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云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 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 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考古工作者在某遗址发现房址、食物加工场等遗迹。该遗址出土大量陶片、石器、动物 骨骼和植物等遗存,其中石器分类明确,有斧、铲、刀、镰等生产工具,矛、弹丸等狩猎工具,磨盘、磨球、纺轮等生活用具,簪、璜等装饰品。这体现出( )A. 原始农业出现 B. 私有财产增加 C. 贫富分化明显 D. 早期国家产生2. 下表是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对周宣王的评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代 人物 评论内容春秋 周 ·太子晋 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弥。春秋 楚 ·诸御己 桀杀关龙逢而汤得之,纣杀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宣王杀杜伯 而周室卑……皆不能尊贤。西汉 董仲舒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 灿然复兴。A. 春秋时期产生了“宣王中兴”说 B. 董仲舒对周宣王的评价较为客观C. 周宣王的历史形象发生较大变化 D. 对周宣王的历史认知具有一致性3. 编定于战国时期的《尚书 · 禹贡》根据土地的肥瘠状况,评扬州的土地为“下下”。到南朝时,其地则被称誉为“三吴奥壤,旧称饶沃;虽凶荒之余,尤为殷盛”。以上变化说明该地区( )A. 气候适合农业发展 B. 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C. 稻麦复种得到推广 D. 经济发展超过北方4. 唐朝纺织品广泛应用了从波斯传入的鸟衔花纹样(图1)。工匠巧用自然元素做装饰,并将禽鸟替换为凤鸟、鸳鸯、大雁等瑞鸟,形成了能够体现唐朝雍容富丽、袅娜大气风貌的全新纹样(图2)。材料反映出( )A. 中外审美差异显著 B. 外来文化中国化 C. 纺织技术世界领先 D. 朝贡贸易常态化5. 北宋前期朝廷向大批普通官员颁授“敕授告身”作为委任凭证,其文词虽由中书门下的舍人院负责起草,但告身文书在形式上却由三省和吏部签署下发。这说明( )A. 三省体制影响尚存 B. 中枢机构互相制衡 C. 朝廷变法重建三省 D. 官僚队伍极度膨胀6. 乾隆时期,有官员这样评价当时某项管理制度:“平时足以消弭盗贼奸匪,稽核户口,偶遇地方荒歉,查办赈务,亦按籍可稽,不致临时周章,乃安民之良法。”该制度旨在( )A. 稽查盗贼奸匪 B. 核查户口凭证 C. 赈济地方荒歉 D. 维护社会稳定7. 1884年,一位举人谈到洋务时,认为李鸿章“开办招商、机器二局,耗资百万,消耗国 力,并无结果,大失民心”,并愤然道,“机器者圣人不语者也。此物唯有导国人去其质 朴而趋赴机巧”。材料体现出( )A. 李鸿章早期的现代化尝试归于失败B. 传统士人缺乏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根深蒂固D. 洋务运动缺乏一定程度的社会基础8. 1925年,以滇籍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云南革新社在北京成立。其社刊《革新》的发刊词呼吁:“要想改造云南,必须打倒军阀与帝国主义……我们的精神是贯注在民众的身上,我们的使命是在云南,而我们的目光则又不只注于云南。”此时,该组织的建立( )A. 巩固了护国运动成果 B. 响应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 配合了北伐战争进程 D. 推动了土地革命深入开展9. 据统计,西南联大历史学系共设6组选修课,史籍名著选读组的10门课中有8门为中 国史籍名著;断代史组的16门课中有9门属中国史范畴,且规定必选2门中国史、1 至2门西洋史;专门史组有8门中国史课程。上述课程设置注重( )A.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 B. 中国历史文脉传承 C. 中西文化融会贯通 D.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0. 1956年11月,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总要有一点独 立的能力……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这段话主要强调我国( )A. 面临严峻外部形势 B.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C. 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D. 必须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1.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数达6248家,占博物馆总数的91%以上,累计优惠观众100多亿人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享受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人口最多的国家。据此可知( )A. 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B. 博物馆展陈方式丰富多样C. 新时代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D. 博物馆教育功能根本转变12. 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修建第一座水渠,到2世纪特拉亚那水渠建成,引入罗马的水量增加了15倍。一位学者评价说:“这样一批必不可少的设施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如果你愿意,比较一下金字塔或虽然有名却不实用的希腊人的工程!”该学者意在说 明罗马( )A. 用水需求持续增加 B. 水利工程技术高超 C. 城市供水系统发达 D. 注重工程的实用性13. 12世纪,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了面向世俗群体的新文学。方言诗歌作为其中 的一类,作者主要是世俗人士,他们以第一人称写作,并让自己扮演作品中的角色。方言诗歌有利于( )A. 西欧各国教育普及 B. 市民脱离教廷控制 C. 西欧各地文化交流 D. 增强地域文化认同14. 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传入,从16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英国贵族前往意大利游学,拜访文化名人,参观文物古迹,并大肆收购古董和艺术精品。当地人开玩笑说,如果大斗兽场能够带走的话,英国人也就买走了。