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特辑】浙教版科学七升八暑期预学练习2 光的反射(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假特辑】浙教版科学七升八暑期预学练习2 光的反射(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暑假特辑】预学练习2 光的反射 参考答案及解析
Ⅰ 基础知识整理
一、光的反射
1.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反射光路图
一点 入射点 O
三线 入射光线 AO
法线 ON
反射光线 OB
两角 入射角 入射光线 AO 跟法线 ON 的夹角α
反射角 反射光线 OB 跟法线 ON 的夹角 β
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
(1)平面镜 M 放在水平桌面上,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用红色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4)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表中数据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解读】
①硬纸板的作用:a、显示光路b、证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在E、F共面的情况下,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原因可能是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
③实验时为了显示光路,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利用了漫反射。
④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⑤若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具体的操作是:将F板绕ON前后转动,观察是否能在F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⑥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是为了证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⑦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数据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
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普遍规律,正确的做法是改变入射角度,多次实验。
⑨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向O点,光将沿图中OA的方向射出,说明光路具有可逆性。
4.光的反射定律内容: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眼睛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2)路边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造成光污染,这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二、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1)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
(3)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
(5)将蜡烛和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中。
(6)分析与论证:
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实验解读】
①本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目的是为了使像更清晰。
②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寻找并确定像的位置。
③本实验应该选择较薄的玻璃板,因为厚玻璃板可能形成两个像。
④透过玻璃板观察到的像比较模糊,原因可能是玻璃板太厚。
⑤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⑥观察不到蜡烛A的像或蜡烛B无法与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⑦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该位置放光屏(白纸),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⑧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⑨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和平面镜垂直 (4)正立等大的虚像(注意:像与物左右相反)
(5)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3.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 凹面镜
对光的作用 发散 会聚
图示
应用 汽车反光镜 太阳灶
Ⅱ 科学概念落实
1.美丽金衢,美不胜收。下列四个情境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  )
A.婺州公园的树影 B.石梁溪中美丽倒影
C.校园树荫下光斑 D.西区大草原的彩虹
【答案】B
【解答】解:A、婺州公园的树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石梁溪中美丽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校园树荫下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各光学现象中,其成因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透过放大镜观察植物 B.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C.日全食现象 D.水中桥的倒影
【答案】D
【解答】解:A、透过放大镜观察植物,是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
B、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日全食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太阳发出的光照不到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太阳是黑色的,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雨后的夜晚,走在有积水的路上。当迎着月光时,为了避让水洼,不要走地面上较亮的地方。下列光路中,能正确体现该情况下光的传播路线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如图,迎着月光走,月光经积水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即水洼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洼处亮;而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所以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出“人能看到未点亮灯泡”的光路图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点亮的灯泡属于光源,会发出光线,未点亮的灯泡会反射点亮的灯泡的光线,使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从而人看到了未点亮的灯泡。
5.如图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照射时,观察到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  )
A.光射到像上,所以像变亮了
B.光反射到物体上,物体变亮了,所以像也变亮了
C.光使整个空间变亮了,更便于观察像,所以像变亮了
D.光使镜子更明亮了,所成的像也就变亮了
【答案】B
【解答】解:因为当手电筒对着像照射射时,反射光线刚好射到物体上,而物体反射出去的光线增多,因此物体变亮,像随之也变亮。
6.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答案】D
【解答】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7.一束光线以和平面镜成30°夹角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A.100° B.120° C.140° D.160°
【答案】D
【解答】解:①根据光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此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等于60°。
