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补充背诵篇目《贺新郎·国脉微如缕》课件(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补充背诵篇目《贺新郎·国脉微如缕》课件(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课前准备:
语文课本、积累本、双色笔
拍案而起!!!
我宣誓: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评价一位南宋爱国词人,说他“有悲壮的感情,高尚的见解,伟大的才气”。
他就是——刘克庄。
导(3分钟)
贺新郎
刘克庄
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典故含义,赏析作者用典的精妙自然。
3.体会作者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导(3分钟)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
前五分钟
阅读知识链接、诗词,完成导学提纲基础感知。
后八分钟
再次阅读诗词,完成导学提纲深入学习。
思(13分钟)
议(5分钟)
小组讨论解决学案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要求:
积极投入,规范答案,以待展示。
1.口头展:声音洪亮,用语规范。
我提问 我回答 我质疑
我纠错 我补充
2.书面展:板面整洁,书写工整,
答题规范,无错别字。
展(8分钟)
贺新郎
刘克庄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基础感知1:
基础感知3:本词前有小序:“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正确语序:“实之有忧边之语,走笔三和答之。”
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和诗”,朋友之间(诗友)通过诗的唱和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
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走笔:用笔很快地写。
展(8分钟)
译文: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我回笔疾书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回答这件事。
基础感知3:本词前有小序:“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小序中哪两个字概括了全篇的中心?小序有什么作用?
“忧边”为全篇行文的中心,是爱国之士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的深切忧虑。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担忧国事,有感而作。
展(8分钟)
深入学习1:前三句“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比喻:国脉微如缕,把国运比作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形容国家形势的危急。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表达了作者对国运的忧虑。
②用典:运用王终军的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自信,也慨叹自己报国无门。
③设问:“缚将戎主”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嫉贤妒能,词人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
展(8分钟)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预设展
“长缨”典故: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外交人物。年少好学,以能言善辩、博学多才并擅长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他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赴京师长安深造。
终军请缨出使南越的典故为人熟知:
西汉武帝朝,南越尚未平复,动乱不堪,故出使十分危险。汉武帝欲令南越归顺,想派使节出访南越让其国王、太后入汉为人质,此次出访的危险性可想而知,极易被对方认为是故意挑衅而丧命。
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平,终军主动挺身而出,表示愿意担当重任,为国献身。他豪情万丈地对汉武帝说:“请给我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送到朝廷来。”终军成功说服南越王,但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世人称之为“终童”。后以此典故指主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
预设展
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思考:“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感慨。
②词人借用韩世忠的典故,希望朝廷能够放宽标准,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让有识之士有用武之地。
预设展
思考:“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短短一句话连用了“谷城公”和“骊山母”两个典故,试分析此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连用两个典故,张良和李筌两个典中典,来说明没有名人传授、神仙指点,依然可以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呼吁朝廷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
预设展
上阕:先指出国家处于极度危险之中,然后提出世间并不是没有可以力挽狂澜的人才,朝廷应该不拘一格选用贤才的主张。最后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
预设展
少时棋柝曾联句。
“棋柝曾联句”典故:出自李正封、韩愈《晚秋郾城夜会联句》:“从军古云乐,谈笑青油幕。灯明夜观棋,月暗秋城柝。”
典故详情: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尤为严重,威胁到了唐王朝的统治。
在唐宪宗的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了,他的儿子吴元济自己宣布自己为节度使,就等于自己宣布自己是候补节度使,这等于是公开地向朝廷叫板,跟朝廷要官作对。
预设展
抓住这个机会,唐宪宗决定武力镇压位于河南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然而讨伐蔡州的战争并不顺利,朝廷的军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刺伤了当时主战的宰相裴度,唐宪宗对讨伐蔡州开始动摇,主战的韩愈给皇上写了一封奏章,上书发表了自己的主张,皇帝看了他的奏章信心大增。
