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份联合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古埃及法老在宗教仪式中常以“荷鲁斯神化身”(荷鲁斯神: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的身份主持祭祀,并在神庙壁画中与诸神并肩而立。法老陵墓(金字塔)的铭文写道:“他(法老)的灵魂已升入天界,与拉神同辉。”这些做法旨在( )A.抬高宗教地位 B.削弱贵族势力 C.增强治理能力 D.强化王权统治2.大流士统治波斯帝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通过改革,废除先前不太确定的贡赋制度,明确规定了各地应当交纳的税额。他还统一币制,规定中央发行金币,流通全国,地方只能发行银币或铜币。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C.便利商品流通 D.提升贵族阶层的地位3.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图可用来说明( )A.区域文明的独立发展 B.世界文明的交流C.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D.农耕文明的扩张4.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会的支持下当上了国王,于是将意大利中部地区、连同罗马城一起献给了教皇。1122年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签署协定,皇帝承认教会对主教选举和任命的自由。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据此可知,中世纪晚期西欧( )A.民族意识觉醒 B.王权依附教权 C.国王权力加强 D.割据势力强大5.11—13世纪,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实用的社会知识,需要掌握读写算等基本能力,需要进行行业技巧训练,还需要大量为工商业服务的管理者、律师等专业人员。于是,在西欧某些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基础上,以世俗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大学产生了。中世纪大学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城市工商业发展与文化需求C.国家统一的实现 D.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化建构6.对中古时期图中地区文明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 B.马里曾是这里最强大国家C.德里苏丹国信仰伊斯兰教 D.发明浮动园地,耕地扩大7.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在南宋留学期间从禅寺质朴的饮茶方式中有所领悟,便把茶带回日本九州地区培植。当时的日本佛教已基本完成本土化,并衍生出日本独特的佛教宗派。依托于佛教的茶文化也得以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形式——茶之汤。据此推知,日本文化( )A.体现独立发展的特点 B.对外来文化进行模仿C.借鉴中西文化的精髓 D.具有融合创新的特点8.撒哈拉沙漠是一个大的分隔者。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盆地周围其他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屏障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这可用于说明( )A.早期非洲文明孤立发展 B.交通条件决定文明发展高度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D.古代各区域文明间极少交流9.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又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到1500年为止,西欧人已经能建造结构结实、船身更大的海船。这些技术的进步( )A.使葡萄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B.助推了海上探险活动C.加速了葡萄牙资本原始积累 D.推动葡萄牙社会变革10.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奢侈品成为普通商品。过去欧洲与东方的贸易,由于运输困难、风险较大,所以价格昂贵,是只有少数贵族和富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贸易。现在,砂糖、咖啡、茶叶以及各种香料成为大众商品。这一现象体现了( )A.餐桌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影响11.宗教改革把人从对教会的迷信和服从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个人主义与世俗主义的发展。当宗教不再成为人们的最高主宰时,人们就不再把自己的情感和忠诚贡献给宗教权威,而是转移到了世俗的王权,他们关注、效忠与认同自己所在的民族和国家。由此可知,宗教改革( )A.强化了罗马教廷的统治权威 B.催生了封建君主的世俗权力C.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D.促进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12.卢梭认为“人民通过社会契约形成主权体,政府仅是执行公意的工具;主权的合法性源于人民的自由同意,任何违背公意的权力均不具正当性。”这一主张表明他( )A.揭露迷信愚昧、倡导天赋人权 B.思考法治建设的必要性C.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分权理论 D.思考人民与政府的关系13.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司法系统的分歧愈演愈烈。特朗普多次公开批评最高法院裁决,甚至威胁弹劾法官。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多次强调司法独立性,2025年3月直接回应特朗普的言论“不合时宜”。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 )A.联邦体制遭到破坏 B.扩大了最高法院的权力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国会失去权力中心地位14.19世纪初,在拿破仑控制下的德意志地区组建了“莱茵邦联”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档案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 )阶段 开始时间 主要内容第一阶段 1803年 调整归并新并入的领地并推动教产世俗化第二阶段 1806年 推动邦联成员颁布宪法,实行与《拿破仑法典》相一致的法律规章第三阶段 1809年 把传统等级制的邦国改变成了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宪法国家A.推翻了各国封建专制制度 B.推动世界民主法制发展C.推动了法国经济迅速发展 D.传播了法国大革命原则15.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网络的修建日益完善,南来北往的时间缩短,为工作之余的长远距离旅游和休闲提供了可能。这使当时的城市民众从思想上摆脱原有的“沉默”和固守于一个地区的传统观念。这主要反映出( )A.汽船是出行的主要方式 B.工业化助推了享乐风气C.工业革命影响社会生活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16.以下内容节选自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在《公社报》上发表的宣言。这份宣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工人组织中传播,引发广泛反响。这表明,巴黎公社“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了政权,用行动证明了劳动者的力量。我们的斗争不仅为了巴黎,更是为了所有被压迫者。让剥削者颤抖吧,因为公社的火种永不熄灭!”( )A.为工人运动提供了实践经验 B.直接推动了第一国际的成立C.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促进全世界工人的思想觉醒17.20世纪初,橡胶需求增长,英国皇家植物园组织团队深入南美洲搜集橡胶种子,经培育后分发到马来亚等地,西方资本公司转而在东南亚建立大量橡胶种植园。1905—1924年,东南亚橡胶在世界橡胶产量中所占比重由6.8%上升到了93.2%,仅马来联邦地区的橡胶种植园就有300个,西方资本投资额约为5000亿美元。这说明东南亚地区( )A.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B.开始卷入世界市场C.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D.经济结构得到优化18.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882年英国入侵埃及,爱国青年军官阿拉比领导军民进行英勇无畏的抵抗,后遭失败。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武装起义持续近20年,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这些史实说明亚非( )A.民族革命任务完成 B.民族革命方式激进暴力C.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国家管制措施,比如将铁路收归国有,兴办了几百个军火工厂,以及对工业原料的生产、价格、分配和进出口进行全面管制。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A.经济危机得到缓解 B.政府职能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D.经济调控政策趋同20.1917年秋,俄国工业产量比上一年下降了2/3。财政混乱、债台高筑,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饥荒。莫斯科、乌拉尔、顿巴斯等地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靠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军队及后方的卫戍部队共约600万人,于10月份先后表示站在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一边。