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南阳市黄山遗址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约5300—4500年)的墓地,其中M77号墓葬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为丰富,该墓主为男性,随葬1张象牙把手长弓、2袋箭矢、2柄玉钺,脚下堆放400多件猪下颌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原文化辐射能力增强 B.家畜饲养技术成熟C.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2.如表为唐宋两代宰相的总人数及出身统计。这说明,宋代( )朝代 宰相总人数 来源 继世为相唐代 369名 98个家族 “一门十相者良多”,如闻喜裴氏、赵郡李氏,均一门17相,崔氏一门达27相宋代 134名 126个家族 仅有吕、韩、史三大家族A.世家大族彻底衰落 B.官员选拔机制不断完善C.推行崇武抑文政策 D.宰相道德素养得到提高3.190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作《学堂歌》。部分歌词如下:“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无别方。……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学堂歌》的创作( )A.契合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C.动摇了清政府统治基础 D.减轻了戊戌维新的阻力4.下图为中华民国三十一年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发行的货币。这最适合用于研究( )A.国民革命运动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抗日根据地建设 D.解放区的日益扩大5.1954年,湖南省委宣传部编写的冬学运动文化教材《农民政治课本》,第一课是“我们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二课是“国家工业化对农民的好处”,第五课是“互助合作要自顾互利”,第十课是“认清远大前途,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据此可知,该教材的编写( )A.有助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B.体现了国家认同意识的塑造C.顺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D.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6.下图为1978—1990年中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这折射出( )A.改革开放的成效显著 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巩固C.城乡实现了同步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7.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贾尔莫遗址,由焙干泥土盖成的25栋房子组成。遗址中既发现大量大麦、小麦以及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也发现大量绵羊和山羊的遗骨,其中只有几块野生动物的骨头,工具组合包括石镰、磨石和其他耕作工具。据此可知,当时( )A.以渔猎采集为主 B.先民生活渐趋稳定C.摆脱了自然影响 D.原始农业开始出现8.1世纪,罗马帝国的商人从海上运回来自西班牙等地区的粮食、葡萄酒,北欧的琥珀,非洲的象牙,东方的香料、宝石和技艺高超的工艺品以及精致的纺织品,特别是由丝绸之路运来的中国丝绸运销各地并备受称羡。这说明,罗马帝国( )A.统治者重视对外交往 B.贸易范围局限于欧洲C.对外经济交流的广泛 D.社会转型趋势较明显9.13世纪中叶的马里帝国,全国政权和兵权都在国王个人名义下,由中央控制,各级官吏也由国王任命。继任的君主将九万步兵分布于全国,以掌控全境商路,还建立了精悍的万人骑兵队。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 )A.扩大统治区域 B.促进商业发展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10.17世纪初,中国瓷器初抵欧洲北部的时候,价格高到大部分人都买不起,但1631年笛卡尔惊叹,阿姆斯特丹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十年后,走访阿姆斯特丹的英格兰人说:“不管是哪种地位的人家,家里都有很多中国瓷器。”上述现象的出现缘于( )A.贸易中心的转移 B.丝绸之路的畅通C.生产方式的变革 D.价格革命的影响11.1884年,德国成立“帝国殖民部”,专门负责殖民地的管理和开发。在非洲,德国成功占领了包括喀麦隆、多哥、坦噶尼喀和西南非洲在内的广大地区。此外,德国还积极在太平洋地区扩张。德国的行动( )A.导致了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B.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C.加剧了国际政治局势的紧张 D.确立了“有效占领”原则12.根据伊朗人口学家的权威研究,1914年伊朗人口是2000万,到1919年人口下降到1100万,五年内减少900万,除正常死亡(自然死亡、疾病和事故等)外,约有200万人死于饥荒。该时期饥荒出现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 B.1905—1911年的立宪革命C.伊朗“福利国家”建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13.毛泽东指出:“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英法实行的绥靖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D.苏联农业集体化14.1945—1949年,民族独立浪潮在亚洲兴起,90%以上的亚洲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1950—1959年,这一浪潮从亚洲向北非延伸,1960—1975年,非洲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战场。这反映出( )A.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B.亚洲出现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C.非洲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D.亚非会议及不结盟运动影响深远15.1974—1975年,苏联国家科委同美国大公司签订的合作协定就有40多个,重点是宇宙航行、电子计算机在管理中的运用、环境保护、能源、农业、医学等领域。这说明( )A.美国已经放弃对苏联的冷战政策 B.美苏意识形态分歧消除C.冷战背景下美苏存在交流与合作 D.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6.2025年特朗普重新执政后,多次扬言将格陵兰岛、加拿大、巴拿马运河划归其国家版图,使美国成为最大的北美帝国;4月2日宣布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由于中国采取反制措施,美对华关税最高加征至245%。这表明( )A.国际经济旧秩序制约了全球化发展 B.逆全球化成为各国共识C.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D.