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阶段性学情分析(二)八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页,二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卡上。3.答卷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最流行政治用语。“人民解放军”“人民币”,以及“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高频出现,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材料表明( )A. 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 B.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C.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D. 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2. 新中国成立伊始,面临着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巩固政权。下列事件属于这一任务的是( )A. 西藏和平解放 B. 开国大典 C. 颁布“共同纲领” D. 解放战争3. “勇敢的战士,轰不动炸不倒,舍生忘死战斗在上甘岭,舍生忘死战斗在上甘岭,用生命保卫母亲平安,用鲜血换取大地和平”这首歌曲唱响的时代主旋律是( )A. 一五计划,工业腾飞 B.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C. 土地改革,翻身做主 D. 三大改造,社会变革4.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的工业建设急需大量资源支持。1954年,牟磊精心创作了年画《把余粮卖给国家》,这幅作品体现了( )A.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B. 农民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C.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由此可知,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人民政权 B.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C. 消灭地主阶级 D. 让农民获得土地6. 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开国大典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7. 歌曲是时代的记忆。“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这首歌曲“记忆”的时代主题是( )A. 改革开放促发展 B. 新中国三大改造C.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艰辛前进 D. 新中国科技迅速发展8. 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反映了当时:A.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 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C. 三大改造胜利结束 D. 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9. 某药店创办于1669年,是我国中药知名老店,因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全国,成为老百姓的“放心药房”。1954年,该药店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 )A. 互助合作 B. 公私合营 C. 政企分开 D. 自负盈亏10.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时候?( )A. 1949年 B. 1954年 C. 1956年 D. 1978年1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国家为契合国情,探索出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过渡形式。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时,实施的一项极富创意与智慧的举措是( )A. 赎买政策 B. 自负盈亏 C. 公私合营 D. 按劳分配12. 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五大 B. 中共六大 C. 中共八大 D. 中共七大13. 邓小平在评价建国后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其“反面教训”主要是它肆意践踏了民主与法制。邓小平评价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A 推行依法治国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改造私营工商业14.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A. 阶级斗争为纲 B.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 实现共同富裕 D. 实现合作共赢15. 20世纪80年,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一条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开辟了。这个新路是指( )A. 增强企业活力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对外开放深入 D.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6. 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是( )A. 深圳 B. 珠海 C. 汕头 D. 厦门17. 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5098亿美元,202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达到46224亿美元。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B. 沿海经济开发区的设立C. 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 D.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8. 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这次重要会议:“十二大同七大比,同七大起的作用一样,七大是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指的是十二大提出(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发展才是硬道理C.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中国梦宏伟蓝图19. 编制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好助手。对下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C.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D.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 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的会议是( )A. 中共二十大 B. 中共十九大 C. 中共十八大 D. 中共十二大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几代人的梦想。清朝就曾有过设想,在孙中山的《治国方略》中也有规划,但限于当时国力薄弱,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现,建造大桥跨越长江天堑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中央指示:“修建的长江大桥应当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以现代化的技术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技术上还应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中国的新时代。”——程中原《红色地图:党史记忆90年·成长地标》材料二 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并于1966年建成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在修建这条著名“人工天河”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肖力、邢洪儒《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1)据材料一,分析中央下决心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与当时国家实施的什么计划有关。(2)据材料二,归纳“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概括该时期经济成就取得的重要意义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组织起来,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摘编自《历史纵横》材料二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安徽、四川等省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禁止……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改革,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此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普及。——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三大改造中如何解决农业问题?改造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农村新的责任制形式;并指出该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3)结合上述材料,请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提出合理化建议。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78-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0.36 2 10.2 42.1 101.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343.4 1826 7073 28762 43834材料二 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1)据材料一概括1978年后我国经济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探究发生变化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格局。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是对邓小平的评价,更是对邓小平开创的道路和方法的继承。实事求是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改革方法,开拓创新则是冲破固有藩篱的政治勇气。前者实际上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材料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共十九大报告(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2)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25. 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图1开国大典 图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2024—2025学年下学期阶段性学情分析(二)八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页,二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卡上。3.答卷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A【17题答案】【答案】D【18题答案】【答案】C【19题答案】【答案】B【20题答案】【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题答案】【答案】(1)原因: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几代人的梦想;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现。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2)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22题答案】【答案】(1)基本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变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试点到普及。(3)建议: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农村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科技兴农;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党和政府发展农村的政策等。【23题答案】【答案】(1)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2)原因: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上海的地理区位优势。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4题答案】【答案】(1)①举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②1978年,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并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一国两制”伟大构象的提出,成功收回香港、澳门,并为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提供了范例(2)说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迅速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后,人民吃饱吃好,营养均衡;人均住房面积扩大;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出行便利;通信事业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坚持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从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25题答案】【答案】题目: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论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逐渐走向富强。综上所述,开国大典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