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体裁分析的层面来考察中国小说史,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小说往往兼具叙事体作品与抒情体作品的特征,并且呈现出以故事为中心的倾向。这种倾向,也存在于天然适合表情达意、营造抒情氛围的韵语体文学作品中。小说主要是一种叙事体作品,中国传统小说的重点在于叙述故事和组织情节。以故事或事件为中心,使得中国小说与史籍相沟通。与史籍的密切联系,一直使中国小说呈现出特殊的风貌。古代大多数小说批评者,几乎都探讨过小说与史籍之间的关系。追求真实性,就是小说在史籍的参照下所自设的目标。但是,史籍亦有文心和诗心,这一点也早已为人所知。因此,在与史籍相纽结而行的过程中,中国小说一方面恪守“实录”原则,一方面仍以虚构为手段来建构主观意念中的真实,并且它所虚拟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较之史籍似乎更具有说服力与暗示性。在史籍的主要编撰体例即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之中,最为小说所借鉴的是纪事本末体。一部中国小说史,以此结构而完篇的小说在数量上要占到多数,这也凸显出传统小说以故事为中心的创作倾向。至于附生于整体叙事之中的抒彩,在传统小说中也相当明显。即使是事件叙述密度非常大的早期小说如《燕丹子》,也给读者营造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诗意氛围。在小说中,诗赋词曲的引入,在语言层面上即能滋生诗意;对场景尤其是对景物的描写,也能创造抒彩;更值得重视的是,对人物内心感受或精神世界的描写,同样能产生抒情味。但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在以故事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基本上都有着具体的时空条件,很少有专重人物心理而弃故事于不顾的小说,这一点与西方有别。古代小说在现代小说理论体系中受到批评的,主要与这一特征有关。这种很少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小说创作倾向,在多数评论者看来,必然以缺乏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表现为代价。但果真如此吗?这尚需学界进一步探讨。(摘编自叶岗《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特征的民族性》)材料二:早就有学者注意到,中国小说形式的发展受历史著作的深刻影响;至于引“诗骚”入小说的表面特征“有诗为证”,更是小说研究者喜欢谈论的话题。中国古代没有留下篇幅巨大、叙事曲折的史诗,在很长时间内,叙事技巧几乎成了史书的专利。实际上自司马迁创立纪传体,进一步发展历史散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以来,史书也的确为小说描写提供了可资直接借鉴的样板。另外,史书在中国古代有崇高的位置,“经史子集”不单是分类顺序,也含有价值评判。不算已经入经的史,也不提“六经皆史”的说法,史书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远比只能入子集的文言小说与根本不入流的白话小说高得多。以小说比附史书,引“史传”入小说,都有助于提高小说的地位。再加上历代文人罕有不熟读经史的,作小说借鉴“史传”笔法,读小说借用“史传”眼光,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即使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以至明清小说兴起之后,诗歌二千年的正宗地位也没有真正改变。而在这“诗的国度”的诗的历史上,绝大部分名篇都是抒情诗,叙事诗的比例和成就相形之下实在太小。这种异常强大的“诗骚”传统不能不影响其它文学形式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只要想挤入文学结构的中心,就不能不借鉴“诗骚”的抒情特征,否则难以得到读者的承认和赞赏。另一方面,在一个以诗文取士的国度里,小说家没有不能诗善赋的。以此才情转而为小说时,有意无意之间总会显露其“诗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并非一部分作家借鉴“史传”,另一部分作家借鉴“诗骚”,因而形成一种对峙;而是作家们同时接受这两者的共同影响,只是在具体创作中各自有所侧重。正是这两者的合力,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突出“史传”的影响,但没有放弃小说想象虚构的权利;突出“诗骚”的影响,也没有忘记小说叙事的基本职能。“史传”“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说,既包括文言小说也包括白话小说,既包括文人创作也包括民间创作。中国古典小说分文言、白话两大部分,其中文言小说当然属文人文学,可是采用从民间说书发展起来的章回体形式的白话小说,体现出来的仍然很可能是文人趣味。“史传”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大体上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实录”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则主要体现在突出作家的主观情绪,于叙事中着重言志抒情;结构上,引大量诗词入小说。不同时代不同修养的作家会有不同的审美抉择,所谓“史传”“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当然也就可能呈现不同的侧面,这里只能大而言之。像中国古代小说一样,梁启超提倡的“新小说”,以及之后兴起的五四小说,也深受“史传”和“诗骚”的影响,只是各自有其侧重点:“新小说”更偏于“史传”,而五四小说更偏于“诗骚”。这种侧重点的转移,使小说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也不能不波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换。