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 )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 D.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2.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3.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到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据此可知,宋代疫病防治( )A.发挥社会力量核心作用 B.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C.体现儒家礼乐思想影响 D.受到自然灾害频发的推动4.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 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5.下表所示为1915—1922年中国报刊有关中西文化议题的部分文章。这( )时间 题目 作者 刊载报刊1915年9月 法兰西与近世文明 陈独秀 青年杂志1916年10月 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 杜亚泉 东方杂志1916年11月 宪法与孔教 陈独秀 新青年1917年5月 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 陈独秀 新青年1917年5月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陈独秀 新青年1918年7月 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陈独秀 新青年1919年9月 新旧思想之折衷 杜亚泉 东方杂志1921年1月 东方文化与吾人之大任 陈嘉异 东方杂志1922年3月 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向 张君劢 东方杂志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说明国人借助新闻媒介抨击时政C.折射出救亡图存的新趋势 D.表明东西文化间的矛盾开始激化6.1954年,石家庄国棉一厂从天津调进1000人;1956年,石家庄国棉四厂从上海、天津调入1000人,石家庄由此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一五”时期,华北制药厂从多地调入专业人员近2000人,随迁家属1000余人。1976年,华北油田开发,驻地聚居17万多人。据此可知( )A.国家政策是人口迁移主导因素B.工业布局调整带动人口的大规模流动C.经济建设与人口迁移相互影响D.产业建设转型是人口迁移的核心动力7.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A.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D.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8.尼罗河为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便利,并且在它历史的上半期,没有强邻的侵入,所以它的文化像一朵花,能按着次序发育开展。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而两河流域的地势是四面可以受敌的,所以它的历史竟是一部土著和游牧人民的战争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B.战争是古文明差异性形成的推力C.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受交通影响大 D.外来移民对土著文明的冲击较大9.埃及出土文献中记载了一对父子名字的变化:公元前119年,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公元前116年,父子均用双名;公元前115~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公元前101年,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A.血缘关系影响政治选择 B.民族冲突改写历史记忆C.文化交流促进族群认同 D.帝国扩张塑造同质文明10.希腊化艺术随着马其顿战争涌入罗马,优秀的艺术品都装饰在城市各个地区的公共神龛和空间里,尽管模仿者制作了希腊艺术精品的复制品,但富有罗马艺术风格的特征也明显地出现了,特别是人物塑像方面大胆地表现了面孔上因岁月所带来的皱纹。这表明( )A.罗马对外扩张破坏了希腊文化 B.马其顿王国开启希腊化时代C.战争促进了希腊罗马文化交融 D.希腊对罗马文化的影响有限11.1135年左右,意大利比萨人攻陷马尔菲城时获得了查士丁尼《罗马民法大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汇纂》的手抄本。关于这部法律文献在埋没长达几个世纪后被重新发现一事,有学者认为“这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则蕴涵着历史的必然”。这主要是因为( )A.《罗马民法大全》是古代世界最完善的法律 B.罗马法蕴含着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C.罗马法奠定了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D.日耳曼法和教会法不能起到社会治理的作用12.到18世纪中叶,英属北美十三州各主要城市已通过许多桥梁、渡船和道路网连接起来。从纽约到费城和波士顿、从波士顿到查尔斯顿均有道路可通;内河和沿海水路将北方手工业品南销和南方农产品北运的壁障彻底打破。这些道路建设( )A.有利于美利坚民族工业的发展 B.使美国实现了交通业现代化C.有效防止了美国南北方的分裂 D.将北美洲东部卷入世界市场13.下图所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欧洲主要参战国家的状况。这些状况( )国家 状况英、法等国 战争期间,工业品主要满足国内需求,且主要倾向于生产军工产品,对亚洲、非洲等地的出口贸易急剧萎缩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国内政局动荡。并在大战站束前后土崩瓦解A.反映出战后国际体系的脆弱性 B.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C.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解体 D.助推了战后民族主义的浪潮14.1689年起,英国商人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此后饮茶之风席卷了整个英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英式茶文化。正宗的英式下午茶非常讲究,幽雅舒适的环境、丰盛的点心、高档的茶具以及悠扬的古典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 )A.政治变革助推了文化的认同与创新B.文化伴随着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C.英式茶文化体现出含蓄内敛的西方哲学D.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满足了大众的需求15.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16.如图漫画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对正准备在已经全部毁坏的文物古迹“祖祠”原址上进行重建的行为进行劝阻,告知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原址上重建。该漫画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 ) A.违背了《世界遗产公约》保护规定 B.妨碍了民间文化古迹正常修复重建C.符合国际文物古迹保护原则和方法 D.说明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1582—164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644—1722年为发展和繁荣阶段,1723—1795年为日趋衰落阶段。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关于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书籍传入中国。顺治初年,清政府任命德国耶稣会会士汤若望为钦天监负责人。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和耶稣会会士利玛窦等来往密切,对于各种学问有精深的研究,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喜读经世致用之学。同时,使中国知识界认识到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囿于神学的偏见,一些反映近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如从伽利略到牛顿的科学体系﹐以及培根、笛卡尔的思想方法等均未能传入中国。当时西学的传播局限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官员和知识分子圈子里),入清之后,甚至更限于宫廷之内。——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材料二 16—18世纪,代表中国精神文化的儒家经典、文学作品被传教士译介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历史现象被学界称之为“东学西渐”。依附于传教活动的文化交流,得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中国文化才能走进西方,并被正面接受,而未遭受歧视。传教士除了译介大量代表中国文化的文本到西方外,还按照耶稣会制度要求,定期以书信形式向总部汇报传教情况,这些书信的内容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当时欧洲强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冲破旧社会藩篱、摆脱教会束缚、批判封建专制并建立开明统治。为达到上述目标,欧洲人将目光转向海外,最后聚焦于“高于欧洲的中国文明”,期待从中汲取发展的力量,在有关中国的文献中寻找他们所需的材料,并对此加以阐述、积极推广传播,为自己社会的改革创立理论,制造舆论。——摘编自郑朝红《16—18世纪“东学西渐”重探:动因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东学西渐”的主要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07年英国第一批移民抵达北美时,在美国今天的版图范围内只有38万印第安人,地广人稀,每平方英里不过2人,并且这些印第安人还处在氏族社会阶段。那些从事殖民掠夺事业的英国贵族和富商,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大量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诱至北美。无数受宗教迫害、政治迫害的人,无数贫困破产、走投无路的人-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工农群众,就这样成了北美移民的先驱。