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第七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第七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试题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单选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古埃及古王国时期,永生被视为法老的专属特权,而普通人只能通过依附法老(如在法老金字塔附近
安葬或参与其葬礼)获得永生。中王国时期,奥西里斯神话逐渐成为主流信仰,强调无论贫富,所有人
均可通过“亡者审判”获得永生。由此可推知,中王国时期( )
A. 信仰自由加剧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B. 民主政治得到较大发展
C. 法老神权削弱且集权统治受到冲击 D. 来世观念决定文化创造
2.12世纪英王亨利二世授予沃灵福德城市的特许状规定:“他们(市民)将自由地成立自己的商业行会……
只能由他们自己的市政官和行政官来管理他们的行会”。这( )
A.摆脱了封建专制束缚 B. 冲击了基督教会权威
C. 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D. 推动了民族国家发展
3.历史学家研究发现,12 世纪至 15 世纪,大批遭到专制王权拒绝给予财力支持的航队纷纷求助于当时
的银行,争取航路贷款。据统计,这期间银行总计投资海外探险几十次,资金达几十万黄金。这一研究
成果( )
A. 反映欧洲王室普遍反对开辟新航路 B. 证明银行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推动者
C. 说明商人获得了对外贸易的主导权 D. 侧面揭示了西欧社会推进远航的动机
4.下面为 1500-1650 年英国主要粮
食价格波动图(单位:先令/蒲式耳)。
下列对这一时期英国粮食价格变动
解读合理的是( )
A.深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 增强了传统封建贵族的势力
C. 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导致了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5.马克斯·韦伯说:“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实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
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新的社会伦理的本质是
( )
A. 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生 B. 中世纪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兴起的反映
C. 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 D. 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
1
6.1787 年,联邦派认为当各州的立法妨碍联邦和谐时,应由中央立
法。州权派虽然同意中央有权规定通商和税收,可对不服从中央的
少数州采取行动,但要求中央权力在行使前须经州的同意。这体现
出美国(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中央与各州间的矛
盾难以调和
C. 各政党在博弈中的分歧较大 D. 立法权与司法权存
在相互制衡
7.右下图为 1400-1900 年英国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示意图。由此可见,英国( )
A. 人口增长提高生产成本 B. 技术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 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 D.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
8. 1844 年诗人海涅写下了诗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
齿”。恩格斯说这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力的诗歌之一”。海涅的这首诗
之所以“有力”是因为( )
A. 宣传了《共产党宣言》的主张 B. 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C. 盛赞了工人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D. 推动了国际工人的联合
9.1823 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强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声称
整个美洲各国都是美国的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把已经独立的美洲国
家视为殖民对象。美国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致力于维护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 B. 力图使拉美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C. 批判欧洲列强对拉美的殖民侵略 D. 揭开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序幕
10.下图为 1918 年 10 月 23 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 )
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C. 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 D. 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11.1919 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
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坦白地说,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
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这表明( )
A.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B. 美国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
C. 世界大战有利于各国改善工人待遇 D. 法西斯主义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稳定
12.20 世纪 50 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
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
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 )
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 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 C. 重视传承电影艺术 D. 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
2
13.1946 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
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
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B. 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 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4.如图为 1949—1985 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
要因素是( )
A. 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 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 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 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15.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 1946 年就生产了 6000
台拖拉机。到 1950 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 30%以上。这体
现了当时苏联( )
A. 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 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 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 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16.2023 年 WTO 报告显示,全球贸易争端中技术性壁垒占比升至 48%,涉及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
域。同年,印度对进口光伏组件加征 40%的关税以扶持本土产业,而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
查;美国则以“国家安全”为由扩大芯片出口限制。这反映出世界贸易组织( )
A. 难以有效约束变相贸易保护行为 B. 全面遏制发达国家技术垄断优势
C. 创造了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环境 D. 彻底消除各国间的关税保护措施
二、非选择题(共四题,共 52 分)
17.(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
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
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