(摘编自陈平原《“史传”“诗骚”传统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小说所追求的真实,与历史著作不完全相同,还包括以虚构为手段所建构的主观意念中的真实。B.传统小说创造抒彩的方式很多,但相较于诗赋词曲的引入,对人物内心感受的描写更能产生抒情味。C.历代文人大多熟读经史,他们借鉴史书的叙事技巧来创作传统小说,这样做对提高小说的地位有所帮助。D.“史传”“诗骚”二者共同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的文人趣味可能是受此影响而产生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韵语体文学作品适合于表情达意,而其中的叙事诗呈现出以故事为中心的倾向。B.以故事叙述而非人物塑造为中心的小说创作,必然难以深入表现人物情感世界。C.《聊斋志异》和《水浒传》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地位相当,却都难以比肩《史记》。D.五四小说改变了兼顾“史传”“诗骚”的传统,使中国小说的整体面貌发生变化。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大多数”“几乎”“似乎”“主要”等词语,体现出论证语言的严谨性。B.材料二中的“不单”“不算”“也不提”“再加上”等词语,有着鲜明的逻辑层次感。C.材料二中的“史传”“诗骚”,与材料一中的叙事体与抒情体的所指大致相对应。D.材料一针对中国古代小说所受的批评提出疑问,材料二对此明确做出了回答。4.材料一指出,抒彩在传统小说中相当明显。请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必然性。5.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中国小说叙事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有待探讨的问题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庖丁解牛胡 炎有人请庖丁解牛。其时庖丁刚刚睡醒,正在细细梳发。近午的日光斜照窗棂,在墙壁上投下朦胧的光影。庖丁也站在光影里,形销骨立。他听到了来人的声音,不急,衣冠整齐后,这才打了个哈欠,缓步出门。上午睡觉,是庖丁的习惯。来人奉上酬银。庖丁瞟一眼,银面肃然。酬银自是不菲,这是庖丁的身价。“有劳了!”来人赔笑,拱手。“申时到。”庖丁说,“好草好料,别委屈了牛。”来人诺诺点头,告辞。①庖丁坐在院中石桌旁。石桌一尘不染,光华如砥。石桌的上方,是一棵老杏树,疏枝繁叶,有鸟雀啄着青杏,自在呜啭。②庖丁沏了菊花茶,轻啜慢品。清苦中的淡香,入喉便浸淫了灵魂。再吃几块茶点,便作午餐了。庖丁只吃素食,从不食肉。③然后,磨刀。磨得很细、很轻。磨刀声如风行水上,有绵长的乐感。④用抹布擦拭干净,刀映着日光,有如明镜。庖丁在刀背上看自己的脸,眉似弯弓,目如悬月。庖丁微微笑了笑,又以食指试刀刃,似触未触间,一粒血珠饱满如豆。庖丁把食指含在嘴里,吮了。牛很壮硕,毛色黄亮。庖丁端详一阵,甚是满意。院中早拥了一众看客,引颈跷足,观赏庖丁的绝技。庖丁仍不急,柔柔地抚摸牛脊。良久,再抚牛的面颊。庖丁的手柔若无骨,分明不是拿刀的手。牛一动不动,眼神迷离。庖丁退后一步,对牛说:“我们开始吧。”牛眨了下眼睛,有泪花闪动。“不怕。”庖丁笑笑, 取出刀来。众看客屏息敛声,四下静得落发可闻。刀抖碎了日光,走进牛的肌肤。绵延时,宛似游龙;迅疾时,寒光四溅,波月飞花。酉时,刀入鞘内,庖丁背着手,看眼前的牛。牛依旧站立着,尚有鼻息。“刽子手!”牛哞叫了一声,说。庖丁一愣,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听到牛说人话。日已偏西,夕阳里有血光,牛被血光涂染,徒增了几分悲壮。“你说什么?”“刽子手!”庖丁说:“不, 我是艺术家。”牛拼尽了最后一丝气力:“刽子手从不说自己是刽子手。”话落,身体分作两半,轰然倒地。暮色黏稠,庖丁在瞑晦的路上独行。外物皆似隐去,唯余那头会说话的牛。庖丁看到自己的刀在牛身上开花。美,美极了!打他将解牛技艺练到炉火纯青起,这花已开了二十余年。可是,牛说他是刽子手。庖丁忽而泪湿双目,世间,终是知音难觅。月色清寒,浴着落泪的庖丁。庖丁感到很委屈,也很孤独。牛说:“上山吧。”“为何?”“你曾是我们的朋友。”山道崎岖,草莽在月色中匍匐,有虫鸣和溪涧之声传来,辽远空明。满天繁星童谣般闪烁。草香雾气一样缭绕,让庖丁有些恍惚。庖丁看到一个少年,剃着瓦块头,骑在牛背上,口含柳叶,吹着清亮的柳笛。山雀在柳笛中舞蹈,甚而有胆大者,落在他的肩上,与他戏耍。庖丁恍然想起,自己曾是个牧童。影影绰绰,果然有一群牛。这些牛中,有他牧养过的,也有它们的亲人、子孙和朋友。庖丁心头一热,加快了脚步。近了,群牛化作一团乱影,消逝无踪。庖丁怅然四望,心底忽而生出一股苍凉。月光漫泄、收拢,在他眼前站成了一面银镜。镜中人气质卓然,向他微笑。“以解牛之技而冠天下者,非庖丁莫属。”镜中人说。庖丁拱手一揖:“谬赞了。”镜中人庄重了神色,道:“既可解牛,则人宜可解,不错吧?”庖丁怔了一下,无话。“这般沉默,是不能,还是不敢?”镜中人冷笑,兀自脱了衣服,亮出清朗的肌体。庖丁也冷笑了。抽出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着镜中人,若笔走龙蛇,舞得潇洒自如,舞得狂放不羁。不消半个时辰,庖丁收手,掷刀于地上,发出叮当脆音。“你是个真正的艺术家。”镜中人说。须臾,头颅坠落,全身作千百碎块落入草丛,噗噗有声。是夜,牛哞雄浑,响彻夜空。男牛、女牛、大牛、小牛,用哞唱庆贺一个仇人的死亡。然而不久,它们便后悔了。它们迎来了笨拙的屠夫,那些屠夫的刀功不仅拙劣,而且足够凶狠。活着的牛们,开始深深地怀念庖丁,怀念那些死在庖丁手里的牛——那样幸福而优雅地死去,已成这世间的绝唱。不过,也有人说,庖丁没死,午夜时分,他在月色里磨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庖丁睡醒后的情景,通过景物烘托和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庖丁对自己解牛的技艺十分自信。B.庖丁让请他解牛的人好草好料喂牛,并在解牛前长时间柔柔地抚摸牛脊和牛的面颊,可见他于心不忍,心中充满矛盾。C.