②当入射角增大20°时,则入射角变为60°+20°=80°,根据光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变为80°,所以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80°=160°。
14.小金开车去天目山游玩,途中经过一段盘山公路时,通过观察公路拐弯路口的广角镜来判断对面是否有车辆驶过,广角镜的原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答案】A
【解答】解:公路拐弯路口的广角镜一般是凸面镜。凸面镜属于反射镜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光的反射,将光线反射到我们的眼中,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原本视野之外的物体。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让司机及早发现弯道对面的车辆及行人,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而光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色散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均与广角镜的工作原理不符。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8.如图所示,若要让反射光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下移动 B.竖直向上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答案】A
【解答】解:
A、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能中目标,故A符合题意。
B、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中目标,故B不符合题意;
C、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C不符合题意;
D、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  )
A.∠1 B.∠2 C.∠3 D.∠4
【答案】C
【解答】解:A、由图可知,∠1是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故A错误;
B、∠2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故B错误;
C、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3,则反射角是∠3.故C正确;
D、∠4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故D错误;
10.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相关实验过程,其中M为水平放置的平面镜,E、F为可以绕ON折转的纸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OP是入射角
B.图甲中如果光线沿BO射入,可以沿OA射出
C.图乙中若将F板绕ON向后转,反射光线会消失
D.图甲中将入射光线沿E所在平面绕O点顺时针旋转,反射光线也随之顺时针旋转
【答案】B
【解答】解:A、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则图中的入射角为∠AON,故A错误;
B、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则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入射,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沿OA射出,故B正确;
C、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F沿ON轴向后旋转一定角度,则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而不是反射光线消失,故C错误;
D、图甲中将入射光线沿E所在平面绕O点顺时针旋转,入射角减小,则反射角也随之减小,所以反射光线应逆时针旋转,故D错误。
11.下列选项中可以用如图所示的光路图解释的是(  )
A.岸上人看到水中的鱼
B.岸上人看到水中的“白云”
C.水中鱼看到岸上的人
D.水中潜水员看到天空白云
【答案】B
【解答】解:AC、人眼看到水中的“鱼”、水中鱼看到岸上的人、水中潜水员看到天空白云,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CD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A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后发生了反射现象,逆着反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A的虚像,可以用来解释岸上人看到水中的“白云”,故B正确。
故选:B。
12.我们看到水中有一轮明月,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我们看到水中“明月”的光路图是(  )
A.B. C.D.
【答案】D
【解答】解:月亮反射的光线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反射光线看到月亮的像,即水中“明月”,故选项D正确、ABC错误。
13.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D
【解答】解:
当手电筒垂直照射白纸和平面镜时,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光线被垂直反射,从侧面看时,几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所以人眼感觉平面镜是暗的;光线垂直照射到白纸上,白纸表面是粗糙的,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从侧面看时,有光线进入人眼,则人眼感觉白纸是亮的,故ABC错误,D正确。
14.如图所示是一种反射式路灯,灯发出的光不是直接照射到路面,而是经过灯上方粗糙的反射板反射后照亮路面。下列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
A.光在反射板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B.光在反射板上的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
C.地面上没有灯罩的影子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没有沿直线传播
D.晚上能看见反射板是因为反射板将灯光反射入我们的眼睛
【答案】D
【解答】解:A、反射板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板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发生漫反射,故A错误;
B、漫反射同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B错误;
C、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射向地面的灯光照不到灯罩,所以地面上没有灯罩的影子,故C错误;
D、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晚上能看见反射板是因为反射板将灯光反射入我们的眼睛,
15.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的距离要求为5m,由于医务室房间太小,医生首先将视力表贴在一面墙上,然后在对面墙上正对着视力表挂一大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m,检查视力时(  )
A.人应面对镜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2m
B.人应面对镜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2.5m
C.人应面对视力表而坐,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2m
D.人应面对视力表而坐,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3m
【答案】A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子也是3m,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离人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16.如图所示,是一条盘山公路,当汽车在AB路段行驶时,看不到BC路段的情况,为了看清BC路段的情况,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折射原理,在A处装凹透镜
B.利用反射原理,在B处装凸面镜
C.利用反射原理,在B处装凹面镜
D.利用折射原理,在C处装凹透镜
【答案】B
