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暑假特辑】预学练习1 声与听觉 参考答案及解析Ⅰ 基础知识整理科学概念1 声音的产生、传播与听觉的形成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产生的原因(或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注意:⑴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不一定能听到;⑵物体不振动,一定不会发出声音;(以上请填写“一定”或“不一定”)2.声源:⑴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⑵能作声源的物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二、声音的传播条件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3.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4.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听不到对方讲的话,只能通过无线电设备进行交流。三、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这种波叫声波。2.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表明声波具有能量,称为声能。3.声波的应用:⑴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 ⑵声音的反射: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四、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速1.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声速。2.影响声速的因素有介质的温度和介质的种类等。⑴相同温度下,声速大小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声速为0。⑵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温度越高,空气中声速越快。一般是气温每升高1℃,声速约增加0.6m/s。⑶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s。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此时人耳听到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五、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结构 功能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外耳道 传导声波中耳 鼓膜 接收声波,产生振动鼓室 与咽鼓管连通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入耳蜗咽鼓管 与咽部相通,平衡鼓膜内外气压,保护鼓膜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可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半规管2.听觉的形成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振动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3.影响听觉的因素:⑴人的听觉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越不灵敏。⑵人的听觉与听觉器官有关: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这种情况叫做失聪。科学概念2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一、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音色和响度。二、音调:声音的高低。1.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①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单位:赫兹(Hz)。②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③音调的高低与年龄、性别有关:ⅰ.人的发声频率约在65赫~1100赫。ⅱ.儿童的音调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2.超声和次声①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②高于20000赫的声音是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是次声。③人听不到超声和次声,但狗能听见次声,蝙蝠能听见超声。三、响度:声音的强弱。1.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与人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2.声音的响度用分贝作为单位,符号为dB。四、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1.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法有关。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音色不同的声音的波形。三、噪声污染1.乐音:将有规律、好听悦耳、使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2.噪声:无规律、难听刺耳、让人烦躁不安的声音。(凡是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声音都是)3.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和在人耳处减弱。Ⅱ 科学概念落实1.温州大学“科普进校园”活动中有同学体验搓“鱼洗”(如图所示)。“鱼洗”是铜质容器,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跳动,同时还能听到“嗞嗞”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观察到这些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B.“鱼洗”仍在振动C.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D.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答案】B【解答】解: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到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鱼洗”仍在振动。2.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答案】A【解答】解: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乒乓球被弹开,音叉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B.通过观察音叉周围溅起的水花,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C.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音调在不断降低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液体能够传声【答案】B【解答】解:A、音叉直接和水接触,水花溅起是由音叉的振动引起的,不能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故A错误;B、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B正确;C、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声音的响度,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响度在不断减小,故C错误;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D错误。4.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是(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沿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D【解答】解: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小,这是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敲击鼓沿和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是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这是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故符合条件的是①④。5.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回答下面小题。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颚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气体 气体 B.液体 气体C.固体 气体 D.固体 固体【答案】C【解答】解: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人可以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6.