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十八周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十八周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十八周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6年7月,阿尔贝·加缪等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在“巴黎论坛”中说道:“苏美问题将会在不久之后自行消失,它不再是帝国之间的冲突,我们将要看到的是一场文明的冲突,看到曾经遭受殖民主义统治的文明会慢慢崛起,并起身反抗那些曾经对他们进行殖民蹂躏的文明。”其意在说明( )
A.冷战格局因殖民地独立浪潮迅速瓦解B.区域军事同盟是后殖民时代主要威胁
C.民族解放运动顺应了战后多极化趋势D.意识形态对抗将让位于文明身份斗争
2.1941年4月,赴中国考察的美国学者盖尔霍恩认为,日军已占领了中国四分之三最好的土地,没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学者海明威认为,日军不会善罢甘休,南下只是时间问题。海明威作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日本( )
A.切断海外援助的通道B.夺取自然资源强化战争机器C.支援太平洋战场需要 D.消灭敌后战场中共抗战力量
3.李大钊指出:“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认为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促使殖民地人民重新审视自身价值与独立诉求。这些言论表明一战( )
A.重塑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B.推动了殖民地民族意识增强
C.引发全球思想文化大融合D.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衰落
4.1930年1月26日,国大党发布由尼赫鲁起草的独立日誓词称,英印政府“以剥夺印度人民的自由为基础,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各方面蹂躏着印度;因此,我们必须同英国政府断绝关系,完全独立”。这说明当时印度( )
A.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B.明确了民族民主运动目标C放弃了非暴力斗争的方式 D.断绝了与英国的政治联系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150万印度士兵被英国征召参战,他们在欧洲战场与“白人”敌军直接交锋;法属西非殖民地士兵也在宗主国命令下为“保卫法兰西”而战。这些参战经历使许多殖民地士兵意识到,“白人”并非不可战胜。这一现象( )
A.导致欧洲殖民体系迅速崩溃 B.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创造条件
C.加速了“一战”的胜利进程 D.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
6.一战爆发后,拉美失去了许多市场和供应来源,许多国家纷纷改变以前的贸易方式,实行新的工业政策。例如,阿根廷和巴西因无法从英国购买机车零件和采矿机械,开始在本国制造。拉美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发展使中等阶级进一步壮大。这种现象( )
A.推动拉美现代化变革风潮 B.使拉美改变了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模式
C.使拉美由此摆脱列强控制 D.利于战后拉美部分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7.某场战争导致“罗曼佐夫王朝统治的俄罗斯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匈帝国灭亡”“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场战争( )
A.促进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B.使印度最终取得了独立并成功走上独特的发展道路
C.使国际法遭受重创,英法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D.建立了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8.二战后,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在《瓦解》中采用“英语重铸”策略,将伊博族谚语融入英语叙事。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昂戈在《一粒麦种》中倡导“语言去殖民化”,而后转向基库尤语创作。这些创作实践反映了二战后非洲( )
A.努力探索文化融合路径B.重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C.推动本土文化开放共享 D.积极应对外来文化侵略
9.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中期,阿拉伯文学复兴运动从埃及扩展到其他阿拉伯国家。埃及的塔哈·侯赛因、马哈福兹、台木尔和黎巴嫩的纪伯伦等文学家关注个体、民族和社会的命运,追求理想进步,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深刻的忧患意识。阿拉伯文学复兴运动( )
A.植根于埃及的悠久历史B.受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影响C.是抵制西方文化的产物 D.推动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0.在20世纪两场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对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儒家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兴趣日益浓厚。战争彻底否定了单一文明进化模式的理念, 世界由多个文明构成的理念成为国家思想的新焦点。据此可知( )
A.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灾难 B.工业化推动了文明间的融合
C.二战后对多元文明的认同提高 D.西方文明优越论被彻底抛弃
11.1956年10月,美苏达成交换期刊的协议,即允许双方向对方国家各交换5万份特定期刊。但次年美国政府再次明确通过强有力的新闻传播、文化交流和教育交流来“阐明美国的生活、文化和制度”的必要性并展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反映了( )
A.美苏对峙局面走向全面缓和 B.美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C.苏联意识形态将会受到冲击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明交流
12.1917年5月1日,俄国临时政府外交部长米留科夫向协约国发出照会,声称临时政府“将充分遵守对我协约各国所承担的义务”,“把世界战争进行到彻底胜利”。5月3日,照会公布。此举( )
A.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进程B.影响了俄国革命的方向C.巩固了二月革命的成果 D.利于俄国国际地位提高
