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 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书愤》 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重点:把握“愤”的内涵。
难点:把握“愤”的根源。
陆游
知人论世
陆游诞生在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 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 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爱国思想的熏陶, 在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壮志。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书愤》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62岁,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但是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
解题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活动一: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2.听名家诵读,初步把握情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意:1、节奏 2、重音 3、情感
合作探究
诗人所“书”何事?
诗人所“愤”何情?
作者的情感如何变化?
请以“诗的……联写了什么事情,我从……(原文)中感受到了诗人对……的愤懑/激愤之情”作答。
活动二: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年收复中原之志。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壮志难酬、年事已高。
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愤?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年华空老
收复无望、领军无人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如何“书愤”?
活动三:
对比
自己:青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早年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晚年形象:“空自许”、“鬓先斑”,壮志难酬,年华已老,北定无望。
当初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诸葛亮的北伐业绩与南宋统治者对比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南宋统治者有能力收复失地却苟且偷安等对比。
用典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杨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饱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总结全文
诗人如何“书”之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对比:自己青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诸葛亮的北伐业绩与南宋统治者
用典:立志捍卫国家,却壮志未酬垂垂老矣。
用典:明志,仰慕诸葛亮并以此自勉。
《书愤》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全诗以“愤”为基调,而这种“愤”是建立在对于国家的、深沉而浓烈的感情之上的。所以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课 堂 总 结
感 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①,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②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③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④与谁同?
①贵族和大臣
②松漠,在今内蒙古;榆关,即山海关。松漠榆关指边疆战场
③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他已逝去十年
④意气激昂奋发
全诗围绕“感旧”表达诗人哪些情感?
作业:背诵诗歌。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