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答案】C【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故A错误;B、下雨天气温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小,故B错误;C、根据图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故C正确;D、根据图像可知: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略小于350米/秒,故D错误。故选:C。7.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C.传播声音的介质 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答案】C【解答】解: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可知,声音传播的介质决定着声音的速度,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8.如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6420 5960 2160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答案】D【解答】解:A、空气的密度小于氧气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氧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B、空气的密度小于铝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铝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C、铁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而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铜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D、声音在固体(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空气和氧气)中的传播速度,符合题意;9.盛夏时节,常听见声声蝉鸣。当我们在房间内休息时,为减轻窗外蝉鸣的影响,下列方法一定没有效果的是( )A.带上隔音耳罩,在人耳处减小噪声 B.在窗户缝隙加装隔音棉并关上窗C.安装双层真空玻璃阻隔窗外声音传入 D.打开门窗,让噪声直接穿过房间【答案】D【解答】解:A、带上隔音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小噪声,故A不合题意。B、在窗户缝隙加装隔音棉并关上窗,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C、安装双层真空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合题意。D、打开门窗,让噪声直接穿过房间,不能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故选:D。10.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②收集声波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C.⑤放大振动D.⑥产生听觉【答案】B【解答】解:A、②是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A错误。B、③是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B正确。C、⑤是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D、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产生听觉,D错误。11.上课时,老师常用扩音器让同学们听得更清楚。扩音器主要改变了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速度【答案】A【解答】解:扩音器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因为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12.玉环文旦果大形美,香气浓郁;肉嫩多汁,酸甜适口。图中能形成“酸甜”感觉的部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答】解:③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其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一一神经中枢。因此,图中能形成“酸甜”感觉(味觉)的部位是③大脑,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13.如图为某小区安装的隔音板,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此措施在声源处控制噪声B.其原理与“禁止鸣笛”相同C.隔音板通过吸收声波减弱噪声D.隔音板能完全消除车辆噪声【答案】C【解答】解:AB、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音,“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所以其原理不相同,故AB错误;C、隔音板通过吸收、反射声波减弱噪声,故C正确;D、隔音板不能完全消除车辆噪声,只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C。14.红楼梦中描述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描述的是声音三要素的(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振幅【答案】A【解答】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描述的是声音三要素的音色,因为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15.如图所示是小明为爷爷购买的一款助听器及部分结构名称,它能将声音放大,让听力衰减患者听见声音,其中患者听觉的形成与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有关,那么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③→①→②→⑤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②→①→③→⑤【答案】D【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声波→④外耳道(传递声波)→②鼓膜(产生振动)→①听小骨(传递振动)→③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听觉神经(传导兴奋)→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故选:D。16.2024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形成听觉的部位是( )A.鼓膜 B.外耳道 C.耳郭 D.大脑皮层【答案】D【解答】解: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见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17.如图,小科和小敏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1)如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着的乒乓球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2)如图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乒乓球弹起,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3)如图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音乐芯片的铃声会越来越 小 ,进一步推理得出: 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1)振动;(2)空气;(3)小;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1)如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着的乒乓球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如图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空气可以传声;(3)如图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音乐芯片的铃声会越来越小,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答案为:(1)振动;(2)空气;(3)小;真空不能传声。18.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将小球拉倒同一高度释放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吸音性能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聚酯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小球的位置越高,下落时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越大,实验中为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度,必须把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本实验比较的是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因此表格中应该填入吸音性能。