、蚌饰 D.玉钺、玉斧、玉璧2.西周时,诸侯国遵循周礼,保留自身特色;至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纷纷推行“书同文”“行同伦”等举措统一规制。这一变化说明( )A.各诸侯国实力增强 B.宗法血缘关系得以牢固C.地主阶级统治巩固 D.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3.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规定“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二者共同反映了()A.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 B.儒法思想合流的趋势C.中央集权理念初步显现 D.社会阶层流动的需求4.下表为汉高帝一武帝期间三公九卿、郡太守、王国相中法吏出身者(指通晓律令章程而升任官僚)所占比率表。这体现了()单位:%高帝 惠吕 文帝 景帝 武初 武中 武后三公九卿 0 0 33 25 24 26 37郡守 0 10 10 38 19 38 50王国相 0 0 0 9 0 17 0合计 0 2 21 23 20 30 41A.汉承秦制的治理现实 B.官僚选拔制度调整C.政治集权的不断发展 D.地方问题基本解决5.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后“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二十二人,以六条巡察四方”。这反映了唐初( )A.强调官员选拔任用 B.国家治理以民为本C.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D.高度重视地方吏治6.图1是中国古代某城市布局示意图。据此判断,该城市为()图1A.西汉的洛阳 B.隋朝的扬州 C.宋代的泉州 D.清朝的广州7.明代中后期,儒学家王龙溪开展经义讲学活动,“始而至会者惟业举子也,既而闻人皆可以学圣,合农工商贾皆来与会”。他以“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话题入手,得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开悟。这体现了当时()A.儒学发展趋向世俗化 B.阶层流动异常活跃C.基层教化约束力增强 D.早期启蒙思想产生8.图2为明清时期华北平原人口数与人均耕地变化情况。这( )图2A.说明土地集中问题严重 B.影响农业种植结构变化C.反映农村多种经营兴盛 D.表明税制改革成效显著9.图3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波及范围及其中爆发不同烈度战争的地域分布示意图。该事件应是()图3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C.国民大革命 D.第二次国内革命10.图4内容出自1899年大生纱厂《厂约》。据此可知,大生纱厂(-)图4A.封建买办色彩浓厚 B.实业救国宗旨突出C.现代企业特征明显 D.企业经济效益显著11.近代学术转型中,先秦诸子形象的重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以孔子为例,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极力推崇其为“创教之教主”,新文化运动后冯友兰等人强调其“教育家”身份。这种形象差异主要反映了()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崩塌 B.西方思想取代传统学术C.社会转型中的价值需求 D.政治运动压制学术研究12.下表为近代不同人物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这表明()代表人物 评价态度康有为 批评态度,将义和团比作历史上的乱臣贼子,呼吁镇压章太炎 认为义和团推动了革命事业发展孙中山 肯定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性质,认为是帝国主义侵略激起的民族自卫战争,赞扬义和团的牺牲精神;也指出其存在盲目排外、迷信落后等弱点邹容 认为义和团是“野蛮之革命”,只会添祸乱鲁迅 将其视为变法失败后的倒行逆施蔡元培 觉得是清政府顽固导致义和团运动发生A.历史事实真实性具有不确定性 B.需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影响C.革命派与改良派矛盾无法调和 D.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评价13.20世纪20年代初,社会上流传这样的民谣,“年年官兵战,到处土匪乱。战的中国真难看,乱的人民不安然”、“奉军的老总不吃香,破袜子破鞋破军装”、“枪炮子弹雨纷纷,路上行人吓掉魂,忙问俺家何处有,途人答曰已无村”。出现上述民谣的原因是()A.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B.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C.北洋军阀的派系纷争 D.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14.1907年,学部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该章程以“启发知识、保存礼教”为原则,设置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算术、裁缝、音乐、体操等课程,自此新式女子教育纳入了官方教育体系。这反映了( )A.政体变更推动了女子教育兴起 B.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C.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保守与进步 D.男女平等思想成为社会共识15.1912年,中华民国正在讨论中的《文官考试法》章程中原拟荐任人员均须参与考试,国务总理赵秉钧拟从宽办理,与各国务员拟定免考资格,如:建议事项曾经政府采择者;手办行稿至若干件以上并无错误者;任行政官吏著有成绩者等。