在宰相裴度等人的决意坚持下,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朝廷任命当时的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负责全权处置讨伐淮西的叛军。任命韩愈为行军司马(相当于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随裴度去前方作战。
后来平定藩镇之乱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班师回朝之后,朝廷论功行赏,韩愈因为在这次征战中有出色的表现,被提升为刑部侍郎,位居四品。
再后来在元和十三年(818年)秋天,韩愈再一次来到郾城。他与李正封于深秋的晚上在溵亭饮酒,回想整个伐蔡的过程思绪激荡,现场对诗留下了《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并题写在郾城千年名刹——彼岸寺西墙壁上面。上引该诗开头四句,为李正封所咏,描写诗人从军的豪兴和高雅的情趣。后因以“棋柝联句”为军中文人生活的典实。
这里借用韩愈棋柝联句的故事,说明作者自己年轻时曾在军旅之中过着豪放风雅的生活。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预设展
“登楼揽镜”典故:语出杜甫《江上》诗:“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暗指容颜憔悴衰老。
典故详情:永泰元年(765年),诗人杜甫的朋友严武去世,他因此离开成都,辗转来到夔州(今奉节),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暂住下来,但他念念不忘当年的理想,在一个秋日写下了《江上》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建功立业的志向使我频频揽镜自照,行迹经历却使我独倚高楼。
在万物凋零的秋天,诗人仍有一颗火热的心,以往那种建功立业的热血还在,这使他产生了一种紧迫感,便频频揽镜自照,提醒自己年华有限,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远大的志向。可是,现实又是如此冰冷,如今流落西南,不知何日才能归去,却只能倚楼自伤。
这里化用杜甫《江上》诗句,指作者自怜衰老。
深入学习2:“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此三句用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棋柝联句”表达作者从军报国的志愿。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
②“登楼揽镜”表达了时光流逝、年老体弱、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痛惜心情。
展(8分钟)
思考:“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有人说“北风”二字妙绝!试析妙在何处?“冲梯屡舞”有什么作用?
①“北风”,暗指从北方来犯的蒙古军队,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运用比喻和借代手法,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②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境,渲染了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为下文再次强调任人唯贤的重要性做好了铺垫。
预设展
君莫道投鞭虚语
“投鞭”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苻坚进攻东晋时曾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典故详情: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氐族的前秦势力最为强大,占领了长江北部大部分地区。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苻坚不听劝告,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彻底打败了。
预设展
投鞭断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预设展
“一贤能制难”典故:语出《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安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
“金汤”典故: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期间,起义军将领武臣攻至范阳城时,辩士蒯通通过三步策略游说范阳令徐公与起义军将领武臣的历史事件。 “金汤”原指“金城汤池”,金城 ,金属铸造的城墙。汤池 ,沸水形成的护城河。 后衍生出成语“固若金汤”,比喻防守严密、难以攻破的防御体系。
“张许”典故:张巡和许远,唐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睢阳城被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部下尹子琦围困时,睢阳太守许远(杭州盐官人)求张巡同守睢阳城,坚守数月,外无援兵,城中粮尽,“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既尽,巡出爱妾,杀以食之,远也杀其孥。” (《新唐书》)不久,城陷,敌兵在河南偃师洛水河畔杀害了睢阳太守许远。张巡被俘,不肯投降,被叛军杀死,终年四十九岁。朝廷赐立庙于睢阳城祀之,世称双忠。
预设展
思考:“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此处连用四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连用典故表达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
②提醒统治者要重视敌人,讽劝朝廷不要认为天堑可凭就苟且偷安消极备战,而要重用人才。
预设展
快投笔,莫题柱。
“投笔”典故:此用班超投笔从戎故事。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典故详情:班彪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奉光武帝之命整理西汉历史。班彪有两儿一女,都聪明能干。在他们年幼时,班彪就教他们学习文学、历史知识,希望他们能博学多才,长大成为国家栋梁。
预设展
班彪去世之后,班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班氏两兄弟就靠替别人抄写文书,来奉养年迈的母亲。