“宛似游龙”“波月飞花”等比喻,从侧面描写庖丁的解牛绝技,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他解牛时动作之快,且充满美感。D.小说运用魔幻、象征等现代小说技法,对庄子《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进行解构和重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庖丁”。7.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石桌、老杏树、鸟雀等意象勾勒出庖丁的生活环境,突出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B.句子②庖丁喝菊花茶,吃茶点,从不食肉,可见他性情高雅,有一颗清高恬淡的灵魂。C.句子③“很细、很轻”写庖丁磨刀动作,“风行水上”“绵长的乐感”写出了磨刀声的轻细美妙。D.句子④“微微笑了笑”一笔神态细节,流露出庖丁对自己“眉似弯弓,目如悬月”脸相的满意。8.为何牛说庖丁是“刽子手”而镜中人却说庖丁“是个真正的艺术家”?9.对文末画线的句子,有读者说是画蛇添足应删除;也有读者说不能删除。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明。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①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此始。而谱不及者,亲尽也。亲尽则曷为不及?谱为亲作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皆书,而他不书者,何也?详吾之所自出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遂名之,何也?尊吾之所自出也。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谱,吾作也。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吾所与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此吾谱之所以作也。(节选自苏洵《族谱引》)材料二:谱之所记,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昆弟死,而及昆弟之子。曰:呜呼!高祖之上,不可详矣。自吾之前,而吾莫之知焉,已矣;自吾之后,而莫之知焉,则从吾谱而益广之,可以至于无穷。古者有大宗,有小宗。凡今天下之人,惟天子之子,与始为大夫者,而后可以为大宗,其余则否。独小宗之法,犹可施于天下。故为族谱,其法皆从小宗。百世之后,凡吾高祖之子孙,得其家之谱而观之,则为小宗。得吾高祖之子孙之谱而合之,而以吾谱考焉,则至于无穷,而不可乱也。是为谱之志云尔。苏氏之先自昆吾②以来,则七十有余世也。七十有余世,亦容有贤不贤焉。不贤者随世磨灭,不可得而闻;而贤者独有七人。七十有余世,其贤者亦容不止于七人矣,而其余不传,则谱不立之过也。故洵既为族谱,又从而记其所闻先人之行。(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注]①味道:指苏味道,唐代“文章四友”之一。②昆吾:指高阳,上古“三皇五帝”之一。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所与A相视B如途人者C其初D兄弟也E兄弟F其初G一人之身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动词,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若不过焉则不及”的“及”用法相同。B.服,指丧服,如期服、大功服,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确定丧服类型和服丧时间。C.法,方法,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失期,法皆斩”的“法”意思不同。D.考,考察,与苏轼《石钟山记》中“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考”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氏家族从高阳开始发展,苏味道在唐朝神龙初年来到眉州担任刺史,死在了官任上,他的一个儿子留在眉州,之后形成了“眉州苏氏”这一分支。B.从苏洵父亲上至他的高祖,为官、婚嫁、享年等情况都加以记录,用“讳某”来称呼;对于族中其他的先人,也不直呼其名,但是并未详细记录其情况。C.在苏洵生活的年代,只有皇帝的儿子和那些一开始担任过大夫的人,之后才会形成“大宗”,其他人都是“小宗”,苏氏族谱是按照“小宗”来编写的。D.苏洵认为苏氏家族传承七十余代,期间或许有贤能与不贤能的人,不贤能的人已不得而知,贤能的人虽不止七个人,却因没有修谱而未能流传于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2)自吾之后,而莫之知焉,则从吾谱而益广之,可以至于无穷。14.根据两则材料,说说编写族谱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还郊王勃闲情兼嘿语①,携杖赴岩泉。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还题平子②赋,花树满春田。【注】①嘿(mò)语:沉默。②平子: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为河间相,仕途不得志,因作《归田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写春游时郊野的美好景色,抒发了作者悠闲的心情,也在闲兴中寄寓了作者的沉思。B.首联点明还郊原因,暗示诗人在现实中缺少志同道合者,希望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C.颔联从视觉出发,写出碧绿如带的景象,榆荚成串如古钱一般,表现作者闲居生活的富足。D.尾联写田野的路边满树繁花,春色正浓,呼应标题“春日”,也将情思融入景中,情景交融。