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回望历史,激情澎湃。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未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凭着思想和激情的 (①羽翼 ②党羽),我们尽可去会一会古人、见一见来者。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行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suì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啊,做一个 (①历久弥新 ②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做今天的中国的一个儿女是多么值得 (①快活②快慰)的一件事!回溯过去,瞻望未来,你会觉得激动,很想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想好好地学习和劳动,好好地安排在无穷的时间之中一个人一次、而我们又恰恰生逢其时的宝贵的生命。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深”放在“呼吸”后面 B.将“新鲜”改为“清新”
C.在“一次”前面加“仅有” D.删掉“安排”
二、综合性学习
走近历史,传承文明。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旨在强调文博机构在面向社会提供全面、优质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性作用。结合本届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同时为满足不同民众对当下博物馆体验的多元化需求,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精心组织推出“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系列活动,不仅馆校合作共建工作打开全新局面,在教育研究领域推出系列成果展示活动,还携手湘博志愿者面向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免费教育活动,深挖文物多重价值,联通湖南博物院本院和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两个相隔千里的文博场域,通过创新教育与研究形式,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博物馆教育体验,得到了两地观众的热情参与和点赞好评。
4.作为新闻材料的标题,下列各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精心组织推出“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系列活动。
B.共赴多元教育体验嘉年华——湖南博物院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系列活动。
C.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推出“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系列活动。
D.湖南博物院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博物馆教育体验,得到了两地观众的热情参与和点赞好评。
5.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给湖南博物院精心组织推出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系列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三、名句名篇默写
6.品读古诗词,与古人对话。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漫步橘子洲头,你看到柳林万条丝绦,或许也会像白乐天一样心生愉悦,以(1)“ , ”(《钱塘湖春行》)直抒胸臆。置身岳麓山顶,你看每一棵树都染上秋色,重重山岭遍披晚霞,真可谓(2)“ , ”(王绩《野望》)。傍晚登临杜甫江阁,你或许能体会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3) ”(《黄鹤楼》)的伤感;也或许能体会到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②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记。我国各类博物馆不断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展现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研究、展示、教育、交流等作用,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材料二
①从大中型博物馆到小型博物馆,从国有博物馆到民间博物馆,我国博物馆的种类不断丰富。博物馆,是文化的“存储卡”,更是历史的“解码器”、精神的“助推器”。
②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全国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
材料三
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各类博物馆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挖掘、文化遗产活化。
②“避暑山庄文化的精髓就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所创新,将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儒释道文化等不同文化融合发展,这对当下都有启示意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主要负责人说。
③走入广东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仿佛置身细致精巧的岭南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紧凑地布局在方寸之间。时时有悠扬的曲声入耳,循声来到园子中央,飞檐脊顶的广福台上,一对盛装的男女演员,唱着粤剧经典选段《花田错会》。
④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说:“广福台的演出面向社会‘张榜招贤’,调动民间的力量,更好地传承发展粤剧艺术。”
⑤依托三苏祠三苏家风文化和展陈资源,四川眉山开展了“三苏家风进万家”巡展活动。巡展以流动展馆的形式,配套开展三苏家风家教讲座、三苏文化有奖问答等活动,让三苏优良家风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企业。
⑥全面挖掘三苏家教家风、家国情怀等精神内核,推出舞台剧、讲座、纪录片、短视频、诗词会、文创产品、研学课程……如今,苏门“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好家风代代传承,苏轼母亲程夫人“不发宿藏,不残鸟雀”的家教典故口口相传。
⑦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主要负责人说:“我们将大力传承和弘扬三苏文化,大力推动三苏祠的保护利用,在文化传承发展上继续探索,出新出彩。”
⑧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中,人们总能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启迪,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博物馆的发展,正不断赋彩社会经济,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的宝库。
⑨在博物馆,历史文物并不只是时间的沉淀、岁月的陈酿,更传承着文化血脉,和我们身处的时代紧密相连。
