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1张PPT)实验活动(三)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2.氨喷泉实验装置及操作(夹持装置均已略去)(1)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引发“喷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产生喷泉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图2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打开止水夹,水不能倒吸入烧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发“喷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玻璃管中有空气,氨与水不接触,不能被水吸收,烧瓶内压强不减小,故不能产生倒吸现象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使烧瓶内氨膨胀,将导管中的空气排出,使氨与烧杯中的水接触1.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如下。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NaOH固体并打开止水夹√解析:氢气不溶于水,也不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形成喷泉。2.利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则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则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烧瓶Ⅱ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若在烧瓶Ⅰ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则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则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解析:(1)先打开a、b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由于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Ⅱ中,形成喷泉。(2)先打开a、c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烧瓶Ⅱ中的压强迅速减小,烧瓶Ⅰ中的HCl气体会进入烧瓶Ⅱ中与NH3化合生成NH4Cl,产生白烟。(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打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烧瓶Ⅰ中,形成喷泉;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便会同时进入烧瓶Ⅰ和Ⅱ中,形成双喷泉。实验活动(三)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INCLUDEPICTURE "实验提炼.tif"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2.氨喷泉实验装置及操作(夹持装置均已略去)(1)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引发“喷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产生喷泉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图2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打开止水夹,水不能倒吸入烧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引发“喷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 玻璃管中有空气,氨与水不接触,不能被水吸收,烧瓶内压强不减小,故不能产生倒吸现象 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使烧瓶内氨膨胀,将导管中的空气排出,使氨与烧杯中的水接触3.几种常见的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和吸收剂气体 HCl NH3 CO2、Cl2、SO2、H2S NO2 NO、O2(4∶3) NO2、O2(4∶1)吸收剂 水、NaOH溶液 水 NaOH溶液 水 水 水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2)当是NO2和O2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4∶1时,c(HNO3)= mol·L-1。INCLUDEPICTURE "即时训练.tif"1.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如下。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B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NaOH固体并打开止水夹解析:氢气不溶于水,也不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形成喷泉。2.利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则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则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若在烧瓶Ⅰ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则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则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先打开a、b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由于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Ⅱ中,形成喷泉。(2)先打开a、c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烧瓶Ⅱ中的压强迅速减小,烧瓶Ⅰ中的HCl气体会进入烧瓶Ⅱ中与NH3化合生成NH4Cl,产生白烟。(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打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烧瓶Ⅰ中,形成喷泉;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便会同时进入烧瓶Ⅰ和Ⅱ中,形成双喷泉。答案:(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2)烧瓶Ⅱ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 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秋高考化学复习第5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实验活动(三)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学案.doc 2025秋高考化学复习第5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实验活动(三)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