(3)吸音效果的好坏通过玻璃杯被敲击发出的声音的大小反映出来,聚酯棉垫在杯子底下时发出声音最小,因此它的吸音性能最好,适合装修隔音墙用。故答案为:(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吸音性能;(3)聚酯棉。19.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符合温度 低 、密度 大 的特点。(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下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3)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所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70~160千米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高 。【答案】(1)低;大;(2)下;(3)高。【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不是完全沿直线传播,而是爱走温度低、密度大的路径;(2)诗句中的意思是声音传到了客船上,这是因为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的客船上。(3)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低的路径,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说明70~160千米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20.如图甲所示为某品牌智能眼镜,包含了很多高科技,包括蓝牙、Wi﹣Fi、骨传导耳机以及精准姿态传感器等。(1)Wi﹣Fi无线信号是通过 电磁波 (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2)骨传导耳机的发声部位通过 振动 产生声音,耳机上的“音量”键通过改变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来改变声音的 响度 。(3)结合图乙所示的耳的结构图,与普通耳机相比,骨传导耳机能减少长时间戴耳机对听力的损伤,主要是因为它基本没刺激到 鼓膜 ,而声波刺激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仍可由听神经传至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形成听觉。【答案】(1)电磁波;(2)振动;响度;(3)鼓膜;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解答】解:(1)在Wi﹣Fi通信中,数据被编码为电磁波后,通过无线路由器的天线发射出去,所以Wi﹣Fi无线信号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2)“骨传导耳机”则通过声波引起的颅骨振动,直接将声音信号传递到鼓膜。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所以耳机上的“音量”键通过改变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来改变声音的响度。(3)图中的骨传导耳机,它利用人耳后骨骼的振动将声音信息直接通过听小骨传递给听觉感受器。与普通耳机相比,它能减少长时间戴耳机对听力的损伤,主要是因为它基本没刺激到鼓膜。声波传导至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再经过听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2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绳子中央,小华用铅笔轻轻击,小明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食指上,堵住双耳(如图乙),小华用相同的力量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敲击声响度变大。(1)该实验说明声音在 固体 (选填:“固体”或“气体”)中传播的效果更好。(2)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C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D.衣架离耳朵更近,经过空气传入的声音更大【答案】(1)固体;(2)C。【解答】解:(1)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发出的响声通过细绳和手指传到小明的耳朵里,小明听到声音响度大;该实验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2)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此时敲打衣架的声音是通过细绳传到耳朵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并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故选:C。Ⅲ 核心素养提升22.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答案】B【解答】解: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说明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合题意。23.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对比抽气前后从瓶中传出的响铃声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音调降低 B.音调不变 C.响度变小 D.音色不变【答案】A【解答】解: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传递声音的介质越来越稀薄,响度越来越小,音调和音色都不会变化,故A错误,BCD正确。24.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A.甲、乙、丁 B.甲、丙、丁 C.甲、乙、丙 D.乙、丙、丁【答案】D【解答】解: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5.已知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超过0.1秒,人耳才能把两次声音分开。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长的铁管的一端,铁管内装满水,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水中声速为150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A.1次敲击声 B.2次敲击声 C.3次敲击声 D.4次敲击声【答案】A【解答】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当乙同学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铁管的另一端时,声音会传播三次,即第一次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另一次是通过水传播过来的,还有一次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铁管长20m,由v可知: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t10.00385s;声音通过水传播的时间:t20.0133s;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t30.0588s,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声音通过空气、水和铁管的传播时间之差小于0.1s,所以此时人耳朵是不能区分开这三次声音的,故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26.项目组自制了小型发音器,如图所示:木块两端固定橡皮筋,中间用粉笔作为琴码支撑琴弦。当向右移动粉笔,再用相同的力拨动右侧琴弦。可改变声音的( )A.音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答案】B【解答】解:当向右移动粉笔,用相同的力拨动该琴弦,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CD错误,B正确。27.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水,水面的高度不同。用筷子敲击瓶身时,如果能够分别发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C.丁、甲、乙、丙 D.丁、丙、乙、甲【答案】C【解答】解:当用筷子敲击瓶身时,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水柱越来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来越低,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低;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丁、甲、乙、丙,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1、2、3、4。故选:C。28.制作短视频时,利用AI配音可以大大提高视频的质量和吸引力,让观众沉浸其中。只要作者输入文本,AI配音就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某个明星的声音生成音频,这其实是模仿该明星声音的( )A.音色 B.音调 C.频率 D.