16.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也创设了“鱼”和“鸟”的意象,但其蕴含的情感与这首诗明显不同。试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 ”来反射南面日光,后来“ ”,最终使老屋焕发光彩。这与梁思成指出的“中国建筑往往向南取光,院内多植花草”相一致。(2)小亮同学走在乡间田野,看到树木葳蕤、流水潺潺,不禁吟起《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3)《陈情表》中用“ , ”两句表明李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4)《石钟山记》中,苏轼对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理由持怀疑态度,他的理由是“ , ”,更何况是石头呢?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抗战期间,本人有这样一种感想: 甲 。兵贵精而不贵多,精兵一名能顶百名坏兵。文章中的一字一句,就等于队伍中的一兵一卒,我们必需随时检阅淘汰,拣选精锐。用兵又讲究布阵,步,马,炮,工,辎,须有照顾联络,全军人马,须按步就班。在一篇文章之中,全文就是一个(a)阵势,每一段就是其中的一个兵种,一只队伍。①为了使各段之间紧密联络,相互照顾,②组成一篇完美的佳品,③写作时需要另一项注意的工作就是布局或安排。④很多作品,内容零乱芜杂,头重脚轻,前后不相协调,⑤就是由于作者本身不知“选择”,不懂“安排”。一位小说家曾说过,文学是剪裁的艺术。所谓剪裁,就是我们所说的“选择”。有剪裁就必须有抛弃,芜杂的材料,不能不割爱。谈到“割爱”,这又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了。假设思想不深入,容易以浅薄为深刻,以陈腐为新奇,或者固执地不肯舍弃任何一段。结果,样样皆会说到,但却一样也没有说好。我们再以用兵为喻。用兵之道,在于击破主力,争取要塞,作文章亦与此类似。我们应当集中精力,不浪费精力于无用的意思上。做文章必须先确定一个(b)主旨,一个着重点。我们运思选择之时,就必须拣选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举例来说,守财奴的表现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的吝啬,却只拣选了严监生临死时手指灯碗内两根的灯芯不肯瞑目的故事。《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c)心性虽冷静,但骨子里却仍不能“忘情”的人。曹雪芹却只选了两点加以描写,就使我们对妙玉有了清楚的印象。一段是当刘姥姥从妙玉的庵里辞出后,妙玉竟连刘姥姥用过的茶碗都扔了,但是宝玉到庵里来的时候,她却把自己使用的茶杯让给宝玉使用;另外一段是宝玉生日时,别人都去凑热闹了,妙玉表面上一个(d)人冷清地守在庵里,但暗中却备好了礼物,偷偷地派人给宝玉送了过去。这些例子都为我们证明, 乙 。18.对于文中四处加点词“一个”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a和b相同,c和d不同B.a和b不同,c和d相同C.a、b、c、d都相同D.a、b、c、d都不同19.第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根据材料内容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甲、乙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从林冲、周朴园、祥林嫂这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印证作者有关文学剪裁的观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置身于大自然中,人们往往只倾心于其景色的美好,然而大自然之于人的意义,仅限于此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B 2.A 3.D 4.①“诗骚”传统异常强大,传统小说只有强化抒彩,才能进入文学结构的中心,得到承认和赞赏;②古代以诗文取士,传统小说家无不能诗善赋,在创作中总会有意无意地使小说呈现出抒彩。 5.①内容:中国小说叙事的民族性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史传”与“诗骚”对中国小说的影响。②方法: 以中国文化为依托,借鉴西方作品和理论,将叙事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③有待探讨的问题:如何以现代小说叙事理论评价中国传统小说,如何梳理中国小说叙事从传统到现代的模式转换。【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其发展脉络。材料一从叙事与抒情的双重性出发,强调了中国传统小说以故事为中心的创作倾向,同时指出其与史籍的密切联系及虚构手法的运用。材料二则进一步分析了“史传”与“诗骚”对中国小说的深远影响,揭示了小说在借鉴史书叙事技巧的同时,如何融入抒情元素以提升文学地位。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展现了中国小说的独特性,也为其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但相较于诗赋词曲的引入,对人物内心感受的描写更能产生抒情味”错误。由原文“在小说中,诗赋词曲的引入,在语言层面上即能滋生诗意;对场景尤其是对景物的描写,也能创造抒彩;更值得重视的是,对人物内心感受或精神世界的描写,同样能产生抒情味”可知,这里只是强调对人物内心感受的描写值得重视,并没有将其与诗赋词曲的引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对人物内心感受的描写更能产生抒情味”的结论。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必然难以深入表现人物情感世界”错误。