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零诊模拟考试(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零诊模拟考试(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零诊模拟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文字、宗教、社会分化和国家架构等最早发生在这里,出现过巴比伦等地区性霸权国家。但两河流域既没有发展出像希腊那样的城邦世界,也没有组建成像罗马那样的大帝国。这可以用来佐证()
A.两河流域文明具有扩张性 B.城邦与帝国之间出现了尖锐对立
C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态势 D.欧亚大陆文明在冲突中融合发展
2.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斯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在中亚,亚历山大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让80名下属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通婚。亚历山大的做法()
A掩盖了对外扩张的本质 B.有利于扩大帝国的统治基础
C消弭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D.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治理原则
3.太阳神、月亮神、雨神是玛雅人崇祀的对象,他们创立了精确的1年365天的太阳历,制造了与膜拜太阳有关的圆盘(下图)。这些与太阳有关的活动源于玛雅人()
A.王权结合神权的统治 B.发展农业生产的需求
C.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D.领先于世的独特文字
4.13世纪日本镰仓时代,幕府执权北条泰时以“仆忠主,子孝亲,妻从夫”的道德价值观为基础,主持制定了武家社会的第一部成文法《御成败式目》,其中规定:武士家族中成年子嗣对幕府尽忠却未从父母那里得到领地时,应以嫡子领有土地的五分之一予以补偿。这实质上反映出镰仓幕府()
A.注重强化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B.重视培养忠义和孝行的社会风气
C善于学习和发展外来优秀文化 D.开始将儒学立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5.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这反映了当时()
A.封建制度已被瓦解 B.人们普遍追求奢侈
C文艺复兴运动扩展 D.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6.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如下表)。据表可知,这些公司的成立()
英属东印度公司 1600年成立,至1640年共有76艘船,除有与东印度直接贸易的船队外,在印度洋还有在各港口间往来贸易的小船,1874年解散
荷属东印度公司 1602年成立,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把100万人从欧洲送往亚洲,从红海到日本都有它的贸易踪迹,1799年解散
法属东印度公司 1644年由法国财政大臣柯尔伯创建,致力于发展东印度贸易,以图在东方殖民霸权争夺中后来居上,1769年解散
A促进全球贸易网形成 B.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反映自由贸易的兴盛 D.表明欧洲开始瓜分世界
7.拿破仑当政期间,改革旧的官员制度,制定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公务员条例》,建立起以才能为标准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及官员等级、薪金和培训等相关制度。他还创办了综合性技术学校,对官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这些举措()
A.彻底废除了封建贵族特权 B.构建起西方最早的文官制度
C.初步建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D.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8.下表中甲、乙、丙、丁代表了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地区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甲 2.4 1.6 5.1 9.0
乙 18.3 13.1 8.1 7.4
丙 18.3 19.2 22.7 24.9
丁 60.6 65.8 63.9 58.3
A.甲地因人口替代推动人口消长 B.种族灭绝导致了乙地人口的衰减
C.工业革命使丙地人口增长加快 D.疾病物种交流导致丁地人口减少
9.1800年,格拉斯哥安德森学院教授伯克贝克发起为熟练工匠开设科学和数学夜校课程的运动。以此为基础,格拉斯哥、伦敦等大城市也纷纷开办了工人讲习所。至1841年,英国各主要城市共建立200余所工人讲习所,参加活动总人数达2.5万余人。此浪潮()
A.促成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推动英国教育体系产生根本变革
C.满足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D.适应工业革命中生产发展的需求
10.《共产党宣言》在其发表后的25年到45年间,又陆续发表了七篇序言,这七篇序言被誉为解读《共产党宣言》的“金钥匙”。下表是序言的译本情况统计。该表反映()
译本 发行时间(年)
德文版序言 1872 1883 1890
俄文版序言 1882
英文版序言 1888
波兰文版序言 1892
意大利文版序言 1893
A.科学理论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B.全世界无产者实现了联合
C亚洲地区无产阶级尚未登上历史舞台D.德国的革命运动最为彻底
11.19世纪,欧洲各国的报刊、杂志上连载了大量以描写东方为主题的通俗性文学、艺术作品,如表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选段。据下表可知,这类作品的叙事()
A着力于凸显文化多样性 B.聚焦于刻画东西方现实
C.服务于建构殖民合法性 D.植根于人文主义的传统
12.下图所示,是坦尼尔(英)发表于1885年的漫画《贪吃的男孩》。图右人物是“男孩”俾斯麦,他餐盘中有了一块纳米比亚城市“吕德里茨”的蛋糕,他右手的刀又切下了桌上“新几内亚”的蛋糕,图左象征英国的人物目瞪口呆。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A英国极力阻扰德国完成统一 B.德国加紧与英国争夺殖民地
C.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D.英国已丧失其海上霸主地位
