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高考地理真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河南高考地理真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试卷、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有效缓解豫东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优化供水结构,河南省规划实施南水北调豫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该工程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取水,采用地下管道向豫东地区10个县区供水,全线通水后受益人口超过400万人。下图示意南水北调豫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从黄河取水相比,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取水的主要优势是( )
A. 水量大 B. 水质优 C. 供水范围广 D. 输水距离短
2. 豫东地区对调来的水应优先满足( )
A. 生活用水 B. 农业用水 C. 工业用水 D. 生态用水
3. 该工程实施有利于豫东地区( )
①解决水污染问题②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
③减少居民用水量④构建多水源供水格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 B 2. A 3. C
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浙江省东部的海岛渔村多选址在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山岙中,渔村所居山岙通常避开朝东方向。东门岛上的东门村(位置见图)素有“浙江第一渔村”之称,有许多流传千百年的独特渔家节俗。村内建筑布局紧凑,密度较大。随着渔业效益下降,东门村人在发展海洋捕捞业的同时,深化水产加工,发展海水养殖和海岛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全面发展海洋经济的新道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浙江省东部海岛渔村选址时避开朝东方向山岙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轻台风危害 B. 防御寒潮侵袭
C 便于排水防涝 D. 方便出海作业
5. 东门村内部建筑布局紧凑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短缺 B. 河网密布 C. 植被茂密 D. 气候湿热
6. 东门村全面发展海洋经济主要依托( )
①发达的工商业 ②丰富的海洋资源
③独特的文化遗存 ④完善的交通网络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4. A 5. A 6. C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和人口疏解政策的实施,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老年人口比例呈现“中心城区高—郊区低—农村高”的特征,而中心城区外围形成一个年轻劳动人口集聚的“年轻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上海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口比例高的原因是中心城区( )
①住房供应充足 ②就业机会较多
③年轻人口外迁 ④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北京、广州等城市也出现了“年轻环”现象,这些城市出现“年轻环”的最关键条件是( )
A. 城市人口众多 B. 郊区制造业发达
C. 城市面积较大 D. 郊区生态环境好
【答案】7. D 8. B
窗墙比是指建筑某一个立面窗户面积与该立面总面积之比,是影响建筑内采暖、制冷和照明等能耗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基于全年建筑能耗最小来确定最优窗墙比。下图为奥斯陆(59°57`N,10°45`E)、法兰克福(50°07`N,8°37`E)、罗马(41°54`N,12°30`E)南向墙面最优窗墙比下的全年建筑能耗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甲、乙分别代表的城市是( )
A. 罗马、奥斯陆 B. 法兰克福、罗马
C. 罗马、法兰克福 D. 法兰克福、奥斯陆
10. 甲、丙城市南向墙面的最优窗墙比分别为0.27和0.56。甲城市最优窗墙比小于丙城市的原因是甲城市( )
A. 夏季白昼时间较长,照明能耗较小 B.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制冷能耗较大
C. 冬季降水较多,采暖能耗较小 D. 年平均气温较低,全年建筑能耗较小
【答案】9. C 10. B
为探究降雨过程、土壤含水量与洪峰流量的关系,某科研小组在小流域模拟了形成相同洪峰流量的降雨过程,表为3次降雨过程数据(雨量单位:mm)。3次降雨前土壤含水量相同且偏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降雨序号 时段雨量 降雨总量