由原文“这种很少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小说创作倾向,在多数评论者看来,必然以缺乏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表现为代价。但果真如此吗?这尚需学界进一步探讨”可知,说明这种观点只是多数评论者的看法,还存在探讨的空间,并非定论,该项说法过于绝对。C.“《聊斋志异》和《水浒传》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地位相当”错误。由原文“史书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远比只能入子集的文言小说与根本不入流的白话小说高得多”可知,材料二只是说史书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比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高得多,但没有提及《聊斋志异》和《水浒传》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相当,且根据常识可知,《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水浒传》是白话小说,在古代文人眼中地位可能不同,该项无中生有。D.“五四小说改变了兼顾‘史传’‘诗骚’的传统”错误。由原文“梁启超提倡的‘新小说’,以及之后兴起的五四小说,也深受‘史传’和‘诗骚’的影响,只是各自有其侧重点:‘新小说’更偏于‘史传’,而五四小说更偏于‘诗骚’”可知,说明五四小说并非改变了兼顾“史传”“诗骚”的传统,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特色和主要观点倾向的把握能力。D.“材料二对此明确做出了回答”错误。材料一针对古代小说“很少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小说创作倾向”受到的批评提出疑问,认为“这种很少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小说创作倾向,在多数评论者看来,必然以缺乏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表现为代价。但果真如此吗?这尚需学界进一步探讨”,而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史传”“诗骚”传统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时代小说中侧重点的变化等内容,并没有针对材料一的疑问明确做出回答。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即使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以至明清小说兴起之后,诗歌二千年的正宗地位也没有真正改变。而在这‘诗的国度’的诗的历史上,绝大部分名篇都是抒情诗,叙事诗的比例和成就相形之下实在太小。这种异常强大的‘诗骚’传统不能不影响其它文学形式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只要想挤入文学结构的中心,就不能不借鉴‘诗骚’的抒情特征,否则难以得到读者的承认和赞赏”可知,“诗骚”传统异常强大,传统小说只有强化抒彩,才能进入文学结构的中心,得到承认和赞赏。②由原文“在一个以诗文取士的国度里,小说家没有不能诗善赋的。以此才情转而为小说时,有意无意之间总会显露其‘诗才’”可知,古代以诗文取士,传统小说家无不能诗善赋,在创作中总会有意无意地使小说呈现出抒彩。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内容:结合“从体裁分析的层面来考察中国小说史,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小说往往兼具叙事体作品与抒情体作品的特征,并且呈现出以故事为中心的倾向”可知,中国小说叙事具有民族性特征,它兼具叙事体作品与抒情体作品的特征。结合“像中国古代小说一样,梁启超提倡的‘新小说’,以及之后兴起的五四小说,也深受‘史传’和‘诗骚’的影响,只是各自有其侧重点”可知,要研究中国小说叙事的发展变化。结合“‘史传’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大体上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实录’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则主要体现在突出作家的主观情绪,于叙事中着重言志抒情;结构上,引大量诗词入小说”可知,中国小说叙事研究要研究“史传”与“诗骚”对中国小说的影响。②方法:结合文“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在以故事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基本上都有着具体的时空条件,很少有专重人物心理而弃故事于不顾的小说,这一点与西方有别。古代小说在现代小说理论体系中受到批评的,主要与这一特征有关”可知,在研究中国小说叙事时,可在以中国文化为依托的前提下,借鉴西方作品和理论,将叙事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③有待探讨的问题:结合“古代小说在现代小说理论体系中受到批评的,主要与这一特征有关。这种很少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小说创作倾向,在多数评论者看来,必然以缺乏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表现为代价。但果真如此吗?这尚需学界进一步探讨”可知,在研究中国小说叙事时,要如何以现代小说叙事理论评价中国传统小说,如何梳理中国小说叙事从传统到现代的模式转换。6.D 7.D 8.①牛说庖丁是“刽子手”是因为庖丁浑然不顾牛的眨眼乞求、泪花闪动,为了成就自己所谓艺术家的名号而用一把锋利解牛刀无情地剥夺了牛的生命。②镜中人却说庖丁“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因为他技艺高超,动作行云流水,具有艺术美感,更在于庖丁敢于解剖自己。 