13.1921年,苏俄政府规定,在国家直接控制钢铁、铁路等关键行业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化的小型企业归还原主或租赁给私人经营,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此政策的实施()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C.加速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D.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4.相较于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小心翼翼的。在以雅尔塔为核心的一系列会议上,
人们再也听不到“绞死德国皇帝”的誓言了,“德国人还要吃饭”则成为新的口号。这说明,雅尔塔等国际会议()
A.忽视了惩治战争罪责 B.侧重配合马歇尔计划
C.有利于国际秩序稳定 D.体现强烈的强权政治
15.20世纪50年代以来,意大利和日本均不乏二战题材的电影创作:意大利的电影常融入喜剧特色,并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德国法西斯;日本的电影大多回避对军国主义战争的正面抨击,往往借助底层民众的苦难来间接揭露军国主义的罪恶。这表明,两国的二战电影()
A.深受文化市场变动的影响 B.缺乏足够深刻的历史反思
C.是民主改革局限性的写照 D.旨在展现自身受害者形象
1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国家通过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提出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张;七十七国集团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通过经济合作打破发达国家对国际经济的垄断。
这一局面出现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
A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B.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主导力量
C.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促使美苏两国放弃冷战政策并转向全面合作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海上格局指主要海洋强国间的海上力量对比状况,1500年至2000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海上格局基本上是一个单极的霸权体系而非均势体系,及至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球正在进入“海上多极”的时代。
21世纪以前的海上格局演变
格局特征 格局转换 关键变量1 关键变量2
1500年之前 无极(区域格局) 区域战 争、慢速 指南针、火炮、造纸 术、三桅船 丛林法则、习惯法
1500-2000年 单极 洲际战 争、快速 蒸汽动力及燃气轮机、现代火炮、无线电、导弹、核武器 民族国家体系、海洋自由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6世纪以来的海上格局演变》
材料二海权一词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首创,古希腊哲人曾用“制海权”揭示当时地中海地区国家间的海上争霸行为。1890年,美国近代军事理论家马汉出版《海权论》,标志着西方经典海权论的确立。马汉认为,“为了确保所属民族能够占有此种利益中超过其应得的份额,各国都会不遗余力地排斥其他国家。”马汉从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立国”的立场出发,指出生产、海洋运输、殖民地是海权的三大重要环节。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要有强大的国内生产能力,还要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而连接两端的海上运输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脆弱的一环,必须通过强大海权对海上航线严密控制。“海权在于强大的海军和海上贸易两者的结合”,国家对海洋控制权力的更迭以及海洋权益争端都是靠武力方式解决,要想获得决定国家繁荣的海权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摘编自梁芳《超越海权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材料三2019年4月23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集体会见出席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和平安全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
-摘自范恒山《积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经典海权论的主要特征。(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经典海权论的局限性。(7分)
18.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科技创新经历了4个阶段,下表展示了在不同阶段的科技发展方式、代表国家等。
不同阶段创新型国有创新体系特征
发展阶段 科技发展方式 代表国家
萌芽探索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叶) 以经验和试错为基础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 英国
自发成长阶段(19世纪-20世纪中叶) 以教育和研究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研发 德国、美国
政产学研协同阶段(20世纪中叶-21世纪初) 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美国、日本
保持竞争力和领先地位阶段(21世纪初至今) 基础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发 美国、德国、 英国、日本
根据材料,从横向选择一个阶段或从纵向选择一个角度,围绕“科技创新”,拟定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列宁从 1922年莫斯科中央统计局国民教育统计处出版的《俄国识字状况》中抄录了 1897年至1920年俄国居民的识字状况,如下表所示:
每一千男子中识字人数 每一千妇女中识字人数 每一千人口中识字人数
1897年 1920年 1897年 1920年 1897年 1920年
欧俄 326 422 136 255 229 330
北高加索 241 357 56 215 150 281
西伯利亚(西部) 170 307 46 134 108 218
共计 318 409 131 244 223 319