该做法意在()A.确保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B.维护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C.保持行政稳定性与连续性 D.彰显文官政治中立的原则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两宋时期的“兴亡论”材料兴亡论是中国古代先贤对朝代兴亡现象、原因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及理论表达,与天人论、古今论、地理论等一样,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一个层面。早在殷商时期兴亡论便有踪迹可寻,后来唐代朱敬则的《十代兴亡论》、权德舆的《两汉辨亡论》等都是兴亡论的代表著述,而两宋时期的兴亡论更令人瞩目,参与这一讨论的人数众多,且身份多元,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等都积极参与其中,成果丰富。两宋时期兴亡论的核心议题表核心议题 具体主张君主德行与兴亡的关系 君主仁德与否是王朝兴亡之兆,君主应当时刻怀有仁义之心;君主应做到“仁”“明”“武”,修行已身,挽救国家颓势党争、宦官、藩镇等制度性因素与兴亡的关系 圣君明主应避免朋党祸政;宦官害权不当用之;藩镇之乱是君主姑息造成的,君主应“一裁于法”用兵、疆土与兴亡的关系 北宋时,宋人多反对武将掌兵,轻视军事上的胜利,认为“非帝王之盛节,亦不足贵也”;疆土观念上表现出对“地广民众”盛世的向往。南宋时,主战派主张依据国力判断是否出兵;形成了以治乱兴亡为目的关于地理形势及都城选择的见解,如谓“中原无事则居河之南,中原多事则居江之南”-摘编自胡楚清《两宋时期的兴亡论及其研究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两宋时期的“兴亡论”。(14分)17.下表是关于唐代和明代社会风貌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都人仕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唐)王浦等《唐会要》“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妇人夫丧服除,誓心守志,唯祖父母父母,得夺而强嫁之。” 《唐律·户婚》“士服短褐,庶人以白。开髅者,名曰“缺髅衫',庶人服之。”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妇人女子,首戴珠翠,身穿锦绣,一切僭拟无涯。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明实录》“苏松之地,商贾辐辏,官府但抽分其利,不复禁民开市。四方百货,昼夜喧阗,至有夜市通宵不辍。”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据材料,指出唐、明两朝社会风貌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1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时代中的人物材料盛宣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下是他的个人经历:1844年,盛宣怀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乡,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1866年考中举人。但此后几次参加会试均未中第,于是他放弃科举之路,投身于洋务事业。1870年,盛宣怀进入李鸿章幕府,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重用,开始参与洋务运动。他积极参与创办近代企业,1872年参与创办轮船招商局。1880年,盛宣怀创办天津电报局,这是中国最早的电报局之一。1892年,盛宣怀担任上海机器织布局督办,后又创办华盛纺织总厂,为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宣怀积极投身于铁路建设事业。他参与了卢汉铁路(京汉铁路)等多条铁路的筹建和管理工作。1895年,他创办了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1897年,他又创办了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1905年后,清廷推行“预备立宪”,盛宣怀虽表面支持,但实际更倾向于维持旧制,反对激进改革。1908年,盛宣怀接手汉冶萍公司,因长期向日本借款,最终被日本控制,成为其对华经济侵略的工具。1911年升任邮传部尚书,主张铁路国有化,因引发“保路运动”间接导致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后,盛宣怀流亡日本。1912年,他回到上海,继续从事一些商业活动。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病逝,结束了他复杂而又极具影响力的一生。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以“时代·探索”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1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镜像晚清材料一1907年,《人镜画报》在天津日租界旭街德庆里创办。该报名称取“以人为鉴”之意,以“改良社会,沟通风气”为宗旨,强调“必用浅近文义,以期妇孺都解”。下面是列举的人镜画报里面的一些漫画的简要情况。-摘编自《陈平原文集》等材料二“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呐喊》(1)对镜中折射出的时代进行合理阐释。(8分)(2)根据鲁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谈谈“镜中的世界”是如何被逐步打破的。