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4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说“木叶”》课件(共4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林庚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的艺术形象。
2、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3、体会文章的严谨缜密,感受作者的理性美。
4、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介绍
林庚(1910-2006),字静希。
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
文体知识
概念
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
作用
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类型
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说”是一种文体。
“说”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对见解,写法比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
解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欧阳修《醉翁亭记》
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
—— 刘桢《公宴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 李白《梁园吟》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 李白《秋下荆门》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马戴《灞上秋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解题
木叶 树叶 落木 落叶
《全唐诗》 73次 28次 24次 204次
《全宋词》 18次 1次 10次 47次
《元曲选》 82次 50次 93次
——乐建兵 朱国《也说“木叶”》
解题
袅袅 niǎo 陆厥 jué 橘徕 jú lái
柳恽 yùn 沈佺期 quán 寒砧 zhēn
庾信 yǔ 涔阳 cén 万应锭 dìnɡ
门栓 shuān 窸窣 xī sū 冉冉 rǎn
正音
(1)熟能生巧: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
(2)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
(3)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
(4)得鱼忘筌:筌是用来捕鱼的竹器,得到了鱼,就忘掉筌。比喻达到了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积累词语
初印象大比拼
任务介绍: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即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理清
文章思路
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关键句
关键词
梳理思路
观见
段落 每段关键句
1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3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4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6 “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7 不过是一字之差,不过是一字之差。
理思路
①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③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
④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⑦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句)
(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结尾句)
(过渡句)
(上段尾句——过渡句)
(独立成段的句子)
① 总结句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 注意“可是”“而” 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③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木”字上。
④ 结尾句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 过渡句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 上段尾句——过渡句 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⑦ 独立成段的句子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初读课文
梳理思路
1、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 。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 区别“木叶”和“落木”,指出“木叶”更常见,其关键在“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落叶“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初印象大比拼
任务介绍:请仔细阅读文本,寻找其中分别论述“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诗句,在比较中体会“木叶”“落木”的独特性。
辨木
之独特性
思考探究
请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寻找其中分别论述“树叶”和“木叶”的诗句,在比较中体会“木叶”的独特性。
意象 诗句 特点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橘颂》)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招隐士》)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6)午阴嘉树清圆(《满庭芳》)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折杨柳》)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拟古》)
"树"字唤起枝繁叶茂的联想。
浓密、高大、郁郁苍苍
绿叶的繁密润泽;多用于表现春夏生机。
繁密、饱满、水润
思考探究
1.请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寻找其中分别论述“树叶”和“木叶”的诗句,在比较中体会“木叶”的独特性。
意象 诗句 特点
木叶
(10)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月赋》)
(11)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临江王节士歌》)
(12)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
(1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14)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15)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古意》)
“木叶”常与秋水秋风相伴,隐含的萧瑟之声,承载深沉悲凉情感(尤其是羁旅愁思与时光流逝)
疏朗、空阔、枯黄
初印象大比拼
探究:木的第①个艺术特征
读第4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品味探讨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
初印象大比拼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品第三段
感受诗意
——吴均《答柳恽》
落木千山
空阔
感受诗意
饱满
—曹植《野田黄雀行》
枝叶繁茂
思考探究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思考探究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说明“木”与“树”的不同,提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思考探究
2.请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寻找其中分别论述“落叶”和“落木”的诗句,在比较中体会“落木”的独特性。
意象 诗句 特点
木叶
落叶
落木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诵读诗句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木叶”营造出萧瑟、孤寂的氛围,让人感觉秋天的凉意和万物凋零的落寞,蕴含深沉愁绪。
诵读诗句
柔条纷冉冉 , 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落叶”侧重于飘落的动态,呈现出柔美、舒缓的韵味,也从侧面烘托出女子的美好和轻盈。
诵读诗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
“落木”延续了“木叶”的秋意内涵,但意境更为阔大苍劲。“木”字自带枯槁、硬朗、疏朗的质感,结合“落”的动态,强化了秋冬凋零、枝干裸露的视觉画面。
思考探究
请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寻找其中分别论述“落叶”和“落木”的诗句,在比较中体会“落木”的独特性。 并分析“木”的第二个特征。
意象 诗句 特点
木叶
落叶
落木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萧瑟、孤寂、含愁
柔美、舒缓、轻盈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阔大苍劲、枝干裸露
特征②:“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初印象大比拼
任务介绍:破解、运用中国诗歌的暗示性:归纳总结究竟何为诗歌的暗示性?本文中关于诗歌阅读的技巧有哪些?