摘编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列宁基于工农联盟对工业化及政权稳固的重要性,提出四项农村教育措施:一、提升国民教师地位,组织其系统下乡传播文化知识,争取农民认同;二、发动城市工人组建文化帮扶团体,与农村支部建立“结对帮扶”,利用一切资源满足农村文化需求;三、建立计划性城乡文化互动机制,以系统性举措消除资本主义影响,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土壤;四、通过合作社推动渐进式文化变革,注重全民识字率与实用技能培养(如商业素养),强调需经历完整历史阶段实现文化跃升。这些措施既体现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也凸显通过文化纽带巩固工农联盟、夯实社会主义建设根基的战略思维。
-摘编自列宁《日记摘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的教育状况。(7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分析列宁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影响。(8分)
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零诊模拟
历史试卷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D A D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C B C
二、非选择题
17.(1)趋势:从单极到多极;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海上单极权力总体呈现下降;格局转换速度趋快。(4分)
因素:新航路开辟;科学技术发展;工业革命推动;殖民主义影响;世界战争影响;国际规范约束:民族国家的发展。(4点8分)
(2)特征:强调海洋对国家繁荣的重要性;追求本国利益至上,排斥其他国家(排他性);重视海上贸易和殖民地(海洋运输和海外市场),崇尚武力解决争端;试图通过控制海洋来扩大国家的领土和影响力(扩张性)。(6分)
(3)局限性:忽视国际合作,破坏国际和平(违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变化和挑战;缺乏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海洋可持续发展;阻碍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1点2分,2点5分,3点7分)
18.示例1:横向(1分)
观点:英国在17-19世纪通过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强国(1分)
阐述:17世纪以来,英国手工工场不断发展,分工日益细密,手工工场规模不断壮大,不少工匠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实验并革新技术,最终推动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背景2分)在工业革命开展的过程中,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工匠、技师,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史实2分)这些技术发明进一步推动英国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并最终在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这些变化进一步增强英国综合国力,使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在海外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 19世纪中期的世界强国。(影响两点4分)由此可见,在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工匠、技师的技术改进,并在政府的重视下,率先完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国。(2分)
示例2:横向:美国在19世纪以来通过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强国(1分)
观点:科技创新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1分)
阐述:17-19世纪中期,英国手工工场规模不断壮大,技术不断改进,率先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过程中,英国涌现出众多科技创新发明,如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等,这些技术创新提升英国综合国力,使得英国在当时的殖民扩张过程中处于有利位置,并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秩序。(史实2分,影响2分)
19 世纪中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后来居上,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德国希望重新瓜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美国则将其扩张区域从美洲向亚太地区转移,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各国矛盾加剧,最终引发一战,使传统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遭到削弱。(史实2分,影响2分)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最终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2分)
示例3:纵向:科技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示例4:纵向:科技创新方式需结合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19.(1)教育状况:十月革命后,国民识字率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男女差距大,女性识字率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国民整体教育水平较低。(1点2分,2点4分,3点5分,4点7分)
(2)影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为工业化储备人力资源;巩固工农联盟,增强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
推动经济转型,为新经济政策下农业商品化提供支持;奠定意识形态基础,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4点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