第1小时 第2小时 第3小时 第4小时 第5小时 第6小时
1 60 48 32 10 8 7 165
2 10 20 42 55 17 6 150
3 10 19 23 32 42 17 143
11. 3次降雨过程中( )
A. 第2次降雨强度大于第1次 B. 第1次降雨峰值出现时间晚于第2次
C. 第1和第3次降雨过程相似 D. 第1次降雨峰值出现时间早于第3次
12. 第3次降雨形成相同洪峰流量的降雨总量最小,其主要原因是( )
A. 前期下渗量小 B. 后期形成地下径流量大
C. 前期蒸发量小 D. 后期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大
13. 如果降雨过程与第3次相似,降雨前土壤含水量偏高,则形成相同洪峰流量的6小时降雨总量可能是( )
A. 125mm B. 145mm C. 155mm D. 170mm
【答案】11. D 12. D 13. A
沉积地层是记录区域环境演化的天然“档案”。塔吉克盆地北临天山、东临帕米尔高原,地处西风带。古近纪早中期,塔吉克盆地和帕米尔高原地区曾是海洋,并经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后随着帕米尔高原抬升,古海洋从塔吉克盆地退出。下图示意塔吉克盆地东北部地层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塔吉克盆地经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地层剖面图中可见的证据是( )
A. 浅海沉积地层下有基岩存在 B. 浅海沉积地层上有黄土状堆积
C. 浅海沉积地层与河流沉积地层交替 D. 浅海沉积地层厚度显著大于其它地层
15. 从塔吉克盆地东北部地层剖面图可知( )
A. 褶皱发生的时间早于中新世 B. 始新世晚期气候趋于干旱
C. 古海洋退出时间晚于渐新世 D. 渐新世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16. 帕米尔高原抬升至开始显著影响西风气流的时期最可能是( )
A. 始新世 B. 渐新世 C. 中新世 D. 上新世
【答案】14. C 15. A 16.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燕子矶片区(位置见下图)是南京老化工集中区,被誉为“南京化工摇篮”。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国有化工厂在该片区布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化工企业开始聚集,集群迅速扩大,德国、荷兰等国的企业入驻,该片区成为全国知名的化工基地。2007年,南京市开始实施化工企业搬迁计划,该片区大型化工企业迁入南京化工园区,规模较小企业迁往苏北、安徽等地。2012年以来,该片区调整土地用途,成功转型为生态宜居滨江综合服务型新城区。
(1)分析燕子矶片区形成化工产业集群的社会经济条件。
(2)说明大型化工企业能够迁入南京化工园区的自身优势。
(3)简述2012年以来燕子矶片区土地用途调整的方向及效益。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有国企布局奠定基础;靠近南京等城市,工业基础好,协作条件优;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政策推动集聚,且吸引外资(德国、荷兰等国企业入驻);位于长江沿岸,交通便利,利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
(2)大型化工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搬迁能力强;生产规模大,在行业内有影响力,迁入新园区易形成集聚效应,利于园区发展。
(3)调整方向:从化工产业用地转为生态宜居、滨江综合服务型用地(如居住、商业、生态绿化等用地)。效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发展多元产业,提升土地价值,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等。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充填复垦是采煤沉陷地恢复土地生产力的常用方式,通常利用粉煤灰、煤矸石、泥沙等充填沉陷地,然后覆盖一定厚度的土壤。山东邱集煤矿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煤矿开采后,耕地大面积沉陷,并存在季节性积水,不能耕种。某研究团队利用附近引黄总干渠淤积泥沙对沉陷地进行充填复垦,为研究不同充填方式的复垦效果,开展两组试验(图),结果表明试验2粮食产量显著高于试验1。
(1)指出引黄总干渠淤积泥沙替代粉煤灰、煤矸石充填沉陷地的优势。
(2)说明试验2粮食产量显著高于试验1的主要原因。
(3)基于传统的“先开采后复垦”模式,该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边开采边复垦”的新模式。分析新模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答案】(1)就地取材,原料成本低;减轻粉煤灰、煤矸石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便于干渠清淤,保障干渠的水利功能。
(2)双层心土层,通过黏粒减少水分、养分的下渗;减少深层水分向上蒸发;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利于农作物生长。