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A. 弘扬了西欧的古典文化 B. 拥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C. 推动英国社会风尚转变 D. 助推了意大利社会发展15. 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20至34岁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只略高于法国。1910年德法 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比例达到1.6:1,1939年已扩大到2:1。戴高乐曾感叹,每有一 个法国男子达到兵役年龄,就有两个德国人如此。材料描述的状况( )A. 显示法国人口持续减少 B. 促使法国放弃军备竞赛C. 加剧法国绥靖主义倾向 D. 使法国加快与苏联结盟16.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确立了尊重国际社会主体多样性的原则。在万隆精神的指引下, 发展中国家正形成一种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集团对抗,强调自主性与平等共治的“全球 南方安全观”。该安全观( )A. 蕴含了不结盟的外交思想 B. 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C. 体现了国际旧秩序的瓦解 D. 巩固了世界多极化格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时期,农业发展和以伐木为主的林业开发导致山林原生植被屡受损害,时人从生态 和经济需要出发而制定了护林制度:秦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汉代颁布保护 林木的诏书,要求基层官员严格检查和上报。秦汉政府重视人工造林、育林,秦驰道两旁“三 丈而树”,汉代交通要道两侧也大都植树;秦将蒙恬抗击匈奴时曾“树榆为塞”,汉武帝时对 这一人工林带进行了延长和加宽,被学者称为“绿色长城”。此时经济林经营兴盛,《史记》 有“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等记载。——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材料二 雅典是古希腊的代表性城邦之一。其森林资源主要用于建造军用船只和商船,以及用作 燃料、建筑木材、饲料等。到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及周边地区树木由于乱砍滥伐,加之 过度放牧以及持续增长的燃料需求而严重退化,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淤泥沉积在沿岸地 区,许多河流面临枯竭,随之而来的是农业产量的下降,以及森林资源的持续短缺。为了防 止森林退化,柏拉图曾提过几点建议:首先,对羊群进行看管,避免破坏树木和作物;其次, 禁止滥采树枝作燃料;最后,禁止放火烧山。——摘编自(美)唐纳德 · 休斯《世界环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发展林业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秦汉与雅典林业发展的经验。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七七事变前,中国除东北地区外交通基础十分薄弱。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 庆,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西南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路方面,各族群众、爱国华侨齐心协 力,打通滇缅公路全线,修通中印公路,改善西南国际交通。同时,通过改善旧路和修筑新 路,形成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并与西北公路连接起来。铁路方面,赶筑滇缅、 川滇铁路。水运方面,扩展和开辟长江、嘉陵江等航线,实现水陆联运。空运方面,开辟莫 斯科至重庆、重庆至香港、昆明至河内、昆明至仰光及驼峰航线等。——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等材料二 在抗战大后方的新疆地区,各族儿女的抗战热情不断高涨。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推动 下,抗战文化宣传和“一县一机”等抗日募捐活动此起彼伏,中苏国际公路交通线和航空线、 中印驿运线开通。新疆各族同胞捐献的10架“新疆号”战斗机参加武汉保卫战,至1944年 8月,共捐献飞机154架。此外,新疆各族人民还架桥修路,运输盟国援华物资,并以大量 的农、牧、矿产品换回抗战急需的武器、弹药和军需品。——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全国抗战时期西南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国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建设意义。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机器取代了双手,蒸汽机取代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火车和汽船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和内燃机得到广泛运用,新兴产业部门兴起,不仅在体力上解放了人类,“解放”还延伸到人类的脑力。20世纪上半期,在物理学革命的带动下,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加速运行、不断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劳动被否定,相反,人的创新性、应变性和智慧性等特征使其在智能工厂中的作用愈发变得“核心化 ” 。这一进程对人类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开始产生持久的创造、发展和改进的动力,“变化而非停滞”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世界和人类的未来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重拾我们作为行动者、创造者、实际问题解决者的本能。——摘编自(英)罗杰 · 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业革命以来技术革新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力与科技发展的关系。