【解答】解:当汽车在AB路段行驶时,司机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不到BC路段的情况;凸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应该在B位置安装一块面镜,BC路段上的物体反射出的光线,射到凸面镜上,经过凸面镜的反射射向AB路段,从而使人在AB路段上能够看清楚BC路段的情况,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
17.网络上有售卖一种车用的抬头显示器(简称HUD),它能将水平显示器上显示的重要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通过挡风玻璃(看作平面镜)成像,避免驾驶员低头看仪表而造成事故,图乙为其工作原理图。
(1)驾驶员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  反射  形成的(填“反射”或“折射”),成的是  虚像  (填“实像”或“虚像”)。
(2)如果成像位置太低,可将显示器适当  远离  (填“靠近”或“远离”)挡风玻璃。
【答案】(1)反射;虚像;(2)远离。
【解答】解:(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原理可知,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成虚像;
(2)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低,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远离挡风玻璃。
18.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
(1)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  OD  方向射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120  度;
(2)若A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此时反射角为  30  度。
【答案】OD;120;30。
【解答】解:由图知,∠NOD与∠NOA的角度相同,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D为反射光线;因为∠NOD为反射角等于60°,入射角∠AON等于60°,所以这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AO的夹角为120°。
若将入射光束沿着AO顺时针方向转动30°,会使入射角减小30°,即入射角等于60°﹣30°=30°,而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为30°。
19.如图所示,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中的A点斜射到水面上的O点,经反射在足够长的刻度尺上形成光斑B。
(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所成的夹角为  106°  。
(2)如果水位上升,光斑B会  向上  (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答案】(1)106°;(2)向上。
【解答】解:(1)若入射光线和界面的夹角为37度,则入射角(入射光线和发现的夹角)为:90°﹣37°=5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故反射角为53度;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所成的夹角53°+53°=106°;
(2)如果水位上升,反射点左移,使得反射光线向左平移,因而与刻度尺的交点上移。
20.如图所示,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中的A点斜射到水面上的O点,经反射后在足够长的刻度尺上形成一光点B。
(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则反射角为  53°  。
(2)保持入射点O不变,将激光笔竖直靠近空气与水的界面,则在刻度尺上形成的光点将会  向下  (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3)图中折射光线在刻度尺上也形成一个光点C(图中未标出),则B、C两光点到界面的距离大小关系是:sBD <  sCD(选填“>”“<”或“=”)。
(4)小高在空气中点燃卫生香,从而在周围充以烟雾。他是为了利用烟尘微粒对光的  漫反射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
【答案】(1)53°;(2)向下;(3)<;(4)漫反射。
【解答】解:(1)若入射光线和界面的夹角为37°,则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90°﹣37°=5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则反射角为53°;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保持入射点O不变,将激光笔竖直靠近空气与水的界面,则入射角变大,反射角也变大,则在刻度尺上形成的光点将向下移动;
(3)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所以SBD<SCD;
(4)当光照到烟雾时,烟雾颗粒对光的反射方向是不同的,会发生漫反射现象,所以我们从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路径。
21.雨后的夜晚,路上有些积水,甲、乙两人在较暗的月光下,在路上相向而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能看到路面,是因为路面发生了  漫反射  (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2)乙能看到水面比路面  暗  (填“暗”或“亮”)。
【答案】(1)漫反射;(2)暗。
【解答】解:(1)因为路面凹凸不平,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有部分会进入甲的眼睛,所以甲能看到路面;
(2)因为乙同学背着月光走,虽然水面发生的仍然是镜面反射,但反射光进不到乙的眼睛,所以看到水面比路面暗。
22.图甲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可绕ON自由转动的光屏。
(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用光滑的塑料板做光屏E、F,实验效果不如粗糙的硬纸板理想,原因是硬纸板上易发生  漫  反射。
(2)如图乙,当纸板E固定后,红色激光笔贴着纸板E沿AO入射,发现无论如何转动屏F都无法完整地呈现反射光线,原因可能是  纸板E与平面镜不垂直  。
(3)如图丙,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答案】(1)漫;(2)纸板E与平面镜不垂直;(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粗糙的,原因是光线射在上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
(2)如果在实验中无论如何转动屏F都无法完整地呈现反射光线,其原因可能是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
(3)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Ⅲ 核心素养提升
23.如图是塔式热发电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发电站安装有许多定日镜(即平面镜),每一个定日镜都由自动跟踪太阳光装置控制,以便准确的将太阳光反射后会聚到高塔顶部的接收器上。下列光现象中与定日镜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水中倒影 B.雨后彩虹 C.沙漠蜃景 D.小孔成像
【答案】A
【解答】解:定日镜工作,利用的光的反射;
A、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A正确;
B、雨后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沙漠蜃景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故D错误。
24.如图,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个光斑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5°,S′是光源经水面反射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面降低时,S′到水面的距离变大
B.反射角大于45°
C.当水面降低时,反射角将变大
D.当水面降低时,光斑A将向左移动
【答案】A
【解答】解:A、当水面降低时,物体S到水面的距离变大了,所以像到水面的距离也变大了,故A正确。
B、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5°,入射角为90°﹣45°=45°,反射角也是45°;故B错误;
C、因为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当水面降低时,再次的水面是平行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故反射角不变,故C错误;
D、当液面降低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入射点下降,向右移动,因而反射光线在原来反射光的右侧,则光斑向右移动,故D错误。