全球治理机制亟需改革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编自刘盼盼《明清时期人口和耕地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1600—1840年数据分析》材料二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山东,“十月,大雨冰,地厚尺许,树枝皆折,鸟兽多饿死”。崇祯元年(1628年)的河北,“夏,畿辅旱,赤地千里”。崇祯六年(1633年)的山西、陕西西安、米脂旱灾,粮价奇高,出现食人现象。在频繁的旱灾发生的同时,水涝灾害也异常严重。以陕北地区为例,在崇祯年间,共发生大水灾6次,水灾使黄河泛决,延安、绥德等城池被淹,地毁人亡时常发生。水旱灾未退,蝗灾、鼠疫也接连频发。——摘编自肖杰等《明清小冰期鼎盛期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材料三 玉米、番薯(红薯)在明朝末年就已经传入中国,清朝初年红薯推广技术就已经成熟,玉米也开始推广。马铃薯也陆续引进推广。——摘编自易富贤《就清朝初年人口数量与葛剑雄先生商榷》(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古大学科学研究内容已开始扩展到地理、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除了以思辨法为主外,还有注释评注法、零星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等多种方法并存。尽管中世纪研究形式主要还是个体性,如像神学、法学和哲学,特别是对各种古典文献的注释、评注与评论,个体研究是其研究的主要形式,但在医学方面,其组织形态上出现了初具雏形的集体研究“单位”,如大学里出现了植物园、人体解剖室。总体来说,各种学问的研究与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中世纪,神学及其研究都是属于统领地位的。——摘编自徐超富《论中古大学的科学研究及其特点》材料二 关于几何学的表述、运动量的概念、惯性原理、落体法则和地动说等等,一般认为在16、17世纪第一次提出的近代科学的方法和各种原理,似乎在中世纪以萌芽状态出现了。近代科学不是在17世纪突然产生的,在这之前,它在各个方面继承了中世纪先驱的业绩,并在这种传统上进行了发展,已不容置疑了。——摘编自丁福让《欧洲中世纪是黑暗的吗?——关于中世纪科学研究的历史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古大学的科学研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科学研究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00—1940年,政府实施早期进口替代政策,鼓励发展工业。墨西哥出现了22个新兴城市,城市人口从1900年的140万增加到1940年的390万。1940—1980年墨西哥政治稳定,经济加速增长推动了城市发展,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构成和人口的地域分布,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呈现出集中化发展趋势,城市化率越来越高。1980—2000年墨西哥国内人口迁移的地域性发生变化,大都市区人口增长减速,中部、西部和北部边境中等城市的增长突出,城市化呈分散化发展趋势。——摘编自王文仙《20世纪墨西哥城市化与社会稳定探析》材料二 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城市化亦如此。墨西哥从一个农业国家快速转型为工业城市国家,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发展至今,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墨西哥的城市化也面临着如何消灭贫民窟、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摘编自任晓莉、刘文昊《城市化发展的反思与转型——以加拿大、墨西哥和古巴为分析例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西哥城市化的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墨西哥的城市化。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思想解放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习近平强调:“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回溯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解放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形态演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摘编自杨洪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运用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A C B A B C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B A C D17.(1)趋势:1600—1650年,人口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650—1840年,人口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1600—1650年人口下降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农民起义不断;明朝与后金的战争;清军入关。1650—1840年人口增长原因: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农业生产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较为稳定;赋税政策的调整。18.(1)特点: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形式以个体研究为主,出现集体研究的雏形;研究发展的非均衡性。(2)影响: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19.(1)有利因素: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政治局势稳定;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2)评价:积极方面,促进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就业机会;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借鉴。消极方面,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城乡差距扩大。20.示例:信息:思想解放对于社会形态演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论题: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人类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阐述:14世纪以来,欧洲进行了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实世界。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综上所述,近代以来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