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十九周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 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专业干部学校、依托高等院校、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广泛开展干部专业教育。到1956年,全国共有科研、教育、工程技术、卫生、文化艺术等专业干部84万人。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干部专业教育( )A.建立健全了国家高等教育体系B.阻碍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C.营造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D.奠定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基础2.1866 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官员,引发守旧派官员的激烈反对。倭仁等人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何必师事夷人”。这一争论反映了( )A.“中体西用”的趋时更新B.清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C.“华夷观念”的激烈碰撞 D.近代化转型的阻力重重3.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一现象( )A.根植于西欧的历史文化传统B.表明西欧出现人文精神萌芽C.说明奴隶主和奴隶矛盾加剧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4.1450-1500年间,欧洲图书量猛增至900万册,铁链加锁的图书逐渐消失。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图书与生产图书两大职能逐渐分离,形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这反映了( )A.思想解放刺激知识需求B.传教士推动中西交流C.工业革命重构图书行业 D.新航线开辟联通东西5.据统计,清代湖北共修成方志405部,是全国志书编纂数量较多的省份。湖北方志包括通志、府州县志、乡土志等,内容大多涉及山川物产、行政机构、科举、教育、民俗风情等。方志的编纂,通常由地方官员牵头组织,本地文人、乡绅等广泛参与。据此可知,清代湖北方志编纂( )①体现文化传承的民间主导性②彰显社会多元力量的协作性③可为地方官员施政提供参考④得益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世界学术丛书”“早期中国研究丛书”“海外中国研究译丛”“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等海外中国问题研究的大型学术丛书出版。既有外国人研究中国的著作,也有中国人用外语撰写的著作的回译。此举的重要意义在于( )A.为中国推进改革开放提供各国的历史经验B.保存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宝贵原始资料C.整理域外汉学成果,丰富国人的学术视野D.通过梳理学术史推动中国史学研究的转型7.1948年10月,由中国音乐研究会编著的《东北民歌选》在佳木斯出版,其中既收录了《月牙五更》《小看戏》《丢戒指》等经典曲目,也选取了改编的新民歌《翻身五更》《生产忙》等。该民歌选( )A.意在巩固工农民主专政政权 B.说明文艺创作实现了现代化转型C.表明民众敢于表达政治诉求 D.兼具文化传承与革命宣传的功能8.晚清时期,上海《点石斋画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时事、市井生活及海外见闻,语言通俗浅显;《无锡白话报》等刊物倡导“白话为维新之本”,主张用白话文“俾商者、农者、工者”皆可读之。此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社会革命得到广泛认同B.士绅阶层主导文化转型C.知识传播趋向于大众化 D.西方列强注重舆论渗透9.全民族抗战期间,大后方的社会科学事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如在重庆出版发行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就超过30部,包括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侯外庐、杜国庠等合著的《中国思想通史》,冯友兰的《新理学》《中国哲学小史》等。这些著述(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促成了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C.得到了国共两党的协力支持D.承载了文化救国的民族情怀10.清朝雍乾时期,女子教育兴起,女性出游聚会、读书识字、吟诗作赋之风逐渐流行。袁枚等士人积极培养女弟子,在东南士林中受到普遍肯定。这反映出( )A.西学东渐推动女性思想解放B.程朱理学社会影响日益增强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D.政府推行男女平等教育政策11.古罗马帝国初期,统治者开始资助建立公共图书馆。2世纪后,罗马城内的公共图书馆被纳入皇家公共浴场建筑群中,馆内设有对称的希腊文与拉丁文藏书区,使用者从上层公民扩展至所有能进入浴场的罗马公民。可见,罗马帝国的图书馆的发展( )A.推动了希腊文化东传B.消弭帝国内部阶级矛盾C.巩固帝国的统治基础 D.反映公民民主权利扩大12.有学者指出:“不仅高等教育机构的许多培训内容是不加掩饰的职业性的,而且有段时间中世纪大学还包括我们今天称为商业课程的东西,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秘书学科的科目,这就是‘文书艺术’这一课程。”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此时的欧洲大学( )A.带有严重的逐利色彩B.摆脱了教会的控制C.缺乏独立自由之精神 D.具有较强的实用性13.1952年,中央和各地人民政府陆续完成了对由原国民政府管理的公立博物馆和外国人在华创办的博物馆的接收、改造和整顿,此后博物馆走出“庙堂”,开始和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充分反映了( )A.三大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B.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C.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4.近年来,中法两国博物馆多次联合举办展览,两次展览都将目光聚焦于中法两国17—18世纪那段文明之光相互映照的历史。2024年中国故宫文华殿展厅也开启了一场“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的展览。这次展览展出了一组“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这组花篮虽形制相似,但产地和时间却大不相同,依次为康熙款原件、乾隆年间法国制造和广东制造的仿品。