这一局面( )A.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是和平夺权到武装夺权转折点C.加速了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 D.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21.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A 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罢课、离职、抵制法院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体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C 一战后,埃及人民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进行抗英斗争。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但保留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等特权 埃及实现了完全独立D 1934年,卡德纳斯就任墨西哥总统,着手进行土地改革和国有化改革 墨西哥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A.A B.B C.C D.D22.1931年,西方国家纷纷采用限制政策和禁止政策等保护手段。法国规定煤、木炭、糖、肉等货物必须得到特许才能进口。波罗的海的国家对于谷类贸易都加以限制,加拿大宣布禁止几种俄国生产物进口,澳大利亚则禁止糖类进口五年。这些做法旨在( )A.推动国际间贸易增长 B.强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 D.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23.1945年雅尔塔会议期间,美苏英三国就战后安排达成多项秘密协议:苏联获得在波兰问题上的主导权,美英承认苏联在远东的领土要求;作为交换,苏联默认西方在意大利和希腊的影响力。这反映出,雅尔塔会议( )A.完善了集体安全机制 B.具有大国妥协的特点C.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 D.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24.194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斯大林为“年度人物”,封面配文称“我们的盟友”;1950年,该杂志将斯大林描绘成“共产主义扩张的独裁者”。这种变化说明( )A.雅尔塔体系已经崩溃 B.冷战聚焦于文化领域C.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D.国际形势影响价值观二、材料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阿拉伯)重视科学文化,对科学文化的限制要比西方基督教国家少得多。他们对于古典科学文化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注意吸收希腊科学文化的营养。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经济多元,特别适合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因此,在中世纪,阿拉伯的文化和科学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被称为阿拉伯的文艺复兴。——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当欧洲处于基督教思想禁锢的黑暗时期时,伊斯兰图书馆将翻译后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文献保存了下来。有着丰富馆藏的伊斯兰图书馆为科学研究的飞跃提供了条件。被誉为穆斯林医学之父的拉齐,在医学上广泛吸收希腊、印度、波斯、阿拉伯甚至中国的医学成果,并且创立了新的医疗体系和方法。拉齐的代表作《曼苏尔医书》和《医学集成》,分别于1187年和1279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与法国的安茹被译成拉丁语而在欧洲广泛传播,阿拉伯人有选择地将异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融会贯通,使阿拉伯文化成为整个中世纪历史上的强势文化。——摘编自马凌云《中世纪伊斯兰图书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表是整理的一份大事年表:时间 国家 人物活动14世纪 意大利 彼特拉克撰写《歌集》,抨击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1517年 德意志 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1687年 英国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1762年 法国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版1785年 英国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材料二 下图是19世纪中期一幅描绘大机器生产与交通运输的版画:(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中反映的三种重大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内在联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版画的史料价值。三、综合题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摘编自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二 按人口平均计算,俄国的煤钢产量和机器制造业的产值都不及美国或德国的1/10。斯大林认为,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他把许多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视为资本主义范畴的东西予以否决,主张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加快经济发展。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决定放弃原来的意见,不再要求缩小直至消灭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转而主张用多收少付的办法向农民再征收一笔额外税,以加快资金积累。——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三 到1932年主要产粮区完成集体化时,耕地面积比1913年增加3000多万公顷,粮食产量却骤降为6987万吨。主要畜产品和牲畜头数,在1928年已超过战前1913年水平,但是在全盘集体化期间,由于剥夺富农的财产,富农就用大批屠宰牲畜的破坏办法来进行反抗,部分中农因受富农煽动和恫吓也屠宰牲畜,因此,牲畜总头数猛烈地下降。——摘编自蔡沐培《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践看列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提出“利用资本主义”这一主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的工业化道路与“旧路”相比有何不同。(3)根据材料,谈谈你从20世纪20—40年代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的认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B C B C D C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D C D C A C C B D题号 21 22 23 24答案 B D B D25.(1)原因:统治者开放宽容的文化政策;帝国疆域辽阔;被征服地区文化遗产丰富;帝国经济多元且繁荣;地理位置优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2)贡献:保存并传承了古代文明;促进了科学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6.(1)历史现象:思想解放运动;近代科学兴起;工业革命(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内在联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近代科学的兴起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础;近代科学兴起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2)史料价值:版画属于图像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材料二的版画创作于19世纪中期,可以用来研究工业革命后的大机器生产和新式交通工具等状况(或答研究工业革命的过程;工厂制度);艺术作品具有主观性(或答艺术加工因素),研究时必须与其他类型史料互证。27.(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国情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不同: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否定客观经济规律;用行政手段发展经济(或答用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利用牺牲农业的方式积累资金。(任答三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3)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国情;要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要关注民生;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任答两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