哥哥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希望有朝一日能继承父志为国家修史,写一部讲述西汉的史书。后来,他终于编撰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而弟弟班超却对枯燥乏味的案头工作感到厌烦。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张骞那样出使西域,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才智,甚至生命。后来,班超毅然放弃了抄写工作,投笔从戎。先后出使西域多次,在西域三十一年,使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从此,从西域到欧洲的“丝绸之路”又重新通畅了,班超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封为定远侯。后遂以“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题柱”典故:出自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典故详情: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四川人,为人才华出众,志向远大。他在年轻时,就从蜀地出发前往京城,希望能够得到重用。
这天他在路过升仙桥这个地方时,一时兴起,就在桥头的柱子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如果不能乘坐高头大马,就绝不会再从这座桥上经过。”
到达京城后,司马相如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能,很快受到了皇帝的赏识,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誓言。
后用此典表现立志求取功名,建树功业。
相关典故:“相如题柱,终军弃繻。”
“终军弃繻”典故:出自于《汉书·终军传》。
西汉武帝时,少年才子终军赴长安途经函谷关时,把守关隘的士兵,发给了他一张通行证,如果返回的话,必须持着这张通行证才可以出关。
但是终军却发誓说:“大丈夫前往京城,如果不能取得功名,就再也不会拿着这张凭证返回来。”说完,他就将这张通行证丢在了一边。
终军达到京城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并代表皇帝巡视关东地区。当他功成名就,再次从函谷关通过时,昔年那位士兵竟然还认得终军,于是就感慨地说:“这不就是先前扔掉通行证的那个人吗?”
司马相如在柱子上留下豪言壮语,不达功名不罢休;终军过关时发誓,如果不能富贵,就不准备再次出关。
他们两人都践行了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的诺言,立志去追求人生的远大理想,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成功。
预设展
深入学习3:“快投笔,莫题柱。”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
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激励、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展(8分钟)
下阕:抚今追昔,先感叹自己虽有报国之志,但已年老无为。然后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最后激励爱国志士,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预设展
典故 思想情感
王终军 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自信,也慨叹自己报国无门。
韩世忠 呼吁朝廷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典中典: 张良、李筌 说明没有名人传授、神仙指点,依然可以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棋柝联句 追忆青年时期的军旅生活,表达对从军报国的渴望。
登楼揽镜 感叹年华已逝,功业无成,怀才不遇的悲愤。
苻坚 警告统治者要重视敌人。
张巡、许远 讽劝朝廷不要认为天堑可凭,而要重用人才。
班超投笔 相如题柱 激励爱国志士投笔从戎,不要只是追求功名利禄。
结(3分钟)
明晰主旨
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表现了词人对时局的忧心忡忡及想要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间的爱国热情。  
本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1.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国势衰颓的一句是: 。
2.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两句用终军“主动请缨”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在国运日渐微弱的情况下抗敌报国的决心。
3.刘克庄《贺新郎 国脉微如缕》中希望当权者任人唯贤,与龚自珍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检(3分钟)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 缚将戎主
未必人间无好汉 谁与宽些尺度
4.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作者用谷城公和骊山母的典故来说明即使无人指点,依然能够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两句是: , 。
5.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两句写出了抗金名将韩世忠指挥作战时的从容淡定以及赫赫战功。
6.《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一句作者作者抚今追昔,昔日从军报国地夙愿,但已成远梦。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 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7.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作者通过回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来书抒写当下年老无为的悲叹的两句是: , 。
8.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两句写出了北方敌人来势汹汹,频频冲击我方边城的紧急军情。
9.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作者认为纵使有坚固的城墙,没有好的将领依然无法保卫家国的两句是: , 。
10.《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两句鼓舞爱国志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
叹而今登楼揽镜 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 边上冲梯屡舞
自古一贤能制难 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快投笔 莫题柱
下节课提示
预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