这些现象表明( )①博物馆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 ②法国瓷器通过朝贡贸易而进入中国③不同文明间互鉴促进了艺术的创新 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5.阿尔弗雷德·蒙德爵士在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开馆仪式致辞中说:“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建立并不是为了纪念帝国在军事方面的荣光,而是记录国家和人民在战火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做出的牺牲。这些无法估量的损失和国家的磨难让我们更加渴望一个更好的新世界的诞生。”这反映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 )A.推动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 B.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C.为普通民众提供专业化服务 D.具有鲜明的社会教化的作用16.15世纪中叶,德国金匠谷登堡利用合金制作活字,并通过改进葡萄酒压榨机,发明了活字印刷机。1450年,他用这台机器印制出了西方第一本书——拉丁文版的《圣经》,该书受到广 泛欢迎。此后,谷登堡在两年内印刷并出售了200本复本。材料可用来说明欧洲活字印刷机的发明( )A.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B.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融合C.为宗教改革创造思想条件 D.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17.据统计,1934年上半年,华东大夏大学教育学会曾组织的七次学术讲演中大都涉及对时事问题的思考。其中,时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的江恒源关于“普及教育”“公民教育”等问题的演讲使“在座听众异常兴奋”。这些学术演讲旨在( )A.回应时代需求 B.丰富教学内容 C.实现公民平等 D.发展新式教育18.蔡元培先生曾撰文提出:“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发源地也。当广收中外典籍器物,使学者得观摩而启新知,市民得游赏而开民智。”鲁迅在1925年也强调:“博物馆不应是权贵的私藏库,而应成为民众共享的知识殿堂,供青年研民瞻仰。”他们都强调,博物馆建设应该( )A.有利于提升民众文化素养B.服务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C.致力于融合中西文化精髓D.为国民革命运动创造条件19.15世纪中叶,德国金匠谷登堡利用合金制作活字,并通过改进葡萄酒压榨机,发明了活字印刷机。1450年,他用这台机器印制出了西方第一本书-拉丁文版的《圣经》,该书受到广泛欢迎。此后,谷登堡在两年内印刷并出售了200本复本。材料可用来说明欧洲活字印刷机的发明( )A.为宗教改革创造条件B.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融合C.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D.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20.雍正十年上谕:“凡童生入学,除考校文艺外,务令背诵《圣谕广训》,不能者不得入泮。”该政策直接目的是( )A.提升儒学教育质量B.构建官方意识形态权威C.规范科举考试流程 D.削弱地方书院的影响力21.1780年,英国出版业者、慈善家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学校最初仅教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星期日学校已有250万学生。这( )A.反映了宗教改革推动平民教育普及化B.适应了工业革命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C.标志着国家义务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D.说明了贵族阶层对底层教育的慈善扶持22.1793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在制定《公共教育法》时,将《人权宣言》和宪法列为中小学生“绝对必需的基本知识内容”。1881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实施《费里法案》,要求在公立学校开设公民课。法国这些举措旨在( )A.强化民众公民意识B.应对内外政治危机C.培育民众革命思想 D.推动教育体系改革23.唐代,私学出现了寺学、村学、社学、坊学、里学、乡学等形式,打破了家学的封闭性,转向地域性和社会性,并推动私学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材料现象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A.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B.文化普及和下移趋势增强C.文治政府转型的速度加快D.国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24.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欧洲传统大学的教学课程逐渐摆脱古典学科(神学、哲学、法学)的主导地位,引入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社会上还涌现出众多专业技术学院。1810年,德国洪堡大学创立并倡导“教学与科研结合”;至19世纪中后期,“洪堡模式”成为欧洲大学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 )工业化发展需求影响教育发展B.德国社会教育水平得到了提升C.欧洲教育领域的宗教势力衰弱D.高等教育成为大国竞争的方向25.1951年,我国文化部发布《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其中指出:“博物馆事业的总任务是进行革命的爱国主义教育。”并要求各地学习苏联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建立地志性博物馆。至1956年底,全国建成29座地志性博物馆。地志性博物馆的建设( )A.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起步 B.利于增强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C.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非选择题:本随共3小题,共2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05年,实业家张謇以一人之力创办南通博物苑,搜集物品,凡二千九百有奇,初建时分天产(即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类陈列,颇合科学。此为国人自办博物馆之圭臬。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在社会教育中,单立一科专门负责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动植物园及搜集文物等工作。同年8月,鲁迅任该科科长。