9.示例一:赞同删除。①对庖丁的形象前文已经完成刻画,这个句子对塑造庖丁形象并没有多大作用:②删除这个句子,小说的情节完整性并没有受到影响;③小说的主题是要表达对人的生命和动物生命以及人和自然如何和谐共存的思考,这个句子与主题无关。示例二:赞同不能删除。①给情节留白,激发读者思考:为什么庖丁明明解剖了自己却没有死?为什么他要在午夜时分月色里磨刀而不是如前文所写的在阳光下磨刀?②使上文“活着的牛们,开始深深地怀念庖丁”的情节有了着落点:③更含蓄地深化了“人应当尊重一切生命并不断地解剖自己”的主题:④让庖丁不死,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心理。【导语】这篇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重构了《庖丁解牛》的寓言,通过解牛场景的仪式感与牛的人语化,构建了技艺与伦理的深刻悖论。庖丁的优雅技艺与牛的控诉形成张力,镜中人的对话更将主题推向存在主义层面。结尾的开放式处理(磨刀意象)既延续了传统寓言的轮回感,又以现代视角解构了“技艺至上”的价值观,引发对暴力美学的哲学思辨。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表现出庖丁对自己解牛的技艺十分自信”错误,开篇对庖丁睡醒后的描写,如“细细梳发”“近午的日光斜照窗棂,在墙壁上投下朦胧的光影”等,景物烘托和动作、神态描写与“庖丁对自己解牛的技艺十分自信无关”,充其量刻画了 一个孤独、从容、悠闲的庖丁形象。B.“心中充满矛盾”错误,“长时间柔柔地抚摸牛脊和牛的面颊”是因为于心不忍,应为“心中充满了对牛的悲悯情怀”。C.“从侧面描写庖丁的解牛绝技”错误,“宛似游龙”“波月飞花” 等比喻是从正面描写庖丁解牛时动作的优美、利落,而不是侧面描写。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D.“流露出庖丁对自己“眉似弯弓,目如悬月’脸相的满意”错误,结合前文“用抹布擦拭干净,刀映着日光,有如明镜。庖丁在刀背上看自己的脸”以及后文“又以食指试刀刃,似触未触间,一粒血珠饱满如豆。庖丁把食指含在嘴里,吮了”可知,满意的不是“眉似弯弓,目如悬月”的脸相,而是刀磨得明亮锋利,恰到好处。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①文中“牛一动不动,眼神迷离。庖丁退后一步,对牛说:‘我们开始吧。’牛眨了下眼睛,有泪花闪动”“刀抖碎了日光,走进牛的肌肤”,牛有明显的乞求和恐惧表现,但庖丁依旧进行解牛,“酉时,刀入鞘内,庖丁背着手,看眼前的牛”,他为了展现自己的技艺,无情地剥夺了牛的生命,所以牛认为他是“刽子手”。②从技艺层面,“刀抖碎了日光,走进牛的肌肤。……波月飞花”,庖丁解牛动作行云流水,充满美感,技艺高超;从精神层面,“镜中人庄重了神色,道:‘既可解牛,则人宜可解,不错吧?’庖丁怔了一下,无话”“庖丁也冷笑了。……发出叮当脆音”,庖丁敢于直面镜中人的质问,通过“解剖”镜中人,反思自己,所以镜中人认为他是真正的艺术家。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作用及相关内容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示例一:赞同删除。①前文通过解牛过程、与牛的对话、自我解剖等情节,已经全面地刻画了庖丁的形象,展现了他的技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等,该句对进一步塑造庖丁形象没有明显作用。②小说从有人请庖丁解牛开始,到庖丁自我解剖,牛群的态度转变,情节已经完整,删除此句,故事依然能够完整地呈现,情节连贯性不受影响。③小说围绕庖丁解牛,探讨人的生命、动物生命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该句“不过,也有人说,庖丁没死,午夜时分,他在月色里磨刀”没有深入体现这一主题,与主题关联性不强。示例二:赞同不能删除。①“庖丁没死”与前文他自我解剖形成矛盾,“午夜时分,他在月色里磨刀”与前文他习惯在阳光下磨刀不同,这种情节设置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他明明解剖了自己,文中写“须臾,头颅坠落,全身作千百碎块落入草丛,噗噗有声”,为何他没有死,还能在月色里磨刀?这些内容激发读者思考背后的原因,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②上文提到“活着的牛们,开始深深地怀念庖丁”,该句的存在让牛群怀念庖丁有了更合理的情节落点,暗示庖丁可能会继续解牛,使得情节更连贯。③“午夜时分,他在月色里磨刀”,在寂静神秘的氛围中,暗示着庖丁可能会继续面对自我与生命的问题,更含蓄地表达了人需要不断反思自我,尊重生命,深化了“人应当尊重一切生命并不断地解剖自己”的主题。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庖丁这一人物会产生情感关注,让庖丁不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希望他继续存在的心理,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10.CEF 11.D 12.B 13.(1)族谱是为苏氏家族编写的,而唯独我自己家族的来源能得到详细记载和尊崇,这是为什么呢?(2)在我之后,如果没有人知道家族情况,那么依据我的族谱进一步扩充记载内容,就可以让家族历史传承无穷无尽。 14.①叙述家族谱系渊源和宗族迁徙情况;②明确修谱时详略、尊讳的体例;③体现编写族谱的目的;④确定修谱时所依据的谱学理论。【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苏洵的《族谱引》和《族谱后录》,主要探讨了族谱的编写意义和方法。文章通过苏氏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强调了族谱在记录家族历史、维系亲情和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苏洵认为,族谱不仅是对祖先的尊崇,更是对家族血脉的延续和家族成员身份的确认。他特别指出,族谱应详载直系亲属,而对旁系则简略处理,体现了“尊亲”的原则。