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含解析,共2份)2026届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一轮复习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含解析,共2份)2026届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一轮复习讲义

资源简介

课时51 区域与区域发展
——掌握区域的含义和类型划分
1.填空:区域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区域内部的____________相对一致。
2.连线:区分区域类型。
3.填空:认识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____________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____________的区域。
(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____________。
(3)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_和不同的____________。
——掌握区域的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1.填空:区域整体性的两大表现。
(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____________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2.填空:区域差异的表现。
地理位置差异、________________、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________________等。
3.简答:什么是区域关联性?
4.简答:在区域发展中如何做到因地制宜?
5.填表: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区域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差异 地理位置 长江入海口 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 __________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耕地条件 以________为主 黑土分布广泛
矿产资源 贫乏 ________等矿产丰富
影响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____________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工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________基地
 选择性必修2教材活动变式
我国语言的地域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下图为中国汉语方言区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汉语方言区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  )
A.北方方言区      B.客家方言区
C.闽方言区 D.吴方言区
2.导致我国方言南繁北齐的自然因素是(  )
A.历史   B.气候
C.地形   D.交通
 选择性必修2教材活动变式
先秦典籍《尚书·禹贡》是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作者设想,当诸侯统一后,国家可以把国土划分为九个州。古人常用“九州”代指中国。读图,完成3~4题。
3.古人划分“九州”疆域的主要依据可能是(  )
A.山川河流 B.气候植被
C.语言习俗 D.行政传统
4.《尚书·禹贡》在关于各地土壤和田地记载中的“厥土惟涂泥(湿土)、厥田惟下中”和“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分别对应的州是(  )
A.兖州、青州 B.青州、徐州
C.豫州、扬州 D.荆州、扬州
 选择性必修2教材案例变式
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阿曼,终年炎热干燥。2006年,阿曼的法拉吉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是一种人工水渠灌溉系统,利用地势落差,把水从山区引到村庄,水渠大部分藏于地下,一般到村庄附近才出露地表。根据农田大小划分水资源配额,遵循饮用—沐浴—洗衣—灌溉的使用顺序,这套用水制度至今还在执行。如图为某村庄附近的法拉吉景观图。据此完成5~7题。
5.结合材料,推测法拉吉主要引用的水源是(  )
A.河流水 B.地下水
C.淡水湖泊水 D.高山冰雪融水
6.法拉吉大部分藏于地下和在村庄附近出露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收集地表水;提高水温
B.减少水资源蒸发;方便取水
C.减少污染;减少工程量
D.获取地下水;增加空气湿度
7.法拉吉严格的用水制度可以(  )
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体现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 ③提升灌溉水源水质 ④体现公平合理的价值追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区域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为每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如下面关联示意图就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
2.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其思路和程序如图所示:
3.区域差异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植被差异的形成
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土壤、植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等方面和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方法技巧] “三看”法分析地理环境差异的类型
(1)时间差异——看“变化”
在同一地区,随着时间的差异地理环境特点发生明显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变化,往往是由“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因此要分析出该要素是哪种要素。
(2)水平空间差异——看“区位”
在不同区域,要分析对比区域的区位差异,首先要分析地理位置的差异,包括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大的地形单元的区位、重要的地理环境的区位、所处的坡向、地形差异等;其次要分析地理环境突出特征差异。
(3)垂直空间差异——看“海拔”
垂直空间差异主要结合不同海拔水热组合特点的变化进行分析。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降水随海拔的升高由少到多再到少。
(2024·江苏卷)巴尔喀什湖为中亚大型湖泊,风景宜人,湖泊以乌泽那拉尔水道为界,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东西两部分,沿湖中小城市发展各具特色。下图为巴尔喀什湖周边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巴尔喀什湖沿湖城市大多分布于西部,主要取决于湖泊的(  )
A.面积大小       B.形态特征
C.容量多少 D.水体性质
(2)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该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是(  )
A.畜牧业 B.园艺业
C.都市农业 D.灌溉农业
(3)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是(  )
A.金属冶炼 B.生态旅游
C.船舶制造 D.盐湖化工
【解题导引】
(1)巴尔喀什湖地处中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泊西侧有伊犁河注入→东侧仅有狭窄的乌泽那拉尔水道与西侧连通→湖泊东西水体交换较差→湖水特征东西差异显著→西侧以淡水为主→影响人口与城市分布
(2)图示信息→奎甘市位于河流入湖口→附近有大面积的农灌区→发展灌溉农业
(3)图文信息→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地区的大型湖泊→景色宜人→周边沙漠广布→适宜发展有利于节水且能促进生态保护的旅游产业
【尝试解答】 (1)____ (2)____ (3)____
据报道,目前巴尔喀什湖地区的用水量持续增大,巴尔喀什湖受到“灭湖”威胁,结合上面的图文资料,分析巴尔喀什湖水量减少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旺盛
B.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
C.发展农业,过度引河水灌溉
D.城市建设,下渗水量减少
 区域的内涵与特征
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巫山一线东西两侧的“荆楚大地”和“巴蜀大地”(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有明确的界线