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铜镜是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其上铸刻的铭文能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表2所列 为部分常见的铜镜铭文。主题 铭文内容人 与天相寿,与地相长。延年益寿辟不祥。家 家当大富乐未央,子孙具备居中央。七子八孙居中央,夫妻相保如威央兮。国 多贺国家人民息,风雨时节五谷熟。中国大宁,子孙益昌。——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或多种价值取向,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实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列出价值取向,自拟题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严密。)机密★启用前云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 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 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考古工作者在某遗址发现房址、食物加工场等遗迹。该遗址出土大量陶片、石器、动物 骨骼和植物等遗存,其中石器分类明确,有斧、铲、刀、镰等生产工具,矛、弹丸等狩猎工具,磨盘、磨球、纺轮等生活用具,簪、璜等装饰品。这体现出( )A. 原始农业出现 B. 私有财产增加 C. 贫富分化明显 D. 早期国家产生【答案】A2. 下表是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对周宣王的评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代 人物 评论内容春秋 周 ·太子晋 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弥。春秋 楚 ·诸御己 桀杀关龙逢而汤得之,纣杀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宣王杀杜伯 而周室卑……皆不能尊贤。西汉 董仲舒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 灿然复兴。A. 春秋时期产生了“宣王中兴”说 B. 董仲舒对周宣王的评价较为客观C. 周宣王的历史形象发生较大变化 D. 对周宣王的历史认知具有一致性【答案】C3. 编定于战国时期的《尚书 · 禹贡》根据土地的肥瘠状况,评扬州的土地为“下下”。到南朝时,其地则被称誉为“三吴奥壤,旧称饶沃;虽凶荒之余,尤为殷盛”。以上变化说明该地区( )A. 气候适合农业发展 B. 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C. 稻麦复种得到推广 D. 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答案】B4. 唐朝纺织品广泛应用了从波斯传入的鸟衔花纹样(图1)。工匠巧用自然元素做装饰,并将禽鸟替换为凤鸟、鸳鸯、大雁等瑞鸟,形成了能够体现唐朝雍容富丽、袅娜大气风貌的全新纹样(图2)。材料反映出( )A. 中外审美差异显著 B. 外来文化中国化 C. 纺织技术世界领先 D. 朝贡贸易常态化【答案】B5. 北宋前期朝廷向大批普通官员颁授“敕授告身”作为委任凭证,其文词虽由中书门下的舍人院负责起草,但告身文书在形式上却由三省和吏部签署下发。这说明( )A. 三省体制影响尚存 B. 中枢机构互相制衡 C. 朝廷变法重建三省 D. 官僚队伍极度膨胀【答案】A6. 乾隆时期,有官员这样评价当时的某项管理制度:“平时足以消弭盗贼奸匪,稽核户口,偶遇地方荒歉,查办赈务,亦按籍可稽,不致临时周章,乃安民之良法。”该制度旨在( )A. 稽查盗贼奸匪 B. 核查户口凭证 C. 赈济地方荒歉 D. 维护社会稳定【答案】D7. 1884年,一位举人谈到洋务时,认为李鸿章“开办招商、机器二局,耗资百万,消耗国 力,并无结果,大失民心”,并愤然道,“机器者圣人不语者也。此物唯有导国人去其质 朴而趋赴机巧”。材料体现出( )A. 李鸿章早期的现代化尝试归于失败B. 传统士人缺乏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根深蒂固D. 洋务运动缺乏一定程度的社会基础【答案】D8. 1925年,以滇籍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云南革新社在北京成立。其社刊《革新》的发刊词呼吁:“要想改造云南,必须打倒军阀与帝国主义……我们的精神是贯注在民众的身上,我们的使命是在云南,而我们的目光则又不只注于云南。”此时,该组织的建立( )A. 巩固了护国运动成果 B. 响应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 配合了北伐战争进程 D. 推动了土地革命深入开展【答案】B9. 据统计,西南联大历史学系共设6组选修课,史籍名著选读组的10门课中有8门为中 国史籍名著;断代史组的16门课中有9门属中国史范畴,且规定必选2门中国史、1 至2门西洋史;专门史组有8门中国史课程。上述课程设置注重( )A.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 B. 中国历史文脉传承 C. 中西文化融会贯通 D.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答案】B10. 1956年11月,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总要有一点独 立的能力……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这段话主要强调我国( )A. 面临严峻的外部形势 B.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C. 社会主义改造影响 D. 必须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答案】D11.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数达6248家,占博物馆总数的91%以上,累计优惠观众100多亿人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享受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人口最多的国家。据此可知( )A. 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B. 博物馆展陈方式丰富多样C. 新时代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D. 博物馆教育功能根本转变【答案】C12. 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修建第一座水渠,到2世纪特拉亚那水渠建成,引入罗马的水量增加了15倍。