此外,文章还提到族谱的编写应遵循“小宗”之法,以确保家族历史的连续性和条理性。整体上,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深刻反映了古代家族观念和修谱文化的重要性。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些我对待他们如同路人的人,他们当初本是兄弟啊。兄弟,他们当初本是同一个人的身体衍生而来的啊。“吾所与相视如途人者”意思是“那些我对待他们如同路人的人”,“者”后面应断开,即在C处断开;“其初兄弟也”为判断句,意思是“他们当初本是兄弟啊”,“也”后面应断开,即在E处断开;第二个“兄弟”是后句的主语,主语后断句,表示强调,即在F处断开。故选CEF。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及”,动词,涉及,记载;/动词,比得上。句意:然而族谱中没有记载苏味道其他子孙的情况。/不是过紧就是太松。B.正确。C.正确。“法”,方法;/按照法律。句意:其方法都依照小宗的规则。/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D.错误。“考”,意思不同。“考”,考查;/敲击。句意:再用我的族谱去考证。/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于族中其他的先人,也不直呼其名,但是并未详细记录其情况”错误。由原文“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皆书,而他不书者,何也?详吾之所自出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遂名之”可知,对于族中其他的先人,是“遂名之”即直呼其名的,该项中“对于族中其他的先人,也不直呼其名”错误。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自出”,为“所”字结构,自己家族的来源;“详”,详细记载;“何”,为什么。(2)“而莫之知焉”,宾语前置句,而莫知之焉;“益”,进一步;“广”,扩充。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此始”可知,编写族谱要叙述家族谱系渊源和宗族迁徙情况。②由原文“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皆书,而他不书者,何也?详吾之所自出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遂名之,何也?尊吾之所自出也”可知,编写族谱要明确修谱时详略、尊讳的体例。③由原文“得吾高祖之子孙之谱而合之,而以吾谱考焉,则至于无穷,而不可乱也。是为谱之志云尔”可知,编写族谱要体现编写族谱的目的。④由原文“古者有大宗,有小宗。凡今天下之人,惟天子之子,与始为大夫者,而后可以为大宗,其余则否。独小宗之法,犹可施于天下。故为族谱,其法皆从小宗”可知,编写族谱要确定修谱时所依据的谱学理论。参考译文:材料一:苏氏族谱,是记载苏氏家族世系的。苏氏家族的祖先是高阳氏,后来子孙繁衍,遍布天下。唐朝神龙初年,长史苏味道担任眉州刺史,死在任上,他的一个儿子留在了眉州,眉州有苏氏家族的人就是从这时开始的。然而族谱中没有记载苏味道其他子孙的情况,是因为血缘关系已经疏远了。血缘关系疏远了为什么就不记载呢?族谱是为有亲近血缘关系的人编写的。从我父亲往上,一直到我的高祖,他们出仕还是没有出仕,娶了哪家的女子为妻,享年多少岁,在哪一天去世,这些都记载下来,而其他的情况不记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了详细记载我的家族的来源。从我父亲往上,一直到我的高祖,都称他们的名讳是什么,而对于其他人就直接写出他们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了表示对我的家族来源的尊崇。族谱是为苏氏家族编写的,而唯独我自己家族的来源能得到详细记载和尊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族谱是我编写的。感情表现在亲属关系上,亲属关系表现在丧服制度上;丧服制度从斩衰(最重的丧服)开始,一直到缌麻(最轻的丧服),再到没有丧服的情况;没有丧服就表明亲属关系已经疏远到极点,亲属关系疏远到极点那么感情也就淡漠到极点了。感情淡漠到极点,那么有喜事就不会去庆贺,有丧事也不会去慰问凭吊;有喜事不庆贺,有丧事不慰问凭吊,那就形同路人了。那些我对待他们如同路人的人,他们当初本是兄弟啊。兄弟,他们当初本是同一个人的身体衍生而来的啊。可悲啊!同一个人的身体,分化演变到最后彼此如同路人,这就是我编写这本族谱的原因啊。材料二:族谱所记载的内容,往上追溯到我的高祖,往下记载到我的兄弟,兄弟去世后,就记载兄弟的儿子。我说:唉!高祖以上的情况,无法详细知晓了。在我出生之前,那些我不知道的事,就算了;在我之后,如果没有人知道家族情况,那么依据我的族谱进一步扩充记载内容,就可以让家族历史传承无穷无尽。古时候有大宗和小宗之分。大凡如今天下的人,只有天子的儿子,以及最初被封为大夫的人,之后才可以成为大宗,其余的人就不行。只有小宗的宗法,仍然可以施行于天下。所以编写族谱,其方法都依照小宗的规则。一百代之后,凡是我高祖的子孙,得到自己家族的族谱来观看,就属于小宗。把我高祖子孙们的族谱收集起来合并对照,再用我的族谱去考证,那么即便历经无穷多代,家族世系也不会混乱。这就是我编写族谱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苏氏家族的祖先从昆吾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多代了。七十多代的时间里,也难免会有贤能和不贤能的人。不贤能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湮没无闻,没办法再听说他们的事迹了;而贤能的人却偏偏有七个被人知晓。七十多代中,那些贤能的人也可能不止七个,而其余贤能之人的事迹没有流传下来,这就是因为没有编写族谱而造成的过错啊。所以我(苏洵)编写了族谱之后,又接着记载我所听说的先人的事迹。15.C 16.①陶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鸟”和“鱼”用来比喻天性自然却被羁绊住的自己,借“鸟”“鱼”对于树林、渊池的思恋写出了作者身在官场,身心被约束不得自由而渴望回归自然的急迫心情。