25.如图平面镜M绕垂直于纸面的轴0以每秒120°匀速转动,AB为一段圆心在O点的圆弧形屏幕。张角∠AOB为60°.有一束来自频闪光源的平行光束通过狭缝S射向平面镜M上的O点,已知光源每秒闪动12次,屏幕AB上每秒内可能出现的光斑次数是(  )
A.3次 B.6次 C.12次 D.24次
【答案】A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当平面镜以ω转动时,反射光线转动的角速度为2ω。
已知平面镜M绕垂直于纸面的轴O以每秒转120°的速度顺时针匀速转动,张角∠AOB为60°,则平面镜转过30°,
由ω可得平面镜转动的周期T=3s,平面镜转过30°对应AB上的光点转过60°,所需时间为0.25s,光源每秒闪12次,0.25s内将闪3次,屏幕AB上每秒内出现的光斑次数是3次。
26.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
A.1° B.2° C.3° D.4°
【答案】D
【解答】解: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光的反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由图知:
因为第一条入射光线平行于下面平面镜,所以第一条入射光线与上面平面镜的夹角为θ,
光线第一次反射的入射角为:90°﹣θ;
结合几何知识可知:
第二次入射时的入射角为:90°﹣2θ;
第三次的入射角为:90°﹣3θ;
第N次的入射角为:90°﹣Nθ。
要想延原来光路返回 需要光线某次反射的入射角为零
所以有 90°﹣Nθ=0,
解得:θ,由于N为自然数,所以θ不能等于4°。
27.反光板是摄影常用器材,其一侧表面涂有光滑的反光涂层,可以反射光,另一侧无反光涂层,通常为黑色(如图)。下列反光板摆放方式能使拍摄对象的面部更亮的是(  )
A.B. C.D.
【答案】A
【解答】解:要使得通过反光板将太阳光反射到脸部,必须把有光滑的反光涂层对着阳光,故BD错误;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而太阳光不能正对反射面,否则沿原路返回,故A正确,C错误。
28.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红外线测温仪就是利用物体向外辐射红外线的强弱来测定温度的,如图是红外线测温仪测体温过程中光线的传播情况,其中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答】解:红外线测温仪,它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工作的,测温仪可以直接接收人发出的红外线,故B正确。
29.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如图所示,作一条从光源S射出的光线,使它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的是确定光源S射出的光线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A.B.C.D.
【答案】C
【解答】解:①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A交平面镜于点O,②OA为反射光线;③连接SO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30.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井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如图所示,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的是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使用平面镜是为了让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即反射光线是竖直向下的;所以,作图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过入射点作竖直向下的反射光线;
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正好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所以第二步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为法线;
由于法线垂直于镜面,所以第三步作出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31.早晨,小明同学在上学之前,总要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着装。如何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晰呢?小明应把平面镜放在(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答案】A
【解答】解: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人的像是由人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自己的面容,自己应面对窗口,镜子的反射面应朝本人,应把平面镜放在A位置,故A正确。
32.如图甲“平视显示系统”可以将一些行车信息直接通过前挡风玻璃成像在视野前方,司机不必低头看仪表,提升了行车的安全性。图乙是其成像原理简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司机看到视野前方行车信息的像是虚像
B.为避免产生重影,可增大挡风玻璃的厚度
C.行车信息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不相等
D.行车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答案】A
【解答】解:ACD、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即行车信息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故A正确,C、D错误;
B、由于玻璃板有厚度壶产生重影,因此为避免产生重影,可减小挡风玻璃的厚度,故B错误。
故选:A。
33.小明同学在家中用两个平面镜和纸筒制作了一个简易潜望镜,如图所示,他把该潜望镜放到窗户下观察窗外的物体,则观察到的物体的像是(  )
A.正立的虚像 B.倒立的虚像
C.正立的实像 D.倒立的实像
【答案】A
【解答】解:
根据潜望镜中使用的是两块平面镜;物体在上面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这个虚像又在下面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眼睛看到正立、等大的虚像。
34.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窗户,甲图窗户可在直线轨道上左右平移,乙图窗户可绕固定轴转动,如果你站在窗户前,能通过玻璃看到你的像,若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则你在P窗户中的像将  不随  (选填“随”、“不随”)窗平移;你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则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时A点的像移动轨迹是  C  。
A.折线; B.圆心角为90°圆弧线; C.圆心角为180°圆弧线; D.圆心角为360°圆弧线。
【答案】不随;变大;C
【解答】解: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则你在P窗户中的像将不随窗户移动;
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像远离物体,距离变大,A点的像移动轨迹是圆心角为180°圆弧线,故选C。
故答案为:不随;变大;C。
35.小赵身高1.6m,她站在竖直放置的大平面镜前1.5m,镜高1.2m,当小赵沿垂直镜面的方向后退1m后,她在镜中像的大小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镜中的像与小赵之间的距离是 5  m,小赵在镜中看到身后的石英钟如图所示,此时的时间是 3:40  。
【答案】不变;5;3:40。
【解答】解:(1)因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身高为1.6m的小赵,当他沿垂直镜面的方向后退1m后,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高度也是1.6m;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等于像距,所以小赵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时,此时物距为1.5m,则像距也为1.5m;
当后退1m,此时物距为1.5m+1m=2.5m,像距也为2.5m 像与人的距离2.5m+2.5m=5m。
(2)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
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8:20与3:40成轴对称,它的实际时间应是3:40。
36.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李同学利用平面镜、可绕ON折转的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进行如图的实验。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与镜面保持  垂直  。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D  。