响度【答案】A【解答】解:只要作者输入文本,AI配音就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某个明星的声音生成音频,这是模仿该明星声音的音色,故A正确,BCD错误。29.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聊天机器人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宇树科技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场景,成为了受欢迎的聊天机器人之一。如图是工程师聆听机器人唱歌表演的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人“高歌一曲”中的“高”是指音调高B.机器人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工程师耳朵的C.机器人的歌声不是振动产生的D.歌声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40m/s【答案】B【解答】解:A、机器人“高歌一曲”中的“高”是指响度大,故A错误;B、机器人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工程师耳朵的,故B正确;C、机器人的歌声是由扬声器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30.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声音的响度最小 B.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C.乙、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D.丁声音是一种噪声【答案】B【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振动时偏离中间位置的幅度最小,说明振幅最小,所以甲声音的响度最小,故A正确;B、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乙、丙振动的次数不同,即频率不相同,所以音调不相同;二者的波形相同,则音色相同,故B错误;C、乙和丙振动时偏离中间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则二者的响度相同,故C正确;D、甲、乙、丙的振动有规律,丁的振动无规律,因此甲、乙、丙声音为乐音,丁声音为噪声,故D正确。31.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常见的几个探究实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现象,便于观察B.图乙,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C.图丙,拨动伸出桌面很长的钢尺,可能听不到声音D.图丁,塑料片划得越快,音调越高【答案】B【解答】解:A.图甲,乒乓球的作用是转换放大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故A正确;B.图乙,抽气时声音变小,但仍能听到,不能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是实验加推理得出的,故B错误;C.图丙,拨动伸出桌面很长的钢尺,音叉的振动频率很低,低于20Hz时,是次声波,听不到声音,故C正确;D.图丁,塑料片划得越快,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D正确。故选:B。32.如图是盲人用手杖敲击不同的盲道导航地砖,辨别不同的信息判断行进路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路上汽车里传出的歌声对盲人而言是乐音B.地砖发声是由地砖振动产生的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块地砖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D.盲人在耳内形成听觉【答案】B【解答】解:A、路上汽车里传出的歌声对盲人而言是噪声,故A错误;B、地砖发声是由地砖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块地砖产生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D、盲人在大脑内形成听觉,故D错误。故选:B。33.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经中央特批,湖北省6名演奏家用国家一级文物曾侯乙编钟(如图)共同演奏了大型交响乐《1997:天 地 人》的部分片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编钟发出优美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B.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C.在曾侯乙编钟上能演奏出不同音调的声音D.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响度一定不同【答案】D【解答】解:A、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钟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观众耳内的,故B正确;C、编钟具有合瓦结构,所以敲击同一编钟的正面和侧面时编钟可以发出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故C正确;D、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则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由于不知道敲击力度的大小,无法判定响度的大小,故D错误。34.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其中 甲、丙 响度和音色相同;音调最低的为 丙 。【答案】甲、丙;丙。【解答】解:由波形图可知,甲、乙、丙振动的幅度相同,说明响度相同;甲、丙、丁波形相同,故音色相同;相同时间内,丙图振动的次数最小,频率最小,所以丙的音调最低。35.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部分)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问题。(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品显示屏的示数为 0 ms。(2)小曙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增大铜铃到甲的距离,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不变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小曙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增大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答案】(1)0;(2)不变;(3)增大。【解答】解:(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所以时间差也会减少。36.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发一样,小初同学发现:从左往右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低,请回答下列问题:(1)吹笔套时,振动发生的物体是 空气柱 。(2)小初在课余时间利用相同的科学原理制作一个竹笛(如图),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第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可以改变音调,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c (填“a”、“b”或“c”)。【答案】(1)空气柱;(2)c。【解答】解:(1)吹笔套,是笔套中的空气柱振动从而发出声音;(2)空气柱的长短影响振动的快慢,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所以,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a,音调最低的位置是c。故答案为:(1)空气柱;(2)c。37.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表中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 60 0.76B 铜 60 0.89C 铜 60 1.02D 铜 80 0.76E 铜 ① ②F 铜 100 0.76G 钢 80 1.02H 尼龙 80 1.02(1)①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ABC 的琴弦进行实验。②为了验证猜想三,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①和②是 80和1.02 。(2)已学过的科学探究实验中,有些实验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请举例一个实验: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1)①ABC;②80和1.02;(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解答】解:(1)①为了探究音调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控制材料、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所以应该选择ABC。②为了探究音调与材料的关系,应控制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所以应该选择EGH,①处的数据是80;②处的数据是1.02。(2)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也用到了该方法。