②本诗中的“鱼”和“鸟”指自然中真实的景物,“鱼”和“鸟”形态舒展自由,共同营造了山水的生动灵气,烘托了作者闲散的心情以及对山林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导语】王勃的《春日还郊》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郊野的宁静美景,通过“草绿”、“榆青”、“鱼床”、“鸟路”等意象,展现了生机盎然的春色。诗中既有闲适之情,又隐含着对仕途的沉思,尾联借“平子赋”寄寓了归隐之思,情景交融,意境深远。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现作者闲居生活的富足”错误,“榆青缀古钱”把榆荚比作成串的古钱,是写出其茂密的状态,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而不是表现作者闲居生活的富足。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①陶诗《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里的“羁鸟”是被束缚的鸟,“池鱼”是被困在池塘里的鱼,它们分别比喻身处官场、身心受到束缚的作者自己。“恋旧林”“思故渊”生动地写出了鸟儿对旧林、鱼儿对故渊的思念和向往,借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作者身在官场,如同被束缚的鸟和鱼,渴望回归到自然、自由的田园生活中去的急迫心情,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然生活的向往。②本诗《春日还郊》:诗中的“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鱼”和“鸟”是自然中真实存在的景物。“鱼床侵岸水”描绘了鱼在岸边水中游动的情景,“鸟路入山烟”写出了鸟儿在山间烟雾中飞行的画面,鱼和鸟的形态舒展自由,它们共同营造出了郊野山水的生动灵气。诗人通过对鱼和鸟的描写,烘托出自己闲散、悠然的心情,以及对山林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喜爱之情,与陶诗中“鱼”“鸟”意象所表达的被束缚渴望自由的情感明显不同。17. 垣墙周庭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垣、涓、期功、僮、钟磬。18.D 19.“必需”改为“必须”“按步就班”改为“按部就班”“一只”改为“一支” 20.②组成一篇完美的作品/组成一篇佳品③写作时另一项需要注意的工作就是布局或安排 21.A.写文章就如同用兵B.围绕主旨(重点)进行选材(剪裁)很重要/围绕主旨运思选择很重要 22.示例一:施耐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写林冲的谨慎,却只拣选了他两次离开草料场时灭火炭、拽门、领门等细节。示例二:曹禺在《雷雨》中写周朴园的冷酷无情,却只拣选了他为了自己的利益用金钱收买罢工工人,甚至不惜开除自己的亲生儿子的情节。示例三:鲁迅在《祝福》中写样林嫂的内心的恐惧和矛盾,却只拣选了她临死前向我询向人死后有无灵魂的情节。【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表示整体,强调文章的结构布局如同一个整体的阵势;B.表示唯一性,强调文章必须确定一个核心的主旨;C.数量词,指个体人物(数量);D.表示孤独,用来修饰人物的状态;四个选项中“一个”的含义都不同。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必需” 的“需”应为“须”,必须: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按步就班”的“步”应为“部”,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步骤做事。“一只队伍”的“只”应为“支”,一支:常用于修饰队伍、军队等成建制的组织。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组成一篇完美的佳品”语义重复。“完美”与“佳”均含“好”的意思,重复累赘,应改为“组成一篇完美的作品”或“组成一篇佳品”。③句“写作时需要另一项注意的工作就是布局或安排”语序不当。“需要”应修饰“注意的工作”,应改为“写作时另一项需要注意的工作就是布局或安排”。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在抗战期间,本人有这样一种感想”,后文写“兵贵精而不贵多,精兵一名能顶百名坏兵”,并将“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类比为“队伍中的一兵一卒”,且多次将“文章”与“用兵”对照,根据上下文,此处需建立“写文章”与“用兵”的类比关系,可填入“写文章就如同用兵”。乙处,前文举《儒林外史》严监生和《红楼梦》妙玉的例子,强调“运思选择之时,就必须拣选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即选材需围绕“主旨”。本空语境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需点明“围绕主旨选材”的重要性,可填入“围绕主旨(重点)进行选材(剪裁)很重要”或“围绕主旨运思选择很重要”。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式的能力。题目要求从林冲、周朴园、祥林嫂中任选一人,仿照例句印证“文学剪裁需围绕主旨”的观点。解题时,需先明确人物最突出的性格或形象特征,如林冲的“谨慎”“善良”、周朴园的“冷酷无情”、祥林嫂的“矛盾”“安分守己”等;再从作品中筛选最能体现该特质的细节,要求情节具有高度代表性,如表现林冲“谨慎”的灭火炭、锁门,表现周朴园“冷酷无情”的用金钱收买工人,表现祥林嫂“矛盾”的询问灵魂有无”等。最后仿照例句“作者+作品+人物特点+具体剪裁情节”的句式,字数控制在 60 字内,确保语言简洁且情节与主旨紧密关联。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