A.沿ON前后转动纸板E B.沿ON前后转动纸板F
C.改变光束OB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束AO与ON的夹角
(3)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束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到镜面,此时反射光  不能  呈现在(选填“能”或“不能”)纸板上。
【答案】(1)垂直;(2)D;(3)不能。
【解答】解:(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绕ON翻折的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即改变光束AO与ON的夹角,故选:D;
(3)由题意得,当显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都能同时看见;若将纸板倾斜,此时入射光和法线所在平面不在纸板上,因而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8.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小金首先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进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个红色激光笔,① 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  ,表示出法线,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
(1)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的目的是  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
(2)①的操作是  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  。
(3)老师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两条绿色光线和一条红色光线重合时,证明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答案】(1)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2)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解答】解:(1)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这样能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2)法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红色激光笔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可以显示法线的位置;
(3)沿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从侧面观察到入射绿光、入射红光和反射绿光看起来重合时(即只能观察到一条光线时),可根据光的传播路径来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12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暑假特辑】预学练习2 光的反射
Ⅰ 基础知识整理
一、光的反射
1.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 会被物体 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反射光路图
一点 入射点 O
三线 入射光线
法线 ON
反射光线
两角 入射角
反射角
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
(1)平面镜 M 放在水平桌面上,硬纸板 地立在平面镜上。
(2)让一束光 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用红色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4)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 。说明 。
(5)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表中数据说明 。
【实验解读】
①硬纸板的作用:a、 b、 。
②在E、F共面的情况下,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原因可能是 。
③实验时为了显示光路,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利用了 。
④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
⑤若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具体的操作是: 。
⑥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是为了证明 。
⑦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数据的目的是 。
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普遍规律,正确的做法是 。
⑨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向O点,光将沿图中OA的方向射出,说明 。
4.光的反射定律内容: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 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的两侧;
③ 等于 。
5.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眼睛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发生了 。
(2)路边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造成光污染,这是由于光的 引起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二、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1)将一块玻璃板 放在白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选取两支 的蜡烛,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
(3)将 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 为止。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
(5)将蜡烛和像的位置连起来,用 测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中。
(6)分析与论证:
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实验解读】
①本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目的是 。
②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
③本实验应该选择较薄的玻璃板,因为 。
④透过玻璃板观察到的像比较模糊,原因可能是 。
⑤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 。
⑥观察不到蜡烛A的像或蜡烛B无法与像重合,原因是 。
⑦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该位置放光屏(白纸),光屏上 承接到蜡烛的像,说明 。
⑧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
⑨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目的是 。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像与物的连线和平面镜 (4) (注意:像与物 相反)
(5)像与物关于平面镜 。
3.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 凹面镜
对光的作用
图示
应用 汽车反光镜 太阳灶
Ⅱ 科学概念落实
1.美丽金衢,美不胜收。下列四个情境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  )
A.婺州公园的树影 B.石梁溪中美丽倒影
C.校园树荫下光斑 D.西区大草原的彩虹
2.下列各光学现象中,其成因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透过放大镜观察植物 B.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C.日全食现象 D.水中桥的倒影
3.雨后的夜晚,走在有积水的路上。当迎着月光时,为了避让水洼,不要走地面上较亮的地方。下列光路中,能正确体现该情况下光的传播路线的是(  )
A.B. C.D.