(12)/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暑假特辑】预学练习1 声与听觉Ⅰ 基础知识整理科学概念1 声音的产生、传播与听觉的形成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产生的原因(或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注意:⑴振动 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 能听到;⑵物体不振动, 不会发出声音;(以上请填写“一定”或“不一定”)2.声源:⑴把 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⑵能作声源的物体可以是 和气体。二、声音的传播条件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需要 。2.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3.声音在真空中 传播。4.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听不到对方讲的话,只能通过 进行交流。三、声音的传播形式----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在介质中形成 的波,这种波叫声波。2.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表明声波具有 ,称为声能。3.声波的应用:⑴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医疗上用 粉碎内脏中的结石;⑵声音的 :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四、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速1.声音在 中传播的速度叫声速。2.影响声速的因素有介质的 和介质的 等。⑴相同温度下,声速大小比较:固体 液体 气体,真空中声速为 。⑵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温度越高,空气中声速越快。一般是气温每升高1℃,声速约增加0.6m/s。⑶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此时人耳听到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五、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结构 功能外耳 耳廓外耳道 传导声波中耳 鼓膜 接收 ,产生鼓室 与咽鼓管连通听小骨 把声音 传入耳蜗咽鼓管 与咽部相通,平衡鼓膜内外 ,保护鼓膜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 ,把振动转化为前庭 内有 ,可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半规管2.听觉的形成过程:(收集声波)→外耳道→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振动扩大并传导)→ (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 (产生听觉)。3.影响听觉的因素:⑴人的听觉与年龄有关:年龄 ,听觉越不灵敏。⑵人的听觉与听觉器官有关: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 ,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这种情况叫做失聪。科学概念2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一、声音的三要素是 。二、音调:声音的 。1.音调与声源振动 有关。①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单位: 。②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 ,音调越 ;物体振动越 ,频率越 ,音调越 。③音调的高低与年龄、性别有关:ⅰ.人的发声频率约在 。ⅱ.儿童的音调比成年人 ,女人的音调比男人 。2.超声和次声①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②高于20000赫的声音是 ,低于20赫的声音是 。③人听不到超声和次声,但狗能听见次声,蝙蝠能听见超声。三、响度:声音的 。1.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与人距离声源的 有关。2.声音的响度用分贝作为单位,符号为dB。四、音色反映了声音的 。1.音色与发声体的 有关。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音色不同的声音的 。三、噪声污染1.乐音:将有规律、好听悦耳、使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2.噪声:无规律、难听刺耳、让人烦躁不安的声音。(凡是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声音都是)3.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在 处减弱、在 中和在 处减弱。Ⅱ 科学概念落实1.温州大学“科普进校园”活动中有同学体验搓“鱼洗”(如图所示)。“鱼洗”是铜质容器,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跳动,同时还能听到“嗞嗞”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观察到这些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B.“鱼洗”仍在振动C.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D.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2.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B.通过观察音叉周围溅起的水花,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C.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音调在不断降低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液体能够传声4.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是(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沿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5.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回答下面小题。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颚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气体 气体 B.液体 气体C.固体 气体 D.固体 固体6.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7.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C.传播声音的介质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8.如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6420 5960 2160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9.盛夏时节,常听见声声蝉鸣。当我们在房间内休息时,为减轻窗外蝉鸣的影响,下列方法一定没有效果的是( )A.带上隔音耳罩,在人耳处减小噪声 B.在窗户缝隙加装隔音棉并关上窗C.安装双层真空玻璃阻隔窗外声音传入 D.打开门窗,让噪声直接穿过房间10.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②收集声波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C.⑤放大振动D.⑥产生听觉11.上课时,老师常用扩音器让同学们听得更清楚。扩音器主要改变了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速度12.玉环文旦果大形美,香气浓郁;肉嫩多汁,酸甜适口。图中能形成“酸甜”感觉的部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13.如图为某小区安装的隔音板,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此措施在声源处控制噪声B.其原理与“禁止鸣笛”相同C.隔音板通过吸收声波减弱噪声D.隔音板能完全消除车辆噪声14.红楼梦中描述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描述的是声音三要素的(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振幅15.如图所示是小明为爷爷购买的一款助听器及部分结构名称,它能将声音放大,让听力衰减患者听见声音,其中患者听觉的形成与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有关,那么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③→①→②→⑤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②→①→③→⑤16.2024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形成听觉的部位是( )A.鼓膜 B.外耳道 C.耳郭 D.大脑皮层17.如图,小科和小敏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1)如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着的乒乓球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2)如图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乒乓球弹起,说明 可以传声。