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美国联邦宪法……行政、立法、司法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
权力的制约。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
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
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人民版《历史》(必须第一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结合
3
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6 分)
(2)材料二中“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政体?请写出为该政体奠定法律基础的文献名称。(4
分)
(3)回答材料三中所指的“三项大权”分属哪三个机构?体现美国联邦宪法的政治原则是什
么?它反映了哪位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学说?(6 分)
18.(1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且具有更广泛的规模。这次工业革命由于科
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取得了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多的成果。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1870-1900 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增长了
2.2 倍;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
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5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5 分)
19.(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
的人们的委托人。”
1935 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
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
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联邦政府成立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当市场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就
从农产品计划参与者那里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市场价格,反之则通过抛售农产品平抑市场价格。发放
无追索权贷款和储备剩余农产品构成常平仓计划的主要内容。同时 1938 年农业调整法还规定农作
物保险计划,当农作物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农业生产者能得到一定的赔偿金。
——蔡东丽、谢加书《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和个体小农业是完全不同的经济,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社会主
义事业不能长期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否则,总有一天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崩溃。
——《斯大林选集》下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和苏联受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
别是什么?(6 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别指出罗斯福和斯大林农业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的
影响。(8 分)
20.(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4
材料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国家间力量对比及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战后国际秩序开始进入调
整时期,国际制度改革的趋势初见端倪。进入 70 年代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国际舞台,国际秩序改革之声风起云涌。实际上,正是发展中国家掀起 了国际秩序及其制度
改革的第一次高潮,并在国际经济领域取得一定的阶段性进展。因此,战后国际秩序演进的一个重
要历史经验是,改革是战后国际秩序发展变革的主线,是相关领域国际制度顺应国际关系变迁的应
有之义和必然选择。
——摘编自舒建中《战后国际秩序的演进与启示:制度改革的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体,围绕“战后国际秩序”自拟论题,并加
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高一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古王国早期,永生是法老的专属特权,普通人只能通过依附法老间接获得永生。这种垄断体现
了法老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中王国时期,奥西里斯神话成主流,强调人人可得永生,这使法老神权
的削弱,集权统治受到冲击,C 项正确;奥西里斯信仰虽普及,但材料未提及信仰自由弓|发阶层矛盾,
反而宗教改革可能缓和阶层矛盾,排除 A 项;中埃及始终是君主专制,排除 B 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
对,排除 D 项。
2.【答案】C
【解析】城市市民自主管理商业行会,能灵活组织商业活动,利于城市经济发展,故选 C 项;12 世纪
英国仍处于中世纪封建时期,排除 A 项;材料强调城市自治,不体现基督教会,不体现民族国家发展,
排除 B、D 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银行给予航队大量的航路贷款以支持其海外探险,这说明海外探险有利可图,
侧面揭示了西欧社会推进远航的经济目的,D 项正确;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的航海活动,葡萄牙王室
支持达·伽马的航海活动,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因此不能说明欧洲王室普遍反对开辟新航路,排除 A 项;
银行之外,还有商人、王室、投资者等力量支持开辟新航路,无法推出银行是“主要推动者”,排除 B 项;
材料主要反映银行支持新航路开辟,未提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对外贸易情况,不能得出“商人获得了
5
对外贸易的主导权”,排除 C 项。
4.【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引发价格革命,粮食价格上长,故选 A 项;价格革命冲击
了传统封建贵族的势力,排除 B 项;价格革命促进欧洲的商品经济发展,排除 C 项;商业经营方式转
型是指商业股份公司等出现,与粮食价格波动关系不大,排除 D 项。
5.【答案】D
【解析】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分析 判断
A 项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生,材料强调的是新教伦理 ×
B 项 新教伦理产生于 16 世纪宗教改革后,而中世纪是 5—15 世纪, ×
C 项 政教分离指的是宗教权力和国家、政府统治权力的分割,与材料不符 ×
据材料可知,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禁欲节俭,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
D 项 据,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即其本质是原始积累时期资 √
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
6.【答案】A
【解析】联邦派强调中央立法权,州权派要求中央行权需州同意,既体现中央集权,又体现地方分权,
故选 A 项;州权派认可中央部分权力,说明双方有共识,并非矛盾不可调和,排除 B 项;材料强调联
邦派与州权派政治立场的分歧,并非政党,排除 C 项;材料强调中央与州权力分配,不体现司法权,排
除 D 项。
7.【答案】B
【解析】18 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技术变革使生产效率提高,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和实际工资
的增长,体现了技术变革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B 项正确;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技
术革新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排除 A 项;劳动力供求关系对工资有一定影响,但
工业革命时期工资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技术驱动的生产力飞跃,排除 C 项;这一时期英国并未建立起完善
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 D 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及所学知识可知,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起义是 19 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纺织工人的咬牙切齿体现了阶级矛盾,所以恩格斯认为海涅对
西里西亚工人的诗歌的盛赞是因为其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B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 年《共