4.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出“人能看到未点亮灯泡”的光路图的是(  )
A. B. C. D.
5.如图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照射时,观察到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  )
A.光射到像上,所以像变亮了
B.光反射到物体上,物体变亮了,所以像也变亮了
C.光使整个空间变亮了,更便于观察像,所以像变亮了
D.光使镜子更明亮了,所成的像也就变亮了
6.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7.一束光线以和平面镜成30°夹角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A.100° B.120° C.140° D.160°
8.小金开车去天目山游玩,途中经过一段盘山公路时,通过观察公路拐弯路口的广角镜来判断对面是否有车辆驶过,广角镜的原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9.如图所示,若要让反射光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下移动 B.竖直向上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10.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  )
A.∠1 B.∠2 C.∠3 D.∠4
11.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相关实验过程,其中M为水平放置的平面镜,E、F为可以绕ON折转的纸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OP是入射角
B.图甲中如果光线沿BO射入,可以沿OA射出
C.图乙中若将F板绕ON向后转,反射光线会消失
D.图甲中将入射光线沿E所在平面绕O点顺时针旋转,反射光线也随之顺时针旋转
12.下列选项中可以用如图所示的光路图解释的是(  )
A.岸上人看到水中的鱼
B.岸上人看到水中的“白云”
C.水中鱼看到岸上的人
D.水中潜水员看到天空白云
13.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漫反射
14.如图所示是一种反射式路灯,灯发出的光不是直接照射到路面,而是经过灯上方粗糙的反射板反射后照亮路面。下列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
A.光在反射板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B.光在反射板上的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
C.地面上没有灯罩的影子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没有沿直线传播
D.晚上能看见反射板是因为反射板将灯光反射入我们的眼睛
15.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的距离要求为5m,由于医务室房间太小,医生首先将视力表贴在一面墙上,然后在对面墙上正对着视力表挂一大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m,检查视力时(  )
A.人应面对镜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2m
B.人应面对镜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2.5m
C.人应面对视力表而坐,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2m
D.人应面对视力表而坐,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3m
16.如图所示,是一条盘山公路,当汽车在AB路段行驶时,看不到BC路段的情况,为了看清BC路段的情况,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折射原理,在A处装凹透镜
B.利用反射原理,在B处装凸面镜
C.利用反射原理,在B处装凹面镜
D.利用折射原理,在C处装凹透镜
17.网络上有售卖一种车用的抬头显示器(简称HUD),它能将水平显示器上显示的重要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通过挡风玻璃(看作平面镜)成像,避免驾驶员低头看仪表而造成事故,图乙为其工作原理图。
(1)驾驶员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填“反射”或“折射”),成的是     (填“实像”或“虚像”)。
(2)如果成像位置太低,可将显示器适当     (填“靠近”或“远离”)挡风玻璃。
18.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
(1)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     方向射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1   度;
(2)若A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此时反射角为     度。
19.如图所示,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中的A点斜射到水面上的O点,经反射在足够长的刻度尺上形成光斑B。
(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所成的夹角为 。
(2)如果水位上升,光斑B会 (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20.如图所示,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中的A点斜射到水面上的O点,经反射后在足够长的刻度尺上形成一光点B。
(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则反射角为 。
(2)保持入射点O不变,将激光笔竖直靠近空气与水的界面,则在刻度尺上形成的光点将会 (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3)图中折射光线在刻度尺上也形成一个光点C(图中未标出),则B、C两光点到界面的距离大小关系是:sBD    sCD(选填“>”“<”或“=”)。
(4)小高在空气中点燃卫生香,从而在周围充以烟雾。他是为了利用烟尘微粒对光的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
21.雨后的夜晚,路上有些积水,甲、乙两人在较暗的月光下,在路上相向而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能看到路面,是因为路面发生了     (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2)乙能看到水面比路面     (填“暗”或“亮”)。
22.图甲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可绕ON自由转动的光屏。