中央教育部决定首先在北京建立历史博物馆,于安定门内成贤街清代国子监旧址成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收存国子监旧存的礼器、书版、石刻等及明清档案,并开始向全社会征集历史文物,除接收社会捐献和政府移交文物外,“各处遇有古物发现亦随时设法采访”。1926年10月10日,北京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展览,开放金玉、刻石、明清档案、国子监文物、针灸铜人、兵刑器、明器、考古发掘品、国际纪念品等10个陈列室供观众参观。自开展之日至11月7日,参观者达185 714人次,日均6404人次。除了常规展览外,北平历史博物馆还曾举办一些临时性的专题展览。例如1932年3月举办的明清档案展览。时年“日(本)入侵我东北继扰津沽,嗣更炮轰南京,进逼京沪,国势阽危,人心岌岌”。当年9—10月举办的明代倭寇史料展览,除了陈列明代倭寇事迹档案多通和倭书数件外,“更仿绘平倭伟人戚继光肖像……供人参观”。——摘编自张凯峰《民国时期的博物馆建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历史博物馆成立的条件及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民国时期历史博物馆发展的因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书院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代出现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天下闻名的书院。书院的主要课程有儒家学说、历史、诗词和诸子百家等,朱熹等理学家均在书院讲述自己的理念,“四书五经”和理学大师的讲义、语录、注疏等也是书院的重要读物。南宋时期,书院除讲学外,还兼具藏书、刻书、经营学田等功能,成为功能完备、独立运行的文化组织。此时的书院多由民间兴办,志在讲求学问,并不专为科举而设。明代,朝廷认为私人书院妨碍官学,一度对其加以禁毁。清代,书院数量更多,但多与官学无异。雍正帝曾颁布上谕,明令所设书院皆由封疆大臣控制,并由政府拨给经费,书院应重视“读书应举”。——摘编自陈元晖等《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各地的大学开始摆脱教会的控制,越来越多地受到所在国家世俗政权的影响,民族语言逐渐代替拉丁语成为主要授课语言。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逐渐取代神学,成为大学的主要教育内容,许多大学建立起实验室、天文台、解剖示范室、植物园、博物馆和大学医院等附属设施。与此同时,大学的职能也开始由传授知识向科学研究的方向转变,从而带来了理性精神的强烈张扬。1809年,在拿破仑战争的打击下,普鲁士被迫进行教育改革,创办了柏林大学,明确地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原则”写进了章程。而“柏林大学模式”也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的样板。——摘编自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近代大学的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5年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学会中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开博物院”,他认为“西方借博物馆众人之心思以求实用,合万国之器物以启心思,乌得不富?”从而要求创办博物馆,其中“凡古今中外兵、农、工、商各种新器,如新式铁舰、轮船、水雷大器及各种电学、化学、光学、重学、天学、地学、物学、医学诸机器,各种矿质及动植种类,皆为备购,博揽兼收”。——摘编自李军《晚清民国时期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1949年11月,党中央在文化部设立文物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文物博物馆事业。20世纪80年代,各高校纷纷成立博物馆学专业,与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一并为各文博单位输送人才。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搞好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趋势。——摘编自陈卓《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现状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认识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D A D C D C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D B B D A A A C B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B A B A B26.(1)条件:张謇等清末实业家为博物馆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南京临时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封建社会遗留下大量的历史文物;社会各界人士和民众的捐献。意义: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社会进步。(2)因素:民国时期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战争频繁,社会持续动荡;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政府的支持与推动;经济有所发展,技术不断进步。27.(1)趋势:办学主体由民间为主变为官方控制;功能由多样变为与官学趋同、服务科举;教育目的由讲求学问变为重视科举。(2)不同:中国古代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德国近代大学成为世界大学的引领者,成为效仿的榜样。原因: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阻碍;官办学校的崛起;理学的僵化。德国: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大学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28.(1)认识:汇聚智慧追求实用;汇集文物启发民智;推动国家富强;全方位提供科学技术知识。(任答3点)原因:西方国家的入侵;西学东渐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政治运动的开展;民族工业的发展。(任答4点)(2)发展特点:党和政府推动下,发展快速;设立专门机构和专业,更加专业化;增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内涵;融入高新科技,呈现信息化趋势。(任答3点)意义: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全方位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培养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