13.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包括塔哈·侯赛因在内的一批埃及知识分子,主张埃及要建立欧洲式的政府,制定欧洲式的管理系统和法律系统,掌握欧洲的制度文明。这些知识分子的主张( )
消除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B.影响了埃及的现代化进程
C.构建了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D.意在复兴阿拉伯民族文化
14.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民族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欧洲,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已经从一种“欧洲现象”演变为一个“世界现象”。这说明二战( )
A.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实力B.推动了民族主义的传播C.摧毁了传统帝国统治秩序 D.导致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15.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民族独立运动中,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文化上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这些国家应对文化碰撞的典型策略是( )
A.坚决抵制西方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B.对本土与西方文化进行选择
C.努力维护本国及世界文化多样性 D.借助宗教复兴抵制西方文化
16.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据此可知( )
A.反映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
C.揭示了“非殖民化”的根本原因 D.歌颂了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
17.在20世纪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和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即接受良好西方教育的领袖在领导他们的国家走向独立和独立之后,会回到自己的文化中。比如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这一现象说明( )
A.坚决抵制西方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B.对本土与西方文化进行选择
C.努力维护本国及世界文化多样性 D.文化重构与现代化背道而驰
18.1946年,英国宣布结束对约旦的委任统治,承认约旦独立;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即《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1948年,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这反映出( )
A.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B.民族自决原则的效果显著C.世界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D.英国的综合国力开始衰落
19.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
A.在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B.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D.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比属刚果的餐厅菜单中,鲶鱼、豪猪取代了牛排与面包,印度城市的饭店多提供“莫卧儿”式食品和本土烤鸡。同时,亚非多国掀起了关于“国民饮食”的讨论热潮。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三世界”经济崛起B.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C.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D.亚非民族认同增强
21.独立后的新加坡实行“英语+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母语包括华人的华语、马来人的马来语和印度人的泰米尔语。这种双语教育政策( )
A.保障了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 B.实现了新加坡人的文化认同
C.有利于提高新加坡的国际地位 D.反映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征
22.“这场战争不仅重塑了欧洲版图,更通过士兵的流动和占领区的管理,加速了技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跨文化传播。例如,美国士兵带来的爵士乐和可口可乐,在战后欧洲青年中引发热潮。”材料表明这场战争的影响是( )
A.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B.民族民主意识广泛的传播C.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扩散D.大众消费文化的跨国传播
23.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收回苏伊士运河,英军撤离运河区。几个月后,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军事入侵,引发第二次中东战争。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以撤军,埃及成功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该事件的历史背景是( )
A.西方殖民体系彻底瓦解B.战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C.非洲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D.欧洲国家经济实力迅速衰落
24.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东方的新兴工业国发展迅速,引人注目。其文化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B.重视教育、勤俭节约C.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D.实行重商主义思想
25.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主题曲《WakaWaka》融合了非洲鼓乐与拉丁节奏,歌词用英语和斯瓦希里语演唱,全球下载量超千万次。材料旨在反映( )