C.气候类型一致 D.地形单元一致
2.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统筹布局,实施统一管理
B.施加政策影响,确保经济水平一致
C.划定区域界线,明确区域归属
D.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2024·珠海一模)苏格兰高地的天空岛,也叫斯凯岛,是英国的世外桃源,岛上几乎没有天然树木,如图为该岛地理位置、当地局部地貌景观和传统民居景观。据此完成3~4题。
3.该岛地表植被以草地为主,天然树木稀少,其原因可能是(  )
A.冻土广布 B.气候酷寒
C.风力强劲 D.降水不足
4.该岛传统民居一般都用草皮铺设屋顶,用石头砌墙,其主要原因是(  )
A.取材便利,防寒保暖
B.降水较多,通风透气
C.石材坚固,防御海浪
D.造型美观,可防地震
 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2024·常州模拟)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如图为某学者根据我国各省科技、绿色和技术生产力计算出的各省级行政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影响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是(  )
①劳动力数量与质量 ②科技创新水平 ③经济发展模式 ④自然资源储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以第一产业为主,技术水平较低
B.老工业基地衰落,产业转型滞后
C.京津冀虹吸效应,人才流失严重
D.资源日渐枯竭,环境问题较严重
7.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各省对应的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
A.晋——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B.渝——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全球金融服务中心
C.豫——依托黄金水道,积极建设中原交通枢纽
D.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促进农旅产业融合
课时51 区域与区域发展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驱动
任务1
1.特定性质
2.
3.(1)较大尺度 较小尺度 (2)相互促进 (3)发展条件 发展方向
任务2
1.(1)相互影响 (2)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2.自然条件差异 文化习俗差异
3.提示: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区域发生关联。
4.提示: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5.亚热带季风 水稻土 石油 一年一熟 重化工业
考教衔接
1.A 2.C [第1题,结合图例可看出,我国汉语方言区中,面积最大的是北方方言区,A正确;客家方言区、闽方言区和吴方言区面积均小于北方方言区,B、C、D错误。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方言。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机会多,彼此融合,语言差异不大,因此导致我国方言南繁北齐的自然因素是地形,C正确。历史和交通不属于自然因素,A、D错误。气候对我国方言影响不大,B错误。]
3.A 4.D [第3题,据图可知,九州的分界线大致以河流(黄河、长江、淮河等)和山川(太行山、秦岭等)为划分依据,故A正确;图中显示了我国南北方,北方是温带季风气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且南北方习俗不一样,图中并未直接分南北方为州,故B、C错误;按先秦的行政区域也不是如图中所示,故D错误。第4题,从题目中“厥土惟涂泥(湿土)、厥田惟下中”可知,该地泥土为湿土,推知其应为南方地区,从图中大致可以看出淮河一线,以及长江轮廓,选项中只有荆州和扬州位于南方地区,故排除A、B、C,D正确。]
5.B 6.B 7.D [第5题,由材料“法拉吉是一种人工水渠灌溉系统,利用地势落差,把水从山区引到村庄,水渠大部分藏于地下,一般到村庄附近才出露地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拉吉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燥,河流、湖泊少,气温高,不易形成冰雪,所以其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B正确。第6题,法拉吉大部分藏于地下是因为当地终年炎热干燥,降水少,蒸发旺盛,藏于地下可减少水分蒸发;在村庄附近出露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方便取水,综上所述,B正确。第7题,由材料可知,法拉吉严格的用水制度遵循饮用—沐浴—洗衣—灌溉的使用顺序,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①正确;无法体现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②错误;灌溉水源位于最后环节,水质较差,③错误;严格用水制度是根据农田大小划分水资源配额,体现公平合理的价值追求,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
培养·思维能力
典题研析
(1)D (2)D (3)B
变式延伸
B [由材料可知,湖泊周围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城市,沿湖中小城市发展各具特色,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导致该地区的用水量持续增大,巴尔喀什湖受到“灭湖”威胁,因此巴尔喀什湖水量减少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故选B。]
素养练习
1.C 2.D [第1题,“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指标是地形特征,A错误;自然地理界线是过渡性的界线,B错误;两侧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一致,C正确;地形单元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D错误。第2题,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D正确;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不能实施统一管理,也不能确保经济水平一致,A、B错误;自然地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不能明确区域归属,C错误。]
3.C 4.A [第3题,苏格兰受盛行西风影响,且岛屿周边是开阔的海域,风受到的摩擦力小,风力较大,且地处高地,同海拔遮挡物少,风力强劲导致天然树木稀少,C正确;该岛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温和多雨,年降水量大,冬季最低月均温大于0 ℃,终年气候温和,不易有冻土分布,A、B、D错误。第4题,该岛以草地植被为主,草皮取材便利,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用材质较厚的石头砌墙能防寒保暖,且草皮覆盖屋顶也有防寒保暖的效果,A正确;草皮铺设屋顶,用石头砌墙,不能体现降水较多的特征,且当地风力较大,建筑需要避风,而不是通风,B错误;当地建筑应建在海浪影响不到的区域,所以石材不会考虑抵御海浪的作用,C错误;用草皮铺设屋顶,用石头砌墙与防地震无关,D错误。]
5.B 6.B 7.A [第5题,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即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是以前没有的新的生产力种类和结构,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②③正确;劳动力数量与质量、自然资源储量属于传统生产力,①④错误,故选B。第6题,东北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A错误;老工业基地衰落,产业转型滞后,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较为缓慢,B正确;京津冀虹吸效应虽然对东北地区有一定影响,但当地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招揽留住人才,故不是最主要的因素,C错误;虽然部分地区存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但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以资源为主导,故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第7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可以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A正确;重庆市周边地区除了成都市之外都相对落后,且属于内陆城市,对外联系水平与其他沿海大型城市相比不占优势,不适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全球金融服务中心,B错误;黄金水道指长江航运,长江并不经过河南省,且河南省内河运输不发达,无法依托水道建设成中原交通枢纽,C错误;山东省工业和服务业相对发达,其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且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靠前,并不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及重点促进农旅产业融合,D错误。]