(5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6月单元过关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D C D C A B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D C C C二、非选择题16.【答案】(14分)政治方面,君主德行与兴亡的关系,两宋兴亡论对君主的考察尤为突出。学者普遍认为,君主的仁德与否直接关系国运,强调君主修身的重要性。这种对君主道德的严苛要求,与宋代“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密切相关。(3分)制度性弊端的反思,北宋党争频繁,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新旧党争加剧了政治分裂;宋代士人将避免党争的希望寄托于“圣明君主”,但实际党争贯穿两宋,成为政治腐败的重要推手;宦官专权被视为汉唐灭亡的教训,宋代士人对此尤为警惕,认为宦官“自小以至大,因私以害公”,其权力膨胀源于君主姑息;同时认为唐代藩镇之乱也是君主“姑息”所致,主张“一裁以法”,以加强中央集权。(3分)军事方面,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导致军事力量薄弱,宋太宗高粱河之战失败后,消极防御成为主流战略,“守内虚外”思想贯穿两宋,尽管南宋岳飞等将领取得局部胜利,但整体战略被动,最终被蒙古所灭。(3分)现代视角审视制度缺陷与历史局限,现代研究指出,宋代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缺陷,如过度分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科举制度虽选拔人才,但也加剧了党争;宋代外交政策的定位错误(如草率开战)和制度僵化,是其衰亡的深层原因。(3分)综上所述,两宋时期的“兴亡论”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从君主德行、制度缺陷、军事策略等多维度剖析国家兴衰,既体现了士大夫“以史为鉴”的责任感,也暴露出时代的局限性。其对君主专制、党争危害、军事积弱的批判,至今仍具警示意义。(2分)17.【答案】(14分)差异:商业活动:唐朝商业活动严格限制时空,市仅设于州县,定时开闭。明朝商业活动相对宽松,商品交易更自由,没有时空限制。(2分)服饰礼仪:唐朝服饰等级制度严格,不同身份、阶层的穿着有明确规定;明朝的衣饰打破等级和门第的限制,穿衣自由且奢华。(2分)社会风气与伦理教化:唐代女性可以参与公共活动,婚姻相对自由,体现开放多元的盛唐气象。明代社会风气趋向世俗化、奢侈化,但对女性尤其是寡妇强化伦理控制,呈现“僭越”与“礼教束缚”并存的矛盾性。(2分)原因:唐朝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强大,政府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商业活动与社会生活,维护等级秩序。以儒家礼制为核心,融合道家、佛教思想,社会观念相对开放,社会风气保留多元开放特征,女性相对自由宽松。(4分)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促使人们追求奢华生活,冲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强调等级秩序和礼教规范,妇女地位尤其是寡妇婚姻观收到严格控制,但商品经济发展又冲击了传统礼教,出现反传统,追求个性的进步思想。(4分)18.【答案】(14分)(一)背景角度(4分)政治背景: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内忧外患,面临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兴起,力求“自强”“求富”,推动近代化改革。经济背景:西方先进技术传入,近代工业兴起发展。(二)史实角度(8分)兴办近代企业和参与铁路建设:史实:参与创办轮船招商局(1872年)、天津电报局(1880年)、华盛纺织总厂(1892年),参与卢汉铁路建设推动近代航运、通信和纺织业发展(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现代化)。(2分)发展教育:史实:创办北洋大学堂(1895年)、南洋公学(1897年),推动近代高等教育现代化。(2分)经济困境:史实:汉冶萍公司因依赖日本借款被控制,成为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工具。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缺少独立性。(2分)改革态度:史实:反对新政改革,反映其政治保守,未能突破封建体制束缚。(2分)(三)总结(2分)盛宣怀的实践印证了唯物史观的观点:历史人物的活动受时代条件限制,其成败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19.【答案】(13分)(1)镜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新旧交替、社会艰难转型的时代。图5反映了清政府进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但权力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以立宪的形式维护其专制统治,仅留下民主进步的外壳;图6反映了面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社会转型,民众漠视社会的变化,民族民主意识尚未完全觉醒,致使图5的政治变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8分)(2)政治变革方面: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等);经济变革方面:发展民族经济、推进近代工业发展等;思想变革方面: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科技救国等。(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