(3)提前复垦,保障粮食供应;改善沉陷地生态,保持水土,提高粮食单产;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复垦与粮食增产提供示范。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非常平缓的坡面上发育着灌丛带和裸地交替排列的带状景观。灌丛带和裸地沿等高线排列,因形似老虎花纹,又被称为虎纹灌丛。带状景观中裸地土壤渗透率低,降水多形成面状水流,并蓄积在下坡向的灌丛带中。灌丛带由草本先锋区、灌木核心区和枯木退化区三部分组成。多年监测显示,灌丛带向上坡缓慢移动。下图为萨赫勒地区虎纹灌丛遥感影像及景观示意图。
(1)说明非常平缓的坡面有利于灌丛带发育的原因。
(2)分析虎纹灌丛中裸地难以发育植被的水分条件。
(3)分析灌丛带向上坡缓慢移动的过程。
(4)假设该地区降水增多,推测虎纹灌丛可能发生的变化。
【答案】(1)降低面状水流流速,增加下渗,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减轻面状水流对坡面土壤的冲刷,保持水土。
(2)裸地土壤渗透率低,下渗量小,土壤水分条件差;表层土壤紧实,土壤结构不良,不利于根系生长;上坡向的灌丛带拦截水分与养分。
(3)灌丛带上部拦截面状水流及养分,有利于草本先锋植被萌发;草本先锋植被的生长继续改良土壤条件,逐渐向灌木演替;灌丛带下部因水分和养分条件不足,灌丛退化,幼苗难以更新。
(4)灌丛带幅变宽,裸地带幅变窄;灌丛高度增高、郁闭度增大;灌丛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试卷、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有效缓解豫东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优化供水结构,河南省规划实施南水北调豫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该工程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取水,采用地下管道向豫东地区10个县区供水,全线通水后受益人口超过400万人。下图示意南水北调豫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从黄河取水相比,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取水的主要优势是( )
A. 水量大 B. 水质优 C. 供水范围广 D. 输水距离短
2. 豫东地区对调来的水应优先满足( )
A. 生活用水 B. 农业用水 C. 工业用水 D. 生态用水
3. 该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豫东地区( )
①解决水污染问题②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
③减少居民用水量④构建多水源供水格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浙江省东部的海岛渔村多选址在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山岙中,渔村所居山岙通常避开朝东方向。东门岛上的东门村(位置见图)素有“浙江第一渔村”之称,有许多流传千百年的独特渔家节俗。村内建筑布局紧凑,密度较大。随着渔业效益下降,东门村人在发展海洋捕捞业的同时,深化水产加工,发展海水养殖和海岛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全面发展海洋经济的新道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浙江省东部海岛渔村选址时避开朝东方向山岙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轻台风危害 B. 防御寒潮侵袭
C. 便于排水防涝 D. 方便出海作业
5. 东门村内部建筑布局紧凑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短缺 B. 河网密布 C. 植被茂密 D. 气候湿热
6. 东门村全面发展海洋经济主要依托( )
①发达的工商业 ②丰富的海洋资源
③独特的文化遗存 ④完善的交通网络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和人口疏解政策的实施,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老年人口比例呈现“中心城区高—郊区低—农村高”的特征,而中心城区外围形成一个年轻劳动人口集聚的“年轻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上海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口比例高原因是中心城区( )
①住房供应充足 ②就业机会较多
③年轻人口外迁 ④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北京、广州等城市也出现了“年轻环”现象,这些城市出现“年轻环”的最关键条件是( )
A. 城市人口众多 B. 郊区制造业发达
C. 城市面积较大 D. 郊区生态环境好
窗墙比是指建筑某一个立面窗户面积与该立面总面积之比,是影响建筑内采暖、制冷和照明等能耗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基于全年建筑能耗最小来确定最优窗墙比。下图为奥斯陆(59°57`N,10°45`E)、法兰克福(50°07`N,8°37`E)、罗马(41°54`N,12°30`E)南向墙面最优窗墙比下的全年建筑能耗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甲、乙分别代表的城市是( )