2 / 11区域地理特征描述与差异分析
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与差异分析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术语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
气候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灾害 属于××气候;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
地形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 以××地形为主;地势××高××低;多××地貌
河流 内流河、外流河、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为内(外)流河;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东西(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度大(小)
植被 覆盖率、植被类型 以××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土壤(紫色土、黑土等);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短缺);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地理特征描述与差异分析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术语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 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
城市 数量、规模、布局、城镇化 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镇化水平××
农业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科技。有利条件是××,不利条件是××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以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地形);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交通 运输方式、便利程度、区位因素 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有利因素是××,不利因素是××
环境 环境问题类型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1.下图为伊比利亚半岛及相关资料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伊比利亚半岛的地理位置。
(2)解释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与里斯本相比,简述穆尔西亚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原因。
2.(2024·达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部,总人口4 223万(2019年),其中农村人口约1 150万,以畜牧业为主,耕地面积84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不稳定,生产效率低下,国内粮食供应严重短缺。我国湖南省作为国内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湘阿”双方通过农业产能合作,推动双方农业发展。如图为阿尔及利亚地形图。
(1)推测阿尔及利亚种植业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并说明判断理由。
(2)简析阿尔及利亚粮食严重短缺的社会经济原因。
(3)与我国湖南省相比,分析阿尔及利亚南部发展种植业的气候优势。
类题通法8 区域地理特征描述与差异分析
针对训练
1.解析:第(1)题,地理位置一般从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描述即可。第(2)题,结合伊比利亚半岛示意图和板块构造理论分析,伊比利亚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所以多火山、地震。第(3)题,气候特征一般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气温从最高或最低气温、温差、均温等方面描述,降水从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雨季长短等方面描述。原因需要结合影响气候的因素: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地形、洋流等分析。读两城市气候资料图可知,穆尔西亚冬季气温比里斯本低,夏季气温比里斯本高,气温年较差更大,降水更少。该地位于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冬季受西风带控制,且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气候温和降水少;而里斯本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冬季降水更多。
答案:(1)伊比利亚半岛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大西洋以东,地中海以西。
(2)伊比利亚半岛南部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挤压碰撞,地壳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3)与里斯本相比,穆尔西亚的气温年较差更大,降水较少。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冬季由于山地的阻挡作用,受西风带的影响减小,气候温和,降水较少。
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阿尔及利亚北部位于地中海沿岸,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北部有河流流经,水资源相对丰富,利于发展种植业;北部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业集中;北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中部和南部沙漠广布,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所以种植业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区。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阿尔及利亚人口为4 223万(2019年),人口数量多,粮食的需求量大;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阿尔及利亚以畜牧业为主,耕地面积较小,仅占国土面积的3%,粮食产量较低;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效率较低,单位面积产量低,导致粮食总产量较低。第(3)题,湖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阿尔及利亚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充足;阿尔及利亚为热带气候,全年高温,热量条件优于湖南省;阿尔及利亚南部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积累。
答案:(1)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为北部地区(地中海沿岸)。阿尔及利亚大部分地区缺水,水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北部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且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沿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中部和南部沙漠广布,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2)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以畜牧业为主(耕作面积少),粮食产量低;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效率低),单位面积产量低导致粮食总产量较低。
(3)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条件好;纬度低,热量充足;地处沙漠地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积累。
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