一位学者评价说:“这样一批必不可少的设施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如果你愿意,比较一下金字塔或虽然有名却不实用的希腊人的工程!”该学者意在说 明罗马( )A. 用水需求持续增加 B. 水利工程技术高超 C. 城市供水系统发达 D. 注重工程的实用性【答案】D13. 12世纪,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西欧出现了面向世俗群体的新文学。方言诗歌作为其中 的一类,作者主要是世俗人士,他们以第一人称写作,并让自己扮演作品中的角色。方言诗歌有利于( )A. 西欧各国教育普及 B. 市民脱离教廷控制 C. 西欧各地文化交流 D. 增强地域文化认同【答案】D14. 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传入,从16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英国贵族前往意大利游学,拜访文化名人,参观文物古迹,并大肆收购古董和艺术精品。当地人开玩笑说,如果大斗兽场能够带走的话,英国人也就买走了。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A. 弘扬了西欧的古典文化 B. 拥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C 推动英国社会风尚转变 D. 助推了意大利社会发展【答案】C15. 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20至34岁的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只略高于法国。1910年德法 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比例达到1.6:1,1939年已扩大到2:1。戴高乐曾感叹,每有一 个法国男子达到兵役年龄,就有两个德国人如此。材料描述的状况( )A. 显示法国人口持续减少 B. 促使法国放弃军备竞赛C. 加剧法国绥靖主义倾向 D. 使法国加快与苏联结盟【答案】C16.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确立了尊重国际社会主体多样性的原则。在万隆精神的指引下, 发展中国家正形成一种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集团对抗,强调自主性与平等共治的“全球 南方安全观”。该安全观( )A. 蕴含了不结盟的外交思想 B. 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C. 体现了国际旧秩序的瓦解 D. 巩固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时期,农业发展和以伐木为主的林业开发导致山林原生植被屡受损害,时人从生态 和经济需要出发而制定了护林制度:秦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汉代颁布保护 林木的诏书,要求基层官员严格检查和上报。秦汉政府重视人工造林、育林,秦驰道两旁“三 丈而树”,汉代交通要道两侧也大都植树;秦将蒙恬抗击匈奴时曾“树榆为塞”,汉武帝时对 这一人工林带进行了延长和加宽,被学者称为“绿色长城”。此时经济林经营兴盛,《史记》 有“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等记载。——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材料二 雅典是古希腊的代表性城邦之一。其森林资源主要用于建造军用船只和商船,以及用作 燃料、建筑木材、饲料等。到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及周边地区树木由于乱砍滥伐,加之 过度放牧以及持续增长的燃料需求而严重退化,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淤泥沉积在沿岸地 区,许多河流面临枯竭,随之而来的是农业产量的下降,以及森林资源的持续短缺。为了防 止森林退化,柏拉图曾提过几点建议:首先,对羊群进行看管,避免破坏树木和作物;其次, 禁止滥采树枝作燃料;最后,禁止放火烧山。——摘编自(美)唐纳德 · 休斯《世界环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发展林业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秦汉与雅典林业发展的经验。【答案】(1)措施:立法保护;人工造林;发展经济林。(2)经验:共同经验:立法管控破坏行为;重视森林的实用功能。不同经验:秦汉积极经验:政府主导大规模造林;经济林产业化;季节性保护。雅典的消极教训: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崩溃;治理滞后性。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七七事变前,中国除东北地区外交通基础十分薄弱。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 庆,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西南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路方面,各族群众、爱国华侨齐心协 力,打通滇缅公路全线,修通中印公路,改善西南国际交通。同时,通过改善旧路和修筑新 路,形成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并与西北公路连接起来。铁路方面,赶筑滇缅、 川滇铁路。水运方面,扩展和开辟长江、嘉陵江等航线,实现水陆联运。空运方面,开辟莫 斯科至重庆、重庆至香港、昆明至河内、昆明至仰光及驼峰航线等。——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等材料二 在抗战大后方的新疆地区,各族儿女的抗战热情不断高涨。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推动 下,抗战文化宣传和“一县一机”等抗日募捐活动此起彼伏,中苏国际公路交通线和航空线、 中印驿运线开通。新疆各族同胞捐献的10架“新疆号”战斗机参加武汉保卫战,至1944年 8月,共捐献飞机154架。此外,新疆各族人民还架桥修路,运输盟国援华物资,并以大量 的农、牧、矿产品换回抗战急需的武器、弹药和军需品。——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全国抗战时期西南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国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建设的意义。