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任务四:诗韵秋声·品秋夜乡思诗韵秋声,品秋夜乡思当夜幕降临,秋风轻轻吹过树梢,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虫鸣声。这样的秋夜,是不是既宁静又有点特别?在古代,也有一位诗人,在这样的秋夜里,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叶绍翁的脚步,走进他的秋夜,去感受他在《夜书所见》中所表达的那份独特情感吧!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叶绍翁作者简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说说你从诗句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韵秋声·古韵诵秋诗韵秋声·解诗意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注释【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蟋蟀,也叫蛐蛐。【篱落】篱笆。寒冷、凄凉身在异乡悲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诗意诗人触景生情诗韵秋声·解诗意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注释【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蟋蟀,也叫蛐蛐。【篱落】篱笆。喜温馨、快乐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诗意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放纸鸢捕鸣蝉捕鸣蝉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宋】叶绍翁喜悲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想到了什么呢?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诗韵秋声·品乡思诗韵秋声·墨迹飘香爱挑落洞径斜霜庭相未书写指导tíng“广”点居中,横画与撇画长短、斜度适中。“廷”三个横向笔画均匀,整体紧凑,捺画舒展。庭luò上下结构,“艹”两竖稍向中斜。“氵”上两点短小,中点偏左,提画直斜有力;“各”上下部中心对齐。落书写指导拓展阅读《落叶跳舞》《落叶跳舞》是一本关于落叶的绘本,全书文字极少,大多是落叶组成的美丽画面,画面没有绚烂的色彩,但充盈着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角色,他们还有着世间最丰富的表情,惊讶、镇定、迷茫、陶醉、期待……这些秋日里的小精灵,在秋风里,手挽手,肩并肩,对着秋天嬉笑,和着风儿起舞。请你化身为艺术家,以落叶为笔,发挥无限创意,绘制一幅独一无二的树叶画,配上少许文字,让这份秋意也在你的指尖绽放~活动任务:落叶成画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庭、未”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挑”,会写“洞、庭”等10个字。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重点)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难点)【课前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课前预习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庭、未”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挑”。2.知道三首古诗描写的季节。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教学过程】一、单元整体解读,发布任务1.单元整体解读教师带着学生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内容,并解读单元人文主题和单元语文要素,带学生走进“缤纷秋韵:绘制我的金秋纪念册”的单元情境,并解读单元活动任务和单元核心任务。第一卷:诗韵秋声,寻秋之信使任务一:落叶成画2.教师导入本课的主题情境,解读本课的活动任务。教师板书本课课题“古诗三首”。二、识记生字,整体感知古诗诗韵秋声·字林寻迹1.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三首古诗。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的方式进行识字,重点识记多音字“磨”“挑”。3.诗韵秋声·题中寻意: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借助题目,说一说三首古诗分别是讲什么内容,并能借助诗中的关键字词说出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任务二:诗韵秋声·赏洞庭美景一、读诗歌之韵认识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听范读,把握节奏听范读,划分节奏。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认识多音字“磨”。(mó)磨坊;(mò)消磨二、寻诗中之景找出诗中景物。预设: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三、晓诗中之意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根据注释,理解诗意。诗意: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2)理解修辞。拓展关于“镜”的古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结合图片,感受修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面比作为打磨的铜镜。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赏析诗句,理解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赏析: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四、悟诗歌之情1.发挥想象,《望洞庭》中,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预设: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视觉享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古诗。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2.能够背诵并默写《山行》。【教学过程】任务三:第诗韵秋声·赏枫林晚景一、诗韵秋声·解诗意1.了解诗人杜牧。2.读好古诗,读出节奏。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解诗题。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中行走”。(2)交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寒山”的意思是深秋时节的山。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斜”的意思是山间小路弯弯曲曲。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解诗意)(3)交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坐”的意思是因为。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了解“于”的意思是比。③课件展示霜叶与二月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的景色。④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⑤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洞、庭”等10个字。2.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3.知道三首古诗描写的季节。4.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教学过程】任务四:诗韵秋声·品秋夜乡思一、迁移方法,学习《夜书所见》1.接下来我们迁移运用学习到的方法,一起来学习《夜书所见》。教师板书诗题。(板书:夜书所见)2.了解诗人叶绍翁。3.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同伴交流在古诗中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景物。听到:寒声、秋风;看到:江面、梧叶、客人、儿童挑促织、篱落、灯;感受:孤独4.自学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学生汇报交流诗句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夜书所见“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就是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①借助注释了解“萧萧”在这里形容风吹梧桐树叶发出的声音;“客”说明诗人身在异乡。