A. 罗马、奥斯陆 B. 法兰克福、罗马
C. 罗马、法兰克福 D. 法兰克福、奥斯陆
10. 甲、丙城市南向墙面的最优窗墙比分别为0.27和0.56。甲城市最优窗墙比小于丙城市的原因是甲城市( )
A. 夏季白昼时间较长,照明能耗较小 B.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制冷能耗较大
C. 冬季降水较多,采暖能耗较小 D. 年平均气温较低,全年建筑能耗较小
为探究降雨过程、土壤含水量与洪峰流量的关系,某科研小组在小流域模拟了形成相同洪峰流量的降雨过程,表为3次降雨过程数据(雨量单位:mm)。3次降雨前土壤含水量相同且偏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降雨序号 时段雨量 降雨总量
第1小时 第2小时 第3小时 第4小时 第5小时 第6小时
1 60 48 32 10 8 7 165
2 10 20 42 55 17 6 150
3 10 19 23 32 42 17 143
11 3次降雨过程中( )
A. 第2次降雨强度大于第1次 B. 第1次降雨峰值出现时间晚于第2次
C. 第1和第3次降雨过程相似 D. 第1次降雨峰值出现时间早于第3次
12. 第3次降雨形成相同洪峰流量的降雨总量最小,其主要原因是( )
A. 前期下渗量小 B. 后期形成的地下径流量大
C. 前期蒸发量小 D. 后期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大
13. 如果降雨过程与第3次相似,降雨前土壤含水量偏高,则形成相同洪峰流量的6小时降雨总量可能是( )
A. 125mm B. 145mm C. 155mm D. 170mm
沉积地层是记录区域环境演化的天然“档案”。塔吉克盆地北临天山、东临帕米尔高原,地处西风带。古近纪早中期,塔吉克盆地和帕米尔高原地区曾是海洋,并经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后随着帕米尔高原抬升,古海洋从塔吉克盆地退出。下图示意塔吉克盆地东北部地层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塔吉克盆地经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地层剖面图中可见的证据是( )
A. 浅海沉积地层下有基岩存在 B. 浅海沉积地层上有黄土状堆积
C. 浅海沉积地层与河流沉积地层交替 D. 浅海沉积地层厚度显著大于其它地层
15. 从塔吉克盆地东北部地层剖面图可知( )
A. 褶皱发生的时间早于中新世 B. 始新世晚期气候趋于干旱
C. 古海洋退出时间晚于渐新世 D. 渐新世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16. 帕米尔高原抬升至开始显著影响西风气流的时期最可能是( )
A. 始新世 B. 渐新世 C. 中新世 D. 上新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燕子矶片区(位置见下图)是南京老化工集中区,被誉为“南京化工摇篮”。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国有化工厂在该片区布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化工企业开始聚集,集群迅速扩大,德国、荷兰等国的企业入驻,该片区成为全国知名的化工基地。2007年,南京市开始实施化工企业搬迁计划,该片区大型化工企业迁入南京化工园区,规模较小企业迁往苏北、安徽等地。2012年以来,该片区调整土地用途,成功转型为生态宜居滨江综合服务型新城区。
(1)分析燕子矶片区形成化工产业集群的社会经济条件。
(2)说明大型化工企业能够迁入南京化工园区的自身优势。
(3)简述2012年以来燕子矶片区土地用途调整的方向及效益。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充填复垦是采煤沉陷地恢复土地生产力的常用方式,通常利用粉煤灰、煤矸石、泥沙等充填沉陷地,然后覆盖一定厚度的土壤。山东邱集煤矿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煤矿开采后,耕地大面积沉陷,并存在季节性积水,不能耕种。某研究团队利用附近引黄总干渠淤积泥沙对沉陷地进行充填复垦,为研究不同充填方式的复垦效果,开展两组试验(图),结果表明试验2粮食产量显著高于试验1。
(1)指出引黄总干渠淤积泥沙替代粉煤灰、煤矸石充填沉陷地优势。
(2)说明试验2粮食产量显著高于试验1的主要原因。
(3)基于传统的“先开采后复垦”模式,该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边开采边复垦”的新模式。分析新模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非常平缓的坡面上发育着灌丛带和裸地交替排列的带状景观。灌丛带和裸地沿等高线排列,因形似老虎花纹,又被称为虎纹灌丛。带状景观中裸地土壤渗透率低,降水多形成面状水流,并蓄积在下坡向的灌丛带中。灌丛带由草本先锋区、灌木核心区和枯木退化区三部分组成。多年监测显示,灌丛带向上坡缓慢移动。下图为萨赫勒地区虎纹灌丛遥感影像及景观示意图。
(1)说明非常平缓的坡面有利于灌丛带发育的原因。
(2)分析虎纹灌丛中裸地难以发育植被的水分条件。
(3)分析灌丛带向上坡缓慢移动的过程。
(4)假设该地区降水增多,推测虎纹灌丛可能发生的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