⑩鸣沙山下、宕泉河边,甘肃敦煌莫高窟静静伫立。黄沙漫天、驼铃声声,敦煌文化凝结着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粹,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运营国内首座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成立国内目前唯一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初步建成具有行业示范和影响力的“安全管理平台及安全应急指挥中心”……保护好敦煌这座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样本,几代敦煌人呕心沥血、接续坚守。这颗“大漠明珠”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敦煌研究院将为所有洞窟、壁画、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传承传播中华灿烂文化。”敦煌研究院院长说。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8日)
相关链接
通常博物馆有较多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陈列、展览、收藏和保护文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顺利开展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人防、物防、科防安防体系。三者融合作用下,能够将博物馆保护文物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虽然现阶段博物馆有着较为全面的物防以及科防工作体系,但受到人防力量薄弱的影响,无法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推进落实的过程中,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全面完善,各项职责权利也不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博物馆中存在大量损坏的文物,缺少及时修复,还有一些文物散落民间,博物馆不能通过一个有效渠道快速召回。文物在外存放可能会因为自然或人为因素进一步受损,影响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推进。
(摘编自《新时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新思考》)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证明。
B.“十三五”时期,全国博物馆数量和年度参观人数在逐年增加。
C.我国博物馆的种类不断丰富,有国有博物馆、民间博物馆,有大中型博物馆和小型博物馆。
D.博物馆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挖掘、文化遗产活化。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设置精巧的园林情境,现场演出的演员面向社会“张榜招贤”,调动民间的力量传承发展粤剧艺术。
B.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开展各种巡展和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三苏文化。
C.甘肃敦煌莫高窟为传承文化血脉,成立国内唯一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D.博物馆中存在大量损坏的文物,缺少及时修复,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全面完善,责权利也缺乏明确划分。
9.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请结合原文和相关链接概括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中,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⑥小柴胡似乎有点儿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长得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整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稍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笃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表现出太行山区的人们对家乡的小草非常熟悉。
B.第⑤段中“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突出了黄芩生命力顽强,对生存环境一无所求。
C.第⑦段写益母草从采收到制成膏状的过程时,用了“割”“晾晒”“清洗”“熬”等动词,准确精练。
D.第⑧段的景物描写,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有听觉,展现了大山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小柴胡似乎有点儿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
12.作者说“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何理解这里的“雄伟”“温柔”?
13.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五、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重别周尚书①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注释】①庾信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羁留北周都城长安,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万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与李白《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写法相同,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摘编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①。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②记。通籍③后,俸④去书来,落落⑤大满,素蟫灰丝⑥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摘编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释】①形诸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②省:明白。③通籍:做官。④俸:官吏的薪水。⑤落落:堆积的样子。⑥索蟫:指书里的蠹虫。灰丝:虫丝。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毕,走送之”的“之”与“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
B.“不敢稍逾约”的“逾”和“不逾矩”的“逾”意思相同。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患”和“患得患失”的“患”一样,都可理解为“忧虑、担心”。
D.“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故”是“所以”的意思,与“故有所览辄省记”的“故”意思相同。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7.【甲】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作者的求师之难的?请简要概括。
18.【甲】【乙】两文写作目的都是勉励后生刻苦发奋学习,在说理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七、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人生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9.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① ,这是书中主人公② 对生命的诠释。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③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20.小说写到主人公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请结合整本书阅读,结合其中一处,概括情节并简要分析人物品质。