A.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B.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与融合C.信息化推动文化传播 D.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非选择题:本随共3小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非洲史研究最常见的问题是缺乏档案资料和其他书面文献,这种状况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更加明显。西方文献尽管丰富,但涉及的时间是有限的,主要涉及非洲近现代历史。黑人自己创造的语言文字一般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因此非洲缺乏系统的、贯穿古今的编年史。在非洲传统社会,很多没有文字的民族历史只能通过口头传说代代相传。非洲口头传说有专门的传授者,在西非被称作格里奥,被看作是非洲历史的活记忆。关于马里帝国开创者的史诗《松迪亚塔》,就是通过格里奥代代相传保存下来的。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西方史学主流思潮是实证主义史学,对档案资料十分看重。在欧洲传统史学家看来,非洲口头传说只是神话和童谣,根本不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材料。伴随着非洲的国家独立,这种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人们重新认识到口头传说的价值,把它广泛运用到非洲历史研究中去。20世纪非洲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是民族主义学派,“从非洲观点观察非洲”,是其座右铭。尼日利亚历史学家肯尼思·翁伍卡·戴克在其著作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口述材料。西方学者在20世纪70、80年代编写的《剑桥非洲史》关于马里帝国13世纪20—30年代历史的叙述,主要也是取材于《松迪亚塔》提供的口述史料。
——摘编自张忠祥《口头传说在非洲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口头传说对非洲历史研究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非洲口头传说为例谈谈史料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重要原则。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逐步加大对拉美的干涉,巴拿马因其地缘战略价值而受到美国的重视。1903年美国制造了巴拿马共和国的“独立”,并与之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赋予美国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面对美国霸占运河区的行径,巴拿马人民展开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为了保护拉美地区重要的商品和投资市场,维持对拉丁美洲的控制,美国政府权衡利弊,于1977年9月7日与巴拿马共和国签订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和《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营运条约》。根据新条约,美国不得不放弃对运河区的永久占领,但同时条约以附件形式规定了美国有权使用武力保护运河中立,实际上以归还主权换取了对运河的永久控制。它仍体现了门罗主义,不过不再以大棒和金元为手段。正如美洲国家组织秘书奥尔菲拉所说:“美国以非传统的方式来使它和拉丁美洲的传统关系现代化。”但从1977年条约签订以来,美国并没有放松对运河及整个巴拿马的控制。
———摘编自翟晓敏《美国为何归还巴拿马运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同意签订新《巴拿马运河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巴拿马运河条约》的签订对巴拿马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针对纳粹德国的崛起及其在拉美的势力渗透,罗斯福政府改变对拉美的策略,积极推进所谓的“睦邻政策”,强调“美洲团结”。此后,罗斯福政府对拉美开展积极主动的文化外交、媒体外交和援助外交等,以抵制纳粹各国的宣传活动。为了协调各部门,美国专门成立美拉事务协调员办公室,协调美国在拉美的全部职能,并通过这些活动在拉美人民中营造了有利于美国的“舆论环境”,从而使拉美国家感受到美国正与他们共同应对当前的困境,彼此的利益是一致的。
由于美国政府的努力,其“睦邻”外交对于拉美国家的政策转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美拉形成了战时军事同盟关系,拉美还成为美国战略性物资的来源地和商品输出重要市场。可以说,“睦邻外交”比“门罗主义”更隐蔽更具吸引力,是美国实施战后全球霸权战略的“试金石”。事实上,美国的经济援助促使其最终取代欧洲在拉美的支配地位。
——摘编自肖华锋、梁月秀《二战期间美国对拉美的“睦邻”公共外交——以美拉事务协调员办公室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改变对拉美策略的背景。
(2)根据材料评述美国在拉美推行的“睦邻”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B A A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B B A B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B D B
26.(1)属于口述史料,对于研究非洲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弥补了非洲历史研究中史料短缺的问题;有助于和考古等史料互证,形成相对完整和较为可信的非洲历史认知;冲击了欧洲殖民史学传统,有利于增强非洲历史研究的主体性和民族自信。
(2)秉持二重证据法,口头传说与实物史料相映证;孤证不立,要将非洲本土史料与他国史料相结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7.(1)原因: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巴拿马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2)影响: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运河主权的回归;有利于增强巴拿马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巴拿马与美国的关系;有益于巴拿马国际地位的提升;新条约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巴拿马在美巴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巴拿马的主权仍面临一定威胁。
28.(1)背景:美国一直视拉美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门罗主义导致拉美各国的不满;纳粹德国对拉美的势力渗透;30年代经济大萧条;拉美拥有重要的战略性物资和广阔的市场;欧洲在拉美势力的存在。
(2)评述:美国在拉美推行的“睦邻”外交政策,本质上仍属于美国在拉美的霸权政策的延续和扩大;美拉结成的战时军事同盟,客观上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扩大了美国市场,确立和巩固了美国在拉美的支配地位,不利于拉美国家二战后的独立发展;对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