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有一位妇女因患罕见的癌症而濒临死亡,医生认为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市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十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得病的妇女的丈夫Heinz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只凑够了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售药,或是迟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拒绝了。Heinz绝望了,闯进药店,为妻子偷了药。丈夫是否应该偷药,为什么?思考导入假设你与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内,敌人当时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间进行搜查,一个婴儿突然啼哭起来。如果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杀死婴儿,是否合乎道德 思考导入人活在世上,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事,每个人处理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与人的境界有关。那么什么是境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生的境界》,听听哲学家的阐释。思考导入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如何理解“境界”一词?一个人走进一个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他禁不住想上前去问一问这些工人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他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一个答到:“我在砌墙。”一个说:“我在工作。”一个说:“我在让这个城市变的更美。”为什么干同一件事,而在不同的人心中存在的意义不同呢?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境界既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思考导入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初读感知自学(6分钟)提示:(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疏通文意,熟悉注释中生字词。(2)作者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哪里?(3)作者看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4)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主要概念是什么?要求:独立、自主、无声,有疑问举手求助。知者加速:各境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初读感知作者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哪里?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觉解初读感知觉解: 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初读感知作者看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初读感知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主要概念是什么?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对于他所做的事情,可能并无觉解,或者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情,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自然的产物精神的创造各境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初读感知觉解的不同。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全宇宙的利益。联系现实小组讨论(3分钟):你能否就四重境界分别举一些例子,丰富文章的内容。联系现实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自然境界)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 ”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芸芸众生皆为利 (功利境界)以前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风光嘛。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一会儿就到了。咦,这么近 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说过一句话“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联系现实损人不利己损人利己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道德境界大无大有周恩来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联系现实1974年3月26日——下午三时:起床;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晚七时:陪餐;晚十时:政治局会议;晨二时半:约民航同志开会;晨七时:在七号楼办公;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下午二时:休息。这就是他的工作节奏。周恩来规定凡有重要事情,无论他是在盥洗室、办公室、会议室,还是在睡眠,都要随时报告。很多人都记得晚年周恩来那张著名的坐在沙发上的照片,枯瘦、憔悴,手上、脸上满是老年斑,唯留一缕安详的目光,真正已油灯耗尽,春蚕到死,蜡炬成灰,鞠躬尽瘁。联系现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联系现实联系现实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天地境界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判断各属何境界。A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D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联系现实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文章层次如何划分?细读品味第一部分(第1—第7自然段): 阐述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第二部分(第8—第12自然段): 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层层深入思维缜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自己成长的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细读品味点拨:“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贬损,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平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生活中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阅读句子:“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唯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细读品味点拨: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细读品味点拨: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细读品味点拨:既入世而又出世,指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宋 晏殊《踏莎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宋 柳永《蝶恋花》)“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宋 辛弃疾《青玉案》)课堂小结活动拓展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自然境界此时的你在想什么立足于本专业,基于四重境界,书写下你成长的奋斗目标此时的你在做什么此时的你在担任什么此时的你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