八、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幸福有时候不说话/总在平凡里发着芽/就算日子偶尔有伤疤/也能从里面长出新枝桠
——歌曲《枕着光的她》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sù 隧 2.① ② ② 3.C
4.B 5.示例:走进省博,走近历史。全新体验,传承文明。
6.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烟波江上使人愁
7.A 8.C 9.①进一步完善人防工作,构建一套完整的人防、物防、科防的安防体系。②全面完善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各项职责权利,加强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及时修复损坏的文物,快速召回散落民间的文物。③研究文物保护技术,运营具有行业示范和影响力的平台来保护文物。④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10.B 1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有点儿调皮”“钻”“捉迷藏”赋予小柴胡以人的性格和动作,表现了小柴胡生长在灌木丛里的习性,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12.因为太行山山峰巍峨,所以说它“雄伟”。因为太行山默默无声,如母亲一般哺育着各种草木和动物,所以说它“温柔”。 13.①文章以“山中的小草”为线索贯串全文,先总写山中的小草,然后重点写三种小草,最后合写山野、小草,井然有序,层次分明。②开头“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和结尾“每一次回乡”“去看看这些草木”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4.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借景抒情(借物抒怀)的手法,但情感表达不同。庾诗借秋雁自由南飞,抒写思乡之情及自己无法回归的悲凉孤寂心境;李诗借班马萧萧长鸣,抒写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15.A 16.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17.①百里求师,路途遥远。②遇师名望高、弟子多、辞色严,均虚心求教。③遇师叱咄,更色恭礼至。 18.甲乙两文都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来说理,都写了自己少年时借书、读书的经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后生要不畏艰苦,刻苦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人易于接受。
1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 朱赫来 20.第一次是保尔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受了伤并得了伤寒。表现了保尔顽强的生命力和钢铁般的意志。
第二次是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头部受了重伤。表现了他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三次是保尔被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表现了保尔高度的政治热忱和忘我的劳动精神。
第四次是保尔在铁路修完时,得了伤寒和肺炎。表现了保尔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革命毅力。
21.例文一:
瓦缝里的光
老家堂屋的青瓦缝里总漏下几缕光,像碎金子落在斑驳的砖地上。那年我摔断胳膊休学在家,每天就搬着小马扎坐在光里发呆,看蚂蚁拖着饭粒爬过裂缝,听墙外卖豆腐的梆子声忽远忽近。
“妮儿,看奶奶给你带啥了。”奶奶掀开蓝布围裙,掏出个油纸包。打开来是块烤得金黄的玉米面饼,边缘焦脆,中间还留着蜂窝状的气孔。她蹲下来掰碎了喂我,饼渣掉在石膏绷带上,她慌忙用围裙去擦,银发扫过我的手背,痒痒的。“灶膛里煨了半天才好,就着槐花蜜甜着呢。”阳光从瓦缝斜斜切进来,在她佝偻的背上投下光斑,我忽然看见她后颈新添的皱纹,像老槐树的年轮。
隔壁李叔每天傍晚都来敲窗。“丫头,今天的数学题我抄好了。”他把写满解题步骤的草稿纸从窗缝递进来,纸边还留着钢笔划破的毛边。有次下大雨,他举着伞站在院里喊我,雨水顺着伞骨流成水帘,“这道几何题我画了辅助线,你看看能懂不?”我趴在窗台上看他笔尖在纸上游走,忽然发现他袖口磨出了毛边——那是他儿子去年高考后就没再穿过的旧衬衫。
康复训练时,妈妈总把我带到院子里。她扶着我在老梨树下慢慢走,花瓣落在石膏上,她就轻轻吹掉。“你看这树,去年被雷劈了半拉枝,今年不照样开花结果?”她指着树干上狰狞的疤痕,那里真的抽出了新枝,嫩绿的叶片在风里晃悠。有天清晨我偷偷练习独自行走,回头看见妈妈躲在门后抹眼泪,晨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张保护我的网。
拆掉石膏那天,我爬上矮墙去够瓦缝里的光。手指触到瓦片的微凉,忽然明白幸福早就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生了根:是奶奶围裙里的饼香,是李叔草稿纸上的墨痕,是妈妈躲在门后的眼泪。就像老梨树的伤疤里长出新枝,那些带着疼的日子,原来都在偷偷孕育着光。
现在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在堂屋坐一会儿。看瓦缝里的光随着日头移动,在地上织出不断变化的图案。那些曾以为黯淡的时光,原来早被这些细碎的暖,缀成了发光的银河。
例文二:
于平凡处拾得幸福之光
歌词云:“幸福有时候不说话,总在平凡里发着芽。”诚哉斯言。生活的馈赠从不在惊涛骇浪处,而在柴米油盐的褶皱里,在细微处生根发芽,于平凡中绽放光彩。
平凡中的幸福,是心灵沃土上萌发的嫩芽。敦煌女儿樊锦诗在漫天黄沙中守护壁画四十年,在每天与颜料、洞窟为伴的平凡日子里,她于斑驳壁画中读懂文明的密码,让千年艺术在时光里焕发新生。就像老梨树干的疤痕里抽出新枝,那些看似重复的日子,因热爱而有了深度。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的:“生活中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当我们以热忱浇灌平凡,幸福便在坚守中悄然生长。
细微处的善意,是照亮生活的微光。杭州快递小哥在暴雨中为流浪老人撑起雨伞,自己半边身子浸在水里;成都茶馆里,老人坚持十年为环卫工提供免费茶水。这些瞬间如瓦缝中漏下的阳光,虽微小却温暖。《诗经》有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当我们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手,善意便成了幸福的传导器。就像李叔为“我”抄题时笔尖的温度,奶奶围裙里饼香的余温,这些细微的暖,让平凡日子有了金子般的光泽。
对抗苦难的勇气,让幸福在伤疤处抽枝。史铁生在轮椅上与地坛对话,在残疾的伤疤里生出对生命的哲思;张桂梅在群山深处创办女高,用病躯为女孩们点亮希望。他们的人生印证了歌词里的“从伤疤长出新枝桠”——当苦难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与它和解的勇气便成了幸福的养料。就像妈妈指着梨树上的疤痕说的:“被雷劈过的枝,结果更甜。”那些疼痛的印记,终会在岁月里转化为馈赠。
林清玄说:“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心里长出来的。”当我们蹲下身细看瓦缝里的阳光,侧耳倾听生活的细响,便会发现幸福早在平凡中埋下种子。它是奶奶饼里的槐花蜜,是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是伤疤里抽出的新绿——只要我们心怀热忱、善存细微、勇对伤痕,便能在平凡的土壤里,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之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