②教师相机指导:这两句诗是写景,其中“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客情”即游子的思乡之情。可见诗人是触景生情。③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①借助注释了解“挑促织”及“篱落”的意思。②课件出示“促织”“篱落”“一灯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诗人描写的景物。④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2)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由悲到喜的变化:第一句中的“寒”尽显寒冷凄凉之意,转到第三句中的“挑促织”,则是一派温馨快乐。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5.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小组讨论。预设: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二、指导书写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2.教师范写。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三、合作探究教师引导: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小组内讨论。学生圈画古诗中的关键词,交流发言。四、课后任务—— 诗韵秋声·寻秋之信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位诗人在描写秋景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秋叶--秋之信使,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故事《落叶跳舞》,发布活动任务,仿照绘本,完成一幅树叶画。(共12张PPT)任务三:诗韵秋声·赏枫林晚景诗韵秋声,赏枫林晚景不知不觉间,大自然换上了五彩斑斓的秋装。当我们漫步户外,会发现树叶有的变得金黄,有的红得似火,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绚丽的油画。在古代,有一位诗人杜牧,他沿着山路缓缓而行,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山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杜牧的脚步,一同走进诗中的山林,去领略那独特的秋日风光。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者简介诗韵秋声·古韵诵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诗韵秋声·解诗意【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注释在山中行走借助插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注释山间小路弯弯曲曲。结合注释联系生活诗韵秋声·解诗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山林秋景图诗韵秋声·解诗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诗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注释于:比查阅字典诗韵秋声·解诗意诗韵秋声·解诗意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林晚景图诗韵秋声·解诗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诗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词语中发现的?从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古诗小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结合注释联系生活查阅字典山林秋景图枫林晚景图(共27张PPT)任务一:落叶成画诗韵秋声,寻秋之信使壹壹第卷在这一卷中,我们将化身为古诗的旅人,漫步于历史的长廊,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捕捉那份独有的秋日韵味。在这趟旅程中,你会发现,每一片落叶都是秋天的信使,诉说着诗人与秋天的故事。最后,也请你以落叶为笔,发挥无限创意,绘制一幅独一无二的树叶画,让这份秋意在你的指尖绽放。《古诗三首》《望洞庭》《山行》《夜书所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韵秋声·字林寻迹庭未磨斜萧挑促tíngwèimóxiéxiāotiǎocù庭院 家庭未来 未必磨牙 消磨歪斜 斜坡萧条 萧瑟挑战 挑明促进 促动磨石磨 磨坊磨蹭 磨牙mòmó潭面无风镜未磨mó[磨]打磨。注释挑挑选 挑剔 挑水挑战 挑灯 挑动tiāotiǎo知有儿童挑促织tiǎo[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注释诗韵秋声·题中寻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唐】刘禹锡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yǔxiétángmùshàoxiāo诗人记录夜晚的所见所闻。诗人月夜遥望洞庭。在山间行走、游览。tíngxīmówèi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唐】刘禹锡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yǔxiétángmùshàoxiāotíngxīmówèi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诗韵秋声·寻秋之信使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唐】刘禹锡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yǔxiétángmùshàoxiāotíngxīmówèi秋叶—秋之信使三位诗人在描写秋景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什么?诗韵秋声·寻秋之信使任务二:诗韵秋声·赏洞庭美景诗韵秋声,赏洞庭美景相信大家都见过或听说过许多美丽的湖泊,有的平静如镜,有的波光粼粼。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领略一处特别的湖泊风光 —— 洞庭湖。有人说,夜晚的洞庭湖像一位蒙着面纱的神秘美人,朦胧又迷人;也有人说,它像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散发着静谧的光芒。那在诗人刘禹锡的眼中,洞庭湖的夜景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又会用怎样美妙的诗句来描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望洞庭》,去探寻诗中的洞庭美景吧!望洞庭唐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走近作者活动一读诗歌之韵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我陪爷爷在磨坊里消磨了一下午的时光。消磨mó磨坊mò磨练一练活动二寻诗中之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一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你找一找,并在诗中圈出来。活动三晓诗中之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湖面的波光互相映衬未经打磨的铜镜诗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未打磨的铜镜打磨过的铜镜湖面比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洞庭湖中的君山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诗意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洞庭湖白银盘洞庭湖中的君山青螺比喻赏析活动四悟诗歌之情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视觉享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发挥想象,《望洞庭》中,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温故知新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宁静锦绣山河、风光旖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设计】2.4《古诗三首》.docx 【教学课件】2.4-1《望洞庭》.pptx 【教学课件】2.4-2《山行》.pptx 【教学课件】2.4-3《夜书所见》.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