诗歌
之暗示性
思考探究
请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五段,归纳总结究竟何为诗歌的暗示性?
它通过词语的潜在形象(如“木”隐含“木质材料”“树干”的联想)与文化经验(如“木”与秋意、疏朗的关联),在读者意识中激活超越字面意义的多重审美感知(如干燥、枯黄、落叶暗示),使诗歌获得“不落言筌”的含蓄感染力。
其本质是诗人对语言符号中隐性审美基因的创造性调用,既受制于文化约定(如“树”天然关联繁茂枝叶),又通过矛盾组合(如“木”与“叶”的质感冲突)拓展诗意空间。
暗示性是诗歌语言中潜藏在词语概念背后的间接联想机制。
暗示性
联想
诗歌语言
(1)关注词语的“微差”,培养语言敏感度
(2)挖掘意象的“暗示性”,理解诗歌言外之意
(3)重视文本“矛盾性”,探究诗意张力
(4)回归“文本细读”,拒绝概念化解读
思考探究
请进行小组合作,归纳总结本文中关于诗歌阅读的技巧有哪些
思考探究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古诗人
钟爱“木叶”
“木叶”的 艺术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现 象
原 因
理 论
现象——本质
思考探究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链接高考--诗歌阅读
答案:①第一首以"晴空一鹤"的壮阔意象展现秋的豪迈生机,颠覆悲秋传统;
②第二首通过"山明水净""深红浅黄"的静美画面,突出秋的清澈冷静之美,情感更内敛深沉。
角度 第一首 第二首
意象选择 壮阔动感:晴空、排云鹤、碧霄 清幽静美:山明水净、夜霜、深红浅黄的树
画面基调 昂扬豪迈(鹤冲云霄,诗情激荡) 澄澈恬淡(色彩明净,清冷入骨)
情感倾向 直接赞美秋日"胜春朝",挑战悲秋传统 通过对比春的"狂",凸显秋的理智清醒
核心手法 以动破寂(鹤的动势打破寂寥) 以静显净(静态景物突出清冷气质)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链接高考--诗歌阅读
答案:①评价相似但程度不同:两首都认为秋优于春,但第二首对春的批判更激烈("嗾人狂")。
②作用不一致:
第一首的"春"是 衬托秋之活力的参照物("胜春朝");
第二首的"春"是 反衬秋之清醒的批判对象("岂如春色嗾人狂"),强调春使人迷狂、秋令人清明的对立。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 “ 春 ” 的感情评价和 “ 春 ” 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知识充电站
谈论交流
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阻隔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 绵绵愁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世事无常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 相思
”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知识充电站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坚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曲解文意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曲解文意
文章并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艺术形象的领域, 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一定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
绝对化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4、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5分)
【特别提醒】概括准确特别注意:①紧扣材料的论述对象和重点概括;②尽量摘取中间段落的关键句以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整合层意,少用术语和空洞词语。
【参考】
①文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层进式结构。
②首先通过“木叶”的一些诗句提出四个问题,其次分析“木”的两个特征及诗歌的暗示性;最后得出结论,在艺术领域,一字之差可以相隔千里。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5.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1)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
理由:“木”字所暗示的颜色更接近黄色,有干燥之感,“病木”搭配更恰当。
“树”字中包含着饱满、绵密、苍翠的语言暗示性,“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符合诗歌想表达的意境。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5.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2)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
理由:“木”和“树”都是仄声,在平仄上来说,可以互换。但从声韵的协调上来说,“万木春”比“万树春”更加和谐。正如杜甫《登高》中使用“无边落木”而非“落叶”或“落树”,“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丰富的意蕴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蕴。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草”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我们来体味古诗中的“月”意象的艺术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