(3)如图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音乐芯片的铃声会越来越 ,进一步推理得出: 。18.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19.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符合温度 、密度 的特点。(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3)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所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70~160千米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20.如图甲所示为某品牌智能眼镜,包含了很多高科技,包括蓝牙、Wi﹣Fi、骨传导耳机以及精准姿态传感器等。(1)Wi﹣Fi无线信号是通过 (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2)骨传导耳机的发声部位通过 产生声音,耳机上的“音量”键通过改变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来改变声音的 。(3)结合图乙所示的耳的结构图,与普通耳机相比,骨传导耳机能减少长时间戴耳机对听力的损伤,主要是因为它基本没刺激到 ,而声波刺激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仍可由听神经传至形成听觉。2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绳子中央,小华用铅笔轻轻击,小明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食指上,堵住双耳(如图乙),小华用相同的力量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敲击声响度变大。(1)该实验说明声音在 (选填:“固体”或“气体”)中传播的效果更好。(2)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D.衣架离耳朵更近,经过空气传入的声音更大Ⅲ 核心素养提升22.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23.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对比抽气前后从瓶中传出的响铃声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音调降低 B.音调不变 C.响度变小 D.音色不变24.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A.甲、乙、丁 B.甲、丙、丁 C.甲、乙、丙 D.乙、丙、丁25.已知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超过0.1秒,人耳才能把两次声音分开。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长的铁管的一端,铁管内装满水,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水中声速为150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A.1次敲击声 B.2次敲击声 C.3次敲击声 D.4次敲击声26.项目组自制了小型发音器,如图所示:木块两端固定橡皮筋,中间用粉笔作为琴码支撑琴弦。当向右移动粉笔,再用相同的力拨动右侧琴弦。可改变声音的( )A.音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27.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水,水面的高度不同。用筷子敲击瓶身时,如果能够分别发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C.丁、甲、乙、丙 D.丁、丙、乙、甲28.制作短视频时,利用AI配音可以大大提高视频的质量和吸引力,让观众沉浸其中。只要作者输入文本,AI配音就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某个明星的声音生成音频,这其实是模仿该明星声音的( )A.音色 B.音调 C.频率 D.响度29.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聊天机器人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宇树科技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场景,成为了受欢迎的聊天机器人之一。如图是工程师聆听机器人唱歌表演的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人“高歌一曲”中的“高”是指音调高B.机器人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工程师耳朵的C.机器人的歌声不是振动产生的D.歌声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40m/s30.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声音的响度最小 B.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C.乙、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D.丁声音是一种噪声31.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常见的几个探究实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现象,便于观察B.图乙,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C.图丙,拨动伸出桌面很长的钢尺,可能听不到声音D.图丁,塑料片划得越快,音调越高32.如图是盲人用手杖敲击不同的盲道导航地砖,辨别不同的信息判断行进路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路上汽车里传出的歌声对盲人而言是乐音B.地砖发声是由地砖振动产生的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块地砖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D.盲人在耳内形成听觉33.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经中央特批,湖北省6名演奏家用国家一级文物曾侯乙编钟(如图)共同演奏了大型交响乐《1997:天 地 人》的部分片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编钟发出优美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B.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C.在曾侯乙编钟上能演奏出不同音调的声音D.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响度一定不同34.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其中 响度和音色相同;音调最低的为 。35.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部分)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问题。(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品显示屏的示数为 ms。(2)小曙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增大铜铃到甲的距离,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小曙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6.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发一样,小初同学发现:从左往右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低,请回答下列问题:(1)吹笔套时,振动发生的物体是 。(2)小初在课余时间利用相同的科学原理制作一个竹笛(如图),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第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可以改变音调,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填“a”、“b”或“c”)。37.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表中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 60 0.76B 铜 60 0.89C 铜 60 1.02D 铜 80 0.76E 铜 ① ②F 铜 100 0.76G 钢 80 1.02H 尼龙 80 1.02(1)①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②为了验证猜想三,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①和②是 。(2)已学过的科学探究实验中,有些实验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请举例一个实验: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七升八暑假特辑】预学练习1 声与听觉 参考答案及解析.docx 【2025七升八暑假特辑】预学练习1 声与听觉.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