【答案】(1)特点:,优先建设国际交通线,保障外援物资输入;全民动员参与建设;构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综合运输网络;核心枢纽辐射网络化(2)意义:保障抗战物资供应;促进大后方工业发展,奠定战时工业基础;激发全民抗战热情,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交通线保障盟国军事合作,巩固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战场战略价值,提升国际地位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机器取代了双手,蒸汽机取代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火车和汽船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和内燃机得到广泛运用,新兴产业部门兴起,不仅在体力上解放了人类,“解放”还延伸到人类的脑力。20世纪上半期,在物理学革命的带动下,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加速运行、不断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劳动被否定,相反,人的创新性、应变性和智慧性等特征使其在智能工厂中的作用愈发变得“核心化 ” 。这一进程对人类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开始产生持久的创造、发展和改进的动力,“变化而非停滞”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世界和人类的未来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重拾我们作为行动者、创造者、实际问题解决者的本能。——摘编自(英)罗杰 · 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业革命以来技术革新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力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答案】(1)特点:①动力革新持续突破,从蒸汽机到电力、内燃机,动力来源不断升级。②领域拓展日益广泛,从机器取代手工到新兴产业兴起,再到脑力解放,覆盖生产、生活多方面。③加速趋势愈发明显,20世纪上半期,在物理学革命推动下,新科技革命发展加速,不断突破。④人机关系深刻变化,机器虽替代部分劳动,但人的创新性、智慧性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更突出。(2)关系:①创造力驱动科技革新。人类为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不断创新,如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发明电灯等,都是创造力驱动科技进步的体现。②科技发展反哺创造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创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生产,使得人们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创造。③协同共生关系。科技发展为创造力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创造力则为科技发展注入动力,二者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铜镜是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其上铸刻的铭文能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表2所列 为部分常见的铜镜铭文。主题 铭文内容人 与天相寿,与地相长。延年益寿辟不祥。家 家当大富乐未央,子孙具备居中央。七子八孙居中央,夫妻相保如威央兮。国 多贺国家人民息,风雨时节五谷熟。中国大宁,子孙益昌。——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或多种价值取向,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实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列出价值取向,自拟题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严密。)【答案】价值取向:天人和谐的宇宙观、家族为本的伦理观、家国同构的政治观。论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和谐、家族伦理与家国情怀论述:铜镜铭文“与天相寿,与地相长”“延年益寿辟不祥”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强调人类行为需符合天道,如帝王颁布诏令常依据天象(如日食、旱灾)。古代农业社会重视节气规律,《氾胜之书》等农书指导耕作须“顺天时,量地利”,确保“风雨时节五谷熟”(铭文印证)。这种宇宙观将自然秩序与社会伦理相统一,奠定了中华文明“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铭文“家当大富乐未央,子孙具备居中央”“七子八孙居中央”凸显家族繁荣为核心的传统伦理观。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维系家族稳定,后世发展为祠堂、族谱等宗族体系(如宋代范仲淹设“义庄”赡养族人)。汉代“孝廉”察举制将孝道纳入选官标准;明清《朱子家训》强调“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维系家族文化传承。家族伦理通过血缘纽带凝聚社会,形成“修身齐家”的道德基础,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铭文“多贺国家人民息”“中国大宁,子孙益昌”反映家国一体、治国必先齐家的政治理想。秦汉推行郡县制,却保留“家国同构”理念,如皇帝称“君父”,百姓为“子民”;唐代《贞观政要》载太宗言:“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将家族伦理扩展至天下责任;明清“保甲制”以家族为单位管理基层,维护“人民息”(铭文对应)。家国情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绑定,塑造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综上,这些价值取向历经秦汉制度奠基、宋明理学升华,至今仍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治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用而不觉”的永恒生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云南高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2025年云南高考历史真题(答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