(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用光滑的塑料板做光屏E、F,实验效果不如粗糙的硬纸板理想,原因是硬纸板上易发生 反射。
(2)如图乙,当纸板E固定后,红色激光笔贴着纸板E沿AO入射,发现无论如何转动屏F都无法完整地呈现反射光线,原因可能是 。
(3)如图丙,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
Ⅲ 核心素养提升
23.如图是塔式热发电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发电站安装有许多定日镜(即平面镜),每一个定日镜都由自动跟踪太阳光装置控制,以便准确的将太阳光反射后会聚到高塔顶部的接收器上。下列光现象中与定日镜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水中倒影 B.雨后彩虹 C.沙漠蜃景 D.小孔成像
24.如图,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个光斑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5°,S′是光源经水面反射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面降低时,S′到水面的距离变大
B.反射角大于45°
C.当水面降低时,反射角将变大
D.当水面降低时,光斑A将向左移动
25.如图平面镜M绕垂直于纸面的轴0以每秒120°匀速转动,AB为一段圆心在O点的圆弧形屏幕。张角∠AOB为60°.有一束来自频闪光源的平行光束通过狭缝S射向平面镜M上的O点,已知光源每秒闪动12次,屏幕AB上每秒内可能出现的光斑次数是(  )
A.3次 B.6次 C.12次 D.24次
26.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
A.1° B.2° C.3° D.4°
27.反光板是摄影常用器材,其一侧表面涂有光滑的反光涂层,可以反射光,另一侧无反光涂层,通常为黑色(如图)。下列反光板摆放方式能使拍摄对象的面部更亮的是(  )
A.B. C.D.
28.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红外线测温仪就是利用物体向外辐射红外线的强弱来测定温度的,如图是红外线测温仪测体温过程中光线的传播情况,其中光路图正确的是(  )
A.B. C.D.
29.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如图所示,作一条从光源S射出的光线,使它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的是确定光源S射出的光线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A.B.C.D.
30.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井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如图所示,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的是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31.早晨,小明同学在上学之前,总要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着装。如何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晰呢?小明应把平面镜放在(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32.如图甲“平视显示系统”可以将一些行车信息直接通过前挡风玻璃成像在视野前方,司机不必低头看仪表,提升了行车的安全性。图乙是其成像原理简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司机看到视野前方行车信息的像是虚像
B.为避免产生重影,可增大挡风玻璃的厚度
C.行车信息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不相等
D.行车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33.小明同学在家中用两个平面镜和纸筒制作了一个简易潜望镜,如图所示,他把该潜望镜放到窗户下观察窗外的物体,则观察到的物体的像是(  )
A.正立的虚像 B.倒立的虚像
C.正立的实像 D.倒立的实像
34.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窗户,甲图窗户可在直线轨道上左右平移,乙图窗户可绕固定轴转动,如果你站在窗户前,能通过玻璃看到你的像,若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则你在P窗户中的像将 (选填“随”、“不随”)窗平移;你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则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时A点的像移动轨迹是 。
A.折线; B.圆心角为90°圆弧线;
C.圆心角为180°圆弧线; D.圆心角为360°圆弧线。
35.小赵身高1.6m,她站在竖直放置的大平面镜前1.5m,镜高1.2m,当小赵沿垂直镜面的方向后退1m后,她在镜中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镜中的像与小赵之间的距离是
    m,小赵在镜中看到身后的石英钟如图所示,此时的时间是    。
36.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李同学利用平面镜、可绕ON折转的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进行如图的实验。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与镜面保持 。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沿ON前后转动纸板E B.沿ON前后转动纸板F
C.改变光束OB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束AO与ON的夹角
(3)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束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到镜面,此时反射光 呈现在(选填“能”或“不能”)纸板上。
38.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小金首先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进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个红色激光笔,①    ,表示出法线,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
(1)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的目的是     。
(2)①的操作是     。
(3)老师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两条绿色光线和一条红色光线重合时,证明     。
(
12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