在开始阶段,招徕移民并不容易,1607年到1641年的移民人口不过5万,往后才日渐加速,到1775年移民人数已达250万(包括移民的土生后裔),其中欧洲白人约200万,非洲黑人约50万。——摘编自刘天怡《美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问题》材料二 美国是由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外来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白人占多数,黑人、亚洲移民、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的人口结构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这种多民族、多文化而带来的各个方面的不同很难截平取齐,但是,由于对社会目前发展水平的认同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多数美国人认同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国文化,这种文化顺应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生活方式。——摘编自陈尧光《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美国文化考察札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07-1775年欧洲人大量移民北美洲的原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居民的族群变化及其影响。19.【近代中国的图书馆】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近代新式图书馆在中国逐渐产生。与旧式藏书楼不同,其大门向全社会开放,人人都可以去借书、读书。新式图书馆不仅重收藏,而且更注重使用,它从一诞生就把教育人、提高人的道德、文化和科学素质等放于工作首位,其职能由藏书楼的藏,扩大到除藏之外的传递知识、为大众服务等诸多方面,越来越全面地体现其开放服务的宗旨。旧式藏书楼图书目录和排架仍采用传统经、史、子、集四分法,新式图书馆则全面学习、借鉴了西方图书馆收集、整理和推介图书的方法,如使用西方的图书分类及编目方法,编制、使用卡片目录。中国传统的图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内容,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新式印刷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输入,图书的种别与数量相较于前则大大增加。中国的传统书籍多为线装书,用纸为手工制作的连史纸和毛边纸,随着新式机器铅印渐渐取代手工雕版印刷,原先手工制作的各种软纸逐渐被洋纸所取代,中国纸是对折单面印刷而洋纸是单页双面印刷,因纸的变化,装订技术也由折页齐栏线钉变为大张连折的铁丝装订,开始了精装和平装的装订方式。——摘编自张瑞云《浅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起源》材料二 20世纪初期,西方新式图书馆观念逐渐引入国内,有力冲击了中国古代藏书楼在我国的影响,同时引进的还有西方新式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使中国藏书楼的管理方法得以转变,逐步转为近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中国先进人士看到西方图书馆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认为图书馆可以承担教育救国的重任,所以迫切要求创立图书馆,以启发人们的思想,官方政府中的开明人士极为拥护这一主张,因此政府创办的公共图书馆得以出现。——摘编自刘毅力《中西图书馆文化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图书馆与传统藏书楼相比的发展变化。(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图书馆产生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阿拉伯数字是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因而得名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及其衍生而来的数字都是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中的数字。印度数字发明后,约在公元9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演变出两种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现在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被逐渐改进成现在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汉语,外来色彩日益淡化,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摘编自张铁文《阿拉伯数字引入汉语的历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交流与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C C C C A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B B C17.(1)特点:传教士充当桥梁和纽带,并得到统治者支持及与上层知识分子交往密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或经历发展.繁荣、衰落三个阶段;或持续时间较长);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但最新成果没有传入中国;传播范围较窄(或局限于中国社会上层乃至宫内);西学成为传教士传教的手段(或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目的)。(任答四点即可)评价:积极: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促进清代学者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转变(或经世致用之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 局限: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传播西学较为保守,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有限;西学传播范围狭窄,受到阻力较大,对社会影响有限。(2)原因: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促使中西联系加强;中国仍具有较强大的实力;传教士的文化素质较高;儒家思想适应了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任答2点即可)18.(1)原因:北美洲地广人稀;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欧洲社会局势动荡;阶级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及宗教战争;欧洲多国政府、贵族及富商的支持与诱导。(答出三点即可)(2)变化:白人数量迅速增加;黑人成为北美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印第安人比重大幅下降;亚洲移民从无到有;混血人种数量增多。(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为北美殖民地带来了较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北美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国文化;形成了白人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结构。(答出两点即可)19.(1)变化:办馆思想和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职能理念由重藏转向藏用并举,并且特别注重发挥教育和服务职能;图书管理由传统落后走向科学规范;图书种别与数量增加;图书制作由传统走向现代。(2)原因: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图书馆观念和模式传入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深,图书馆承载教育救国的重任;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社会变革的推动;先进人士、官方开明人士的倡导;中国新式印刷技术和装订技术的发展进步。20.示例一论题:古代阿拉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阐释:阿拉伯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天方夜谭》,取材于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的民间传说,在中国广泛流传,西欧的但丁、莎士比亚等都受其影响。阿拉伯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印度的数字、中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人的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影响很大,被哥白尼多次引用。《医典》被欧洲用作医学教科书,推动了欧洲医学发展。总之,古代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创立了高度繁荣的阿拉伯文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示例二论题: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阐释:阿拉伯数字的创立、传播和演进的历程很好地诠释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世界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但相互联系和影响不断扩大。古代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文化相互影响,形成希腊化时代文化,产生亚历山大城等新的文化中心,促进了文学、史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的热烈反响;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被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向近代的转型。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总之,各国应尊重不同文明,树立世界意识,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点,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