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七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选择题请用2B铅笔按要求涂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第一面的指定位置。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1.观察右图,你能得出最准确的解读是A.民族大交融东魏→北济B.从分裂到统一北朝:北魏→C.分封制盛行西魏→北周隋D.民族政权分立南朝:宋→齐梁陈2.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曾经见证了中华民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辉煌历史的城市是A西安B.洛阳C开封D北京3.盛唐气象表现在很多方面。以下属于描写民族关系的诗句是A.两渡西域通丝路,天下唯此君一人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奴家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陆游5.宋太宗在位期间,开科8次,录取进士1457人,数倍于唐朝和宋太祖时。宋仁宗在位20多年,录取进士近万人,约为终唐一朝总数的2倍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B.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C,国家经济的繁荣兴盛D.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6.制作历史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体现时代特征。下列时间轴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澶渊宋夏靖邸城宋金之盟议和之变大捷议和1005年1044年1127年1140年1141年A,国家统一,民族交融B.政权并立,战和并存C.商业繁荣,文化昌盛D.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4页)7.不论是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8.对峙是指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争,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制衡状态。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A.金灭北宋B.南宋建立C.郾城大捷D.宋金和议9.“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诗句出自元末诗人戴良的《凉州行》,它反映了当时A.音乐艺术的进步B.文化生活的丰富C.边疆管理的加强D.民族交融的发展10.“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材料表明宋朝A.商业繁荣B.坊市分离C.文化昌盛D.交通便利11.宋朝时,一位阿拉伯商人通过海路运送商品到广州销售,他应当办理手续的机构是A.市舶司B.澎湖巡检司C.宜政院D.广州十三行12.关于“程朱理学”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理学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B.程颗、程颜、朱熹成就最为突出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D.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13.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苏轼词集《窦娥冤》《资治通鉴》等中国古代典籍。由此可知,他们共同反映的主旨是A.频繁的对外贸易B.发达的宋代经济C.和睦的民族关系D.繁荣的宋元文化14.明太祖敕谕:“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颜。”此举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专制C.完善监察体系D.削弱藩王权力15.明朝科举考试禁止发挥主观见解,对违反封建伦理道德的言论进行惩罚,所选拔之贤能只是满脑子纲常名教,“不会犯上作乱”的读书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专制统治的加强B.统治危机的加深C.世界形势的剧变D.儒学地位的提高16.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徽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结合历史,诗中的“危”指的是A.中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葡萄牙攫取澳门租住权C.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岛D.沙俄的势力侵入黑龙江17.明朝末年,陕西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百姓“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而地方官员却依然严征苛捐杂税。这种现象最终引发了A.李自成起义B.黄巾起义C.陈胜、吴广起义D.黄巢起义18.清政府曾要求出海商民登记领取船引(票、照)和腰牌,注明船只丈尺、出海情由、载何货物等。要求已出洋的商船商民按期返回。对未能及时回国者,施加惩罚或限制回国。这反映的是A.重农抑商B.加强思想控制C.闭关锁国D,鼓励海外贸易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