产党宣言》发表,排除 A 项;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并没有争取工人的普选权,排除 C 项;此时期欧洲的
工人运动还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推动国际工人的联合,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答案】B
【解析】门罗宣言借以“保护”之名,排斥欧洲势力在美洲影响力,实质将拉美纳入美国势力范围,故选
B 项;美国并非真正支持拉美自主,实质是扩张,排除 A 项;批判欧洲列强对拉美殖民侵略是表现,不
是真实目的,排除 C 项;“重新瓜分殖民地”在 19 世纪末,排除 D 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期英国等协约国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经济的衰退、社会的动
荡等,这些问题使得战后国际秩序变得脆弱和不稳定,因此 C 项正确;材料的主体不单单只有英国,还
有法、美,排除 A 项;材料内容更多是对政客之间确立的战后秩序的反对,而非对于战争本身非正义的
反对,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福煦对英、法、美三国首脑的提醒,让他们小心重建秩序这条路,这说
明他们内部存在利益分歧,D 项排除。
6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19 年威尔逊对世界局势的认识,以及对工人阶级基本权利的日益重视,
受到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可见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国内
革命的形势,排除 B 项;世界大战不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与工人待遇的改善无直接关系,排除 C 项;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兴起,与题中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联邦德国的怀旧电影重点关注对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
民众的描绘,强调“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
社会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摆脱战败的阴影,重构一种没有战争影响的历史形象,B 项正确;这些电影内
容并未体现积极反思纳粹罪行,排除 A 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对电影艺术的传承,排除 C 项;重构本国
历史是摆脱战争阴影的手段,并非其本质目的,排除 D 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丘吉尔用鹰形容美国,苏联外交官每天用镰刀去戳鹰,“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
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可知二战后美苏关系紧张,B 项正确;1955 年华
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形成,排除 A 项;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排除 C 项;材料与多极化趋势
无关,排除 D 项。
14.【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从 1949 年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
比处于相对高位,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国防研究占比处于相对低位,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中期,呈现增长趋势,这与美国二战后的经济黄金时期、“滞胀”时期及恢复调整时期相
吻合,说明经济因素是根源,A 项正确;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此时对外战争较之前频
度烈度有所增加,而题干中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国防研究占比下降,故 B 项错误,排除;在题干涉及时
间段内,美国并非一直都面临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排除 C 项;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与题干中美国
国防研究占比变化没有必然的关联性,排除 D 项。
1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战争废墟中快速恢复生产,并且产量超出战前
水平的 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举措,是重视重工业的发展的表现,A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斯大林格勒拖
拉机厂的组织形式,无法体现集体化进程的加快,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国家工业生产的技术
水平,无法推断苏联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排除 D 项。
16.【答案】A
【解析】印度加征关税、欧盟反补贴调查、美国扩大出口限制,可知各国仍实行贸易保护行为,说明世
贸组织难以有效约束变相贸易保护行为,故选 A 项;“全面遏制”与史实不符,排除 B 项;材料强调众多
贸易保护行为存在,不是自由开放贸易环境,排除 C 项;“彻底消除”表述太绝对,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主张:肯定人的欲望,重视人的感受,追求人的幸福。原因:意大利商品经济发达,最
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
(2)政体:君主立宪制;文献:《权利法案》。
(3)机构:行政权归属总统,立法权归属国会,司法权归属最高法院及地方各级法院。原则:三权分立原
则。思想家:孟德斯鸠。
【解析】(1)根据“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
7
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条自由发展之路”可知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是肯定人的欲望,重视
人的感受,追求人的幸福。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当时意大利商
品经济发达,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
(2)根据“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
新的政体”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创造的这个“全新的政体”指的是君主立宪制。为这一政体奠定法
律基础的文献是《权利法案》。
(3)根据“美国联邦宪法……行政、立法、司法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
力的制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所指的三项大权分别是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其中行政权
归属总统,立法权归属国会,司法权归属最高法院及地方各级法院。由此体现的美国联邦宪法的政治原
则是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反映的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学说。
18.【答案】(1)超出一国范围,规模更广;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近代科学理论指导;成果更多。
(2)生产力迅速发展;世界工业总产量显著增长;国际分工深化;国际联系更加紧密;资本主义列强加快
瓜分世界的步伐。
19.【答案】(1)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给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提供了一个新
模式。
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苏联通过五年计划的实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
工业强国。
(2)罗斯福:内容:建立常平仓计划和农作物保险计划。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维护了农业生产
者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其农业立法开创了美国乃至世界农业立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斯大林:内容: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工农业失衡,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20.【答案】论题: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阐述:二战结束后国际上逐渐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
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中国自立更生拥有了“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的改善等,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等等,世界多
极化趋势出现并不断发展,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同时发展中国家也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政治
新秩序。国际各种力量推动着国际秩序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各国应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的共同发展。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